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改變教學方式,立足于學生的學,在化學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才能授之以漁,使學生終身獲益。
關鍵詞:學習方式;學習習慣;自主學習;自主探究
著名教育家葉圣陶說:什么是教育?簡單一句話,就是要培養(yǎng)良好的習慣。教育的本質原來如此,養(yǎng)成能力、養(yǎng)成習慣,使學生終身以之。
因此,作為一線教師,必須轉變我們的角色意識,想辦法轉變我們的教學方式和方法,更多地關注并立足于學生的“學”而不是教師的“教”,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逐步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培養(yǎng)其自主學習的能力。特別是對于普通中學的學生來說,許多不良的學習習慣已經成為他們提高學習質量的嚴重“障礙”。如何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我進行了長時間的探索,以下是我的一些粗淺的認識。
一、培養(yǎng)學生預習和復習的習慣
在教學中,我們經常跟學生強調課后要復習和預習。但對普通中學的學生來說,大多數(shù)學生往往是習慣于拿著作業(yè)就做,做完以后就感覺無事可做,老師的要求總是不能落實。為此,我總是在布置學生做課后習題之前,給學生留出一段時間,要求學生對剛學過的知識進行小結;在做題之后留出一段時間,布置一兩個思考題引導學生進行預習。
比如,在《元素周期表》一節(jié)的教學中,在講完堿金屬的性質之后,我留給學生的作業(yè)有這樣三部分:
1.課堂回顧:
(1)堿金屬元素結構有什么特點?
(2)堿金屬物理性質有什么相似和遞變規(guī)律,化學性質有什么相似和遞變規(guī)律?
2.課后鞏固練習。
3.自主學習:預習課本P7-P9“鹵素”,思考下列問題:
(1)鹵族元素在結構上有何異同?
(2)根據(jù)鹵素的原子結構,推測鹵素在化學性質上會表現(xiàn)出哪些相似性和遞變性。
“課堂回顧”和“自主學習”的內容雖然簡單,卻能幫助學生養(yǎng)成復習和預習的習慣,這種習慣將奠定學生終身學習和發(fā)展的能力。同時,這種練習還能訓練學生的語言組織能力和表達能力。
二、要求學生做好學習計劃,專時專用,提高學習效率
普通中學的一些學生,學習“磨洋工”磨得厲害,看書做作業(yè)都心不在焉,一個晚上的學習時間,東一下西一下,時間很快就過去了,結果什么都沒做,其原因就是學習沒計劃。
為此,學生從進人高一開始,我就要求學生每天都要對晚自習的時間提前做好計劃,做出合理的安排。到了化學學習時間,我會要求學習委員和課代表進行檢查和督促,要求學生專時專用。通過這種方式,逐漸讓學生學會有計劃地學習,既保證了學習的效率,又保證了各科的均衡發(fā)展。
三、引導學生養(yǎng)成質疑的習慣。激發(fā)學生學習的內驅力
新課程實施好幾年了,但在目前的教學中,有不少老師還在采取“滿堂灌”的教學模式,看起來思路清晰,知識點明確,考點清楚,可是學生掌握得并不好?!爸R不僅是結論,更重要的是過程?!蔽覀兊慕逃粌H僅是傳授有限的知識,更重點的是要“授之以漁”,我們要從事“啟智”教育,要保護學生的質疑的意識,逐步提高學生問的水平,學生的思維才會活躍起來,學習的內驅力才會如汩汩的泉水。
比如,在學習選修四《原電池》一節(jié)內容時,當我指導學生做完實驗,引導學生分析鹽橋增大電流強度的原理時,有一位學生問我:“老師,電流強度還會受到哪些因素影響呀?”我發(fā)現(xiàn)他很善于思考,就對全班同學說:“他提的這個問題非常好,你們覺得電流強度會受哪些因素影響呢?”一時間,同學們就嘰嘰喳喳議論開了:“應該跟電解質溶液的濃度有關”“跟電極的表面積有關”“跟正負極的距離有關”“還跟溫度有關”……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自然就激發(fā)出來了。從學生七嘴八舌提出和回答問題的“嘈雜”聲中,我感到有一股被激發(fā)出來的學習熱情在涌動?!拔矣幸蓡枴蹦芗ぐl(fā)學生自主學習的欲望、探究的欲望,激活學生自主學習的內驅力。
四、創(chuàng)造各種學習條件,培養(yǎng)學生自主探究的習慣
傳統(tǒng)教學重在知識的傳播,老師總是被教學內容所限定,被教材牽著鼻子走,課后更是對學生的探究意識和探究愿望置之不理,學生的學習缺乏動力。
在教學中,我總是引導學生結合教學相關內容提出各種研究性題目,然后在課后與他們展開討論,盡可能給學生創(chuàng)造條件,培養(yǎng)學生自主探究的習慣,同時也實現(xiàn)了對知識的自我構建。
在《原電池》一節(jié)的教學中,面對學生的提問,我沒有做出正面回答,而是告訴學生:“我覺得大家說的都有道理,但實踐才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更何況化學本來就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我還想知道,你們所列的影響因素里面哪一種因素影響更大。如果你們能給出一個完整的實驗方案,課后我們的實驗室將向你們開放?!闭n后我及時通知了實驗室,讓實驗員提前做好了準備。果然,第二天就有不少學生交來了他們的實驗方案,我安排了時間,帶領他們走進實驗室,指導他們進行實驗探究,驗證自己的想法。
在教學過程中,我引導學生設計了許多研究性題目,如:鋅的相對原子質量的測定;探究不同電解質對膠體的凝聚效果;探究純堿樣品中Na2CO,含量;氮氣的制取及模擬合成氨;防倒吸原理及裝置探究;空氣中二氧化硫含量的測定;濃硫酸與碳反應后的產物的探究;探索氫氧燃料電池原理;橙汁中維生素c含量的測定等等,并盡可能給他們創(chuàng)造條件,引導他們開展自主探究,使他們的知識和能力得到升華。
五、引導學生對化學自主探究活動進行總結和分析,培養(yǎng)科學態(tài)度
在開展自主探究的過程中,既要重視活動的開展,也要注重活動后成果的整理。要使活動成果突出有效,活動的功能得到充分的發(fā)揮,使學生進一步整合和自我構建知識體系,就必須重視引導學生對活動成果進行總結和分析。通過有效地獲取活動材料,引導學生對各種材料進行分析研究,根據(jù)論點去粗取精,去偽存真,按照科學的態(tài)度進行整理分析,得出自己的論點和看法,要求學生以小論文的形式表達出來。這能進一步使學生體驗到探究的快樂,使探究的收獲更大,同時也培養(yǎng)了學生科學而嚴謹治學的態(tài)度。
在指導學生完成“探究影響原電池電流強度的因素”的實驗后。我要求學生及時整理實驗的結果,并指導他們完成了小論文《探究影響原電池電流強度的因素》的撰寫。
“授人以魚,只供一飯之需;授人以漁,終身受用無窮。”要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就必須更新我們的教育觀念,改進教學方法,立足于學生的學,只有這樣,才能奠定學生終身發(fā)展的能力。
參考文獻:
[1]梁平,新課程與學習方式的變革,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03.
[2]胡興宏,關于學校實施研究性學習的構想,上海教育科研.
[3]李其龍,建構主義教學哲學探討,教育參考,2000-05.
[4]鐘啟泉,學習的快樂:走向對話,教育科學出版社,2004-11.
[5]李雙峰,從“轉識成智”觀點理解新課程新教材的特點,化學教育,2005-08.
(作者單位 廣東省珠海市北京師范大學(珠海>附屬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