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是社會的一面鏡子。社會生活中的性別歧視現(xiàn)象十分普遍,在各個種族、民族、國家和地區(qū)幾乎都有程度不等的表現(xiàn)。本文試圖探討性別歧視現(xiàn)象在漢語中的表現(xiàn)形式,并對其進行社會、歷史、文化和心理剖析。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審視性別歧視現(xiàn)象在漢語中的良性變遷,努力尋找變遷深層的觀念、經濟和行為動因。
一、性別歧視在漢語中的表現(xiàn)形式
語言是思想的物質外殼。以下本文解析漢語中的字詞句,分別選取漢字、稱謂詞和俗語,列舉說明性別歧視在漢語中的表現(xiàn)。
(一)漢字
漢字是表意文字,通過漢字字形我們可以推斷其字義。下面,筆者選取幾個漢字,從字形所表達的信息來看造字者對女性的歧視。
例如:“女”字,象形字,像一個人半跪之形,象征著處于被統(tǒng)治的地位。《白虎通嫁娶》云:“女者,如也,從如人也?!睆闹胁浑y看出女性的從屬地位。
在《古漢語字典》中帶“女”字旁的漢字近120個,絕大多數(shù)含有貶義??梢钥闯?,漢字在造字之初就已經對女性有了偏見和歧視。
(二)稱謂詞
1.姓名
在中國古代,擁有命名權的是家族的男性長者,許多婦女不僅被剝奪了命名權,而且被剝奪了擁有姓名的權利——她們只有姓而無名,或者有名但很少被人稱呼?!皨D人無外事,故名不聞于人”。女子出嫁前以乳名稱呼,出嫁后以丈夫的姓氏稱呼,所以沒有必要取名字。
2.稱謂語
在古代,已婚婦女的自稱采用表示地位低下的稱謂詞,如“奴”、“妾”、“妾身”、“賤妾”、“奴家”等。丈夫對外人提及妻子時,通常的稱謂詞是“賤內”、“內子”、“內人”等。又如,在與性別有關的雙音節(jié)詞語中,性別的排序一般男性在前,如“男女”、“夫妻”、“子女”等。
(三)俗語
俗語是在大眾中流行的生動活潑的語言,某些俗語真實地反映了婦女的社會地位和性別劣勢。例如:①女的是枝花,灶門口燒粑粑。②婦似鐵釘,應該給她打打平。③銅鑼不打上烏青,婦女不打變妖精。④娶來的媳婦買來的馬,愿打就打愿騎就騎。⑤(女人)頭發(fā)長,見識短。
由此可見,性別歧視現(xiàn)象在語言中幾乎無處不在。
二、性別歧視的文化解析
性別歧視現(xiàn)象由來已久。其肇始于何時,恐怕早在母系氏族社會消亡、父系氏族社會產生之初就已經開始了??梢哉f,從漢字造字開始,語言文字就打上了性別歧視的烙印。語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受到文化的影響,反映一個民族的歷史特征。語言性別歧視是社會性別歧視的真實再現(xiàn),其產生根源并不在于語言本身。性別歧視有其社會、歷史、文化和心理方面的原因。
(一)社會分工的不同
人類早期社會普遍經歷了兩個發(fā)展階段,即母系氏族社會和父系氏族社會。在母系氏族社會,女性在社會經濟生活中處于支配地位,因此女性的社會地位比男性高。但是隨著生產力的發(fā)展,男性由于其生理上的優(yōu)勢,在社會經濟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并獲得支配權。女性的地位與男性相比越來越低,最后不得不依附于男子,父系氏族社會終于取代母系氏族社會。社會分工的格局從此固定下來。
(二)歷史積淀的結果
在“男主外、女主內”的社會分工格局下,男性中心社會逐漸形成并且持續(xù)幾千年。中國的封建史也可以說是一部男性的奮斗和發(fā)展史。男性本身就是權利和地位的象征。男性主宰科學、哲學、文學、藝術,也支配著語言。而女性幾乎完全局限于家庭,湮沒在歷史的潮流中,能在歷史上留下名字和事跡的女性微乎其微。
(三)文化傳統(tǒng)的蔓延
在先秦文化中,就已經表現(xiàn)出了男性中心主義?!对娊洝分杏校?/p>
乃生男子,載寢之床,載衣之裳,載弄之璋。乃生女子,載寢之地,載衣之褐,載弄之瓦。
這首詩的年代比孔子要早幾個世紀。
孔子也曾說:“唯女子與小人難養(yǎng)也?!庇绕涞搅怂未?,宋明理學更是禁錮人們的思想和觀念。出現(xiàn)了統(tǒng)治女性的總綱領——“三從四德”。在對女性的審美取向上追求“細腰”、“小腳”。夫妻關系極為不平等,丈夫可以隨意“休妻”,有所謂的“七去(出)”。中國禮教傳承的糟粕之一就是:男性對女性的統(tǒng)治和主宰蔓延千年,并已構成文化傳統(tǒng)中一個密不可分的部分。
(四)心理定勢的自覺
由于婦女的從屬地位已經成為一種普遍的社會現(xiàn)象,處在社會階層中的個體對自己的身份和角色逐漸形成了自覺的認同感。不管是男性看待女性,還是女性看待自身,都依從現(xiàn)存的社會角色定位。人們對身份的確認和歸屬已經形成了心理上的定勢。
三、性別歧視在漢語中的良性變遷
自新中國成立以來,性別歧視現(xiàn)象有了較大的改觀。反映在語言中,性別歧視現(xiàn)象出現(xiàn)了良性變遷。以下仍然以漢字、稱謂詞和俗語的變化來說明。
當然,由于漢字使用的穩(wěn)定性,其變化相對較小。在現(xiàn)當代,人們往往會忽略造字之初帶有性別歧視之意的漢字的負面含義,極少產生性別聯(lián)想。又如,新造漢字“她”用來指稱第三人稱中的女性,與“他”在字形和字義上相對應。
從稱謂詞來看,現(xiàn)在不論男女都擁有自己的名字,取名也不再是男性的專利,女性也擁有命名權。男女都可以用代表平等的稱謂詞“我”指自己,“你”指對方。夫妻可以直呼配偶的姓名而不會遭人非議。夫妻間的互稱可以說是五花八門,總的特點是平等化。
近當代出現(xiàn)的俗語中,也有較多的句子體現(xiàn)了女性地位的提高和改變。例如:“生兒是名,生女是?!?、“婦女能頂半邊天”、“時代不同了,男女都一樣”等等。尤其表現(xiàn)在家庭關系中,出現(xiàn)了“氣(妻)管炎(嚴)”、“床頭柜(跪)”、“模范丈夫”。更有人將舊“三從四德”改寫為新“三從四德”,在人們中廣為流傳。
“社會變化會導致語言發(fā)生變化;但愿這一變化也會影響男性對女性的態(tài)度”。近年來,我們已經從語言片段中看到了這種良性的變遷。
四、語言變遷現(xiàn)象的文化解析
語言的本質反映在其社會性上。性別歧視現(xiàn)象在漢語中呈現(xiàn)出萎縮的趨勢,是與社會生活的巨大變遷有密切關系的。以下本文試從觀念、經濟和行為方面探究這種變遷的動因。
(一)觀念動因——從男尊女卑到男女平等
在中國漫長的封建社會,人們的性別觀念是“男尊女卑”。這種觀念從王公貴族到平民莫不如此。但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性別觀念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男女平等”的觀念深入人心。女性獲得了戀愛婚姻自由,不再是“父母之命,媒約之言”;女性在能力和社會貢獻方面也被認為可以與男性平分秋色。
觀念變革是社會發(fā)展的主導因素,觀念變化會帶來社會生活方方面面的變化。男女平等的觀念使得現(xiàn)代中國社會的家庭結構、社會結構在性別上趨于平衡。
(二)經濟動因——從經濟依附到經濟獨立
由于男女平等觀念的普及和社會認同,婦女從社會、家庭的從屬地位變成社會、家庭主體的一極。大多數(shù)婦女有了經濟獨立能力,并從對男性的經濟依附逐漸變?yōu)檎莆占彝サ慕洕錂?,被戲稱為“財政部長”。甚至出現(xiàn)了“婚前財產公證”和“AA制”等新的經濟行為。
經濟是男女之間最重要的一個制約杠桿。誰掌握家庭的經濟大權,誰具有承擔家庭生活開支的經濟能力,誰就能在家庭中處于支配地位。女性經濟的獨立以及其在家庭經濟活動中一定的支付能力必然帶來其家庭、社會地位的改變。
(三)行為動因——從留守家庭到走向社會
現(xiàn)代社會女性的社會角色也發(fā)生了改變,從純粹的家庭留守人員開始走向廣闊的社會。女性也可以和男性一樣,接受學校教育、謀求社會職業(yè),從單純的“家庭角色”這一單一角色演變?yōu)椤吧鐣彝ルp重角色”。女性的視野隨著其生活、教育環(huán)境的開拓而逐漸變得寬廣。女性在家庭以外的學校、單位和社會上的行為事實,逐漸為自己獲得了趨于平等的社會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