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初中語文不僅是學生學習中的重要學科,同時也對學生的文化素養(yǎng)、興趣愛好等起著重要的影響,作為一門重要的人文性學科,初中語文應該有符合人文學科的教學特點,初中語文課堂應該是充滿樂趣和活力的,但實際情況并不如此,受到我國應試教育的影響,初中語文教學存在很多不合理之處。本文就結合當前初中語文教學中的突出問題,提出一些反思性策略。
【關鍵詞】初中語文;反思;新課改
初中語文是九年制義務教育各個學科的基礎學科之一,也是新課程改革的重頭戲之一。對初中語文課程的教學反思直接關系到教學方法、理念等是否與新課改相適應、是否更加符合當代中學生的發(fā)展需要、是否有利于實現素質教育。本文就對初中語文課程的教學策略進行反思,以其能夠為提高初中語文教學提出一些合理化建議。
一、對初中語文教學現存問題的反思
1.教學方式單一,學生缺乏興趣
初中語文教育實質上是一種人文教育,強調語言、審美等。但是,由于受到中考這一不可忽視的考試形式的影響,使得初中語文教學逐漸偏離了語文教學的實質內容,教師的教學停留在要求學生背記課文、進行習題訓練,初中語文成為了一項枯燥的學科,難以引起學生的興趣和學習積極性。不少學生雖然學了很多年的語文,但是語文學習的能力卻提高甚少,聽說讀寫能力進步也不多,審美能力和人文素養(yǎng)更是無從談起,語文基礎非常薄弱。教學方式過于單一成為現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一個突出問題,課堂缺乏活力、死氣沉沉,教師進行“一對多”的“滿堂灌”,學生則被動地聽,缺少思考時間和自主表達時間,語文思維訓練和言語表達能力的提高更是無從談起。學生對語文課程缺乏興趣,學習積極性也提不起來,影響了學生語文成績的提高,更影響了學生長期的語文學習。
2.學生主體性被忽視
受到長期的應試教育和課堂教學模式的影響,雖然新課改一直強調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性,但是不少教師卻擔心學生過度自由會影響正常的教學效果,因此也只是形式上宣布一下“主體性”,卻沒有真正讓學生在課堂上發(fā)揮主體性,課堂形式還是以“老師講、學生聽”為主,即使有個探究性學習也是以老師的指導為主,學生的主體性發(fā)揮空間很小。不少老師認為初中生也就十二三歲,年級還小,過度發(fā)揮他們的主體性容易影響教學效果,難以確保教學目標的實現。這一顧慮確實有一定的道理,畢竟初中生的自制和自控能力還比較差,容易把自己的主體性當成“自己說了算”,而造成混亂局面。但是,這一顧慮不應成為教師不就“主體性”教學進行探索和嘗試的借口,只要方式方法合理,就可以有效減少問題產生的可能性。教師的墨守成規(guī)方便了自身的教學,也方便了學生的考試,但是卻忽視了學生的長期發(fā)展和素質養(yǎng)成,時代的變化要求學生應具備更強的自主學習能力、思維能力、組織能力、表達能力等,這些都是缺乏學生主體性的課堂所不能給的,所以,初中語文教師要想方設法提高學生的主體性。
3.語文課程過于死板,缺乏師生互動
新課改要求初中語文教師要采用啟發(fā)誘導式方法來改變原來滿堂灌式的教學方法。滿堂灌的方法教師占有絕對的主導地位,教師和學生之間缺乏必要的互動和交流。整個課堂都是老師滔滔不絕地在講課,學生表情淡漠地在聽課,學生只是知識的被動接受者,語文課堂沒有朗朗的讀書聲,沒有激烈的討論聲,只有老師的講課聲,這種課堂缺乏民主活躍的學習氛圍,很多學生雖然有自己的想法,卻沒有機會表達,長期下來,學生的個性逐漸被消磨殆盡,表達積極性也被挫傷,不利于學生自信心和能力的提高。
二、對現存問題的解決策略
1.豐富教學方式和方法
教學方式和方法的多樣性可以使語文教學目標以更加適合中學生心理特點的形式完成。教學方式方法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講授知識、進行素質教育、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能力所采用的方法和手段,合理有效的教學方式方法有利于實現素質教育、培養(yǎng)高素質的人才。不同的方法有不同的特點,也存在不同的效果,各個方法又各有利弊,教師在選擇使用教學方式方法時,要考慮教學對象的特點、要求,教學內容的難易程度。要利用啟發(fā)式教學方式來激發(fā)學生的思考,使學生有足夠的機會進行課堂思考,培養(yǎng)學生的探索精神和思考能力。利用串講方法對知識進行梳理和概括,為學生明確重點和難點,在清晰的思路中進行語文學習。利用情境教學讓學生感受課文或詩歌的美學內涵,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和想象能力,同時也鍛煉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筆者在每周都要開展一次語文欣賞課程,利用多媒體對課文進行聲、畫、視頻等多維度的展示,引導學生從審美的角度去感悟課文的美,學生在課堂上欣賞到了語文的文學美、人文美,對語文的學習態(tài)度逐漸由應付變成了喜愛,起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2.重視學生主體性,發(fā)展探究性語文學習
初中生有很強的可塑性,具有很大的智力和能力開發(fā)潛能,只要給他們一定的發(fā)揮空間和機會,他們就會有驚人的表現。很多平時語文成績不是很好的學生,在探究性學習中卻有很好的表現。例如,在《食物從何處來》這一課文時,筆者就開展了一次“尋找食物來源”的探究性學習,讓學生到農村農田中去觀察、收集資料,他們不僅通過實地考察進行詳細的了解,還利用網絡進行資料搜集和整理,他們喜歡上網、喜歡戶外活動等特點在這里派上了用場。教師要確保探究性學習不要流于形式,不要使“活動”成為“游戲”,要對活動進行有效的指導和控制。例如,探究性教學課程上,教師可以給每個同學發(fā)放一份探究活動指南和活動結果報告,教師給學生進行小組劃分,由組長進行監(jiān)督;活動中,教師也要進行不定時抽查,監(jiān)督學生表現。
3.加強師生互動
教師加強與學生的交流和互動,是尊重學生主體性的表現,正符合新課標的要求。教師的課堂設計要將學生考慮進來,要增加學生的課堂參與度,使教師和學生改變原來的“講——學”關系,形成“講——講,學——學”關系,學生和教師之間形成一種良性互動,這樣的課堂氛圍更加有活力,也更加民主,學生可以意識到自己不再是被動的知識接受者,而成為了與教師平等的課堂主體,是課堂的主動參與者。這樣民主的課堂氛圍可以使初中語文課堂更加和諧,讓學生真正體會到自己在語文課堂上的價值和作用,讓他們認識到自己受到了尊重和重視,他們會更加積極地參與課堂活動和思考。要在課堂上安排一定的活動內容,以活動的形式加強師生的課堂交流,例如,可以在每堂課的前五分鐘進行一個語文或文學方面的朗誦、朗讀、歌曲等表演,教師可以就學生的表演進行點評,學生也可以發(fā)表自己的看法。教師也可以就最近發(fā)生的時事或時間提出幾個問題,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和討論,大家各抒己見,形成很好的交流氛圍。
同時,教師在給學生發(fā)言機會的同時,也要把握好度,要考慮學生的性格心理、認知水平、知識水平等,在交流中,對于認知水平較低、性格心理比較內向的學生,要進行積極的引導,要顧及他們的能力和自尊心,不要強迫他們,而是要鼓勵和引導他們。
三、結束語
新課改使初中語文越來越適應新時中學生的發(fā)展需要,但同時也給教師的教學帶來了更多的工作和更大的問題,一線的語文教師要不斷對初中語文教學進行反思,在反思中去尋找目前初中語文教學的問題,尋找到真正符合新課改要求、符合學生發(fā)展要求的方法,不斷提高初中語文教學質量,真正實現素質教育。
參考文獻:
[1]鄭桂華.語文有效教學:觀念·策略·設計[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2]岳亞軍.兵法策略與語文教學[M].江蘇教育出版社,2009
[3]孫春成.語文課堂問題教學策略[M].廣西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