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論述了中國、美國、印度、阿根廷四個花生主產區(qū)情況,在此基礎上分析了中國花生生產能力競爭力、生產成本競爭力,最后對中外花生品質進行比較,認為中國花生具備極強的競爭力。
【關鍵詞】 中國 美國 印度 阿根廷 花生 競爭力
生產水平決定貿易規(guī)模和結構,貿易規(guī)模和結構體現(xiàn)著產品的國際競爭力,本文在論述影響花生產業(yè)國際競爭力因素的時候,采用以分析花生生產領域中的生產效率、生產成本為主,同時兼顧產品品質、產品綜合效益及產業(yè)政策等為輔的方法。
一、中國花生生產能力競爭力分析
目前,花生的主要產區(qū)集中于中國、印度、美國、印度尼西亞、尼日利亞、緬甸、阿根廷、塞內加爾等國。2010年,中國境內花生種植面積為424.6萬公頃,花生產量1470.8萬噸,占全球花生總產量的36.7%,單產達到3368公斤/公頃,出口花生30.2萬噸,是全球第一大花生生產國;同期,印度花生種植面積達到670萬公頃,為全世界最大,但由于單產水平低,花生總產為741萬噸(2006—2010年均值),排名世界第二;美國是花生單產最高的國家,2010年花生單產水平為3498公斤/公頃,且為第三大花生出口國;阿根廷是南美地區(qū)最大的花生生產國,國內花生市場較小,花生生產主要用于出口(占國內花生總產量的1/2),2010年,阿根廷花生出口(40.9萬噸)首次超過中國成為世界頭號花生出口國;在非洲地區(qū),自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開始,非洲大陸變由產生輸出地區(qū)變成花生輸入地區(qū),目前,非洲地區(qū)僅有尼日利亞、塞內加爾兩國花生產量在100萬噸以上。
如表1所示,在1991—2010年期間花生生產能力方面,中、美、印、阿優(yōu)勢顯著,在生產結構上又各具優(yōu)勢,比如說:印度在花生市場規(guī)模、產品供給總量上遠大于美國和阿根廷,但由于人口眾多、國內需求巨大,花生出口意愿不強,在出口總量上少于美國,不過印度位于亞熱帶地區(qū),平原廣袤,增長潛力優(yōu)勢明顯。美國花生生產效率最高,花生單產高于中、印、阿,但花生產業(yè)規(guī)模較小,對外供給潛在增長能力有限。阿根廷的花生產業(yè)本就是基于外需而形成規(guī)模的,花生生產上的優(yōu)勢集中表現(xiàn)在花生出口總量上。相對于印、美、阿三國,中國在花生生產能力上的綜合表現(xiàn)較為平均,既擁有規(guī)模巨大的花生生產、出口總量,在花生生產效率上也處于世界領先水平。但由于我國耕地面積有限,難以通過開墾新地的方法來提高本國花生生產能力,花生單產本身已處于高水平,提升空間不大,在生產潛力上處在明顯劣勢位置。
二、中國花生生產成本競爭力分析
依照古典國際經濟貿易理論,產品的生產總量反映了生產要素的總體豐裕程度,而生產成本則反映了產業(yè)對生產要素利用率的高低,決定了產業(yè)所面臨的相對價格的斜率。同大多數(shù)農產品一樣,花生的生產成本主要源自兩個部分:一是物資費用,主要是指生產資料的價值消耗,包括化肥、種子、農機等費用;二是用工數(shù)量,主要是指用工數(shù)量和勞動強度,有時也用用工費用代替。下面結合表3對中、美、印、阿四國1991—2010年間花生單位面積和單位產量的物質費用和用工費用進行分析。
通過對1991—2010年期間中、美、印、阿花生生產成本變動情況進行比較分析,可以發(fā)現(xiàn)以下特點:第一,1991—2010年間,全球范圍內花生的生產成本變動較為平穩(wěn)。若以單位質量花生生產成本核算,印度、阿根廷兩國花生生產成本增加相對較大,而中、美兩國花生生產成本增加相對較小。第二,在四國的花生生產成本中,用工費用均占據重要比重,除美國外,中、印、阿三國在單位質量花生生產中所消耗的用工費用均大于所耗物資費用。表明現(xiàn)階段花生產業(yè)依舊屬于勞動密集型產業(yè),花生生產需要大量勞動力的投入作為保障。中國擁有較為豐富的勞動力資源,這是保證花生擁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關鍵性因素。第三,在物資費用、用工費用在總成本中所占比例變動上,四國也表現(xiàn)出一定差異。中國花生成本中用工費用的比例上升,而阿、印兩國花生成本中物資費用的比例上升,美國在同期的花生成本結構方面較為平穩(wěn)。說明在此期間,中國勞動力成本上升較為明顯,而印度、阿根廷在花生生產的機械化、專業(yè)化水平上有明顯提高。
總體上來看,在中、美、印、阿四大花生生產、貿易國中,單位量花生的生產成本以阿根廷最高,美、印兩國其次,中國最低。這說明在生產成本上,中國相對其他三大花生生產國具有一定的比較優(yōu)勢。
三、中外花生品質比較
新中國建立以后,我國花生產業(yè)得到了迅速發(fā)展,形成了五大類近百余種花生品種。目前國內花生市場上最常見的花生品種包括:山東省中間型7803,湖北省珍珠豆型的竹山紅坪以及龍生型的各類花生品種。與花生原產地拉美地區(qū)高濕的氣候特征不同,中國花生的主產區(qū)主要集中在大陸性季風氣候為主的溫帶地區(qū),相比于拉美、印度等地區(qū),我國的花生生產周期較長(以1年2季和2年3季為主),對土壤中氮、磷、鉀等無機元素的需求較高。與國外花生相比,我國花生最顯著的特點便是脂肪含量高而蛋白質含量偏低,一般而言,國外花生的脂肪含量大致在40%~45%之間,而我國花生的脂肪含量普遍達到了50%,個別花生品種,如龍生型花生的脂肪含量高達53%?;ㄉ闹竞控S富,使得花生的出油率也較高,我國花生年產中有50%用于榨取花生油,食用的比例僅為30%,這與國外花生主要用于食品加工的情況截然不同,也從側面反映了我國花生品質的特點。此外,我國花生含糖量低,而礦物質、特別是氨基酸的含量高,熱量少而營養(yǎng)成分豐富,這些特點都使得我國花生在國際市場上極受歡迎。
位于美洲大陸的阿根廷、美國同樣是當今世界上優(yōu)質花生的主要產地,美洲地區(qū)的花生以果粒大、果殼堅實、抗旱能力強著稱,但在蛋白質、脂肪含量上較之于中國花生稍遜。同時,伴隨著轉基因技術在該地區(qū)花生生產中的運用,美洲各國的花生單產在近10年來出現(xiàn)了大幅度的提高,但由于目前國外市場對轉基因花生在食用安全上上存在一定憂慮,轉基因對阿、美兩國的花生出口究竟是利多還是利空需要進一步長期觀察。
印度花生以熱帶珍珠型品種為主,質地松軟,脂肪含量低,生產周期短。相對于溫帶地區(qū)的花生,印度花生更適宜做食品加工原料,而在出油量、口感上則相對較差。
通過對中國花生產業(yè)生產情況的分析,說明我國花生產業(yè)在花生生產成本、生產效率等生產性因素和花生品質、政府支持等非生產性、非市場性因素上,對比美、印、阿三國花生產業(yè),都具備相對較好的條件。如果古典國際貿易理論中關于產品生產決定產品貿易的基論述適用于當前的中國花生產業(yè)的話,那么中國花生的國際競爭力也應該是強于美國、印度和阿根廷的。
【參考文獻】
[1] 張金昌:用用出口數(shù)據評價國際競爭力的方法研究[J].經濟管理,2009,10(3).
[2] 楊靜、黃漫紅:中國花生產業(yè)成本收益分析[J].花生學報,2008,32(1).
[3] 曹菊:花生產業(yè)發(fā)展的制約因素及促進措施初探[J].中國果菜,2011,7(2).
[4] 何寶國:廣東省花生產業(yè)的發(fā)展現(xiàn)狀與對策研究[J].華中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5(14).
[5] 萬書波:花生品質學(第二版)[M].中國農業(yè)科學技術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