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農村留守兒童作為一個群體,有其鮮明的特征,如厭學,學習興趣不高、學習態(tài)度不端正、學習成績不好,筆者擬對此現(xiàn)象進行分析思考,提出一些可行性的路徑改變這種情況,促進他們健康成長。
關鍵詞 農村留守兒童 厭學 分析探討
中圖分類號:D432.5 文獻標識碼:A
1 問題提出
農村留守兒童指因父母雙方或一方外出打工而留在農村,并委托親人照顧的處于義務教育階段的兒童(6~16歲)。由于各種原因,這部分學生出現(xiàn)學習興趣不高、學習態(tài)度不端正、學習成績不好,出現(xiàn)厭學的情緒,筆者擬對中學階段的留學兒童厭學情況進行分析。
厭學是學生對學習的負面情緒表現(xiàn),從心理學角度講,厭學癥是指學生消極對待學習活動的行為反應模式,是學生對學習的負面情緒表現(xiàn),表現(xiàn)為學生對學習認識存在偏差、學習興趣不高,學習態(tài)度不端正、情感上消極地對待學習,行為上主動遠離學習。
2 逃學原因
兒童多對新事物充滿好奇心,樂意學習。這部分學生不愛學習的具體原因如下。
(1)家長外出務工、對留守兒童的關愛表現(xiàn)不足。兒童社會性未完全成熟,依戀情感是他們的基本需求。但由于父母或者父母一方長期在外務工,長時間得不到父母親情的呵護;同時這部分家長普遍文化水平不高,對小孩教育缺乏教育引導方法,其教育可能僅限于再三而直白地叮囑要要好好好讀書、聽爺爺奶奶、聽老師的話,這些話在小孩面對實際問題需要解決時,沒有具體指導意義。長期缺少父母的關愛、教育,沒有正確方向的引導,性格變得內向與孤僻、學習的積極性也受到壓抑,最終產生厭學情緒。
(2)學校教育重成績、對留守兒童身心發(fā)展關注不夠。由于教育體制改革的矛盾性,一方面提倡素質教育,另一方面實行的仍是應試教育,中考、高考仍是指揮棒,在指導教師的教育、教學。在矛盾中,學校和教師更重視教學、更重視學生的成績,對學生的身心健康相對淡化、關注不夠。孩子的成績不好,或者說沒有達到老師的要求,教師潛意識中對這部分學生容易產生負面情緒,表現(xiàn)在行為上可能對這部分學生不關注、甚至批評他們。敏感的他們在成績不好,沒有得到老師的肯定時,學習積極性就會受到影響,甚至對老師產生負面情緒,因為不喜歡老師而不喜歡他所上課程的現(xiàn)象還是很普遍的,進而厭學情緒。
同時農村中學老師的待遇不高,個體發(fā)展平臺較低,一定程度上也影響老師的教學積極性,甚至可能會出現(xiàn)“厭教”,這樣會直接影響學生學習興趣,導致學生厭學。
(3)留守兒童的獨特年齡段、敏感而易受外界影響。中學階段,這部分學生都處于敏感的青春期,青春期也被稱為叛逆期,在這一階段他們注重自我、關注自身的形象,在意第三者對于他們的評價,但同時又要顯示他們的與眾不同。對跟同學之間鬧了一點小別扭、對誰有好感而對方不理自己,不喜歡老師、老師表揚別的同學卻沒有表揚他等等都非常敏感;甚至可能因為爺爺奶奶因為沒有征求他的同意洗了一件他認為很酷的衣服而生氣。這部分孩子困擾其中,但是又不愿意或者不知道該如何表達,他只是很直接地說今天不想上學了,今天不想寫作業(yè)。
相對而言,他們心理素質不穩(wěn)定,心理承受能力差,過分敏感、性格內向,如果他對學習期望過高,過分重視考試成績,而一旦沒有考好,就很容易有“破罐子破摔”的心理,把注意力轉移到游戲上、網(wǎng)絡上。同時容易受社會的“讀書無用論”影響,從而導致對學習徹底失去興趣和信心,不愛上學,不愿見老師,上課時常打不起精神,課后卻十分活躍,表現(xiàn)為“玩不夠”。對父母的詢問常保持沉默,或者表現(xiàn)煩躁,或者轉移話題,最終可能逃學。
3 對策思考
解決孩子的厭學問題,首先您要先了解孩子為什么厭學,每個個體的原因都不一樣,但作為教育者,我們應該緊緊守護孩子心靈之門的鑰匙:好奇心、自信心、自尊心、同情心,使學習過程和手段,與學習目的得到統(tǒng)一。
3.1 平等溝通 守護留守學生自尊心
作為留守兒童,他們缺乏父母的關愛,家長跟他們少有的溝通也僅限于電話。勞累了一天的他們面對孩子的成績,他們經(jīng)常說的“爸媽在外辛苦,你怎么這么不聽話”。首先作為家長,應改變重物質、輕教育的觀念,與孩子平等溝通,保護孩子的自尊心。
每個孩子、每個人都有優(yōu)點和缺點,相對而言作為留守兒童,可能他們身上會存在更多的缺點,但這些也都是環(huán)境造成,因為沒有及時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沒有及時溝通造成的。作為家長應該與孩子平等溝通,打開孩子心扉,了解厭學的真實原因,同時淡化或者弱化他們的這些缺點,及時疏導,多給小孩做正面教育,培養(yǎng)孩子正面的情緒。不給其貼標簽,不逢人就說我們家小孩怎么怎么的,不把他厭倦學校這件事夸大,孩子在這一年齡段都會有些叛逆,不“強迫”孩子學習,否則會激化其反抗、叛逆的情緒。
3.2 民主教學 保護學習好奇心
作為老師,應與學生建立平等民主的關系,實施“人格教育”,師生在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教師應改變過去的觀念:將“你不會學習,我來教你學;你不愿意學習,我強制你學習”改為“你不會學習,我來引導你學;你不愿意學習,我來吸引你學習”。①并用發(fā)現(xiàn)美的眼睛,關注到每個學生的長處,對其進行肯定,增加他們的成功體驗,潛移默化地引導他們熱愛學習,增強學習信心。按照合作教育學提出的對于思維能力和學習成績處于低水平的兒童,起決定作用的,不是分數(shù),而恰恰是自尊心,②關注學生自尊心。一旦學習受制于分數(shù),沒有智力活動的歡樂,沒有認識的歡樂,就必然把學習變成一種枯燥無味的苦事了。霍姆林斯基說過:“如果孩子一連得了2 分,他就同自己的命運妥協(xié)了,覺得無所謂了,求知欲的火花被熄滅了,第二次點燃求知欲的火花是多么難呀!”③要給這部分孩子更多的肯定,讓其體驗到成功,提高孩子的學習興趣,讓其嘗到成功的滋味。
同時作為教師不僅僅局限于文化知識的學習,也要關注留守兒童的生活、思想道德、心理健康、安全等多方面的情況,彌補因家庭教育缺失帶來的一些教育缺失。
3.3 政府關注留守問題 建立長效支持機制
在目前社會發(fā)展階段、政府目前暫時無法徹底消除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目前各城市設立留守兒童中心學校,不能不說是一個較好的解決辦法。但針對仍然留守的兒童,我們首先要加強農村中小學師資隊伍建設;其次基層團學組織應加大對這部分學生的關愛;其次社會應對這部分學生給予充分的關愛,如不在校園周邊設立游戲廳、網(wǎng)吧等或嚴格執(zhí)行未成年人不得進入網(wǎng)吧制度,為這部分學生成長提供一個相對純凈的成長環(huán)境。
注釋
①②③錢星星.消除厭學心理 引導學生樂學[J].現(xiàn)代中小學教育,2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