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好《科學》這門課重在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要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就必須注重對學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養(yǎng)。因此在小學自然科學課上注重兒童觀察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培養(yǎng)應貫穿于他們探究科學知識的整個實踐過程。
一、善觀察
觀察是人類認識自然的基本途徑,也是小學生初步認識自然事物、進行科學啟蒙教育的重要途徑。教師在指導學生認識各種自然事物的過程中,在培養(yǎng)學生學科學、用科學的綜合能力的過程中,離不開觀察的活動。在觀察和實驗的探究實踐活動中,觀察是實驗的基礎,因為在探究自然事物的活動中,首先要在認真觀察周圍常見事物的基礎上發(fā)現問題,然后經過思考,再通過實驗驗證,最后才能得出正確的結論。而在實驗的過程中,認真細致、實事求是地觀察又伴隨著實驗的每個細節(jié),才能得出科學的、正確的結論。所以說,觀察能力的培養(yǎng)直接影響著其他能力的培養(yǎng),不可輕視。
(一)觀察能力要在學習實踐活動中來培養(yǎng)
科學課重點培養(yǎng)觀察能力課占低年級總課數的50%,如:觀察植物(葉、花、根、莖)的外部形態(tài),動物(魚、螞蟻、鴿子、兔、蠶寶寶)的外部形態(tài)和生活方式;觀察認識天氣變化(晴、陰、雨、雪等),四季特征,光和影的變化及根據太陽辨認方向;觀察認識水和空氣的物理性質,都是以培養(yǎng)觀察能力為重點的教材內容
(二)準備充足、典型、新穎的觀察材料,使每個學生都有充分觀察的機會
充足的材料有利于分組觀察,使每個學生都有充分觀察的機會,更好地認識自然事物;典型的觀察材料有利于學生順利進行觀察,找出其特征;新穎的材料可以激發(fā)學生樂于觀察、主動探究的情緒,全面認識自然事物的特征。如:在指導學生認識各種各樣的葉時,課前要求兒童自備一些植物的葉,教師還要有目的地準備一些具有大小、形狀、顏色以及生長時間長短不同的典型特征的植物葉子,讓學生觀察。
(三)掌握觀察的具體方法,培養(yǎng)觀察能力
按照新課標要求:“指導學生運用感官進行觀察”,即用眼、耳、鼻、舌、手(皮膚)去直接感知自然事物的特性。因此,在科學教學中就要教給學生系統(tǒng)的觀察方法。怎樣才能使學生觀有法、察有序呢?教師要善于引導,如怎樣去觀察?觀察重點是什么?運用哪種具體方法?“觀察有序”是指觀察的先后順序,即先觀察什么?后觀察什么?觀察中比較什么?觀察后討論什么?總結什么?觀察方法可分兩種:一是從整體到部分的有序觀察(從上到下,從左到右等);二是用比較的方法進行觀察。如認識《水》的特征時,是通過比較的方法去觀察,先讓學生用感官(眼、鼻、舌)感知水沒有顏色、沒有氣味、沒有味道、是透明的,再把水與酒精、汽油、醋、牛奶、鹽水、糖水等用一看、二聞、三嘗的方法進行比較,區(qū)別水與其它液體的不同之處。
二、勤探究
要鼓勵學生自行探究發(fā)現和提出問題,自主探究大膽作猜想和解釋。
(一)自主探究,善于提問
愛因斯坦說過:“提出問題比解決問題更重要。”善于發(fā)現問題,提出問題是洞察力敏銳的一種表現,也是具有創(chuàng)新意識的表現。教學中應十分重視培養(yǎng)學生自主探究發(fā)現問題和提出問題的能力。教師應積極創(chuàng)設情境造成學生認識沖突,引發(fā)強烈的問題意識,從而提出自己想要研究的問題。如:《面包發(fā)霉了》一課,學生看到桌上擺著發(fā)霉的面包,面條等,立刻會想到研究有關食物為什么發(fā)霉的問題。
(二)自主探究.大膽猜想
教學中,應有意識地讓學生嘗試解釋一些自然現象和規(guī)律,以發(fā)揮他們的創(chuàng)造性。只要他們能自圓其說,互相辯論,思維活躍,就達到了教學的目的?!比缃獭斗N子的傳播》一課,先問:“農民播種了種子才能長出莊稼,那自然界那么多植物是誰播種的呢?”于是我就給予充分的時間讓學生推想假設,再讓學生匯報,教師再總結。
三、樂于探究,實驗驗證
教師為學生創(chuàng)設自主探索科學知識的實踐機會,不能包辦代替,做好引路人。
(一)實驗設計的主動權交給學生
教師不失時機提供機會讓學生自主設計實驗并自己操作.觀察現象.分析探究問題,從而學習科學知識。在學生設計實驗時,教師不要進行多余的干預,更不能讓學生照圖索驥。實事證明讓學生像科學家那樣自己設計一些實驗,是的確有成效的。如:教《磁鐵游戲》一課,在探究磁鐵能隔著東西吸鐵這一性質時,當教師要學生想辦法用磁鐵和桌上的大頭針把紙吸起來,有的學生用紙把大頭針包起來.有的學生把紙蓋在大頭針上把紙都吸起來了;當教師要求學生試一試磁鐵隔著別的物體看能不能吸鐵時,有的學生隔著玻璃,有的學生隔布或衣服,有的學生隔塑料板,還有的學生隔書,都將大頭針或小鐵釘吸起來了。學生運用常見的材料自己設計實驗主動地探索出了磁鐵的有關的性質。
(二)實驗操作的主動權交給學生
學生自行設計實驗,只要實驗目的明確恰當合理,就應放手讓學生自己去實驗而不應千篇一律,統(tǒng)得過死?!敖處煾鶕虒W目的,教學要求精心設計材料,要言不繁,一兩句話加以引導,下面就可以給孩子以自由。”在這特殊的自由時空里,學生無拘無束,可以想自己所想,做自己所做。
四、展開聯想,自主探究
《大綱》指出:自然學科的教學目的是在指導學生獲得自然科學知識的同時,培養(yǎng)他們用科學的能力。我們要重視讓學生運用學過的知識解釋.說明生活中的現象變化,更要重視引導學生創(chuàng)造性地綜合運用這些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去變革事物“力求把自然研究的實踐活動化為兒童們樂于從事日常生活內容,將來可望無窮無盡地自行去獲取知識和進行創(chuàng)造?!?/p>
(一)聯系生活實際展開聯想
聯想和創(chuàng)新是緊密聯系的。把學到的科學知識進行聯想運用也是開發(fā)學生創(chuàng)新潛能,使學生進一步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途徑。如,讓學生根據雨的成因設想可以利用這個道理干什么?學生想到天空中如果有雨云,只要想辦法創(chuàng)設降低雨云溫度的條件,就能使它變成雨落下來。
(二)自主探究和運用
自主探究不僅課內要進行,而且要延伸到課外。教師要認真組織學生課外后繼性研究,將課內課外結合起來,定期開展小組匯報交流活動和創(chuàng)新小制作進行展評,激勵學生,促使學生善觀察勤探究,自覺活動中培養(yǎng)和提高創(chuàng)新素質。
總之,只要我們養(yǎng)成善觀察,勤探究的習慣就一定能學好《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