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阿·康·托爾斯泰是俄羅斯19世紀中期享有盛譽的一位詩人,他一直堅持“為藝術而藝術”的創(chuàng)作原則,他的抒情詩具有民歌特色的唯美主義風格。
關鍵詞:抒情詩 民歌 唯美
阿·康·托爾斯泰(1817—1875)是俄羅斯19世紀中期享有盛譽的一位詩人、劇作家。他寫有歷史長篇小說《謝列勃良內公爵》、歷史劇三部曲《伊凡雷帝之死》《沙皇費多爾·伊凡諾維奇》和《沙皇鮑里斯》,還有諷刺沙皇官僚的諷刺詩《波波夫的夢》等。他的抒情詩在描寫愛情、大自然以及俄羅斯原野和農村的風土人情上,具有獨特的色彩。因他的抒情詩具有民族風味,并有內在的音樂美,激蕩著迷人的情感律動,所以他的詩作有七十余首被著名的作曲家柴可夫斯基、里姆斯基—科薩科夫、穆索爾斯基、拉赫瑪尼諾夫等譜成歌曲,廣為流傳。
阿·康·托爾斯泰的抒情詩具有高超的藝術技巧。他的抒情詩優(yōu)美、自然,具有獨特的風格。與費特、邁科夫、波隆斯基、丘特切夫不同的是,他是19世紀獨具特色的一個唯美主義者,他熟諳俄羅斯民歌,并把民歌的藝術手法引入詩歌創(chuàng)作中,使其詩歌獨具民歌特色,也使他本人成為一個民歌風格的唯美主義者。因此,其詩歌尤其是抒情詩的突出藝術特點就是民歌特色。這不僅表現在他以民間英雄歌謠的形式創(chuàng)作了不少故事詩,更表現為以大量的民間格律、民間手法創(chuàng)作了許多抒情詩。
首先,像民歌那樣不拘泥于詩歌格律與辭藻。阿·康·托爾斯泰學會了民間流行歌謠的自由風格,沖破人們習以為常的詩歌格律的限制,用韻不工,以自由的格式寫詩。這種不拘泥格律的詩歌,在當時遭到很多人的指責。面對這些指責,他為自己進行了辯護。1859年他在寫給友人馬爾凱維奇的信中說道:“在已知的界限內用韻不工,這一點對我來說沒什么,我認為這樣做可以與威尼斯畫派的大膽涂抹相比,他們以自己的不準確,或者,準確地說,以隨意性……獲得了拉斐爾在其繪畫中所使用的一切純凈精確所不能企及的藝術效果?!雹?他不愿意為韻腳而束縛情感,破壞詩意的內在美。除了韻律,阿·康·托爾斯泰在詩歌中,特別是抒情詩中的用詞也特別樸實,他能用樸實平凡的語言寫出優(yōu)美的抒情詩。他不喜歡雕琢辭藻,常常以普通的詞匯、修辭乃至現成的套語入詩。他的那些優(yōu)秀作品完全表達出自己內心的思想與感情,這些詩雖沒有華麗、雕琢的外表,但是與詩人內在情感的真摯,甚至是孩童般的天真渾然一體,相得益彰。托爾斯泰自己也說過,“莊嚴”不是他詩歌的整體風格。其詩歌外在的隨意、樸實與內心的奔放相輔相成,創(chuàng)造出完美統(tǒng)一的藝術境界,給人以獨特的魅力。如詩歌《風鈴草》,新穎活潑,完全是民歌自由奔放、不拘一格的風格特點:
我的風鈴草,
草原的鮮花!
黑藍的眼睛,
為何望著我?
在歡樂的五月
你丁零著什么?
在沒有收割過的青草中
你為何頻頻點頭?
馬兒馱著我箭馳
在自由的田野上;
它的蹄聲嗒嗒
把你踩在腳下。
我的風鈴草,
草原的鮮花!
黑藍的眼睛,
你不要責怪……
沒有踩著你,我多高興,
從你身旁馳過我多快活。
然而韁繩無法止住
桀驁不馴的飛奔!
我像箭一樣飛馳,飛馳,
只是騰起一片片煙塵;
剽悍的馬兒馱著我飛奔,——
可去向何處?我不知道!
它沒有被老練的騎手
在關愛中馴化,
它與暴風雪為伴,
在純凈的田野中長大;
你的有花紋的鞍褥
沒有像火那樣閃閃發(fā)光,
我的馬兒,斯拉夫人的馬兒,
野性的,倔強的馬兒!……
風鈴草是俄羅斯鄉(xiāng)間大地上很普通的一種植物,開著小花,可是詩人卻用擬人化的手法把花朵當做人一樣充滿鮮活的生命,望著從身邊馳騁而過的駿馬,花朵頻頻點頭,好像在訴說著什么。馬兒的蹄聲嘀嗒作響,蹄下的小草瞪著黑藍的眼睛將馬上的人兒相望,整個一幅俄羅斯大自然的美麗畫面,畫面中的植物、動物都是那么自然樸實,充滿靈性與野性。整首詩讀起來朗朗上口,語言樸素,押韻相當隨意,極具民歌特色。而《茨岡歌謠》等詩則直接借用了民間歌謠的形式:
從遙遠的印度飛臨羅斯,
茨岡人的歌謠
帶著草原的憂郁,
這是他們慣有的曲調。
自由的歌聲,如小溪
淙淙流淌,
傾訴著與親愛的土地
分離的憂傷。
我不知道,歌中的歡樂激情
來自何方,
但俄羅斯的豪勇
卻在歌聲中跳蕩!
歌聲里有自然的音響,
歌聲里有憤怒的語言,
歌聲里有美好的童年,
歌聲里有歡樂的叫喊。
歌聲中我聽出
熾熱愿望的旋風,
歌聲中也有
幸福之境的寧靜。
孟加拉的玫瑰
南方光明的世界,
草原的車隊,
飛翔的仙鶴行列,
還有電閃雷打,
淙淙流淌的小溪,
還有你啊,瑪魯霞,
你的輕言細語。
茨岡人就是吉普賽人,他們的歌謠帶有憂郁的色彩,開始的曲調特別緩慢,后邊緊接快速的段落,特點是具有自由的速度和節(jié)奏,時而緩慢,時而急速,時而憂郁,時而歡樂,情緒在曲調中轉換。托爾斯泰的這首詩可以說就是按照茨岡歌謠的特點寫成,開始時緩慢的敘述:歌謠帶著草原的憂郁如小溪淙淙流淌,傾訴著與親愛的土地分離的憂傷。但緊接著詩中出現歡樂的激情:歌聲中有俄羅斯的豪勇,有自然的音響,有憤怒的語言,有美好的童年以及歡樂的叫喊……電閃雷鳴、淙淙的小溪、瑪魯霞的輕言細語,這不就是時而舒緩、時而急促的歌謠訴說嗎?
阿·康·托爾斯泰繼承了德米特里耶夫(1760—1837)、杰爾維格(1798—1831)等人寫仿民歌體詩的傳統(tǒng)。他深深懂得民歌既守一定的格律又頗為自由的精髓,為了表現民歌的特色,他有時故意用韻不工,不嚴守格律,寫成自由的格式,非常像民間流行的歌謠,卻自有內在的音樂美,激蕩著迷人的情感律動。因此,他的很多富有民歌風格的抒情詩被作曲家譜成曲子,一些敘事詩和長詩也被摘取片段而入樂,有的作品甚至被多次譜曲,如柴可夫斯基、里姆斯基—柯薩科夫、穆索爾斯基、拉赫瑪尼諾夫等都為托爾斯泰的詩譜曲,在俄羅斯廣為流傳。柴可夫斯基曾說:“托爾斯泰是譜曲歌詞的永不枯竭的源泉;他是我最親愛的詩人之一?!雹?/p>
其次,更為重要的是,阿·康·托爾斯泰在抒情詩中大量運用了民歌的藝術手法。如《我的小扁桃樹……》采用了民歌常用的象征手法:
我的小扁桃樹,
綻放了滿樹的鮮花,
內心憂傷的思緒,
不由自主地萌發(fā):
滿樹的鮮花將會凋落,
不請自來的果實將掛滿枝頭,
樹身不堪痛苦的重荷,
青枝綠葉向地面深深佝僂。
小扁桃樹具有多重象征意蘊:既可象征人的思想的豐收,也可象征人的憂傷深重。這種象征用法出現在阿·康·托爾斯泰的很多抒情詩中,如《啊,草垛……》一詩,以散漫在草原上的草垛象征被分離、遭遺棄的人們或民族,它無力抵御外來者——烏鴉的侵擾,呼喚著拯救者雄鷹;再如《你玄奧費解……》中的“你”,則象征時間、自然的力量及宇宙的運動;在《多么陰郁的修道院……》中,通過不停擺動的、哼唧著它那不斷重復的爛熟的故事和歌曲的鐘擺,暗示了詩人對人生的一種獨特的、復雜的、難以道破的感受和體驗;而《像農夫,驚恐于可怕戰(zhàn)爭的襲擊……》運用了民歌中較長的比喻,突出歌手預言的隱匿性:
像農夫,驚恐于
可怕戰(zhàn)爭的襲擊,
帶著寶物走入密林里,
躲避侵犯和攻擊。
暗蒙蒙的寂靜中,
把寶物深埋進地里,
并在鱗狀的松樹上
刻出帶有咒語的標記。
在致命迫害的日子里,
歌手啊,你就是這樣,
你以含混的話語
隱匿了自己的預言。
這首詩從農夫在戰(zhàn)爭中如何對待自己的寶物,而引申出歌手在受致命迫害的日子里,如何保存自己的良知與靈魂。
《憂傷不是像上帝的雷霆驟然猛擊……》運用了民歌的否定性比喻與肯定性比喻乃至暗喻,細膩生動地表現了憂傷對青年心靈的侵蝕:
憂傷不像上帝的雷霆驟然猛擊,
不像沉重的山巖紛紛飛崩,
它像細小的浮云慢慢聚集,
漫漫烏云遮住了朗朗晴空,
憂傷像細雨霏霏飄灑,
就是那秋天的蒙蒙細雨。
而它很久很久以前就開始飄灑,
淅淅瀝瀝地不住飄縈,
淅淅瀝瀝不知疲倦地飄縈,
無休無歇綿綿無盡地飄縈,
浸透了善良青年的心靈,
讓他全身冷凌凌地戰(zhàn)栗,
瘧疾發(fā)作,冷熱交侵,
哈欠連天,睡意昏昏。
該滿足了吧,憂傷,
橡樹已揪掉樹葉折斷細枝!
幸福畢竟只屬于別人!
憂傷像暴風狂卷猛襲,
把橡樹連根拔起,吹倒在地!
前兩句的“不像”是否定性比喻,后邊的兩個“像”是肯定性比喻,淅淅瀝瀝不知疲倦地、無休無歇綿綿無盡地飄灑的細雨暗喻青年的憂傷,而被連根拔起的橡樹暗喻被憂傷擊敗的青年。
《比云雀的歌聲更響亮動聽》運用了民歌中活潑的連續(xù)比喻,突出新生活的大潮帶來的靈感和美帶來的朝氣蓬勃、青春似火:
比云雀的歌聲更響亮動聽,
比春天的花兒更色彩艷麗,
靈感擠滿心胸,
天空中美在盈溢。
砸碎庸俗的枷鎖,
掙斷苦悶的鏈條,
新生活的大潮
高歌猛進,勢不可遏。
新生力量的雄壯鼓點,
朝氣蓬勃,青春似火,
仿若一張巨大的琴弦
在天地之間強勁彈撥。
《白樺被鋒利的斧頭砍傷……》則綜合采用了民歌的象征和反襯手法:
白樺被鋒利的斧頭砍傷,
淚珠順著銀白的樹皮流淌;
可憐的白樺呀,你不要哭泣,不要抱怨!
傷口并不致命,到夏天就會復原,
你會穿一身翠綠,仍舊美麗多姿……
只有傷痛的心里的創(chuàng)傷無法痊愈!
白樺受傷,眼淚直淌,但傷口很快就會痊愈,而人心一旦受了傷害,卻無法醫(yī)治,詩中擬人化的白樺不僅成為生命力強盛的永恒大自然的象征,而且還成為人心的反襯,從而深刻地表達了人與人之間應互相敬愛而不要相互傷害的哲理,使全詩含蓄耐讀。
而詩人運用得最多的是民歌中最常用的對比手法(當然,也往往結合其他民歌手法),如《并非高空飄來的清風》:
并非高空飄來的清風,
在月夜吹得樹葉沙沙作響;
而是你攪動了我的心靈——
它,像樹葉那樣沙沙著驚慌,
它,像古斯里琴琴聲悠揚。
生活的旋風狂嘯怒鳴,
致命一擊,使它早殤,
琴弦全都迸裂斷崩,
冷森森的雪把它埋藏。
但你的話語是那么悅耳動聽,
你的撫摸如此輕柔,令人懷想,
仿若花叢中的絨毛輕輕飄動,
仿若五月里的和風微微搖漾……
全詩結合否定性和肯定性的比喻、象征手法,并運用對比來贊美愛情的神奇力量:生活用旋風使心弦崩斷,還用冷森森的雪把它埋藏,可你的話語和撫摸,卻使我回到五月的溫暖和風中。蘇霍娃認為,全詩采用了民間詩歌否定性比較(“并非高空飄來的清風”)和一個富有特征的細節(jié)——(民間常用的)古斯里琴就很好地體現了民間特色。③
又如《上帝把愛和怒放進我心頭》:
上帝把愛與憤怒放進我心頭,
讓我準備奔赴征途;
并且以神圣的手
為我指明正確的道路;
他用有力的話語鼓舞我,
使我心里力量倍增,
但上帝沒有賦予我
百折不撓和嚴酷無情。
我在憤怒中消耗自己的才干,
愛也沒能堅持到底,
打擊徒勞地連著打擊,
我已疲于抗擊。
敵意的暴風雪迎面撲吼,
我沒有鎧甲投入戰(zhàn)斗,
身受重傷,黯然死去。
上帝給了我愛和憤怒,讓我奔赴征程,卻沒有給我百折不撓的堅定意志和冷酷無情的性格,因此無法反抗打擊,只能身受重傷,黯然死去。對比手法入木三分地揭示了詩人失敗、消沉的心理。再如《心兒,年復一年地燃燒著激情》:
心兒,年復一年地燃燒著激情,
卻被拋入冰水一般的世俗生活中。
仿若燒紅的鐵,心兒在冰水中沸騰:
生活啊,你給我制造了太多的不幸!
我怒發(fā)沖冠,滿懷痛苦與憂傷,
總之,我不會變成只會閃著冷光的鋼!
一方面是心兒年復一年地燃燒著激情,另一方面是世俗生活像冰水一般浸泡著火熱的心,兩相對比,揭示了世俗生活對詩人的窒息,不過,詩人盡管滿懷痛苦與憂傷,但絕不屈服,他自豪地宣稱:不會被世俗的冰水變成閃著冷光的鋼。科羅文指出:“阿·康·托爾斯泰的幾乎所有的自然抒情詩中都有關于過去和現在的對比?!雹?/p>
詩人還喜歡像民歌那樣用自然作為人的思想感情的比擬,如《你是我的莊稼,可愛的莊稼》:
你是我的莊稼,可愛的莊稼,
不能輕率地把整體的你割光,
不能把你整個兒扎成一捆!
你是我的思想,可愛的思想,
不能一下子從肩上抖掉,
一句話也不對你講!
莊稼啊,風兒在你那里快樂嬉戲,
讓你的金穗低垂到大地的胸膛,
把成熟的谷粒到處拋擲!
思想啊,你四處散落,像莊稼一樣……
無論什么樣的思想散落在哪里,
哪里憂郁草就會發(fā)芽生長,
火熱的痛苦葉繁枝壯!
自然現象中的莊稼不能輕率地整體割光,一如人的思想不能一下子徹底甩掉;莊稼成熟,四散灑落大地,思想成熟也一樣四處灑落。又如《朋友,請不要相信我說的不愛你》:
朋友,請不要相信我說的不愛你,
那是我傷心欲絕時的胡言亂語,
退潮時請別相信大海是在背棄,
滿懷深情,它還會重返大地。
我還在思戀,昔日的激情還在盈溢,
我愿把自己的自由再一次奉獻給你,
海浪重新返回,一路歡歌笑語,
從遙遠的地方向心愛的岸急急奔馳。
傷心欲絕時所說的胡言亂語,一如退潮時海浪的離開大地,我的激情還會像海浪一樣重新返回,生動的比擬形象地把詩人矛盾的心理和深摯的感情表露無遺?!逗系撵F氣一塊塊一團團》也是如此,并且形成反襯:像湖上的霧氣成團成塊地白蒙蒙升起一樣,青年心里彌漫著痛苦和憂郁;但湖上的霧氣并不總是白光閃動,而青年內心的痛苦卻不會消逝得無影無蹤。
阿·康·托爾斯泰雖不屬于俄羅斯最偉大的作家,但在詩歌發(fā)展史中他以自己民歌風格的獨特魅力占有不可或缺的一席之地,是俄羅斯優(yōu)秀的抒情詩人之一,其詩歌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產生了很大的影響,青年時期的象征主義詩人勃留索夫、勃洛克,未來主義詩人赫列勃尼科夫都很迷醉托爾斯泰的詩,馬雅可夫斯基甚至把他的詩歌全部背誦下來。
俄國著名作家屠格涅夫把阿·康·托爾斯泰的作品奉為“美的典范”,并指出:“他遺留給自己同胞的劇本、小說和抒情詩均堪稱美的典范。在今后久遠的歲月里,任何一個有文化教養(yǎng)的俄羅斯人都以不了解他的作品為恥辱。”⑤ 阿·康·托爾斯泰那些最優(yōu)秀的作品一直會作為文化遺產在俄羅斯乃至全世界繼續(xù)保存下來。這些作品帶給我們的是情感的真正觸動:發(fā)自內心的快樂、淡淡的憂傷、感慨與憤怒、對惡的諷刺與嘲笑……
①② [俄國]阿·康·托爾斯泰:《阿·康·托爾斯泰作品集》(第1卷),莫斯科文藝出版社1963年版,第24頁,第26頁。
③ [蘇聯]尼·蘇霍娃:《俄羅斯抒情大師》,莫斯科教育出版社1982年版,第91—95頁。
④ [俄羅斯]弗·伊·科羅文:《十九世紀俄羅斯詩歌》,莫斯科中心出版社1997年版,第196頁。
⑤ [俄國]屠格涅夫:《屠格涅夫全集》(第14卷),莫斯科—列寧格勒科學出版社1967年版,第225頁。
基金項目: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課題《19世紀俄國唯美主義——理論與創(chuàng)作》的系列文章之一;項目批準號為06BWW013
作 者:王淑鳳,文學碩士,中國民航大學外國語學院講師,主要研究方向為俄羅斯語言文學;曾思藝,文學博士,天津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
編 輯:水 涓 E-mail:shuijuanby@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