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高中音樂課改后,在總共6個學分的藝術課程諸多學習領域中,音樂鑒賞部分就占了2個學分,而且還是必修學分。由此可見,鑒賞教學在高中教育模塊藝術教學領域中的重要價值。高中學生具備良好的音樂鑒賞能力,對于豐富情感,陶冶情操,提高文化素養(yǎng),增進身心健康,形成完善的個性,培養(yǎng)音樂審美能力都具有重要作用和意義。
音樂鑒賞是通過對照、比較、評價、判斷和知識性的欣賞活動。它看似是一種被動的接受行為,只不過是用耳朵去聽,通過聽去感知、了解和把握音樂。但事實上音樂鑒賞決不僅僅是一種被動性的接受行為,而是一種積極的主動性創(chuàng)造活動,而只有這種積極主動性的創(chuàng)造性的音樂欣賞過程,才能最大限度的激發(fā)學生聆聽、感受音樂的興趣和潛能,調動學生參與學習音樂的積極性,優(yōu)化音樂鑒賞教學效果。這也體現了新課程所要表述的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
國家高中教育課程改革始終強調要使高中生能適應終身學習的要求,具有適應終身學習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和方法,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tài)度。高中生在經過了九年義務教育的階段后,形成了較為扎實的知識結構、具備了一定思維能力和生活閱歷,相對于小學和初中生而言,他們對很多問題都應該有了獨立的個性化的思考和認識,在自主學習方面完全可以進行實踐和探索。那什么是主動的高中音樂鑒賞學習呢?筆者認為:所謂積極的主動性的創(chuàng)造性音樂欣賞,就是擯棄以前被動的盲目的模糊性的音樂欣賞,而由學生自己在對比和對照不同音樂的風格、特點的基礎上,通過自身主動的思考判斷,對音樂進行有針對性的討論和評價,從而更富有效率和知識性的體驗把握音樂作品,全面深入的感受音樂美的情感價值,最終樹立起熱愛音樂,熱愛美好生活的信念和人生態(tài)度。而在自主學習與交流的高中音樂鑒賞教學中,主動的音樂欣賞學習則具體表現為收集、實踐、思考、概括、交流與探索等實踐活動,這些貫穿自主學習與交流過程,始終的實踐活動理應成為音樂鑒賞教學追求的目標。
所以在音樂鑒賞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自主審美的能力應當放在首要地位。那么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審美能力呢?筆者認為可從以下幾點方法中參考。
一、努力激發(fā)學生對音樂的興趣
《高中音樂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興趣是學習音樂的基本動力,是學生與音樂保持密切聯(lián)系、享受音樂、用音樂美化人生的前提。音樂課應充分發(fā)揮音樂藝術特有的魅力,根據高中學生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和審美心理特征,以豐富多彩的教學內容和生動活潑的教學形式,培養(yǎng)學生對音樂藝術持久而穩(wěn)定的興趣和愛好?!毙睦韺W研究表明:興趣是在需要的基礎上產生的,通過人的實踐活動形成和發(fā)展的。當一個人有某種需要時,才能對相關事物引起注意,并產生興趣。人對他所感興趣的事物總是使他不知不覺地心向神往,表現出注意的傾向,興趣可以孕育愿望,可以滋生動力。激發(fā)學生對音樂的興趣就是在培養(yǎng)學生主動學習音樂的熱情,這是學生產生主動聆聽音樂、親近音樂的內在動力的關鍵。教師在高中音樂鑒賞教學中,應把音樂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積極引導學生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變接受學習為探索學習,如果這個問題在教學中解決的好,實踐的好,那么就有很大的可能促使學生熱愛音樂,對音樂產生感情。筆者認為,我們的音樂鑒賞課能不能讓學生喜愛音樂,音樂能不能成為發(fā)自學生內心的需求,激發(fā)出學生對音樂真實持久的興趣,就成為了高中音樂鑒賞課的關鍵所在。否則,任何所謂的“主動的音樂學習”對學生來說都是沒有意義的。
二、立體的靈活的教學形式
教學組織上,可以分組合作學習,從二人到四人再到七八人的合作,有效率的慢慢實踐會逐漸形成規(guī)范的、生動的小組合作學習。小組座位也可跳出傳統(tǒng)的“秧田式”結構,可以是半圓形、“U”字形、花瓣形等,根據教學內容的需要選擇。這樣,既體現音樂課的美感又利于小組合作學習的開展,為學生提供合作學習的空間。授課形式上,教師須精講多聽,甚至是將發(fā)言權交給學生,由學生在自己了解音樂素材的基礎上,如作家生平、創(chuàng)作意圖、時代背景、演奏樂器、音樂風格等,由學生自己來討論交流。教師也可以發(fā)表自己的觀點,平等與學生交流,在老師正確的引導下,在同學們相互的智慧碰撞交流中,對音樂現象的認識,對音樂內涵的理解會更深入,這樣的學習一定有效。
三、自主開發(fā)與教師提供相結合的教學資源
一堂好的音樂鑒賞,不一定完全由教師自己提供音樂欣賞素材,教師可給出將要音樂欣賞的主題,請學生自己提前準備相關音樂作品,將自己的作品與教師、同學的音樂作品一起對比欣賞,更有主動性和趣味性,更能極大調動學生的參與熱情。同時也為學生提高自學能力,為終身學習音樂打下基礎。例如:貝多芬耳熟能詳的《第九交響曲——歡樂頌》,這首樂曲的主題教師可以先不點明,只給音樂旋律,安排學生回去后自己反復聆聽查找主題音樂所在的交響曲,并將主題音樂唱熟,在課堂上進行學習匯報時,不同學生之間進行交流,共同探索音樂旋律蘊含的主題思想和人文內涵以及音樂要素與主題思想表達的關聯(lián)性。學生的不同意見可以保留,同時演唱時也可以互相提醒和糾錯,甚至還可以安排有鋼琴基礎的學生彈奏……這樣的主動學習與交流一定是非常有效的,也會受到學生的喜歡和歡迎的。
四、靈活多樣多層次的教學實踐
學生的自主音樂鑒賞是通過一系列的自主音樂實踐活動實現的。讓學生在音樂藝術活動中獲得成功體驗,就會使學生學習時產生內驅力,形成自主意識與良好習慣。比如,師生演唱或演奏作品的主題或主旋律(甚至作品本身,如獨唱、獨奏作品),也可以畫出旋律線感知音樂的變化,也可以把鑒賞音樂與繪畫、舞蹈結合起來,還可以把作曲家生平、作品故事(如舞劇、歌?。└木幊稍拕⌒∑?、音樂劇進行表演等。這些都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親身參與、直接體驗音樂與綜合藝術,享受表現的樂趣。教師還可以指導學生撰寫音樂評論或是詩歌散文等樣式的音樂賞析,以此來發(fā)展學生創(chuàng)造性的音樂鑒賞思維和獨立地感受、理解、表現音樂的能力。如欣賞《非洲音樂》和《亞洲音樂》內容時,在了解音樂風格基礎上,可引導學生跳簡單舞蹈感受非洲音樂的即興和自由的特點。亞洲音樂風格相對比較內斂,可以用演唱和繪畫表現音樂的情感和風格等。
五、進行自主有效的教學討論和交流
討論和判斷音樂欣賞作品,可以采取學生主動自說、互動等方式。如聆聽完不用樂器(含人聲獨唱和合唱)演奏的蒙古《牧歌》,學生分組圍繞問題展開討論:不同樂器和人聲在表現歌曲的音色、情緒上、情感上、意境上的差異,你更喜歡那種音色表現的《牧歌》等。同時對個人或小組的發(fā)言作出學生們自己的精彩評價,這樣不僅調動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而且讓學生了解到同一音樂作品可以有不同的表現方式,效果也不一樣。高中學生已具備基本的獨立人格和基本的獨立思考能力,教師在教學中,要充分發(fā)揚民主,滿足高中學生表現的欲望,保護學生的創(chuàng)造渴求。例如:在某些教學環(huán)節(jié)中,可以大膽激發(fā)那些知識面廣、有著較為扎實音樂素養(yǎng)的學生做“小老師”給其他同學“上課”,由他們試著分析作品、抒發(fā)體驗和感受,不但能鼓勵高中學生學習音樂的積極性和主動,而且能激發(fā)和帶動更多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和想象力,讓學生們“敢想、敢講、敢做”,堅信“我能行”。不惟書,不惟師,敢于提出不同見解,只有通過創(chuàng)造有利于其個性發(fā)展的寬松環(huán)境和氛圍,高中學生才能在這個自由的音樂天地里邀游,也才能從中享受到音樂所蘊涵的內在美,享受到成功的樂趣。
最后,提高自主音審美能力,還需要認真培養(yǎng)學生主動的聯(lián)想和想象能力。例如欣賞嗩吶獨奏曲《百鳥朝鳳》時,會聯(lián)想到自然界各種鳥的鳴叫聲,進而通過這種聯(lián)想,想象到我國北方農村辦喜事的熱鬧情景,體驗到那種熱烈的節(jié)日氣氛和愉快歡欣的歡騰情緒。又如,欣賞貝多芬《第五交響曲》時,可能產生多種多樣的自由想象——個人命運、階級命運、社會發(fā)展等,應該說,這種聯(lián)想和想象的能力是提高主動提高音樂審美能力的重要基礎。
學生真正有了自主的審美能力,就不會隨意地、心不在焉地去聽音樂,就不會把音樂錯誤地當作一種可以排遣寂寞的音響飾物。他們就不會被動地、懶散地和不經意地去聽音樂,在他們一生的任何時候,都會積極地有意識、有目的地去鑒賞音樂,并將專心致志地去欣賞賞自己所挑選的音樂。而只有這樣有價值有意義的美的音樂聆聽和體驗,才能使他們感到永遠的愉悅、充實和內心安寧。讓他們一生都喜愛音樂,并熱愛生活,創(chuàng)造生活。然且,這應是音樂鑒賞教學的最終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