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學生問題行為一直是高中教學的一個難題,也備受教育者的關注。本人從事高中班主任工作十年來,逐漸對學校中教師對中學生在學習適應、人際交往、行為、情緒、個性等方面的問題行為的認知和應對方式有了一定的認識。
【關鍵詞】教師 中學生問題行為 認知 應對方式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2)24-0105-01
相關研究結果表明,教師認為中學生的問題行為主要表現在學習適應、沉迷網絡、情感脆弱、意志力薄弱等方面;女教師比男教師更關注中學生在學習適應和情緒方面的問題行為;不同教齡的教師對中學生問題行為的看法基本一致;教師對中學生問題行為的應對方式可分為直接作用和間接作用兩種。
一 教師總體對中學生問題行為的認知情況
1.中學生存在大量學習適應方面的問題行為
無論是教師對中學生常見問題行為的選擇還是嚴重程度的判斷,相關研究結果表明,中學生的問題行為大多數為學習方面的問題,教師對不同類型問題行為選擇的結果也表明教師對學習適應維度的選擇所占比例最大。這說明教師認為中學生的問題行為主要來自于學習適應方面且情況較為嚴重。教師之所以這樣認為是因為,他們認為學生的主要任務就是學習,而教師的主要任務是讓學生好好學習,所以如果學習方面出現了問題自然是“大問題”;而且學校及以上各級教育機構對教師的考評很大程度上是以其所教學生的學習成績?yōu)橹饕u價標準。
教師提出的中學生學習問題行為具體表現在學習習慣(學習時注意力不集中、不認真、遇到不懂問題不主動請教他人、不按時交作業(yè))、學習方法、學習態(tài)度(厭學)、學習動機(缺乏學習動力、缺乏理想追求不在乎成績和前途)、學習壓力(考試焦慮、過度看重成績和排名)等方面。
2.中學生沉迷網絡
教師普遍認為中學生在行為方面的問題行為突出地表現為沉迷網絡,將過多的時間花在網絡游戲和聊天上。但在對這個問題可能原因的分析上,教師們持有不同態(tài)度。教師認為,中學生沉迷上網主要是因為好奇心、自我滿足感和尋求刺激心理的驅使;教師則認為學生沉迷網絡與家長的教養(yǎng)方式和不負責任的態(tài)度密切相關,這與家長的教育方式有著直接關系。
3.中學生意志力薄弱,情感脆弱
教師認為中學生在個性和情緒方面比較突出的問題是意志力薄弱,不能持之以恒和情感脆弱。在訪談中,大多數教師都認為中學生這兩方面的問題行為是密切相關的:“意志力薄弱的學生往往在情感表現上也特別脆弱,經不起一點小小的挫折”。現在提倡賞識教育,要給學生更多的鼓勵,這是對的,但只提倡這一點的話,孩子聽到的都是好的,就受不了一點點批評。還有的教師分析說,“中學生意志力薄弱是導致問題行為的關鍵,比如意志力差的學生往往在學習上遇到一點困難就退縮,所以學習成績上不去,而且他們往往不能很好地進行自我控制,所以也容易迷上網絡游戲”。
二 不同性別、教齡教師對中學生問題行為的認知
1.不同性別教師對中學生問題行為的認知
不同性別教師對中學生常見問題行為的選擇和嚴重程度判斷的結果表明,相對于男教師,女教師認為中學生在學習自覺性、意志力薄弱、情感脆弱等方面的問題更嚴重。這差別大概與男女性別各自的特點有關。
2.不同教齡教師對中學生問題行為的認知
不同教齡的教師對中學生問題行為的認知基本相同,只在學生意志力薄弱問題上,教齡十年以上的教師判斷更為深刻。根據上述的教師對中學生意志力薄弱的分析,可以看出意志力薄弱的學生往往自我控制能力差,因而也更容易產生問題行為。教齡越長的教師對學生問題行為的分析也往往更深刻,因而把這項內容看得更嚴重。
三 教師對中學生問題行為的應對方式及影響因素
1.教師對中學生問題行為的應對方式
通過進一步的研究發(fā)現,教師對中學生問題行為的應對方式,可以分為直接作用的應對方式和間接作用的應對方式。直接應對方式是指當中學生的問題行為出現或尚未出現時,教師對學生直接采取矯正或預防的措施。形式上包括:一是開展主題班會,以中學生出現的某種問題行為為主題,讓全體學生共同來討論;二是和學生談心,與學生進行面對面的單獨交談,深入了解學生的想法,進行自我認識。
2.影響教師對中學生問題行為應對方式的因素
第一,教師對師生關系的認知。通過研究我們發(fā)現,教師對師生關系有三種不同的認知,第一種教師將自己定義于同學生“父母”般的角色,在處理學生問題行為時,往往表現出苦口婆心的說教,然而這樣很可能給學生帶來反感,效果并不好。第二種教師認為應該與學生成為朋友的關系,因而很多學生的問題行為就在這種平等的聊天中得以發(fā)現和解決。第三種教師也主張師生之間的平等、民主,但在行為上與學生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第二,自身成長和受教育的經歷。不少教師在回憶他們自己的成長和受教育的經歷時,這些體驗往往影響著他們對學生問題行為的處理。
第三,家長態(tài)度的影響。不少家長對孩子出現的問題行為不聞不問,或是在孩子出現問題后就將所有的責任推卸到學校,這種消極的態(tài)度往往讓教師在處理學生問題行為時也采取消極的應對方式。此外,一些不良的社會風氣及有關部門的做法也讓教師在應對中學生問題行為時感到困惑和無奈。
四 結論
總的來看,教師認為中學生的問題行為主要表現在學習適應、沉迷網絡、情感脆弱、意志力薄弱等方面;教師對中學生在學習適應方面的問題行為有很高的關注,但是對學生內隱的問題行為較少關注。 女教師比男教師更關注中學生在學習適應和情緒方面的問題行為,不同教齡的教師對中學生問題行為的看法基本一致,只在意志力薄弱問題上,教齡較長的教師認為更嚴重。教師對中學生問題行為的應對方式可分為直接作用和間接作用兩種。對師生關系的認知、自身的成長和教育經歷、家長的態(tài)度,以及其他社會因素影響教師對中學生問題行為的具體應對方式。
〔責任編輯:陳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