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信息不對稱導致企業(yè)融資困難,高質量的信息披露可以有效緩解資本市場信息不對稱問題。作為外部治理機制的獨立審計是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質量的重要保證,高質量的審計可以降低融資企業(yè)的盈余管理程度;審計意見能夠對企業(yè)風險有效預警。獨立審計對于企業(yè)的外部債權融資和股權融資發(fā)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關鍵詞:審計師規(guī)模;審計意見;債權融資;股權融資
中圖分類號:F23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2)27-0125-02
引言
經典投資理論認為,在完美的資本市場中,公司的投資決策與資本結構無關,對于公司的投資決策,內部資本與外部資本可以實現完全替代(Modigliani and Miller,1958)。Myers and Majluf(1984)指出,在現實的資本市場中,并不能達到經典投資理論假設的苛刻要求,由于信息不對稱的制約,對外融資成本較高,管理者更傾向于使用內部資金進行投資,在內部資金短缺的情況下將導致投資不足。
獨立審計作為公司治理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緩解信息不對稱和降低代理成本上發(fā)揮著重要作用。相對于低質量的審計師,高質量的審計師更能降低信息不對稱和代理成本,上市公司通過聘請高質量的審計師可以有效的緩解信息不對稱和代理問題(Jesen and Meckling,1976;Fan and Wong,2005等)。審計服務作為一種產品往往難以直接衡量其質量高低,而事務所規(guī)模的大小可以作為審計質量高低的替代變量(DeAngelo,1981)。對于資金供給方而言,為規(guī)避投資可能伴隨的風險,在作出投資決策時需要充分的、可靠的信息作為依據。然而,受限于自身知識結構以及信息的可獲得性,難以獲得決策所需信息,或者不能對相關信息進行有效的甄別。審計師根據持續(xù)經營原則,出具的審計報告,解釋了被投資公司經營中存在的或者潛藏的風險,對公司財務困境的發(fā)生具有預警作用(李海燕、厲夫寧,2008)
一般而言,上市公司對外融資的方式主要包括股權融資和債權融資兩種方式,并且中國上市公司偏好融資成本較高的股權融資而非債權融資(劉星等,2004)。審計意見與審計師規(guī)模是獨立審計向資本市場傳遞信號的兩種主要途徑,諸多研究表明上市公司是否收到清潔審計意見以及聘用審計師規(guī)模的大小會對上市公司的對外融資產生影響(陳駿,2011;王少飛等,2009;江金鎖,2010等)。
一、審計師規(guī)模與債權融資
債權融資是企業(yè)主要的融資方式之一,作為資金需求方的上市公司而言,為獲得債權人的青睞,進而獲得其發(fā)展所需資金,有動機向資本市場傳遞利好信號。
關于審計師規(guī)模與債務融資的研究,因其研究樣本的不同,又可分為針對上市公司和非上市公司樣本的實證研究。前者由于公司公開上市時選擇審計師是強制性規(guī)定,針對上市公司的實證研究主要依據審計師的規(guī)模對審計師進行劃分,作此劃分的理論依據往往是大規(guī)模的審計師作為高質量審計的替代,而規(guī)模較小的審計師的審計質量較低。
Mansi and Miller(2004)研究發(fā)現審計師的任期和大規(guī)模審計師所代表的高審計質量與債務融資成本呈顯著的負相關關系,審計特征與債務融資成本的關系對于非投資級公司更明顯,并進一步檢驗了審計的保險作用和信息作用對債務融資成本的影響。對于將銀行作為主要債權人的上市公司而言,審計質量和審計任期影響了借款條款的制定,具體來說,銀行向聘用“四大”作為審計師的借款公司比未聘用“四大”作為審計師的公司收取更低的利率,并且對審計師變更的上市公司制定了更高的利率,尤其是針對將審計師由“四大”變更為非“四大”的上市公司(Kim等,2007)。Pittman and Fortin(2004)研究發(fā)現,在公司上市初期,借款者和貸款者之間信息不對稱相對嚴重,聘請“六大”作為審計師的上市公司,可以有效降低債權人的監(jiān)控成本,提高財務信息的可靠性,從而債權人對聘請“六大”的剛上市的公司制定較低借款利率,降低了上市初期上市公司的債務成本。
胡奕明和唐松蓮(2007)研究發(fā)現審計師規(guī)模與貸款利率表現為負相關關系,審計師規(guī)模對貸款利率的具體影響為上市公司聘用的審計師為“十大”時,則貸款利率較其他公司顯著更低。然而,在構造聯立方程組,使用最小二乘法控制銀行借款額與銀行借款期限的之間內生性的前提下,家族企業(yè)所選擇的審計師規(guī)模對其銀行借款額的影響并不顯著,而審計師規(guī)模對于家族企業(yè)的債務融資期限的負向影響顯著(江金鎖,2010)。陳駿(2011)研究指出,聘請“四大”審計師的上市公司獲得銀行借款的可能性更高,并且信用借款的比例也更高,前者稱為審計師選擇的“門檻效應”,后者則被稱為審計師選擇的“約束效應”。呂偉(2008)認為,聘請“四大”審計師的上市公司,能夠降低企業(yè)與外部資金提供者的信息不對稱和代理成本;而且研究發(fā)現聘請“四大”審計師的上市公司降低了企業(yè)與外部資金提供者的信息不對稱程度,提高了其長期債務融資能力,并且對于國有企業(yè)融資能力的影響更為顯著。
二、審計意見與債權融資
關于審計意見對債務融資的影響,國外早期主要采用實驗研究方法對審計意見與銀行貸款決策的關系進行研究。Estes and Reamer(1977)通過發(fā)放模擬真實貸款情形的問卷,研究了不同審計意見類型對于貸款決策程序的影響,然而研究結果表明不同類型的審計意見對于貸款主管的決策程序并無顯著影響。Watts and Zimmerman(1986)對審計在債務契約中的作用進行了分析,指出經過審計的財務報表可以實現對債務契約的監(jiān)督。Firth(1978)使用與Watts and Zimmerman(1986)相同的實驗研究方法,得出了不同的研究結論,指出不同審計意見的公司被給予的“最高貸款額”存在顯著差異。
Blackwell and Winters(1998)研究發(fā)現,與未經審計的公司相比,經過審計的非上市公司支付了更低的利率,利率的降低程度與規(guī)模的增長呈非線性關系,利率的降低幅度相當于審計費用的28%~50%。Kim等(2010)韓國的上市公司和非上市公司強制要求披露財務報告信息,而部分非上市公司并未強制要求聘請審計師對其財務報告進行審計,經過審計的公司其利率水平比未經審計的公司低25個基點。然而,并非所有針對非上市公司的研究都得出了統一的結論,Yohn(2009)和Cassar等(2010)并未得出經過審計的私有小型公司的利率水平更低的結論。
胡奕明和唐松蓮(2007)研究指出,審計意見對于長期借款利率有顯著影響,但卻表現為當審計師出具“非標”意見時,作為債權人的銀行的借款利率反而更低。當使用利息支出率作為借款利率的衡量指標時,非清潔審計意見對借款利率產生了顯著的正向影響,即債權人利用非清潔審計意見傳遞的信息,采取了相應的自我保護措施,向借款企業(yè)收取了較高的借款利率(李海燕、厲夫寧,2008)。
此外,審計意見表達了審計師對于受托責任人履行經濟責任情況的認證(林中高,2002),是被審計單位向資本市場傳遞信號的重要方式之一,能夠有效緩解投資者和被審計公司之間的信息不對稱程度,對投資者的未來投資風險可以起到一定程度的預警作用。王少飛等(2009)研究發(fā)現,相對國有企業(yè)而言,審計意見對于非國有企業(yè)的融資約束具有更好的緩解作用。胡奕明和周偉(2007)檢驗了長期貸款余額與審計意見類型的關系,研究結論表明當上市公司被出具了非標準審計意見時,其長期貸款余額較少。
三、獨立審計與股權融資
中國上市公司進行股權再融資時,為達到再融資要求,盈余管理現象非常普遍,對于不同盈余管理的公司,審計師處于自身利益的考慮,往往會表現出不同的審計質量。國際大所和國內十大對于配股公司盈余管理的抑制顯著高于對非配股公司盈余管理的抑制;大所對配股公司盈余管理的抑制程度顯著高于非配股公司(王良成、韓洪靈,2009)。并且,審計監(jiān)督在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中起到一定的監(jiān)督作用(呂惠聰,2006)。由此可見,獨立審計通過影響上市公司信息披露,進而影響到資本市場股票定價,即獨立審計能夠對上市公司的股權融資產生影響。
聘用聲譽受損審計師的上市公司,其股價會受到負面影響(krishnamurthy et a.l ,2006;W eber et a.l ,2008),同時,聘請聲譽較好審計師的上市公司可以顯著降低溢價率(Beatty,1989)。王兵等(2009)研究發(fā)現,大所的審計師聲譽可以顯著降低股票溢價率,對于民營上市公司上述關系很顯著。此外,Barry and Brown(1984)、Handa and linn(1993)等的研究從理論上分析了上市公司會對信息披露質量較低的股票賦予更高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