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文化,就是人類在存在過程中為了維護人類有序的生存和持續(xù)的發(fā)展所創(chuàng)造出來的關于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之間各種關系的有形無形的成果。(陳華文,文化學概論新編[M]。北京: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2009:12,)文化一詞的內涵非常廣,諸如文學、藝術、教育、思想觀念、道德倫理、社會制度等都屬于文化的范疇。
20世紀中后期,隨著西方后現代課程理論和民族音樂學在中國的傳人和發(fā)展,引發(fā)了我國教育領域的重大變革,教育教學領域普遍強調課程知識的學習要與文化相關聯,突出課程教學的文化特性,從而對傳統(tǒng)的教育理念產生了較大的沖擊。
一、后現代課程論中的知識觀透析
后現代課程理論是20世紀60年代以來由美國課程論專家小威廉姆·E·多爾提出的。他提出關于設計后現代課程的4R標準,即:豐富性、回歸性、關聯性、嚴密性。其中關聯性包含兩層含義:一是教育聯系,是指在構建課程網絡或母體時要考慮一系列的關系;二是文化聯系,是指與課程之外的文化或宇宙觀相聯系。此外,該課程理論的“知識觀”強調知識的文化性和境域性。其中文化性是指“知識的性質不可避免地受到其所在的文化傳統(tǒng)和文化模式的制約,與一定文化體系中的價值觀念、生活方式、語言符號乃至人生信仰都不可分割。”(朱玉江,論知識轉型視野中的音樂教育[J],星海音樂學院學報,2005(2):71)
強調要在特定的社會文化大背景下去學習理解知識。
二、民族音樂學觀念中的音樂文化觀
音樂是一種文化,音樂的意義是由文化來界定或解說的。上個世紀80年代,民族音樂學在中國興起與發(fā)展,其基本特征是將民族現存的傳統(tǒng)音樂置入該民族特定的自然環(huán)境和社會文化環(huán)境中去,通過對該民族成員(個體或群體)是如何根據自身文化傳統(tǒng)去構建、使用、傳播和發(fā)展這些音樂的考察和研究,闡述其有關音樂的基本特征、生存規(guī)律和民族文化特質。當代音樂學研究領域普遍強調對于音樂的研究與學習不應只關注音樂的本體,更重要的是要對與其共生的所有社會、文化甚至自然現象進行考察與研究。只有當音樂被置于社會的和文化的背景中并作為其文化的一部分時,才能獲得最佳的理解。
三、高校民歌教學中民族文化內涵的體現
中國民歌鑒賞教學是普通高校音樂專業(yè)學生的必修課。民歌是勞動人民的心聲,蘊含著深刻的民俗、宗教、歷史、地理、審美等文化內涵。民歌的教學不應僅停留在傳統(tǒng)的使學生了解號子、山歌、小調三類體裁和學唱幾首民歌的層面,而應在更深更廣的文化層面上讓學生感悟本民族特有的文化特性和精神氣質。
1、民歌教學中地理生存文化的融入
不同的地理環(huán)境造就了不同的地域文化和生產生活方式,這在民歌中有著鮮明的體現。如四川川江一帶水路和氣候險惡多變,纖夫們勞動異常艱難,這就產生了這一該地區(qū)特有的船工號子——《川江船夫號子》。東北地區(qū)森林遍布,黑龍江是我國木材蘊藏量最大的省份,林區(qū)中需要大量的運輸勞動,《哈腰掛》便是一首東北林區(qū)工人在抬木頭時唱的搬運號子。江浙、湖北一帶產稻區(qū)盛行“薅草”、“栽秧”、“車水”等勞動,因此產生了很多《薅草鑼鼓》、《田秧歌》、《車水歌》等民歌。特殊的地理生存環(huán)境造就了這些不同的民歌類別,賞析這些民歌時,要將這些與民歌相關的地理生存背景闡述清楚,以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這些民歌的功用及內涵。
《走西口》是廣泛流傳于山、陜、內蒙一帶表達離別、思念的悲傷之情的重要民歌題材。這類題材民歌的形成來源于“走西口”這一舊社會晉、陜一帶特殊的社會文化現象,是這個地區(qū)老百姓謀生的一種特殊方式。舊時該地區(qū)的窮苦人民為生活所迫,離鄉(xiāng)背井,到內蒙河套一帶謀生。每年一度與親人的痛苦分別,經年累月的背井離鄉(xiāng),使人們在精神上遭受著難以忍受的折磨。天長日久,以詠嘆離別、思念、期盼為主要內容的民歌便在這一地區(qū)廣泛傳播,“走西口”的生活提煉出了唯獨這里才有的《走西口》的歌唱主題。講授該題材的民歌時,只有將“走西口”的特殊社會文化背景介紹清楚,才能使學生更好地理解這類民歌中的悲傷情感。
2、民歌教學中民俗文化的滲透
有人說,民歌與民俗是一對孿生兄妹,難解難分,如影隨形。的確,我國漢族和少數民族的許多民歌都是反映某種特定的民俗事項或伴隨民俗活動而產生應用的,這類民歌被稱為“禮俗歌”。主要指在民間生子、立房、婚嫁、祝壽、喪葬等活動中演唱的歌曲。如哭嫁歌、喜花鼓歌、喪鼓歌、游方歌、酒歌、宴席曲等。
哭嫁歌是與婚禮這一特定的人生禮俗相伴隨的民歌。我國土家、苗、畬、侗、哈薩克、高山等族都有哭嫁的習俗。以土家族的哭嫁歌保存的最為完備,最具特色。新娘在結婚前一個月即開始哭嫁。在土家族流傳著“會哭不會唱,姑娘無人望”的說法。姑娘會不會哭唱被看作衡量姑娘是否聰明賢淑的標準。哭嫁的內容也是十分豐富,有人物類的“哭父母”、“哭伯嬸”、“哭娘舅”、“哭姨父母”、“哭哥嫂”、“哭姊妹”、“哭媒人”等;情節(jié)類的“哭上頭、哭戴花、哭苦情、哭穿露水鞋、哭出門、哭上轎”等,哭唱的內容不可謂不豐富。在講述該類民歌時,要先讓學生了解哭嫁的習俗,產生哭嫁歌的原因是什么?然后具體講述哭嫁歌演唱的形式、內容、程序、表現的思想情感、蘊含的社會文化內涵等,這樣才能使學生真正理解哭嫁歌的意義。
“喪鼓歌”則是在人去世時唱的歌。流傳在鄂西南清江流域土家族地區(qū)的“撒也嗬”是一種奇特的古老葬俗歌舞,又稱“散憂禍”、“跳喪鼓”。由兩人以上的雙數青年男子赤裸上身在棺木前對舞。其動作主要是模仿老虎、燕子等動物的形態(tài),演唱的內容除古人業(yè)績、民間傳說外,有相當一部分是情歌,如《懷胎歌》、《十愛姐》等。這在許多民族的傳統(tǒng)觀念中可能無法理解,土家人把人的死亡看作是白喜事,舊的生命的結束也就是新的生命的開始,人的自然正常死亡要慶祝的,反映了土家人獨特的生死觀和宇宙觀。
民歌鑒賞教學中,在賞析這類民歌時,要將與其相關的民俗事項的具體情況和程序介紹清楚。具體講述時,通過播放相關民俗的音像資料,以形象、直觀的方式加深學生對該類民歌的認識,使學生了解民歌與民俗的重要關系。
3、民歌教學中宗教文化的滲透
中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尤其舊社會宗教信仰盛行。除佛教、道教、伊斯蘭教、基督教等四大正統(tǒng)宗教外,各少數民族民間還盛行具有民族地域特色的地方性宗教。如東北一帶的薩滿教、西南地區(qū)納西族盛行的東巴教以及土家族、漢族、苗族等民族中流傳的儺神崇拜等。在這些宗教信仰儀式過程中,始終都有歌唱或器樂演奏相伴隨,音樂在儀式中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蒙古族著名的無伴奏二聲部民歌“潮爾音道”,是只在國事祭奠、敖包祭祀、王公貴族升遷等莊嚴的場合演唱的。其演唱的曲目有嚴格的規(guī)定,在國事禮儀中先唱《先世的福蔭》,然后是《旭日般升騰》,最后以《圣主成吉思汗》結束?!妒ブ鞒杉己埂肥亲罟爬系母瑁鋵ψ匀缓妥嫦鹊馁濏灳哂小俺绨荨钡男再|。
土家族的梯瑪神歌,用于祛邪驅鬼、敬奉天地、祭祀亡靈、請神還愿、跳神求雨等宗教活動中。梯瑪在民間稱“土老司”,是儀式的主持者。梯瑪在唱神歌時要改換服裝,頭戴鳳冠帽,手持八寶銅鈴和法刀,身穿八幅羅裙,邊舞邊唱。在祈求種植茂盛、莊稼興旺時唱《地德歌》。在敬奉天地,歌頌祖先時唱《鴻鈞老祖歌》。在追溯土家族起源時唱《創(chuàng)世歌》。
彝族的圖騰崇拜是對虎的崇拜。彝族的敘事古歌《梅葛》,其歌詞有“在天地間什么也沒有的時候,是神把虎的尸體分解,以虎的左眼比作太陽,右眼比作月亮,牙齒比作星星,油脂比作彩云,內臟比作大海,血比為海水,腸比為江河,毛比為林木……”在民歌中,虎的尸體演變成萬物,有神奇的變化和巨大的力量,彝族先民將無法抵御的猛虎當作偶像供奉、崇拜,將其視為人類的保護神。
學習此類民歌的同時,可使學生了解不同民族的宗教信仰文化,相關的儀式活動和伴隨的歌曲,了解民歌與宗教的密切關系。
4、民歌教學中歷史文化的滲透
民歌的歷史可謂久矣。春秋戰(zhàn)國時期,我國偉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所編的《詩經》一書是我國第一部樂歌總集。其中的《風》就記載了今陜西、山西、河南、山東等地十五國的民歌。
不同時期的民歌反映了不同時期的社會歷史面貌、人民的生活狀況及思想情感,是我們了解歷史的重要資料。這在一些歷史歌、敘事歌、時政歌中體現的尤為明顯。如蒙古族敘事歌《嘎達梅林》記載了1929年嘎達梅林起義的真實歷史事件。安徽的《鳳陽花鼓》,是一首產生于明代的訴說百姓疾苦的民歌。反映了明代朱元璋統(tǒng)治下百姓的悲慘生活實況。河南的《迎闖王不納糧》、山東的《洪秀全起義》歌頌了農民起義的真實事件。
此外,我國某些少數民族中還流傳有一些專門記載民族發(fā)展、變遷歷史的民歌——敘事古歌。彝族的《梅葛》、《阿細的先基》,苗族的《古歌》、瑤族的《盤王歌》,哈尼族、白族的《創(chuàng)世紀》等。像白族的《創(chuàng)世紀》,是反映白族先民對天地萬物認識的歌。全曲分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洪荒時代”,用一種天真而奇特的幻想描繪了假想中的“洪水滿天下”、“天下黑烏烏”的混沌世界。第二部分“天地的起源”,塑造了盤古盤生兩兄弟的形象。第三部分“人類的起源”講述了兄妹二人成親創(chuàng)造了人類的故事。這些民歌介紹了不同民族的起源、創(chuàng)業(yè)、歷史發(fā)展、遷徙、風俗禮儀等方面的知識,是一部民族的史詩,有助于我們了解這些民族發(fā)展的來龍去脈。
馬克思曾說“民歌是唯一的歷史傳說和編年史?!钡拇_,民歌是人類各族人民所共有的一種文化現象,蘊含著深厚的文化內涵和人生哲理,在教學中,應充分發(fā)掘民歌的文化意蘊,使學生從文化的視角人手去學習體會民歌,從而使民歌鑒賞課的教學內涵更豐富多姿,更深刻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