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土地承包經營權是農民、集體經濟組織在法律規(guī)范和土地承包經營合同約定范圍內對農業(yè)用地的占有、使用、收益的權利。我國目前的土地承包經營制度符合農村的基本情況,但由于這種制度的產生缺乏系統(tǒng)的理論準備和制度設計,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它的缺陷日漸凸現,并成為阻礙農村經濟發(fā)展的因素。
[關鍵詞]土地承包經營權 身份 限制
一、土地制度的歷次革新
我國的土地制度經歷了三次大的革新,從徹底廢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確立土地私有制到社會主義改造時期變土地私有為集體所有,再到改革開放以后,實行的家庭聯(lián)產承包責任制。從落后到先進,從不足到逐步完善,我們摸索出了一條適合自身國情的道路,使得農村經濟不斷發(fā)展,對于我國這樣一個農業(yè)大國來說,無疑是值得慶祝的。然而,我國的土地改革一直圍繞土地的所有權來進行,忽略了其他的方面,使得改革的成效受到影響。例如:土地承包經營權的身份性因素,雖然受到一定抑制或有一定程度的淡化,卻并沒有被消除和隔絕。
據學者分析,由于我國人多地少的基本國情,土地對于占中國人口三分之二的農民來說就是生存和發(fā)展的基本保障,農民通過土地獲得收益、實現“就業(yè)”。即土地為農民最基本的生存資料,且我國目前的社會保障制度并不能覆蓋農村社區(qū)和農民群體,在相當長的時期內,社會保障不能從土地中分離出來,農民仍將長期依賴于土地經營。這是土地承包經營主體具有身份限制的主要原因。
二、土地承包經營權面臨的現狀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fā)展,家庭承包責任制的積極作用在不斷降低,因為以家庭為單位承包土地經營,在人均耕地只有一畝半的條件下,仍然帶有“小商品生產”的特征,難以抵御天災人禍和市場經濟的風險。也可以說,在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小商品生產”式的生產經營已經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取代它的應當是現代農民、現代農業(yè)和現代農村(引用)。
從現實來看,土地承包經營權受到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的身份制約,不僅使土地承包經營權的物權屬性未得到落實,同時也導致了土地承包經營權欠缺穩(wěn)定性、安全性和流通性,并在一定程度上使農民的土地權益難以得到實現和保障。身份制約已經成為土地承包經營權的發(fā)展瓶頸,切割成員身份與土地承包經營權的關聯(lián),應該成為土地承包經營權的發(fā)展方向。國家應加強對該方面的立法和調整,解決由此產生的弊端。
三、解決途徑
基于以上現實的分析,我認為應當擴大土地承包經營權主體的身份范圍,以適應現實的需要。
我國《農村土地承包法》第15條規(guī)定,家庭承包的承包方是本集體經濟組織的農戶。如果本集體組織以外的單位或個人需要承包農民集體所有的土地時,《農村土地承包法》第48條規(guī)定“……應當事先經過本集體經濟組織成員的村民會議三分之二以上成員或者三分之二以上的村民代表的同意。”而且集體經濟組織以外的單位和個人只能直接承包不宜采取家庭承包方式承包荒山、荒溝、荒丘、荒灘等農村土地。
可見,現行法律上,只有本集體經濟組織內部的成員或者農戶才有資格通過家庭承包經營本集體所有或者使用的土地,并設定取得土地承包經營權;而且,只要具有了本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身份,就有權請求承包本集體經濟組織發(fā)包的土地。這種區(qū)別對待在我國以往農業(yè)生產力發(fā)展水平相對落后,農業(yè)生產化、現代化程度較低的情況,是符合農村大部分地區(qū)的現實狀況的,是有利于保護本集體經濟組織成員利益的,有利用于農村經濟的發(fā)展。
然而,我們應當看到,隨著社會經濟的發(fā)展,農村城鎮(zhèn)化的推進,農民進城打工呈必然的趨勢,越來越多的農民放棄耕種土地,進城務工。這樣,相當一部分農村的可耕地便處于荒蕪狀態(tài)、半耕狀態(tài)和換種狀態(tài)。據統(tǒng)計,近年來大部分省區(qū)因農民進城務工導致土地閑置的耕地面積大幅上漲。一定程度上,農民進城務工推動了農村的城市化進程,這是經濟發(fā)展不可避免的過程。在這種情況下,國家更應該采取措施解決農村出現的問題,在保障不影響城市化進程的同時使土地資源得到合理利用。
在《物權法》制定過程中,諸多學者提出了改造或者革新既有的土地承包經營權制度的主張,以楊立新教授為代表的學者提出了借鑒其他國家或地區(qū)的永佃權制度改造我國的土地承包經營權制度的思路即在對本集體經濟組織的成員或者農戶一次性平均分配土地后,承包方長期性或者永久性地享有承包地的承包經營權(引用)。永佃權具有永久性,且它的主體超出本集體經濟組織及其內部成員的范圍,是一種存在于他人土地之上的獨立用益物權,由于我國有永佃權的基礎,再加上其特點彌補了土地承包經營權的缺陷,是值得借鑒的。永佃權對于解決我國土地承包經營權的身份限制問題是有利的,對于我國農村土地制度的發(fā)展也有很大的意義。
四、結語
綜上,現實的發(fā)展迫切的要求調整土地承包經營權主體的身份范圍,只有解決了土地經營的問題,才能使農村經濟得到不斷發(fā)展,政府應在保障農民權益的同時,保證土地的穩(wěn)定發(fā)展和長遠效益。
參考文獻:
[1]許建蘇,趙欣,農地使用權流轉制度探析,河北法學,2005年09期
[2]王英萍,;論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的法律性質,上海交通大學學報(農業(yè)科學版),2001年04期
[3]雷玉德,淺析我國農村土地的所有權主體,無錫輕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年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