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以事實為依據(jù),以法律為準繩,這是我國刑事訴訟的基本原則之一,也是刑事訴訟制度保護人權方面的基本要求之一。但就我國刑事訴訟制度而言,在實施人格保護方面卻存在一定的不足,刑訊逼供、超期羈押、非法取證、冤假錯案就是具體表現(xiàn)。本文就人權談起,就我國刑事訴訟在人權保護方面的發(fā)展做簡單介紹,在此基礎上分析我國刑事訴訟制度在保護人權方面的不足,最后提出相應建議。
關鍵詞 我國 刑事訴訟制度 人權保護 不足
中圖分類號:D925.2 文獻標識碼:A
人類歷史經(jīng)歷了由低級向高級逐漸發(fā)展的過程,人權正是這一發(fā)展過程中表現(xiàn)出來的對人的權利的保護的基本權利之一。在歐洲資產(chǎn)階級革命中,人權終于被提上了日程。在我國,刑事訴訟制度就是法律中保護人權的重點之一。但在我國的法律發(fā)展進程中,刑事訴訟在保護人權方面卻表現(xiàn)出了一定的不足。
1 我國刑事訴訟制度中的人權保護
1.1 刑事訴訟人權保護在我國的發(fā)展
“刑事訴訟活動是一個對實施危害社會行為的行為人進行追訴和審判的過程,這個過程中的正當法律程序要求對行為人的一切訴訟活動按照法律規(guī)定的程序和方式進行,不得隨意剝奪、限制案件當事人的訴訟權利。”從這一定義中可看出,刑事訴訟制度是保護人權的基本法律形式之一,它按照法律程序來實施對公民的人權保護,因此,我國歷來都重視對人權保護法律的完善。
從新中國成立到1979年,我國雖然在人權保護方面做出了相應努力,但都沒有相應的法律體系來作為支撐,直到1979年刑事訴訟法的誕生,我國人權保護終于能“有法可依”,雖然該法在訴訟程序、律師辯護制度、證據(jù)制度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作為我國人權保護的重要法律文獻,無疑具有劃時代的意義。1996年的修正,讓人權保護法律得到了進一步的完善,特別是將訴訟過程中雙方的人權保護賦予同等重要的地位具有歷史意義。
1.2 刑事訴訟中人權保護的具體體現(xiàn)
對人權的保護是刑事訴訟的基本理念,也是保障刑事訴訟活動是否合理的重要標準。無論是生命權、自由權還是財產(chǎn)權的維護與剝奪,在刑事訴訟法中都作為了基本的內(nèi)容來進行規(guī)定。具體體現(xiàn)在以下三方面:
(1)對一般公民合法權益的保護,這是建立在對犯罪的懲治基礎上來讓公民免受侵害的具體表現(xiàn)。
(2)追求犯罪過程中對無罪公民權益的保護,以刑事訴訟法為基礎,在追求犯罪時,做到對無罪人員的刑事追究。
(3)對被告人、被害人和其他人員的權益保護,即在刑事訴訟中,無論是被害人還是被告人,或其他相關人員,其人權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不會因為其是被告或原告而剝奪了其享受人權保護的資格。
2 我國刑事訴訟制度在保護人權方面的不足
2.1 憲法對刑事訴訟的保障不足
2004年,信春鷹以“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關于人權入憲的歷史意義”來說明了我國憲法對人權保護的重要作用。憲法中的第39條(人身自由不受侵犯)、40條(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的保護)、125條(被告人有權獲得辯護)也做了相應的規(guī)定。但這些規(guī)定只作為人權保護的宏觀規(guī)定,而不能在實踐中進行程序化實施。
2.2 刑事訴訟中對被告人的保護不足
這主要表現(xiàn)在對被告人的雙重追訴,特別是在二審制度和審判監(jiān)督制度中這一點表現(xiàn)的尤為明顯。
“第二審人民法院對不服第一審判決的上訴、抗訴案件,經(jīng)過審理后,應當按照下列情形分別處理:(一)原判決認定事實清楚,適用法律正確、量刑適當?shù)?,應當裁定駁回上訴或者抗訴,維持原判;二審法院對于原判決事實不清或證據(jù)不足的,可以裁定撤銷原判,發(fā)回重審”。《刑事訴訟法》第189條,法院用裁定駁回檢察院的刑事抗訴,這實質(zhì)上是違背了用判決解決實體問題的原則;同時,發(fā)回重審沒有一定次數(shù)來作為限制,這就容易導致被告人因同一案件而被同一級一審法院進行多次的審判,被告人的人權沒有得到充分的保護。
在刑事訴訟法中還規(guī)定:“即使是已經(jīng)生效的判決,如果其存在事實認定或法律適用的錯誤都可進行再審?!边@就存在導致被告人經(jīng)受多次審訊的可能,哪怕是已經(jīng)“定案”的訴訟,被告人都有可能隨時受到法院的問詢,這在一定程度上對被告人的心理造成了一定的壓力,對被告人的人權保護存在一定危害。加之在刑事訴訟過程中,法院本身的司法不獨立,被告人的人身權益保障更是岌岌可危,特別是弱勢群體,面對這樣的制度,隨時都有可能陷入因職權濫用而造成的人權得不到保障的困境中。
2.3 刑事訴訟中對證人的保護不足
證人作為形式訴訟活動中重要的參與者,對整個訴訟的公正、公平和是否有效起到了關鍵作用,證人人權的保護也就影響著整個刑事訴訟活動的公正性。證人的存在既是刑事訴訟制度中的基本要求,也是保證刑事訴訟活動得以開展的基本保障,賦予證人相應的人權保護是刑事訴訟制度不可或缺的重要內(nèi)容。但在我國,刑事訴訟制度對證人人權的保護卻重視不夠。從常見的刑事訴訟中證人不愿出庭作證這一普遍現(xiàn)象就可以予以證實,當然,這和我國刑事訴訟制度中對證人的人權保護不足是密切相關的,也是影響刑事訴訟制度的關鍵所在。具體表現(xiàn)在,在刑事訴訟制度中,對證人的權利和義務規(guī)定沒有明確,導致證人不愿因出庭作證而帶來不必要的麻煩;其次是沒有專門的傳聞證據(jù)規(guī)則,這讓證人出庭作證成為了一種自主行為而非法律行為,因證人需要考慮各種現(xiàn)實因素,故而在出庭作證上就顯得過于被動。
2.4 刑事訴訟中對追訴方的保護不足
在刑事訴訟中,無罪推定原則是對犯罪嫌疑人實施人權保護的重要原則,但因我國刑訴訴訟中沒有明確而完整的無罪推定原則,這就容易讓被追訴方的辯護權不能得到有效的保護。記得香港或國外電影中都有這樣的臺詞“你可以保持沉默,但你所說的都將會成為呈堂證供”。其實這是意味著犯罪嫌疑人具有保持沉默的權利。但在我國的刑事訴訟中,犯罪嫌疑人不但沒有保持沉默的權利,反而需要如實回答。
在審訊過程中,法律沒有明確規(guī)定犯罪嫌疑人的辯護律師的在場權,這一方面會導致刑訊逼供現(xiàn)象的發(fā)生,人權毫無保護之意;另一方面,因多種因素的影響,刑事司法的公信力會在公民中遭到質(zhì)疑,錯案發(fā)生率增高,同時,作為犯罪嫌疑人的辯護律師的人權也沒有依法得到保障。
“在偵查階段,犯罪嫌疑人可以委托律師為其提供法律咨詢、代理申訴、控告。在審查起訴階段可以委托律師或其他人為其辯護?!奔丛趥刹殡A段,犯罪嫌疑人的辯護律師不具有辯護人的訴訟地位,因此,他能為犯罪嫌疑人通過的幫助也就顯得“勢單力薄”了。哪怕是在起訴階段,作為犯罪嫌疑人的辯護人能發(fā)揮的作用也是有限的,于是,在刑事訴訟的實踐中,很多被追訴人都放棄了聘請律師為自己辯護。在庭審過程中,辯護人的辯護權也沒有得到應有的保障,這主要源于庭審前控辯雙方在辯護力量上的極端不平衡而致,這實質(zhì)上就是一種“預設”的對辯護權失去了法律保護。而且,在訴訟實施的庭審中,證人的出場率低讓交叉詢問的質(zhì)證變成了一種形式主義。其次,從法官角度上說,由于法律沒有對公訴人的地位進行準確的定位,于是,法官更傾向于采納公安機關和檢察機關提供的證據(jù),這讓被告人及其辯護人的權利隱形地被削弱。
3 對我國刑事訴訟中人權保障缺失的完善
3.1 控制犯罪與人權保護同時進行
隨著我國與國際的接軌,特別是加入《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后,我國需要對現(xiàn)存法律以國際法律中的人權保護相關法律條款來進行對比分析,找出其中的不足之處,做到和國際同步。因此,我國要對刑事訴訟中對犯罪嫌疑人的人權保護進行加強,特別是從具體的法律條款上需要進行細化,而不能以“宏觀式”的規(guī)定來進行。人權是公民與生俱來的權利,犯罪嫌疑人也是公民,也應該擁有人權,況且,他只能算是犯罪嫌疑人。哪怕就算是罪犯本身,其人權也應該得到保護,這一點,是我國人權保護改革的重點。
3.2 完善被害人的訴訟權
從我國現(xiàn)存的刑事訴訟制度看,很多被害人經(jīng)過一審判決后,基本很少進行二次上訴,其中主要原因是在相關的法律中沒有對被害人的上訴權進行人權方面的具體保護規(guī)定。這就導致一些被害人在經(jīng)過一審判決后,哪怕有不服,也無法繼續(xù)上訴,人權保護無法得到保障。
其次,作為被害人的家屬在刑事訴訟中相關的人權保護規(guī)定少之又少。眾所周知,被害人通常并非是單獨的個人,往往涉及家人和親屬,其在訴訟過程中,也往往牽涉到家人和親屬,由于沒有相關的法律對其家人和家屬的人權進行保護,往往造成了被害人在心理、身體和精神上的打擊。
最后,在刑事訴訟中,雖然對被害人遭受行為傷害的保護有相關規(guī)定,但對被害人在精神、心理方面遭受的侵害卻還沒有具體的規(guī)定,而實質(zhì)上,被害人心理和身體遭受的侵害是同等的,甚至心理和精神遭受的侵害可能比身體遭受的打擊更大,這也迫切需要刑事訴訟對被害人精神、心理遭受損害而得到保護的相關規(guī)定。但是,精神和心理的傷害是一種無形的東西,在實踐中需要得到量化非常困難,這也是我國刑事訴訟在改革和完善中必須考慮的一個因素。當然,問題并不是沒有解決的辦法,民事訴訟中精神損失賠償?shù)木唧w規(guī)定就是很好的借鑒。
3.3 完善對其他訴訟參與人的人權保護
首先是對律師的權利保護,這是對人權保護的重要標志,因為在具體的刑事訴訟案件中,當事人雖然對事實有充分的了解,但無法根據(jù)相關的法律條文來維護自己的權利,這就需要律師來為其辯護。換句話說,當事人的權利保護更多地需要通過律師這一中介來得到實現(xiàn),這樣就使得律師在刑事訴訟中的作用變得尤其重要,相應的,對律師的人權保護也就凸顯出來。雖然“律師享有調(diào)查取證的權利”, 但刑事訴訟法在具體的刑事訴訟過程中,這一規(guī)定形同虛設,因為律師的閱卷權和查取證權受到了相應的限制。也正因如此,加強律師人權和相應律師權的保護和完善,對人權保護就具有了重要意義。
其次是對證人權利的保護,證人對整個訴訟結果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刑事訴訟法》第49條規(guī)定:“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應當保障證人及其近親屬的安全:對證人及其近親屬進行威脅、侮辱、毆打或者打擊報復,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責任;不構成刑事處罰的,依法給予治安管理處罰。”但在我國證人在作證后,不但得不到一定的物質(zhì)補償,而且還極容易“引火燒身”,這在一定程度上為證人的出庭作證和作出真實的證詞造成了一定的壓力;其次,在我國的法律中,只對證人出庭作證作了義務性的規(guī)定,而對證人實施的保護法律條文卻大都屬于“宏觀式”的,無法具體實施。
人權是人生存和生活的基本保障,沒有人權,一切皆無從談起。本文就刑事訴訟制度中的人權保護做了簡要的分析,限于知識的不足,也只是泛泛而談,但筆者相信,不管怎么說,要實現(xiàn)對人權的保護,法律的改革和完善是最重要的。
參考文獻
[1] 陳光中.刑事訴訟法[M].北京大學出版社、高教出版社,2004.2.
[2] 譚世貴.律師法學[M].法律出版社,2004.4.
[3] 中國人權研究會.中國人權[M].中國畫報出版社,20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