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以互聯網為核心的信息技術作用下,人類社會已經開始進入一個新的社會階段或產生了一種新的社會形式——“網絡社會”。虛擬社會正在成為國家權力、現代大公司權力、民主權力之外的第四種社會權力。以網絡技術為支撐的網絡社會具有開放性和虛擬性等特點,這些特性的存在對傳統(tǒng)的價值觀念、倫理規(guī)范,法律制度和政府治理都帶來了嚴峻的挑戰(zhàn):傳統(tǒng)價值觀念被質疑甚至被摒棄,已有的倫理道德準則被弱化,法律的滯后性凸現,政府在網絡治理方面的越位、錯位、缺位現象頻發(fā)等等。同時網絡社會的巨大價值也要求不能對其摒棄,而是要治理。本文從法律、行政、教育以及自我規(guī)范等方面介紹了政府治理必要性和可行性。從中解釋出社會之需運行的規(guī)律,最終使社會穩(wěn)定和諧發(fā)展。
關鍵詞 網絡社會 政府柔性管理 路徑 可行性
中圖分類號:D630 文獻標識碼:A
一、什么是網絡社會?
什么是網絡社會?曼紐爾卡斯特在《網絡社會的崛起》一書中的界定。盡管卡斯特沒有對什么是“網絡社會”進行明確定義,但是在書的結尾,他還是試圖得出一個綜合性結論:“作為一種歷史趨勢,信息時代支配性功能與過程日益以網絡組織起來??ㄋ固胤Q這種社會為“網絡社會”自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互聯網在中國的到了迅猛發(fā)展,并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極大的改變了原有的生活方式和信息途徑,信息變得更加的公開化和透明化。在網絡向社會生活滲透的過程中,政府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即技術雖然不能改變社會,但社會卻可以窒息其發(fā)展。也就是說,政府的政策和規(guī)定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進技術的發(fā)展。
二、網絡社會的兩面性
隨著網絡社會的崛起,網絡的特性也凸顯出來,它就像一把雙刃劍,在成為公民討論公共事務、表達意見、進行輿論監(jiān)督的一個重要公共平臺的同時,也是為網絡犯罪提供了一個良好的溫床。網絡社會蘊含著人類社會難以克服的“病癥”。埃瑟·戴森曾指出:數字化世界是一片嶄新的疆土,可以釋放出難以形容的生產能量,但它也可能成為恐怖主義者和江湖巨騙的工具,或是彌天大謊和惡意中傷的大本營;它是一個虛弱的宣傳工具,但卻是施展陰謀的好地方。人類必須直面網絡引起的各種時代挑戰(zhàn)。因此,對網絡采取一定形式的政府治理顯得非常有必要。
三、網絡社會政府治理的主要實現路徑
公共治理的目標是指通過治理來實現和諧社會。對網絡社會的治理不僅要實現網絡社會的和諧還要實現網絡社會與現實社會的和諧。完善的政府治理不僅要對網絡社會進行一定的約束管理,還要留有足夠的空間保證其生命力和活力,從而帶動整個社會的發(fā)展。那么就要求政府在法律,行政、教育等方面進行都層次,多方面的完善治理,保障互聯網秩序。將網絡社會與現實社會相聯系,區(qū)別對待。實現網絡社會對現實社會的良性引導。
首先,在法律途徑上的治理。“在現代社會中,法作為社會管理的手段,應該是維護社會秩序和實現社會和諧的工具。其規(guī)范功能,以及社會功能中的社會公共管理職能都應當收到特別重視?!边@也同樣適用于網絡社會,政府必須制定有效的法律來約束整個網絡社會的秩序。
其次,在行政路徑上的治理。在行政上的治理分為兩個方面,一是對政府部門自身的治理;二是在現有的現實條件基礎之下,更好的發(fā)揮監(jiān)督引導,是網絡秩序趨于良性化。就政府部門自身來說,隨著信息的發(fā)展,辦公自動化和網絡傳輸工具等高科技手段的發(fā)展,政府部門的辦工效率大大的提高,各級政府部門均有其政務信息網站,方便政務公開以及信息透明化。同時更好更快的和網民互動從而提高自身辦事效率,提高執(zhí)政水平。從另外的方面來看,由于信息技術所帶來網絡監(jiān)督對社會產生這巨大作用。網絡作為一種媒介,其傳播信息的速度是以前任何時代都無法相比的。
總之,實現行政上的監(jiān)管,不僅建立網絡社會治理的政府機構體系,也要健全網絡社會治理制度體系的同時積極推進網絡文化的建設。這三方面缺一不可。政府要做的是正確引導,將網絡環(huán)境控制在一個正常的范圍之內。
四、網絡社會政府治理的現實意義
從各國政府網絡治理中所發(fā)揮的功能來看,其最終目的都是為了在信息化時代背景下重構政府與社會之間的關系,實現政府與社會的良性互動,落實兼具廣度和深度的民主。因此,各國在發(fā)展電子政府的過程中都呈現出階段式發(fā)展,發(fā)展的重點大都集中在簡化政府管理流程、提高政府工作效率、更多地為公民提供優(yōu)質服務、樹立政府形象等方面,發(fā)展的出發(fā)點基本上都是為了滿足本國民眾對政治經濟事務的管理和社會服務方面的諸多要求。
電子政府必須做到在任何時候、任何地方、任何人都能平等、方便、快捷地連接政府信息。在存在數字鴻溝的情況下,政府的公共服務要特別注意公正性,不能將數字落后者排斥在公共服務之外。
因此,網絡治理突破了電子政府單一的工具取向,實現了公共權力向社會的回歸以及公共責任在社會中的喚醒,并彰顯出與社會發(fā)展相適應的民主、公平、參與等政治意涵,為社會組織及其廣大社會民眾發(fā)揮自身優(yōu)勢、行使自身權利提供了體制和機制上的保證,這對于重構我國政府與社會關系,推動我國政府的民主進程以及社會——政治結構性變革具有重要的現實政治意義,同時對于我國和諧社會的構建也具有重要的社會意義。
(作者單位:湘潭大學法學院10級憲法行政法專業(yè))
參考文獻:
[1]卓澤淵.法政治學.法律出版社,2005 .
[2]李正華.網絡輿論監(jiān)督的臨界問題及相關法律責任.信息網絡安全,2006(4).
[3]劉曉鵬.探尋疏導民意的最短途徑.人民日報,2010年5月4日.
[4](美)曼紐爾`卡斯特,夏鑄九,王志弘譯.網絡社會的崛起.中國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