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普世文化”概念源來已久,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其實質是強國在“普世”幌子下對弱國的文化侵略,“普世文化”的存在沒有其合理性。
【關鍵詞】普世文化;文化霸權
1.普世文化的源起
文化是指人之所以成為人或某一種人的內在規(guī)定性以及相應的風俗習慣,包括道德、倫理、意識形態(tài)及生活方式等。在偏重人類學的定義中,文化包括三個層面,一為此一文化中成員思考的方式;二為一個文化中成員處理人與人關系的方式及形態(tài);三為一個文化中成員對自然環(huán)境采取的解釋與態(tài)度,簡單地說,即思考方式、人際關系及人與自然的關系三大項目。從人類歷史可以看出,人類從許多小的地區(qū)文明逐漸融匯交流,逐漸構成一個大的地區(qū)的文化,從小的慢慢整合成大的,是一個不斷繼續(xù)的過程。
普世文化,即普遍的世界文化,這種觀點相信在人類共有文化基礎上所有文化間都有共同點,所以可以實現(xiàn)跨文化傳播。的確,在全球化日益成為所有人共識、在互聯(lián)網席卷全球的今天,信息資源全球同步化,一種觀念和文化可以在瞬息之間傳遍全球。在這層意義上來說,普世文化有其存在的客觀物質條件。從理論上來講,文化普世主義的觀點是不論環(huán)境與文化,世上存在著適用于所有文化的固定的普遍的道德準則。
近百余年來,中國與歐美文化接觸以后,國人就時時討論我們對外來文化的迎拒問題。無論是“全盤西化”、“中學為體、西學為用”還是“恢復中國本位文化”之說,文化間的接觸與交換已經成了不爭的事實。就最近的歷史來看,二戰(zhàn)后,科技文化等各方面的發(fā)展突飛猛進,各種錯綜復雜、切不斷的關系,使得全世界連在了一起,誰也無法關起門來過日子,各個方面的交流十分頻繁。在這個大背景下,“普世文化”這一提法,似乎有其存在的合理性。
2.普世文化實質探析
2.1我國古代文化之“普世”觀
我國文化在十五世紀前一直是居于世界前列的。僅先秦諸子哲學來說,其思想的豐富性,所討論的宇宙、人生問題的廣度和深度,皆足以和古希臘哲學媲美而東西輝映。進入中世紀,歐洲的哲學、科學和藝術,都受到了神學的奴役,而處在同一時期的中國,無論是哲學,或是自然科學,都獲得了相對獨立的快速發(fā)展。這一切,對西方的近代文明的發(fā)展起到了十分巨大的作用。早在漢代,張騫通西域,開通了絲綢之路,中西交通進入了新時代,把中國和其它文明古國埃及、巴比倫、印度、波斯、希臘、羅馬聯(lián)結在一起。中國和日本、朝鮮是一衣帶水的鄰邦,日朝兩國受中國影響很大,推動了以中國文化為母體的東亞文化的形成和發(fā)展。東南亞、南亞也是中國的近鄰,早在先秦,中國和它們就有接觸,促進著中華文化、東南亞文化和南亞文化的發(fā)展。十三世紀,意大利人馬可波羅撰成《世界珍聞錄》,將炎黃文化展現(xiàn)在歐洲。正是中國先進的文化促進了當時西方文化的迅速發(fā)展。
由上可得知,古代中華文化對世界的文明進步有著不可磨滅的影響,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中華古文化可稱為是一種當時的“普世”文化。她的影響,從亞洲到西方,波及整個世界。但是,究其根源,當時中國的文化之所以遍及全世界,是建立在強大的政治和經濟基礎上的,漢、唐、明清等盛世下,政治經濟充分發(fā)展,文化影響力也就提升了,也可以說是一種“霸權”,文明的“霸權”,只是不同于今天西方國家對世界弱國的那種赤裸裸的文化強權主義。
2.2現(xiàn)代西方文化之霸權論
十六世紀以后,西方經過文藝復興,其文化突破了封建神學的鎖鏈束縛而進入近代,并逐步走上了工業(yè)化的道路,而中國的社會結構卻仍然停留在封建制階段,這樣就導致了以后的文化逐漸發(fā)展緩慢甚至停滯不前。經過一系列侵略戰(zhàn)爭,西方列強將大量的西式文化輸入中國,從宗教、哲學,到科學技術。
從1919年新文化運動開始,胡適等先進知識分子將西學引進了我國,在接下來的將近三十年里,我國都處在戰(zhàn)爭狀態(tài),根本無暇顧及文化的發(fā)展,而西方在這一時期則經濟飛速發(fā)展,文化一片生機??偨Y這一時期,我國傳統(tǒng)文化嚴重受挫,嚴重西化了。
冷戰(zhàn)后,隨著全球化進程的加快,企業(yè)的兼并、資本的大聯(lián)盟,企圖將全世界置于跨國企業(yè)的控制和統(tǒng)治之下的新帝國主義日益顯現(xiàn)。在我們津津樂道美國在線與時代華納的“夢幻組合”時,時代華納的卡通網絡正在積極進軍中國。
文化霸權,亦即文化強權、文化殖民主義,是指國與國、民族與民族之間的文化價值觀的強加行為。信息時代的文化霸權以先進的信息傳播手段為利器,通過“靜悄悄”的文化輸出,俘獲目標國家的“民心”,破壞社會穩(wěn)定,培養(yǎng)親己勢力,以達到通過軍事、政治、經濟手段達不到的目的。
已有學者提出了新帝國主義的硬實力和軟實力問題。所謂硬實力是指通過威脅對方而達到目的,主要指經濟制裁和軍事力量;軟實力是指以意識形態(tài)征服對方的能力,主要指思想力量。美國和西方一直在謀求獨霸世界,其所謂的全球新秩序實為“新瓶裝舊酒”。其實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始終將文化霸權作為手中的有利武器運用于國際政治舞臺,從來沒有動搖過。他們發(fā)動的“軟戰(zhàn)爭”(即文化戰(zhàn)策略),借助各種傳媒手段,特別是信息網絡,向世人尤其是青年灌輸他們的生活方式、思維方式等,從意識形態(tài)領域來引誘進而達到控制的目的。
3.中西文化發(fā)展走向
關于中西文化的強弱之說,我同意季羨林先生的,它們是呈“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之勢,也可以描述為“鬧哄哄你方唱罷我登場”。但是我認為這種“登場”也不能認為就是所謂的“普世文化”。在漫長的人類歷史上,東方文化一開始走在前面,而到了近代西方文化又捷足先發(fā)展。在世紀之交抑或不久的將來,西方文化大有難以為繼之勢了。具體表現(xiàn)是它產生了一些威脅人類生存的弊端,其犖犖大者,就有生態(tài)平衡的破壞、淡水資源匱乏、森林砍伐、江河湖水污染、動植物種不斷滅絕、新疾病出現(xiàn)等等,都威脅著人類的發(fā)展甚至生存。西方文化產生這些弊端的原因是植根于西方的基本思維模式。西方的思維模式是分析的,它抓住一個東西,特別是物質的東西,分析下去,分析下去,分析到極其細微的程度,可是往往忽視了整體聯(lián)系。而東方的思維模式是綜合的,它照顧了事物的整體,有整體概念,講普遍聯(lián)系,接近唯物辯證法。如中國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以及我國先階段提出的“和諧”概念,都強調綜合,把整個世界都納入自己的思考范圍之內,有很大的“度量”。從這一點上來說,21世紀是東方文化的世紀,東方文化將取代西方文化在世界上占統(tǒng)治地位,是取代而不是消滅。
但是,放到現(xiàn)實中,在東方人和西方人各自處理問題的時候,對于分析與綜合的兩種思維的應用又是不一的。西方人的思維中分析多一點,東方人的思維中則是綜合多一點。他們出于歷史的、傳統(tǒng)的習慣,總會一直按照自己固有的思維方式來思考和處理問題。所以,都有自己的特點,不可同一化,不可能設想有一種普遍適應的方式來供大家共同享用。即使在面對同一原則的情況下,他們考慮問題時候也會各有側重,這種深層的文化內涵和底蘊是無法改變的。由這些我可以得出,“普世文化”的存在不具有現(xiàn)實可能性。
綜上所述,每種文化都有自己的產生和發(fā)展的軌跡,各種文化都是并行不悖的,每種人都有自己的習慣的文化背景、文化思維和文化行為,所謂的“普世文化”不過是在其幌子下搞文化霸權或別有它意,任何一種文化都不可能“普世”。對于我們中國人來說,我們不要“普世文化”,我們要有我們自己特色的中國文化、東方文化,其中必不可少會有西方的東西,我們是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兼容并蓄來謀求中國文化的發(fā)展繁榮之路的。 [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