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新聞媒體經(jīng)常報道中學、高等院校的學生,因經(jīng)受不住挫折而自殺的事件,這一切都為我們教師、家長敲響了警鐘。現(xiàn)在的孩子,缺乏對待打擊的承受力,經(jīng)不起顛簸和挫折。
案例一:寧寧是一個大班的孩子,到目前為止還不能很好地獨立完成吃飯這一項“任務”,還不會正確使用筷子。在家吃飯都是爺爺奶奶端著飯碗跟在身后左一口右一口地喂飯,中午在園午餐,為了盡可能地減少掉飯,加快進餐速度,保育員阿姨特地為他準備了一把勺子。
反思:根據(jù)《綱要》要求幼兒園中班下學期孩子們就要學會用筷子,而寧寧大班下學期還不能很好地使用。這是因為寧寧在家是獨生子女,他處于“四二一”家庭模式的核心地位,爺爺奶奶什么事都包辦代替,寧寧沒有任何受磨煉的機會。因此,他的動手能力、自理能力也遠遠低于應有水平。
案例二:“六一”游園會時,綺綺因為做游戲拿到的積分很少,換不到自己想要的禮物而躺在地上耍賴,埋怨爸爸太笨,害得他拿不到禮物。這時爸爸也毫無原則的幫腔說:“對,對,是爸爸不好,爸爸是大笨蛋,你不要哭,爸爸到商場給你買個更大的禮物,比幼兒園的禮物還要大……”。
反思:孩子承受不了失敗、挫折和委屈的打擊,成人的教育方式又不正確,對幼兒今后的成長非常不利。
案例三:楠楠是一個比較特殊的孩子,外婆是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人。有一次,在學習《小熊生病了》(語言活動)時,由于他上課時沒有認真聽,因此在楠楠講述時就遇到了困難,一直哭喊著,“我要阿婆,我要阿婆。”總之,只要遇到一點困難,他就只知道哭著叫阿婆。后來,她媽媽送他來幼兒園并告訴老師,孩子的壓力太大,有些事情就不要去要求他了,既然他做不到就不要他去做好了。聽了他媽媽的話,不禁讓老師感到驚詫、愕然。
反思:真是可憐天下父母心。怕孩子受到傷害,為孩子掃清障礙,除去攔路虎。然而,挫折的存在具有普遍性和客觀性的特點,它伴隨著人的一生。孩子總有一天要長大,要獨擋一面,如果你將他呵護在你的羽翼下,他將永遠無法展翅高飛。
在家庭和幼兒園,有很多這樣的案例,普遍存在“重教不會教”的現(xiàn)象,嚴重影響了幼兒的健康發(fā)展。那么,幼兒園和家庭應該采取哪些方法和策略對幼兒進行挫折教育呢?
一、消除依賴心理,讓孩子放開手腳做自己能做的事
很多家長都有這樣的感受,孩子是典型的“兩面派”——在家里和家外不一樣,聽老師的話,不聽父母的;或者聽父母的,不聽爺爺奶奶的。比如孩子在幼兒園能自己吃飯,回家不喂就不吃;在幼兒園能自己系鞋帶,回家后就不自己系。大人應該清楚地意識到這是過分溺愛造成的。長期以往,不僅影響孩子的自理能力,也會影響孩子其他能力的發(fā)展。孩子在日常生活學習中,遇到挫折是必然的。當然自己努力能夠獨立克服的情況下,家長、老師最好不要插手,應該讓他自己去想辦法,決不允許他們成長過程中的困難都由老師、家長去包辦代替,把他們前進道路上的障礙消除得干干凈凈。只有親力親為才能掌握自己動手解決難題的能力和技巧,從而消除依賴心理。
二、主動創(chuàng)設情景,讓幼兒接受挫折教育
我們有的家長在和孩子做游戲的時候,會主動輸給孩子,讓他贏。長此以往,自然會造成了孩子“輸不起”的性格。在我們的班上就有這樣的例子,有幾個孩子各方面表現(xiàn)都很突出,他們得到鍛煉的機會總是最多,聽到老師的表揚也總是最多,久而久之,這樣的孩子往往只能接受表揚,偶爾接受批評,便會沮喪、惱怒或喪失信心。針對這樣的孩子,我們應該適時創(chuàng)造一些挫折教育的機會,讓他們在磨難中成長。例如,在進行角色扮演的游戲時,有計劃地安排孩子分別扮演人際沖突中排斥和被排斥的角色,讓他們體會不同的心理感受,老師再以口頭指導,幫助他們分析沖突產(chǎn)生的原因并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在競賽活動中,也不一定要想盡辦法讓他們勝利。而當孩子犯錯時,對其給以適度的懲罰,也讓其體會受挫折的感覺,學會自我調節(jié)。
三、密切家園配合,讓孩子消除遇到挫折產(chǎn)生的消極情緒
有些孩子在遇到挫折后,可能會灰心喪氣,失去自信。家長和老師應提醒孩子,任何人做事,一開始都會有困難。但要正視困難,勇于挑戰(zhàn)!老師父母要激勵孩子,讓他們堅信只有敢于去迎接各種挑戰(zhàn),并且相信自己,才能最終取得勝利。如:暢暢練習跳繩,從剛開始的一個、兩個、三個,到后來的七個、八個、十個。她急得眼淚都流出來了,不想再學了。這時老師、家長并沒有埋怨她,而是平復她的情緒,幫助她找出失敗的原因,并告訴她,做什么事情都會遇到困難,這些困難根本不算什么,只要有信心,就一定能夠克服它,并且一定能夠學會。就這樣,經(jīng)過多次反復練習,她終于學會了跳繩,在學期過關測試中取得了優(yōu)異成績。
四、發(fā)揮榜樣作用,讓家長和老師潛移默化地熏陶、教育孩子
作為家長和老師,對于孩子的挫折教育,是由我們潛移默化中進行的。日常學習生活中我們應當十分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因為大人對待挫折的態(tài)度及良好的個性品德,都會對孩子起到一定程度的熏陶和教育作用。大人必須以身作則,給孩子作出榜樣,并用自己的親身經(jīng)歷、生活體驗來激勵幼兒,在挫折中培養(yǎng)出良好的性格。
在人生浩瀚的大海中,挫折是洶涌澎湃的海浪,拍打著生命之舟從起航到彼岸。生命之旅無坦途,挫折是每一個人要面對的問題。無數(shù)的事例已經(jīng)證明,能否正確對待挫折,將會影響一個人的人生之路。讓我們的孩子多經(jīng)受一些困難和挫折的磨練,相信他們會在成長中變得堅強起來,成為跨世紀競爭挑戰(zhàn)中的強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