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數學教學;有效學習;課前準備;課堂教學
(中圖分類號〕 G62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2)08—0033—01
一、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效率 ,課前充分準備是前提
(一)研讀教材
教材是專家學者和特級教師編寫的,是課程理念、內容、目標、教與學的理念、教與學的方式方法、教與學的思路的結合體,是教師施教的依據。所以教師要讀透教材,那讀什么呢?
1.讀各知識點。要采用比較的方法,即將新舊教材進行對比,看各個知識點如何編排,是否有調整,有何意圖。
2.讀重點、難點與關鍵點。因為重點、難點與關鍵點是數學教學的根基所在。
3.挖掘教材隱含的學習方法。如,四年級下冊27頁三角形的內角和一課:讓學生通過畫、量、算、填表,歸納總結出求三角形內角和的方法,并得出結論:三角形的內角和等于180°。
(二)了解學情
新課標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fā),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并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進而使學生獲得對數學理解的同時,在思維能力、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等多方面得到進步和發(fā)展。因此,充分了解學生,對于提高數學課堂教學效率至關重要。了解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和生活經驗,可以避免出現課堂教學中教與學脫節(jié)的現象;了解學生的興趣所在,可以結合教學內容選擇學生感興趣的素材;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可以靈活選用教學方法,真正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了解學生后,并據此編寫導學案,有利于數學思想方法的滲透,有利于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教材,有利于創(chuàng)設良好的教學環(huán)境,有利于有效地突破教學難點。
二、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效率,課堂是主陣地
1.創(chuàng)設合理的教學情境。情境創(chuàng)設要基于現實生活,要以學生的發(fā)展為本,教師需要考慮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心理特點,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fā)選擇教學資源,把學生熟悉的、喜聞樂見的、有價值的數學問題呈現給學生,同時還要引發(fā)認知沖突。學生學習數學的過程是一個建構過程,是認知矛盾運用的過程。教師要能在學生已有的認知基礎上, 以舊引新,適時把新問題呈現在學生面前。展示的問題要立足學生的邏輯起點,既要有一定的深度,具有一定的探究性,有利于打破學生暫時的認知平衡,引發(fā)學生的認知沖突,又要是學生經過努力能解決的。
2.關注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專心聽講、不講話、守紀律,不一定能達到真正的有效學習。也就是說,一個人的學習是否有效,并不與這個人的一些外在的表現相關聯(lián)。那什么樣的學習是有效的學習呢?
一是對學習內容產生興趣。這里所說的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是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自然流露出來了,不是為了給別人看而做出來的,做出來的積極性是被動的、應付式的,不是學習者真實學習情感的流露。只有學習成為學習者真正的需求,他們才能積極主動地學習,進而實現有效學習。因此,教師要用各種教學方法,讓學生真正對學習內容產生興趣,并鼓勵他們積極參與教學活動,這樣才能實現有效學習。
二是實實在在地體驗學習過程。學習任何知識都需要學習者有一個全面、深入的體驗過程,學習者只有實實在在地經歷知識形成的過程,才能真正掌握知識。
綜上所述,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效率應該是課前、課堂兩個方面的有機組合。提高數學課堂教學效率,要研究的方面還很多,但最關鍵還是教師,教師的基本素質、教學水平與課堂教學效率的提高有著直接的關系。我們作為一線的數學教師,要堅持不斷地更新教育觀念,提高業(yè)務水平,勇于實踐,敢于創(chuàng)新,為了學生的終身發(fā)展,踏踏實實地上好每一堂數學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