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現(xiàn)今朗讀在語文課堂的地位十分尷尬,在分析原因的基礎上指出如何改變這一現(xiàn)狀,讓朗讀真正發(fā)揮其作用。
關鍵詞:朗讀;指導;評價
俗話說:讀書百遍,其義自見?!读x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也指出:“閱讀教學要重視朗讀,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培養(yǎng)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在新課標理念的感召下,我們欣喜地看到,沉寂多年的初中語文課堂重又響起了朗朗書聲,越來越多的語文教師認識到在閱讀課上“少一些分析,多一些朗讀”這一教學觀念的重要。
但是,走進語文課堂,我們聽到的讀書聲是洪亮的,是整齊劃一的,是自始至終同一種腔調(diào)同一樣節(jié)奏的,即使會聽到學生的個別朗讀,那也僅限于完整流暢,很少讀出文章的味道,很難引起聽眾的共鳴。讀完后,我們聽到的教師評價往往吝嗇到兩個字“很好!”有時即使有評價,也不過是正正音、說說感受而已。這樣的朗讀真的有效嗎?真的能幫助學生深刻理解文章的內(nèi)涵、體會作者的情感嗎?倒不如說這樣的朗讀是為了朗讀而朗讀,只是為語文課堂增添了點聲音,經(jīng)歷了一段不想走但又不得不走的過場而已。朗讀,這一閱讀課堂的金鑰匙竟成了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雞肋!
為何會形成這樣的局面?如何改變這一現(xiàn)狀?筆者試從自身教學實際出發(fā),淺談一些粗略的見解與方法,與廣大同仁探討。
一、朗讀緣何成為“雞肋”
(一)考試的要求檢測不出學生的朗讀水平
全國各地的語文中考,幾乎沒有考查學生朗讀水平的口語考試,而不是母語的英語,卻強調(diào)聽力、口語的檢測。這一要求直接導致了學生忽略語文課文的朗讀訓練,而將大量精力花在英語的口語訓練上。
(二)對朗讀的重要性認識不夠充分
現(xiàn)在很多教師認為在課堂上把大量的時間用在朗讀教學上沒有明顯的效果,在語文考試中朗讀教學的成果幾乎得不到檢驗,即使在考試當中考一些背誦,也只是記住幾個詞語、句子應付填空、默寫而已,不需要聲情并茂的朗讀。這就使得我們的朗讀練習往往是來去匆匆,如雁掠過,且又“雁過無痕”。長此以往,學生固然能念經(jīng)般地念讀一些文章,但朗讀水平卻無論如何也是提高不了的,甚至會倒退,由此影響到語文的理解水平。
(三)朗讀的目的性不夠明確
“把課堂還給學生”,現(xiàn)在大部分教師都在這樣做,但是對于朗讀教學我們的目的性不夠明確。他讀了你讀,男生讀了女生讀,看似熱鬧,其實讀前沒有要求,讀中沒有指導,讀后也沒有及時評價反饋,學生只是被教師驅趕著為讀而讀,沒有用心、用情去讀,而是有口無心地“念著經(jīng)”。另外,由于學生的層次不同,也為了使我們的課堂不至于冷場,我們在教學中不管是檢查性的朗讀還是講析、答問之余的感情朗讀,教師往往僅盯住幾個尖子生,讀來讀去,就是那四五個學生,大部分學生都是規(guī)規(guī)矩矩地坐著當聽眾,這種多數(shù)學生得不到朗讀練習的現(xiàn)狀,就不可能提高朗讀教學的質量。這樣的朗讀事倍功半,且容易導致學生做事心不在焉、缺乏目的性。
(四)朗讀的形式較單一
教師的朗讀教學形式還是停留在要么齊讀,要么散讀,要么單個讀。這樣的朗讀形式是學生在小學階段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長時間單一形式的朗讀,難以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容易引起厭倦的情緒。
二、改變朗讀“雞肋”命運的措施
以上這些問題嚴重阻礙著朗讀作用的發(fā)揮,影響了朗讀教學的效果。如何改變“雞肋”命運?朗讀是一種創(chuàng)造性的活動,教師既要掌握一定的方法,教給學生一些技巧,又要留給他們一些想象和創(chuàng)造的空間,盡量發(fā)揮學生的個性,努力挖掘朗讀教學中的“亮點”,讓朗讀教學充滿活力和生機。而這些目標的達成,需要的是教師扎實的基本功和教學機智。
(一)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沉浸到朗讀活動中
1.示范美讀,激發(fā)興趣
朗讀既是一個人能力的體現(xiàn),也是一種美的創(chuàng)造,通過朗讀可以激發(fā)美感,讓人領悟和體驗美感。好的朗讀,能愉悅人的心情,陶冶人的情操,還能讓朗讀者有一種成功的滿足感。要達到這種境界,首先要對朗讀產(chǎn)生興趣??鬃诱f:“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闭n堂上,教師可以通過聲情并茂的示范朗讀感染學生。學生從朗讀中獲取信息,感受文章的意蘊,進而萌發(fā)朗讀的興趣。如,教學朱自清的《春》時,我以充滿喜悅和希望的感情基調(diào),以輕柔、緩慢的基本語調(diào)進行朗讀,在各層次間停頓時力求做到音停意不停,語斷情不斷,以便將學生帶進優(yōu)美的景色中。學生被我動情的朗讀所感染,便會忘情地沉浸在文章的優(yōu)美意境中,進而產(chǎn)生強烈的朗讀欲望。又如,在教學《岳陽樓記》時,首先對課文內(nèi)容不作講解分析,而是用動情的語調(diào)作示范來朗讀課文。朗讀時,語音的輕重、語調(diào)的抑揚、節(jié)奏的快慢、情感的褒貶,讓學生去體驗、去感受。同時又要求學生自己反復朗讀品味本文詞語的精妙、語言的警策、句法的變化,以引起學生情感的共鳴。這樣,學生就能從文中欣賞到作者范仲淹筆下洞庭湖的壯闊美景,更能體會到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博大胸懷和“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政治抱負,達到與作者同喜同憂的境界。如果單純地只講詞句,不僅味同嚼蠟,更是一種浪費??傊?,只有激發(fā)學生的朗讀興趣,朗讀教學才能初見成效。
2.加強訓練,指點技巧
在朗讀過程中,不僅要求發(fā)音準確、吐字清楚、聲音洪亮,還要在朗讀技巧方面加以指導和訓練。
(1)要讀出節(jié)奏和重音,尤其是詩歌的朗讀,如,《天上的街市》《再別康橋》。詩歌的節(jié)奏感比較強,抒情色彩重,讀出節(jié)奏、讀好重音,顯得尤為關鍵。節(jié)奏的劃分,有的是按章節(jié)來劃分的,兩字一拍;有的是按意義劃分的,依內(nèi)容而定。重音的確定,是根據(jù)朗讀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而定的,朗讀時一方面語氣要加重,另一方面在重音之前或之后要有適當?shù)耐nD或拖音,這樣,重音的表達效果會更加鮮明。
(2)要讀出語氣,讀準語調(diào)。一般的,寫人敘事的文章包括兩種語氣:一種是作品中人物的語氣,另一種是敘述人的語氣。要讀出人物的語氣,就要分析把握人物的思想性格,體會他們在不同情境之中的情感,讀出敘述人的語氣,就要揣摩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這兩種語氣巧妙地結合在一起,給人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讓人回味無窮。當然,讀出語氣的前提,是要讀準語調(diào)。語調(diào)是指句子中間的高低、快慢、輕重、停頓的變化。只要能正確地把握這些變化,就能恰如其分地表現(xiàn)作者及作品中人物的思想感情。如,《背影》這篇經(jīng)典美文,上課時我引導學生讀出父親與兒子對話的情感,學生在辨析朗讀時應采取的語音語調(diào)過程中深入領會了作者的情感,達到了不教勝于教的教學效果。
(3)在指導朗讀的過程中,要適當提出一些相關的思考題,供學生思考、分析、回答,做到讀思結合。這樣既可以避免形式單一,又有助于其他教學任務的完成。另外,還要有愛心和耐心。因為學生在練習朗讀時,不一定如你所愿,我們應該多鼓勵、多引導,保護他們的朗讀興趣。
(4)朗讀形式,靈活多變。在朗讀訓練中,我們要注意變換朗讀形式,使學生朗讀的方式靈活多樣。根據(jù)不同的課文,我們可以使用個別朗讀、齊聲朗讀、分組朗讀、對比朗讀、分角色朗讀。多種朗讀形式的靈活運用,可以激發(fā)學生的朗讀興趣,喚起學生朗讀的欲望。如,學習《皇帝的新裝》時,采用的課本劇就吸引了學生的激情投人;《錄音新聞》我在教學時讓學生化身為播音員現(xiàn)場播報這則新聞,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二)尊重學生的朗讀體驗,給予正確有效的朗讀評價
對于學生的朗讀,不管是磕磕絆絆還是字正腔圓乃至聲情并茂,教師都應給予公正的評價,并且這評價應成為他再次朗讀成功的催化劑。
1.溫情式
同學們的朗讀字音讀得很準,語速把握得很好。
同學們讀得很用心,也很動情,讀出了作者的心聲。
聽著大家的朗讀,仿佛將我?guī)нM了文中的那個年代,那個故事中。
這些肯定的評價,溫情脈脈,會使學生感動,會讓他們更加主動地投入到文章的學習、理解之中。
2.激勵式
對于不太成功的朗讀,我們可以采用提要求的方法來激勵他們再次嘗試,這樣往往能讓學生有所進步。記得在深圳南山實驗學校聽過一堂《孫權勸學》,陳老師就采用了這樣的評價方式,讓一位男生在朗讀人物對白的過程中先后進行了三次嘗試,一次比一次好,一次比一次更準備地讀出了人物的心理狀態(tài)與性格特征。陳老師在男生第一次朗讀得較為平淡時說:“讀得不錯,沒有破句,但孫權驚詫的感覺沒有讀出來,是不是再來一次,讀出他的驚嘆感?”男生在老師的鼓勵下重讀這句對白,感覺好多了,但那種味道還不足。于是陳老師對大家說:“怎么樣?”大家都說不錯,老師又對男生說:“比第一次好多了,但人物那種出乎意料的心理還不夠出彩,你有沒有信心再來一次?”男生在這樣的激勵之下再讀課文,效果相當好,全班給予了熱烈的掌聲。
3.評分式
曾讀過溫州實驗中學楊聰老師的《新課標下初中語文課堂朗讀評價初探》一文,其中談到的評價方式很有借鑒意義。筆者也根據(jù)自己班級的實際情況作了調(diào)整,采用了這樣的評分機制。 讀準讀實要求朗讀字音正確,不讀錯字,這屬于基本要求,如有讀錯,按一個0.1分扣,重復錯按一個計算,扣完為止。完整流暢要求不讀破句,全篇清晰,如有失誤,按一句0.2分扣,扣完為止。語音語調(diào)語速每一點1分,要求符合所讀文章的特點,吐字是否清楚,聲音的高低、節(jié)奏的快慢處理是否合理。感情投入屬于較高要求,同樣應符合文章的氛圍,可酌情扣分。整體把握要求朗讀出文章的內(nèi)涵,要求朗讀能引起聽眾的共鳴,這一點要求是極高的。
在課堂上,使用這樣的評分表,可以使學生非常清楚地了解到自身的朗讀情況,尤其是缺失之處更是一目了然。在打分的同時,老師分析扣分的原因,可以使學生便于總結,在今后的朗讀中避免同樣失誤,促使他們的朗讀水平提高。有時,我們也可采用學生打分的方式,在評分的過程中明確他們朗讀應注意的問題,應關注的方面。同時,這樣的方式會激發(fā)學生強烈的好勝心,愿意在朗讀中傾注心血,也達到了以朗讀促進語文閱讀能力提高的效果。
朗讀是我們老祖宗傳下來的為學之道,希望我們新課程下的語文課堂中的朗朗書聲能“聲聲入耳”,希望在我們語文教師的努力下,朗讀不再是“雞肋”,而真正成為打開語文閱讀課堂的“金鑰匙”。
參考文獻:
楊聰,新課標下初中語文課堂朗讀評價初探,涪陵師范學院學報,2005(3).
(作者單位江蘇省蘇州景范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