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由于利率改革的需要以及中國宏觀經濟形勢引起的外部環(huán)境倒逼,中國利率改革又推出重要舉措,人行宣布進一步放寬存貸款利率浮動區(qū)間,這無疑是向利率市場化邁出了一大步。利率市場化的過程中, 商業(yè)銀行存貸款利率對市場利率變動的敏感性大大增強,依然在傳統(tǒng)盈利模式下的銀行業(yè)面臨著利潤被壓縮的風險。面對這種形勢,中國商業(yè)銀行應該采取與時俱進的風險管理技術,規(guī)避利率風險,同時,應注重經營領域的改革,加強金融創(chuàng)新,轉移利率風險。
【關鍵詞】商業(yè)銀行 利率市場化 風險管理
2012年6月7日晚,中國人民銀行決定,自2012年6月8日起分別下調金融機構一年期存貸款基準利率0.25個百分點,其他各檔次存貸款基準利率及個人住房公積金存貸款利率相應調整。并且自同日起,將金融機構存款利率浮動區(qū)間的上限調整為基準利率的1.1倍;將金融機構貸款利率浮動區(qū)間的下限調整為基準利率的0.8倍。這份公告中的一個突出亮點是,央行對金融機構的存貸款利率浮動區(qū)間進行了調整,此前,央行一直對存款利率實行基準利率上限管理,對貸款利率實行基準利率的90%的下限管理。這一擴大利率浮動區(qū)間的調整舉措標志著自2004年以來我國利率市場化改革的又一次重大進展。
利率市場化又稱利率自由化,是指一國利率不再由政府貨幣當局控制,而逐漸由市場供需所決定的過程,即放松利率管制的過程。利率市場化包括兩個方面的含義:一是利率決定方式的市場化,指利率水平及利率的品種結構、期限結構等不受政府的管制而由市場決定的過程;二是利率管理方式的市場化,指貨幣當局放棄以往通過硬性規(guī)定的方法調控利率,轉而運用自有金融資源來改變金融市場資金供求狀況,進而實現(xiàn)對利率水平的影響。
利率市場化是充分發(fā)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作用的一個重要方面。作為金融體制改革的核心部分,利率市場化有利于中國金融市場向縱深方向發(fā)展,有助于反映差異性、多樣性金融產品和服務的供求關系,提高金融企業(yè)對風險的判斷和自主定價權,對于我國金融體制改革,乃至經濟體制改革而言都有著重大意義。但縱觀國際經驗,利率市場化改革都是一個跌宕起伏的過程,特別是對發(fā)展中國家而言,由于經濟基礎和宏觀環(huán)境相對較為薄弱,因而發(fā)展中國家的利率市場化改革會面臨更大的不確定性。尤其是我國的商業(yè)銀行,現(xiàn)階段主要盈利來源是存貸款利差,利率市場化的過程中會面臨更大的風險,所以及時完善風險管理就尤為重要。
一直以來,我國利率市場化改革都在穩(wěn)步推進,對國民經濟的運行于經濟快速發(fā)展起到了良好的促進作用,但是改革是在探索中前進的,還需要面對諸多的難題與挑戰(zhàn)。
一、我國利率市場化改革的進程
利率市場化改革早在十幾年前就已經展開。1996年6月,取消了按同檔次在貸款利率加2.88個百分點的利率的最高限規(guī)定,放開了銀行間同業(yè)拆借市場利率,實現(xiàn)了銀行間利率的市場化。次年6月,銀行債券市場正式啟動,同時放開了債券市場回購和現(xiàn)券交易的利率,實現(xiàn)了債券市場利率市場化。1998年,將金融機構對小企業(yè)的貸款利率的利率浮動幅度由10%擴大到20%,農村信用社的貸款利率最高上浮幅度由40%擴大到50%。1999年,允許縣以下金融機構貸款利率最高上浮30%,將對小企業(yè)貸款的最高可上浮30%的規(guī)定擴大到所有中型企業(yè)。2002年,全國總共91個縣的農村信用社開展擴大存貸款利率浮動試點,將貸款利率浮動幅度擴大到100%,存款利率最高可上浮50%;統(tǒng)一中外資外幣利率管理政策。2004年1月,在基準利率的基礎上,商業(yè)銀行、城市信用社貸款利率浮動區(qū)間擴大到[0.9,1.7],農村信用社貸款利率浮動區(qū)間擴大到[0.9,2.0]。同年10月,進一步放寬金融機構貸款利率浮動區(qū)間,同時允許存款利率下浮。不再設定金融機構(不含城鄉(xiāng)信用社)人民幣貸款利率上限,同時放開存款利率下限。2006年8月,商業(yè)銀行個人住房貸款利率的下限由貸款基準利率的0.9倍擴大為0.85倍,08年又擴大為0.7倍,到10年又恢復到0.85倍。
由此可見,我國利率市場化的改革一直都在循序漸進地進行,堅持我國利率改革確定的“宜緩不宜急”的原則。
二、現(xiàn)階段我國利率市場化改革的宏觀經濟形勢
(一)我國整體經濟形勢
利率市場化改革涉及國民經濟最為基本的通貨,牽一發(fā)而動全身,加之目前世界各國經濟還未完全從2008年開始的金融危機中恢復過來,所以一個安全穩(wěn)定的宏觀經濟環(huán)境對利率市場化改革至關重要。
現(xiàn)階段我國物價水平較為穩(wěn)定。CPI持續(xù)保持較低水平,2012年5月份CPI同比漲幅僅為3.0%,創(chuàng)下了二十三各月以來的新低,而前幾個月也基本保持在較低水平,可見中國經濟已成功擺脫了通貨膨脹的威脅。
與CPI一起公布的還有采購經理人指數(shù)PMI,PMI同比下降1.4%,也創(chuàng)下了近兩年來的新低。一方面,PMI的走低預示著CPI進一步下降的可能性;另一方面,PMI的下降也證明了企業(yè)盈利能力的下降,經濟下行的可能性增大,資金流動性趨緩。對于此,有輿論認為這主要是各銀行在執(zhí)行了一系列的緊縮貨幣政策后,由于存款準備金的壓力而無法投放大量的資金造成的。顯然,政策制定者也注意到了這一層面,從2011年底就已經開始降低存款準備金率,貨幣政策趨向寬松,但是信貸需求量卻一直處于疲軟的狀態(tài)。如果在這個時候逐步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對整個貨幣市場的沖擊是較小的。
(二)外部環(huán)境倒逼
其實,各國的利率市場化改革大部分是外部環(huán)境倒逼的結果,主動的改革倒是很少見的。比如,美國是典型的金融脫媒倒逼,21世紀70年代的石油危機導致通貨膨脹居高不下,但是由于存在存款利率最高上限的規(guī)定,存款的實際利率其實為負,這樣就導致大量的存款流向貨幣市場基金。在銀行貨幣來源受阻,金融脫媒壓力日趨加大的情況下,監(jiān)管層不得不放開了存款利率的上限管制。
我國自2008年次貸危機以來,通脹率一直處于較高水平,各大行的存款利率也是一直處于最高限水平。即使這樣,實際利率也非常低。在這種背景下,銀行的理財產品得到了快速的發(fā)展,成為商業(yè)銀行變相吸儲的手段,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我國存貸款市場的正常秩序,所以放開利率管制實質上已經迫在眉睫。
(三)利率市場化改革已經取得一定的進展
我國的利率市場化改革本著“先外幣,后本幣;先貸款,后存款;先長期,后短期;先大額,后小額”的原則,循序漸進地展開各項工作,已經基本實現(xiàn)了貨幣市場、債券市場、境外利率的市場化,對接下來最重要的是短活期存款利率的市場化的改革作出了重要的鋪墊。
三、利率市場化過程中我國商業(yè)銀行的利率風險分析
利率風險管理是一項技術性很強的工作,對利率管理人員的知識結構、專業(yè)理論和技術方法的要求都很高。我國商業(yè)銀行普遍缺乏接受過這種系統(tǒng)培訓的人員,大部分從事風險管理的工作人員對利率走勢的預測和控制風險的能力較弱,制約了實際工作中利率風險管理工作的推進。再加上我國商業(yè)銀行表內資產負債結構單一,流動性強的資產負債,諸如同業(yè)拆借、可上市債券、回購等在銀行全部資產負債中比例太小,很難根據(jù)利率風險衡量結果及時調整資產負債結構,同時,我國金融市場上表外的金融衍生產品更是缺乏,這都對我國商業(yè)銀行進行利率風險管理帶來了巨大的困難。
對于商業(yè)銀行而言,利率風險的產生有兩個先決條件:一是利率本身的波動;二是銀行的資產和負債期限匹配不一致。按照上述條件,商業(yè)銀行的利率風險包括重新定價風險、收益率曲線風險、基準風險和期權性風險。
重新定價風險是指銀行的主要資產—貸款,和主要負債—儲蓄,二者由于到期日的不同產生盈利的不確定性。在分析重新定價風險時,需把受利率波動影響的資產和負債分成利率敏感型資產和利率敏感型負債。利率敏感型資產和負債的缺口越大,商業(yè)銀行所需要承擔的利率風險就越大。具體來說,如果利率敏感型資產大于利率敏感型負債,則缺口為正缺口,利率下降時會帶來利率風險;反之,如果利率敏感型資產小于利率敏感型負債時,缺口為負缺口,當利率上升時會帶來利率風險。
收益率曲線風險各種債券按照期限的不同連接的收益率曲線,其斜率會由于所處經濟周期的不同階段而出現(xiàn)變化,分為正收益率曲線風險和負收益率曲線風險。前者描述的是長期債券的收益率比短期的高,這種情況沒有收益率曲線風險。后者說的是長期債券收益率比短期的要低,產生收益率風險。
基準風險是指當貸款的其他條件與重新定價貸款的特點一致時,因參照的基準利率不同或利率波動幅度不同而產生的風險?,F(xiàn)階段我國貸款利率所依據(jù)的基準利率仍是由中央銀行所制定,所以基準風險不會太大,但是隨著利率市場化的推進以及國內商業(yè)銀行的國際化,以后也可能會以Libor等作為參考,由此而產生的基準利率風險也隨之增加。
期權性風險是指銀行客戶有權在利率變動的情況下選擇提前支付貸款或者重新存入某一存款,由此給銀行帶來損失的可能性。比如在利率上升時,存款人可能會提早取回該存款,然后以更高的利率重新存入,以獲得更高的利息收入。而在利率下降時,貸款人更傾向于選擇提前支付貸款,而以更低的利率重新獲得貸款,以減輕利息負擔。這樣會縮小銀行存貸利差,帶來利率風險。
由此看來,我國商業(yè)銀行系統(tǒng)包含的利率風險比較大,特別是在利率市場化改革的時候,沖擊帶來的影響不會小。所以應提前做好利率市場化的準備,完善風險控制體系。
縱觀國際經驗,大多數(shù)國家在利率市場化之前為了更有效地利用國民儲蓄來發(fā)展經濟,利率定價方面往往實行嚴格的管制政策,把利率水平控制在均衡水平之下,因此,一旦管制被取消,利率上升便是一種必然的趨勢。利率的市場化會對商業(yè)銀行產生較大的影響,主要變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利率變化影響銀行凈利息收入。銀行凈利息收入(利息收入扣去利息支出后的余額)是商業(yè)銀行最重要的收入來源,利率變化直接影響凈利息收入;其次利率變化影響銀行的經濟價值。利率的變化也會影響到銀行資產、負債或表外業(yè)務的經濟價值,從而影響銀行的經濟價值。銀行的經濟價值指的是銀行未來的凈現(xiàn)金流按市場利率貼現(xiàn)的現(xiàn)值,因此銀行的經濟價值依賴于利率的高低。再次存貸款利率調整的非均衡性使商業(yè)銀行面臨著基差風險。存貸利差縮小會導致商業(yè)銀行凈利息收入減少,另外,短期存貸與產期存貸利差不一致的情況下,由于資產負債結構不協(xié)調也會導致凈利息收入減少。最后利率變動會引起借款人提前償付借款本息和存款人提前支取存款的潛在選擇性風險。當利率調高時,存款者可能提取利率較低的短期、活期存款而轉存為長期存款。當利率調低時,貸款者則可能提前償還未到期的貸款轉而重貸利率更低的新貸款,所以利率的上調和下調都會使商業(yè)銀行面臨客戶在不同程度上的選擇性風險。
四、利率市場化下商業(yè)銀行的利率風險管理的策略選擇
(一)積極采用先進的風險管理技術,規(guī)避利率風險
利率市場化后,商業(yè)銀行存貸款利率對市場利率變動的敏感性大大增強,要求商業(yè)銀行對負債成本、資產盈利、重新定價的機會和對市場利率變動的預測進行經常性的綜合分析。如果商業(yè)銀行存在對利率風險的過度暴露,要及時調整資產負債結構,使重新定價的利率敏感資產和重新定價的利率敏感負債相匹配,確保商業(yè)銀行盈利水平不受利率波動的影響。例如,如果預測市場利率呈上升趨勢,則可以有意識地將利率敏感缺口調整為正,即利率敏感資產大于利率敏感負債;如果預測利率呈下降趨勢,則可有意識地將利率敏感缺口調整為負,即利率敏感負債大于利率敏感資產,從而達到規(guī)避風險,確保銀行收益的經營目的。
(二)加強金融創(chuàng)新,開發(fā)金融衍生品,轉移利率風險
一般情況下,商業(yè)銀行對利率風險的管理主要包括資產負債管理和套期保值兩種方法。資產負債管理是指通過對表內科目的調整來實現(xiàn)利率風險的最小化或者賺取風險收益。簡單地說,就是使缺口調整至符合利率走勢,或者保持缺口為零。不過,在實際操作中,特別是在利率頻繁變動過程中,這種方法實施起來難度很大。套期保值是指商業(yè)銀行為現(xiàn)有的資產和負債頭寸保值, 或作為某種將來頭寸的替代品而采取的措施。這種方法通常是對表外科目進行操作,來減少表內科目的風險。商業(yè)銀行應該積極開發(fā)金融衍生產品,如利率期貨期權、遠期利率協(xié)議、利率互換等,積極探索運用表外技術防范表內風險的辦法。同時應增加貨幣市場交易主體和交易品種,擴大貨幣市場規(guī)模,消除貨幣市場分割的狀態(tài),加強市場間的融合。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還應該建立利率期貨市場, 為利率風險的轉化和分散提供市場手段。
此外,還應商業(yè)銀行還應加強對風險管理人才的培訓,加大對于風險管理工作的投入,提高風險管理在整個管理體系中的地位,以便更好地應對利率市場化帶來的沖擊。
參考文獻
[1] 閻慶民.中國銀行業(yè)風險評估及預警系統(tǒng)研究[M]. 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 2005.
[2] 邵伏軍.利率市場化改革中的風險及控制[M]. 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 2005.
[3] 朱小明,饒育蕾,劉湘云. 基于CKLS過程的國債利率風險計量的實證分析[J]. 系統(tǒng)工程,2011(08) .
[4] 肖燕,鄒勇.利率市場化與我國商業(yè)銀行利率風險管理研究[J]. 江淮論壇,2006(03).
[5] 李麗.基于VaR的我國商業(yè)銀行利率風險管理[J]. 當代經濟,2011(01) .
[6] 牟怡楠,陸能.利率風險的識別與度量——基于中國商業(yè)銀行的實證分
析[J]. 云南財經大學學報,2010(05) .
[7] 朱霞,劉松林.利率市場化背景下商業(yè)銀行利率風險管理[J]. 金融理論與實踐,2010(02).
作者簡介:叢盼盼(1987-),山東財經大學經濟學院2010級研究生;陳穎輝(1986-),山東財經大學經濟學院2010級研究生;杜樹增(1986-),山東財經大學經濟學院2010級研究生。
(責任編輯:陳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