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內(nèi)容]
1、演唱《渴望春天》。
2、欣賞《春之聲圓舞曲》。
[教學目標]
一、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1、能夠積極地感受、理解兩首作品所表現(xiàn)對春天和生活的贊美之情,并努力用優(yōu)美的歌聲加以表現(xiàn)。
2、理解莫扎特在人生最困苦之時,仍用孩童般天真、美妙的旋律表現(xiàn)對生命春天的渴望之情。
二、過程與方法
1、結合《春之聲圓舞曲》第一主題的視唱、分析和辨聽,初步感受維也納圓舞曲的節(jié)拍特點。
2、在不斷聆聽和思考中熟悉歌曲《渴望春天》的旋律,分析歌曲音樂要素,理解、表現(xiàn)歌曲的情感。
3、結合教師講解和自主演唱后的思考,關注作品的創(chuàng)作背景,更深刻理解作品的情感內(nèi)涵。
三、知識與技能
1、學習用流暢、躍動的聲音表現(xiàn)《渴望春天》的風格與意蘊。
2、知道6/8拍的指揮圖示,并劃拍輔助歌曲的學唱。
3、了解作曲家生平及貢獻。
[教學重點與難點]
教學重點:
在分析、理解的基礎上,準確表現(xiàn)歌曲《渴望春天》的風格與意蘊。
教學難點:
用平穩(wěn)、連貫的氣息完整演唱歌曲的每一個樂句;準確演唱第三樂句的變化音。
[教學過程]
一、欣賞《春之聲圓舞曲》(有許多經(jīng)典版本,如1987年維也納新年音樂會中卡拉揚指揮,凱瑟琳·巴特爾演唱的版本)
1、聆聽《春之聲圓舞曲》的第一圓舞曲的主題部分,請說出樂曲給你帶來怎樣的情緒感受?你能判斷出這首歌曲的節(jié)拍嗎?
學生可能回答:興奮、抒情,生機勃勃等。四三拍、三拍子等。
2、教師肯定學生的感受,繼續(xù)提問:這種生機勃勃的感受更接近于哪個季節(jié)給予我們的感受?
學生回答:春天、夏天等。
教師:每位同學對這一問題會有不同的答案,那么我們來看看作曲家為這首作品冠以什么樣的標題?
3、教師出示作品名稱——《春之聲圓舞曲》
[教學建議]音樂是非語義性的藝術,教師應尊重學生對音樂的不同理解。由于標題音樂的概念應在高中鑒賞時方正式出現(xiàn),這里僅通過提問,顯現(xiàn)這一概念名稱,不必展開分析。
4、教師出示課本中的兩幅畫作,請學生選擇與剛才所聽樂曲片段更為接近的繪畫風格?并簡述判斷的理由。
生選擇:如油畫的風格。
并回答可能的判斷理由:因為這首作品是由西洋樂器演奏的等。
5、簡介這首樂曲的作者
《春之聲圓舞曲》是由大家所熟悉的《藍色多瑙河》的曲作者約翰·施特勞斯創(chuàng)作的。由于他把(老)約翰·施特勞斯和另一位奧地利作曲家——蘭納共同創(chuàng)立的“維也納圓舞曲”這一體裁形式發(fā)揚光大,而被譽為“圓舞曲之王”。
[設計意圖]作者介紹務求精煉,讓學生記憶關鍵知識點。應避免長篇大論,喧賓奪主。
6、教師出示第一主題譜例,帶領學生邊聆聽、邊跟著錄音哼唱這段旋律。同時劃出旋律線,嘗試分析這段旋律為何能給人以生機勃勃之感。
7、教師出示下面的表格:
教師:這是《春之聲圓舞曲》的未完成的曲式結構圖,下面我們來共同聽賞全曲。聽賞前,老師提出如下要求:
(1)請大家邊聽音樂,邊用手勢1、2、3、4、5、6來代表你所聽到的A、B、C、D、E、F等段落,特別請大家注意兩個空缺的段落應用哪個序號來表示?
(2)你認為哪一個主題更能體現(xiàn)生機勃勃之感,為什么?
(3)各段落的節(jié)拍有無變化?節(jié)奏律動相對于傳統(tǒng)圓舞曲(建議此時播放或由教師奏、唱一首傳統(tǒng)風格的圓舞曲,如《青年友誼圓舞曲》的第一樂段)有何不同?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專注聽賞,深入感受作品的音樂特點。用手勢表現(xiàn)所聽段落,不僅促進學生更為專注地聆聽,還便于教師及時掌握學生辨聽音樂的整體程度。通過對比傳統(tǒng)圓舞曲的聆聽,便于學生在比較中更為直觀地感受《春之聲圓舞曲》所代表的維也納圓舞曲特有的風格特點。
8、學生聽后可能回答:
(1)兩個空均是第一主題,并填空為:
(2)第一主題,因為它具有快速旋轉般上行的旋律。
(3)均為四三拍。但節(jié)拍律動不同。
9、教師歸納:這就是維也納圓舞曲相對傳統(tǒng)圓舞曲具有獨特的節(jié)奏特點。
[教學建議]若教師難于利用30分鐘時間完成《渴望春天》的學唱,建議壓縮《春之聲圓舞曲》的教學時間,降低教學要求。當然,這一內(nèi)容完全可用一節(jié)課的時間進行詳細的賞析。
二、學唱《渴望春天》
(一)準確學唱歌曲
1、聆聽歌曲、感受音樂要素
(1)第一次聆聽
提問:歌曲表現(xiàn)了什么美好愿望,歌曲的整體情緒是怎樣的?你能聽出這首歌是由幾個樂句構成的嗎?
(2)第二次聆聽
聆聽第一段歌詞:嘗試即興編創(chuàng)動作表示歌曲各樂句的關聯(lián)與變化。
聆聽第二段歌詞:請學生隨樂句作吹氣練習(教師可讓學生左手持小紙片放在嘴前,以驗證其氣息是否均勻、準確)。
教師在對學生的氣息做出明確的指導后,提示學生每一句開始前要像聞花一樣作深呼吸(即胸腹聯(lián)合呼吸),然后隨著音樂輕聲哼唱,如學生由于肺活量的問題不能堅持演唱整個樂句,教師應引導學生更多關注于歌曲旋律的流動性,這樣即使中間“偷氣”了,聽起來依然感到比較連貫。
[設計意圖]逐步從以往的聆聽、辨析,發(fā)展為聆聽辨析后的表現(xiàn)與實踐。以實現(xiàn)課程標準所提出的關于“強調(diào)音樂實踐,鼓勵音樂創(chuàng)造”的課程理念。
2、發(fā)聲練習
用《渴望春天》的第一樂句旋律唱“u”母音。
[設計意圖]解決這首歌曲一個樂句之內(nèi)需用松弛、連貫、盡量不換氣的演唱難點。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
3、視唱歌曲旋律譜、分析、表現(xiàn)音樂特點:
[教學建議]學生先用“V”字拍視唱歌曲旋律。同時用已學的知識,理性分析四個樂句的發(fā)展關系。教師進行評價或補充。并出示正確答案:《渴望春天》為帶再現(xiàn)的單二部曲式A(a+a1)+B(b+a2)。
4、指導學生練習6/8拍(合拍)的指揮圖示
[教學建議]由于這首作品需要連貫、流暢的氣息運用,建議改學八六拍合拍的指揮圖示(如二拍子的指揮圖示,但由于每一拍均包含三拍的內(nèi)在律動,而使指揮動作趨于柔和、流暢)。
5、進行第二次視唱
[教學建議]教師可從這時進行鋼琴原譜伴奏,帶領學生練習起唱與前奏的銜接,應特別注意前奏第四小節(jié)的第二個合拍要打得夸張,以進行預備呼吸和導引第六拍的準時起唱。
6、指導演唱難點樂句
(1)第三樂句的變化音
[教學建議]建議教師先對比彈奏無變化音和加入變化音的旋律。讓學生感受到變化音所起到的色彩變化。再加以模仿演唱,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這之后,應更多地從音樂情感人手,引導學生唱出對春天來臨的急切期盼之情,使其從音樂的韻味與色彩中加以體會,從而更準確地加以表現(xiàn)。這是單純的音準訓練難以達到的理想境界。
(2)指導練習第四樂句第二小節(jié)下行分解和弦及第三小節(jié)的裝飾音的演唱。
[教學建議]第二小節(jié)的下行分解和弦建議先隨琴建立內(nèi)心聽覺后,再輔以科爾文手勢進行慢練。要求音與音之間直接到位,杜絕滑音式的找音演唱。第三小節(jié)的裝飾音,建議教師先彈奏或指導學生演唱不加裝飾音的后兩小節(jié)旋律進行練習,待掌握后,模仿教師的演奏或演唱,加入裝飾音進行演唱。
(二)藝術地歌唱
1、教師提問:通常情況下,當旋律上行時應采用怎樣的力度變化?下行呢?
學生答:上行時漸強、下行時漸弱。
2、請學生完整而準確地演唱歌曲旋律,要求用手劃出旋律線的起伏,并嘗試唱出力度的變化。
3、唱后可集體標注力度變化。
4、請學生自主演唱歌詞,并隨旋律的起伏表現(xiàn)出漸強、漸弱的力度變化。
5、知識拓展:這種漸強、漸弱的力度變化,是由于鋼琴這一樂器的不斷革新,而使這一風格在莫扎特所屬的維也納古典樂派時期得以形成和表現(xiàn)。
6、簡介莫扎特和作品創(chuàng)作背景后,提問:你如何理解莫扎特在歷經(jīng)生活磨難、身體每況愈下的生命最后時候卻還在譜寫如此美好、充滿童真的歌曲?
學生可能回答:他是借以童真的歌聲,表現(xiàn)著對生命之春的渴望。
7、學生討論后,教師要求學生帶著這些深刻的理解繼續(xù)感受優(yōu)秀的演唱版本。
8、請學生討論哪些演唱方法可以使歌曲更具孩童般的天真與期盼之感?
[教學建議]
(1)如教學時間所限,可把以下環(huán)節(jié)放在下節(jié)課復習環(huán)節(jié)加以進行。
(2)建議借助優(yōu)秀的原文版本演唱或教師的準確范唱。(內(nèi)心的渴望之情,提眉亮眼的歌唱狀態(tài),均勻、流動的氣息,裝飾音靈活、跳躍地演唱等)。
9、學生完整表現(xiàn)歌曲的情感意境。
[設計意圖]結合教師的講解與優(yōu)秀演唱版本的欣賞,啟發(fā)學生自主探究、理解并最終更為準確地表現(xiàn)歌曲的藝術內(nèi)涵。
三、課堂小結
[教學建議]以填空或提問的形式復習本節(jié)課的重點知識。并要求在課后用正確的八六拍合拍圖式,打著拍子準確背唱《渴望春天》第一段歌詞。
[學習效果評價設計]
一、評價方式
本課的學習效果評價方式包括形成性評價、定性述評與學生的互評為主。
二、評價量規(guī)
1、是否能積極、主動地參與本課的思考和參與活動,記住所學新知。
2、能否用正確的八六拍合拍圖式學唱《渴望春天》。能夠用準確的情緒和聲音背唱第一段歌詞。
3、能否辨聽《春之聲圓舞曲》的第一主題及維也納圓舞曲的節(jié)拍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