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政治”是一個仁智互見的概念,通過對政治概念原初意義的回溯,尋找政治的當代價值,以及對于中國的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有及其重要的作用。
【關鍵詞】政治價值;本原回歸;終極關懷
一、政治的本原回歸
(一)政治的溯源
政治堪稱是一個歷史范疇和民族概念,之所以成其現(xiàn)狀,皆因為各種理論淵源和社會實踐的縱橫交織?;凇罢巍币辉~的東西方詞源史考察,又是一種主觀建構,內(nèi)蘊著制度性和價值的雙重意義。
(二)政治的多維定義
關于政治的涵義,古今中外,并沒有一個統(tǒng)一的界定。在亞里士多德那里,政治是“參加城邦的活動”;馬克斯·韋伯認為,政治乃“意指力求分享權力和力求影響權力的分配”;漢娜·阿倫特認為,現(xiàn)今流行的所謂政治已經(jīng)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政治;列寧表述說,“政治是經(jīng)濟的集中表現(xiàn)”;毛澤東基于特定的歷史背景指出,“政治,不論是革命的和反革命的,都是階級對階級的斗爭,不是少數(shù)個人的行為”。
馬克思主義認為“政治是經(jīng)濟的集中表現(xiàn)”,政治作為社會的上層建筑,歸根結底是由社會的經(jīng)濟關系決定的,政治及政治制度也對經(jīng)濟生活產(chǎn)生巨大的反作用。從根本上講,政治關系是由基于經(jīng)濟關系之上的階級關系決定的,政治主要表現(xiàn)為階級與階級之間的關系,尤其是統(tǒng)治階級與被統(tǒng)治階級之間的關系。
二、政治的當代價值
馬克思關于政治問題的開創(chuàng)性思考以及在政治問題上所持有的開放性和豐富性立場、整體性視角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價值和意義。尤其是對于存在于知識圖景中的消極的、暴力的、統(tǒng)治的“政治無意識”而言,馬克思主義政治概念的開放性和建構性特質對我們?nèi)杂欣碚摵蛯嵺`的啟發(fā)。
(一)政治的價值何在
在馬克斯·韋伯之前,關于政治的根本價值,德國存在兩種主要理念。一種以康德、洪堡為代表。他們認為國家作為政治實體若不是個體自由的條件。另一種以黑格爾為代表,他們認為國家并不是為了保衛(wèi)個人自由權利而人為建構出來的制造物,而是有自己的自然生命歷史的有機體。
(二)政治價值的功能
政治價值是對政治生活實踐的引領。與柏拉圖遙不可及的哲學“理念”不同,政治本質上是一種行走于大地之上的實踐活動,故而政治價值是一個與實踐相聯(lián)系的概念,是人們基于對政治生活實踐的全方位地把握而設想的或者用以指導自身政治生活實踐的觀念。
同時,政治價值是對政治生活的倫理判斷。政治價值所要研究和闡明的是人們在政治生活中基于某種立場而形成的種政治倫理判斷。只有經(jīng)過道德的審查和評判而建立起來的政治價值,才會被所有公民所認同、所堅信、所追求,才是政治生活持久存在和不斷發(fā)展的動力因素。
(三)當代價值的終極關懷
政治的終極關懷是一種對政治價值的關懷。政治文化找到了各種政治現(xiàn)象的內(nèi)在原因,但是什么理由使得這些原因得以成立?達爾將其歸結為“意義”,可見,某些價值性的要素最終決定了一切政治問題的思維方式和解決方案。
那么,為什么對政治價值的關懷具有“終極性”呢?政治價值的關懷將引導人們做最高層次的思考。這便是,“選舉這一政治現(xiàn)象對于我以及和我一樣生活在這個政治共同體中的人們到底有何意義?”一個最淺顯易懂卻又最費人思量的道理是:人必需在一定的“人為環(huán)境”中才能生存和發(fā)展,而這種“人為環(huán)境”必然是兩個人或更多人的作品。當?shù)谝粋€人產(chǎn)生的時候,他的目的是活下去;當?shù)诙€人產(chǎn)生的時候,他們的目的就不僅是活下去了。這時,人的大腦中除了“我”的概念,還出現(xiàn)了“我們”這個概念?;膷u中的魯賓遜還是獨自一人時,思考的僅僅是怎樣與 自然抗爭;而當他遇到了那個土著人星期五之后,他就不得不思考如何維系他們的關系以圖共同與自然抗爭。
可見,當人類不至于被毀滅到只剩下一個人的時候,人們都還得處理和他人的關系。只要這個關系涉及到—定的范圍,只要還存在“眾人之事”,那么,有一件事務就是必不可少的,這就是政治。古往今來,一切政治實踐和政治理論都在試圖調適這種個體和共同體之間的張力。因此,我們可以說,政治的終極關懷是對政治價值的關懷,而一切的政治價值都表現(xiàn)為在一般層面上對“個體和共同體關系”問題的回答。
參考文獻:
[1]俞可平.中國政治學的進程[J].學術月刊,2007,(11)
[2]肯尼思·米諾格.政治的歷史與邊界[M].南京:譯林出版社,2008
[3]羅騫.馬克思的政治概念[J].馬克思主義研究,2009,(2)
[4]劉德厚.廣義政治論[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4
[5]馬克斯·舍勒.價值的顛覆[M].上海:三聯(lián)書店,1997
[6]張盾.馬克思的政治理論及其路徑[J].中國社會科學,2006,(5)
[7]劉德厚.廣義政治論[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4
[8][德]卡爾·施密特.政治的概念[M].劉宗坤等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作者簡介:
[1]袁萌莎,北京交通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 思想政治教育專業(yè) 碩士在讀
[2]陳樹文,北京交通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博士生導師 教授 學術方向: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