摘要:探究性閱讀教學,就是在閱讀教學中,以學生獨立自主學習和合作討論為前提,為學生提供充分自由表達、質(zhì)疑、探究、討論問題的機會,讓學生通過個人、小組、集體等多種解難釋疑嘗試活動,將所學知識應用于解決實際問題的一種教學形式。分析探究性閱讀教學實施過程中存在的某些認識偏差問題,并提出了相應的方法來糾正這些偏差。
關鍵詞:閱讀教學;探究;偏差;糾偏
探究性閱讀教學作為語文課程標準所倡導的一種新的積極的教學方法,是探究性閱讀教學作為補充傳統(tǒng)語文教學的缺憾而引人的,給語文教學帶來了生機與活力,是極富個性色彩的學習方式。隨著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全面展開,探究性閱讀教學必然會成為最重要的教學方法之一。
但是,在探究性閱讀教學中,不少老師對探究性教學的認識出現(xiàn)了偏差,甚至出現(xiàn)了失誤,這違背了新課程的理念。筆者就探究性教學中出現(xiàn)的某些偏差進行分析,并提出糾偏的淺見。
一、探究性閱讀教學的偏差
在探究性閱讀教學實施過程中,人們在認識和理解探究的主體、切入點和組織形式等方面出現(xiàn)了偏差。
1.忽視探究主體的情感
探究的主體是學生,學生是探究過程中的實施者,教師只是組織者。所以,在進行探究性閱讀教學中,教師必須充分調(diào)動探究主體的積極性。只有學生樂于探究、主動探究,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有些教師在實施過程中,忽視了探究的主體是學生,不重視用創(chuàng)設探究情境來激發(fā)學生主動探究的興趣,而是先入為主、生硬地搬出幾個問題就讓學生探究。學生就不可能把注意力全部集中到所要探究的問題上來,這樣的課堂必然是沉悶的。也有教師擔心學生未能正確把握探究的方法,學生探究的主動性、積極性會受到壓抑,從而對探究活動失去興趣。
例如,在教學柳永的《雨霖鈴》時,設計了“為什么說柳永詞是纏綿悱惻的?”探究問題,雖然這體現(xiàn)了教學的重點,但這先入為主、生硬搬出的問題,不能引起學生的探究興趣。這是一首送別詞,應創(chuàng)設送別的凄迷情景,才能更好地讓學生探討柳永詞的特點。
2.探究的切入點出現(xiàn)了偏差
探究的切入點,是指為突破教學的重難點而設置問題進行切入探究。所以閱讀教學中的探究只是為突破教學重難點的一種方法,探究的問題必須基于課本,包括文體、題目、主題、人物、情節(jié)、語言、藝術等與教學重難點有關的問題。但有些教師,錯誤理解探究的含義,不顧課本要求的教學任務來設置探究問題,以為問題設計得越新奇就越有探究的味道,從而使探究的切入點出現(xiàn)了偏差。
例如,在教學屈原的《離騷》時,設計了“屈原如果不跳江自刎,結果會怎樣?”的探究問題,這與教學重難點——了解楚辭的特點和學習屈原的高尚品格——完全沒有聯(lián)系。用這個問題來切入探討,就與課本要求的教學任務相差甚遠了。
3.探究的組織形式出現(xiàn)了偏差
有人認為凡是探究必定要進行小組討論或集體交流,沒有小組討論就不是探究,就不是探究性學習。將普通的討論當成探究,于是就把全班分成若干小組,提出探究問題之后就讓各小組討論,然后叫各小組派代表發(fā)言。
這是探究組織形式的單一化和絕對化。殊不知,探究主體之間存在差異,什么問題都采用這種形式探究,這就會使基礎好的學生對淺層次的問題沒有了探究的興趣,使基礎不好的學生對深層次的問題無從探究,這與因材施教的教學原則相違背。其實,個人可探究、小組可探究、集體可探究;討論是探究、閱讀是探究、沉思也可以是探究。因此,探究性教學活動的各種組織形式和探究方式要兼收并蓄、取長補短、靈活運用。
二、正確有效實施探究性閱讀教學的方法
針對上述探究性教學中出現(xiàn)的某些偏差,筆者提出糾偏的淺見。
1。善于創(chuàng)設探究情境,激發(fā)學生主動探究的欲望
實施探究性閱讀教學,營造良好的探究情境,激發(fā)學生的探究欲望,引導學生樂于探究,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1)虛擬課本情境
用誦讀、表演、演講、課本劇表演等,讓學生在理解、領悟課文內(nèi)容的基礎上,人為地再現(xiàn)文章情境,讓學生快速進入角色。
例如,在教學小說《荷花淀》,探究水生女人等婦女形象時,可通過課本劇表演,設計水生回家和妻子對話、水生女人和其他婦女對話的表演,學生就能快速進人課本情境,就能深刻理解水生女人等婦女的形象特點。
(2)利用現(xiàn)代媒體創(chuàng)設情境
運用課件、投影這些現(xiàn)代化教學媒體為語文教學創(chuàng)設課本中的畫面情景,讓學生直觀感受,身臨其境。
例如,教學《蘇武傳》時,為了讓學生能更直觀地感受蘇武北海牧羊的情景,就利用多媒體手段將有關電影中“蘇武牧羊”的情節(jié)剪輯播放出來。這樣,學生對蘇武威武不屈的精神就會有深刻的體會。
(3)創(chuàng)設寬容的探究環(huán)境
教師要相信學生,放手讓學生探究,對學生在探究過程中出現(xiàn)的問題和偏差,不能指責,應多鼓勵。老師創(chuàng)設寬松環(huán)境,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學習的主人。
2.注重文本,找準切入點,以實現(xiàn)教學目標
語文學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統(tǒng)一的特點,決定語文教學要以語文積累為基礎,從文本出發(fā)選擇相應的教學方法是語文教學的一條規(guī)律,閱讀是語文教學最為重要的學習方法。因此,探究性學習在語文教學中的運用,是不能脫離語文教學這個重要規(guī)律的,只有讓探究性學習真正的“姓語”,才能在語文教學中長盛不衰。
所以探究要找準切入點,要以課本為依托,注重語文基礎知識,全面落實教學重難點。每篇課文都有其鮮明的個性特征,每一篇課文都是由若干個信息點組合而成的,大到文章的主題立意、結構安排、語言特色,小至字詞的讀音與書寫,不一而足。另外,文章中還有若干個小知識點,尚等待我們慧眼識之,并努力挖掘出來。在有時間限定的課堂上,我們不可能對所有的知識點做到面面俱到,這就要求教師把握教材的個性特色,采用靈活的教學方法,選準切入點,把經(jīng)過梳理的能夠體現(xiàn)教材重點、難點的問題拋給學生,使學生主動地進入自學探究階段,這樣的問題不宜多,要有探究、討論的價值。閱讀中探究的不僅可以是文章的思想、內(nèi)容,也可以是詞句,情感,意境之類,還可以是學生領悟?qū)W習方法的過程?!皩τ趯W生來說‘探究’內(nèi)容是淺層次的,而‘探究’方法才是深層次和更有探究價值的,也更容易激發(fā)學生的探究興趣的。”
例如,在教學《蘇武傳》時,不少老師喜歡以辯論的形式設計“蘇武是忠臣還是愚臣?”的問題讓學生探討。探究這樣的問題是沒什么意義的,沒有找準文本的切入點。我們要探討的是:今天當受到民族欺凌的時候,我們該怎么辦?這樣的探究,才能落實文本的情感目標。
3.因材施教,靈活安排探究的組織形式
探究學習要考慮學生原有的語文基礎和學習經(jīng)驗。學生已有的語文知識和能力水平,語文學習的方法、態(tài)度、習慣對一個個具體的語文探究性學習活動有著相應的促進或制約的作用。
例如,對于基礎較差又沒自主學習興趣的學生,他們對文章的賞析性探究肯定是難以完成的;而對于基礎扎實、學習主動的學生,他們對淺層的材料性搜集、整理與說明的探究肯定提不起興趣。因此,無視學生原有語文基礎和經(jīng)驗基礎的探究性學習,最終不是無法開展,就是低效的形式探究。探究性學習實施的重點是深層次指導和個性化引導。我們在設置探究性閱讀教學的關鍵是充分考慮學生原有的語文基礎和學習經(jīng)驗,尋找學習興趣的促發(fā)點。
我們要精心安排規(guī)范而靈活的組織形式,探究性閱讀教學的組織形式既要規(guī)范又要靈活。小組合作是探究性學習的常用形式,此外,個人閱讀探究、個人沉思研究、集體討論探究也是可以的??傊?,只要是實現(xiàn)了師生、生生之間的多層次交流,提高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學習自控性就可以了。
參考文獻:
[1]孫茂響,體現(xiàn)個性自由的整體感悟閱讀教學[J].中學語文教學參考,2001(06).
[2]王深根,毛建華,新課程研究[M].1版,中國環(huán)境科學出版社。2003—04.
(作者單位廣東省河源市龍川縣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