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語新大綱提出:“口語交際要講究文明禮貌,聽人說話能領會主要內(nèi)容,堅持說普通話,能用普通話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意思”。本文針對當前小學口語教學和小學生口語交際能力存在的問題,從五個方面提出對策研究。
【關鍵詞】口語交際;能力;對策
小語新大綱提出:“口語交際要講究文明禮貌,聽人說話能領會主要內(nèi)容,堅持說普通話,能用普通話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意思”。這是值得重視的一個改變,是對“語文是重要的交際工具”的很好診釋。我們語文教師應當認真分析口語訓練的癥結所在,子求對策,加強訓練,切實提高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筆者以為小學生口語交際能力的現(xiàn)狀存在以下幾個問題:
(1)口語的規(guī)范、流暢度欠缺,口語詞和態(tài)勢語用得較少。小學生的口語表達主要是訓練學生用普通話清楚明白地表達自己的意思,而學生在說話時常常受方言影響,將不規(guī)范的方言詞摻雜其中,會出現(xiàn)想說跟不上說時的停頓現(xiàn)象,這些都影響著口語的規(guī)范和流暢程度。
(2)課堂上幾個活躍分子在撐門面,訓練沒有面向全體。有的老師已經(jīng)習慣在課堂上的冷清或者表面的繁榮,任幾個活躍分子“挑梁唱戲”,多數(shù)人陪坐旁聽,口語訓練沒有面向全體,無形中剝奪了這些學生“說話”的機會,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得不到培養(yǎng)和發(fā)展。
(3)注重說的訓練,忽略聽的指導。聽和說是口語交際的兩個方面,從某種意義上講,只有學會聽才能有目的地說,信息接受不準有礙于準確地表達。在實際操作中,教師往往不遺余力地指導學生先說什么,后說什么,怎么樣做到具體生動,而不教給學生聽的方法,導致學生沒有良好的傾聽習慣,聽話不知道抓住要領。
上述內(nèi)容是筆者對小學口語教學和小學生口語交際能力所作的調(diào)查和思考,如何改進口語教學,提高學生口語交際的能力和水平認為可從以下幾方面做起。
一、創(chuàng)設民主和諧的口語交際情境
現(xiàn)在教學論的真諦是主張教學重在發(fā)揮人的價值,發(fā)掘人的潛能,發(fā)展人的個性。口語交際課中,教師必須營造民主和諧的口語交際情境。
1.敢說
就是面對各種場合,都能積極動腦,人敢發(fā)言。我們經(jīng)常會發(fā)現(xiàn),課堂上有的學生想說又不敢說,唯恐說錯了收到別的同學的嘲笑。對于這部分學生,必須消除他們的畏懼心理,鼓勵他們多發(fā)言,多給他們發(fā)言的機會,練其膽量。說對了及時表揚,哪怕說對一部分,老師也要給予鼓勵,激發(fā)他們說話的勇氣和信心。即使說錯了也不批評,指出說錯的原因,引導他們重說一遍。經(jīng)過多次訓練,不但培養(yǎng)了他們敢說的勇氣,而且提高口語能力。
2.會說
就是培養(yǎng)學生能用普通話清楚明白的表達自己的意思,做到音量適中,態(tài)度大方、有禮貌。如第一冊口語交際課《我的家》,學生看了電腦畫面和聽了錄音機里小朋友的介紹后,他們也會完整地介紹“我的家在(哪兒),家里有(哪些人),爸爸、媽媽(在哪里工作)”。教師還可以設計一個環(huán)節(jié):找最好的朋友互相介紹。但是要提醒學生介紹前相互問候(說“你好”)。介紹完了可以發(fā)出邀請(“歡迎你到我家來玩”),被邀請者一要表示謝意,最后互相告別(說“再見”)。在融洽的氣氛中,學生忘記了是在學習,但卻學會了表達,更學會了交際。
3.愛說
心理學研究表明:整個小學時期,兒童的注意經(jīng)常帶有情緒色彩。因此,在教學中,教師可充分利用引起兒童興趣的因素:聽音樂、看畫畫、動手做、開口唱。如教學《秋天》這一課,就可以在課文中找秋天,在圖畫中找秋天,還可以帶學生到大自然中去找秋天,這樣創(chuàng)設各種各樣的交際情境,極大地調(diào)動學生愉悅情感,引發(fā)學生對話題有表達的需要和愿望,使學生注意力高度集中,長久保持,奇思妙想,從而提高了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
二、開設說話訓練課,運用多種形式培養(yǎng)學生的聽說能力
1.聽故事說話,這是聽說結合的一種課
教師在講故事時語言要規(guī)范,要有聲有色的講給學生聽,講課前要提出明確的要求,讓學生帶問題聽,努力把聽的話吸收、分析進而轉(zhuǎn)化成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
2.看圖說話
這是視、聽、說結合的一種課。學生看圖(或課件、幻燈片)聽講,口頭表達,學生感興趣教學效果會更好。
3.觀察說話
這也是一種視、聽、說結合的課,但看到的不是畫的圖畫,而是現(xiàn)實生活中的真實情景。有位教師在上《吹泡泡》這篇課文時,她先讓學生看圖聽錄音然后帶著“你吹出的泡泡是怎么樣的”這一問題。讓學生到操場上去吹泡泡,有的向伙伴們炫耀自己吹出來的泡泡形狀多奇異,還有的跳舞,跑著去追泡泡,學生們沉浸在一片歡樂的氣氛中最后根據(jù)要求聯(lián)系說話,學生說的即連貫又通順。
4.編說故事
編說故事有兩種形式,一是老師告訴其主要情節(jié),讓學生加頭或加尾;一是通過看圖說話或觀察說話后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編出一個新故事講給人家聽,目的是提高學生的裸機思維能力和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
三、課外活動中的聽說訓練
考慮到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同時也為了擴大聽說訓練的語言環(huán)境,讓學生有更多的練習機會,所以,有目的、有計劃地組織一些課外活動是很有必要的,可以采用下面的方式進行訓練:
(1)做游戲,主要是寓聽說能力的訓練于游戲之中,提高聽說興趣,根據(jù)游戲內(nèi)容的長短,可用一節(jié)課進行,也可用幾分鐘時間,交插在其他聽說訓練課后。
(2)學說繞口令,聽謎面,猜出謎底。
(3)可組織故事會、讀書報告會、朗讀會、辯論會、演講會各類比賽。
(4)制作科技小作品后,介紹制作方法和過程。
四、挖掘多方資源
1.同家庭教育相聯(lián)系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人老師,家庭是一種不可替代的教育資源。教學中遵循“家校共育”的原則,密切學校與家庭的聯(lián)系,使家長明確自己的教育孩子過程中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學校要進行眼睛筆袋、故事比賽了,家長就先在家里輔導孩子;學校要進行唱歌、朗誦比賽,家長則幫助孩子選擇參賽內(nèi)容。有了家長的支持,口語訓練進展效果才會更好。
2.跟課外閱讀相配合
呂叔湘先生說:“語文學得好的人,無疑不得力課外閱讀。”課外閱讀確實是增加學生知識,儲積預言材料的主要途徑。在教室里設了圖書角。每學期的課外讀書記分卡和“背古詩大王”的評選,使學生課外閱讀的積極性日漸高漲,學生口語表達也不斷增強。
總之,口語交際時一門新興的學科,還需廣大教師長期的探索與實踐,才能使口語交際課的教與學相得益彰,教學效果漸臻佳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