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語文教學;閱讀;情感;體驗;心理環(huán)境;創(chuàng)設情境;課后延伸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2)08—0026—01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那么,如何撥動學生情感的弦,使他們的情感得到應有的發(fā)展呢?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著手培養(yǎng)。
一、創(chuàng)設良好的心理環(huán)境
首先,教師要保持良好的心境,在學生面前應保持最佳的情緒狀態(tài),以愉快歡樂、奮發(fā)向上的精神狀態(tài)去感染學生,為課堂的情感交流奠定基礎。
其次,教師要善于營造一個寬松、和諧、民主的教學氛圍。
1.擺正位置,尊重學生。教學中,教師要擺正位置,尊重學生,遵循民主教學的原則,尊重學生的人格和個性,消除學生的緊張感和顧慮,使學生勇于提出各種意見和觀點,敢在課堂上充分地展示自己。
2.語言誘導,營造氛圍。課堂上,教師主要用語言與學生交流,學生的感情也最易受到教師語言 的影響。其中,課始的導語尤為重要,好的導語可以誘發(fā)學生的情感,使其產(chǎn)生強烈的求知欲望。
二、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
1.開掘庫存。在指導學生閱讀時,要注意利用學生的原有積累。例如,在教學《草原》一文時,首先讓學生在課前搜集有關(guān)草原的資料,課上通過匯報交流,讓學生對草原及草原上生活的人們的情況有所了解。在此基礎上,讓學生讀老舍筆下的《草原》。
2.“下水”讀文。教師“下水”讀文,能融合作者、教師、學生三者之間的情感,促進學生情感的發(fā)展,能加快學生進入文章意境。例如,在教學《第一場雪》時,我抓住了“嗬!好大的雪?。∩酱ā⒑恿?、樹木、房屋,全都罩上了一層厚厚的雪,萬里江山變成了粉妝玉砌的世界?!边M行有感情的朗讀,引導學生品味“毛茸茸”“亮晶晶”“蓬松松”“沉甸甸”等疊詞和“銀條兒”“雪球兒”等兒化詞,使學生領(lǐng)悟到作者語言的藝術(shù)性和對雪的喜愛之情。
3.音樂的渲染。音樂中蘊涵著豐富的內(nèi)容,音樂往往比語言來得更直接,更貼切,更能激發(fā)人的情感。例如,學習《月光曲》,先讓學生欣賞《月光曲》。當學生完全沉浸于音樂之中時,教師相機導入新課:“如此悅耳動聽的音樂,就是著名音樂家貝多芬譜寫成的《月光曲》?!对鹿馇肥窃趺醋V寫成的呢?這里還有一個美麗的傳說?!边@樣,學生的學習欲望一下子被調(diào)動了起來,整堂課便在愉快、輕松的氛圍中進行。
三、課后延伸,在語文實踐中發(fā)展學生的情感
1.表演體會。例如,在結(jié)束了《晏子使楚》一文后,我讓學生表演課本劇,通過想象,豐富人物的內(nèi)心及形象;通過表演,體會晏子的言行舉止、心理活動,感受晏子的機智、勇敢、愛國。
2.留疑激情。例如,在結(jié)束了《落花生》一課的教學時,我設計了一場辯論賽:“在當今社會,你要做蘋果、石榴一樣的人,還是做落花生一樣的人?”學生圍繞著這一主題展開了激烈的辯論,最后到底應該做怎樣的人呢?我沒有否定任何一方,而是設下一個疑點,讓學生在今后的學習、工作中自己去琢磨,去體會。
3.續(xù)寫體驗。教材中一些故事性較強的文章,結(jié)尾似乎把故事講完了,但實際上,給讀者留下無限想象的空間。教師可以抓住這一點,讓學生續(xù)寫情節(jié),在續(xù)寫中得到情思的深化。例如,在學習了《凡卡》一文后,引導學生續(xù)寫《凡卡給爺爺?shù)男偶某鲆院蟆罚瑢W生的續(xù)寫內(nèi)容出現(xiàn)了多種情況:a.爺爺不能收到凡卡的信:b.爺爺收到了信,但也無能為力……在對文章的續(xù)寫中,學生又一次體會到了文章的中心:沙皇統(tǒng)治下,窮苦人民是過不上幸福生活的,只有全體人民團結(jié)起來,推翻舊社會,才能過上幸福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