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李金發(fā)早期象征詩《有感》以一種獨異的藝術方式感喟無常人生。其用語突兀、隱晦,分行不同尋常,在吸收法國象征詩派藝術手法的同時,又不自覺地保留了中國古典詩歌的含蓄蘊藉,即采用象征、暗示等手法來設構新奇的意象,以使復雜、抽象的情感與觀念形象可感。
關鍵詞:《有感》 獨異 無常人生 感喟
《有感》是中國早期象征詩人李金發(fā)20世紀20年代留法期間寫的一首名作。這首詩值得稱道的是它以一種獨異的藝術方式感喟無常人生。
詩人在開篇濃墨特寫生命的悲劇存在:
如殘葉濺
血在我們
腳上,
生命便是
死神唇邊
的笑。
這兩節(jié)詩似乎不易為人所理解,仔細玩味,卻又別有意韻。人不能承受生命之輕,一旦生命被死神垂青,在死神的微微一笑中,生命將被死神所奪??;故而“生命”在李金發(fā)那里被注解為“死神唇邊的笑”。這種對生命的注解未免有些抽象。為了讓這種抽象的注解具象化,李金發(fā)特意先用了較為形象的表述:“如殘葉濺/血在我們/腳上”。殘葉,這個很普通的自然物象,在這里帶有明顯的象征意味。人們常以綠葉象征生命,綠葉已經(jīng)枯萎,殘敗。這殘葉昭示著生命幾近走到盡頭。血,是生命之液,直接關乎生命的鮮活與否,可怕的是生命之液不是流淌在血管里,而是“濺在我們腳上”?!盀R血”意味著死亡。鮮紅的血沖擊著人的視角,引導著人血腥的味覺,使人產(chǎn)生很殘忍很痛苦的感覺。
生命是一種神秘的存在,寄存于蒼茫塵世間;死亡是生命神秘的“消失”,定格于死神莫測的微笑中。生命脆弱,不堪一擊,人生多變,或許苦苦追求,到頭來卻毫無所得,或許朝生暮死,春存秋逝,人所有的追求有多大意義?當一個人惑于生懼于死,必定渾渾噩噩,心靈自閉,為此郁悶、傷感,必須尋找解脫。于是,就出現(xiàn)了月下縱飲狂歌的場景:
半死的月下,
載飲載歌,
裂喉的音
隨北風飄散。
吁!
撫慰你所愛的去。
月本是自然現(xiàn)象,有明暗之別,無所謂死活?!鞍胨馈敝徊贿^是人的一種心理感受,被轉移到色光黯淡的月上而已。人在黯淡的月下縱酒狂歌,喉嚨都快唱破了。北風不解人意,無情地將聲嘶竭力吼出來的歌吹散,不禁令人喟嘆不已。這種近乎發(fā)狂的歇斯底里能改變什么呢?其實什么也不能改變,充其量只是發(fā)泄一下心頭的郁悶罷了。
“撫慰你所愛的去”一句值得品讀。筆者認為,就讀者的閱讀層面而言,此處可有以下兩種解讀。一種解讀:“所愛的去”指失去的所愛。愛的內(nèi)容其實很多,狹義一點,對親人、對友人、對戀人之愛;廣義一點,也可以包括對事業(yè)、對藝術等等的愛。究竟失去什么樣的愛?詩中并無實指。詩中的主人公在縱酒狂歌之后,依然孤獨失意,發(fā)出無奈的嘆息,畢竟所愛的已失去了,再怎么努力都無法挽回,只能撫慰自己心頭的傷痛。另一種解讀:“撫慰你所愛的去”即“去撫慰你所愛的”。生死無常,人孤寂地活在陰暗中。即便縱酒尋歡,也難以釋懷,只有去自己所愛的那里尋找撫慰。愛,似乎成為驅趕死亡恐懼和心靈孤寂的一種強有力的武器。因為愛,生命才有所附麗。
生命如寄,人生短暫姑且不說,最令人不堪的是寂寞難耐。生命需要愛的滋潤。要想擁有愛,需要敞開心扉去追尋。對于一個孤寂已久的靈魂,尋愛的過程難免充滿疑慮與矛盾。在李金發(fā)的筆下,這種疑慮與矛盾是通過一種近乎囈語的方式隱晦地表達出來的:
開你戶牖
使其羞怯,
征塵蒙其
可愛之眼了。
此是生命
之羞怯
與憤怒么?
人的情感很微妙復雜,常常瞬間變化。雖然抒情主人公很渴望得到同情,獲得愛,也有敞開心扉的意愿,畢竟愛是需要心與心的交流的;但同時他又心存疑慮,擔心自己的坦誠被對方漠視,為此而羞怯,不敢邁步走出自己孤獨的天地。對自己的這種萎縮自悲,他又暗暗懊惱,自己不應有的羞怯,讓本應可愛的生命蒙塵。矛盾的感受糾結為這樣的感慨:“此是生命/之羞怯/與憤怒么?”
人生的痛苦緣于生死的無常,緣于在有限的活期不能超越自己,不能擺脫孤獨,讓心飛揚。詩人無奈感慨,最終又回落到開篇的那兩句:
如殘葉濺
血在我們
腳上。
生命便是
死神唇邊
的笑。
李金發(fā)寫這首詩的時候不過二十歲出頭。對于他這樣一個風華正茂的年輕人來說,生死也許不應該帶來如此的恐懼,人生步履也不應該如此沉重。他之所以有如此感受,究其緣由,不外乎兩方面的因素:一則與他身處兵荒馬亂的年代不無關系——在那樣的亂世,生命常是輕賤的,讓人時有朝不保夕之感;二則與他的天性與經(jīng)歷有關。他生性多愁善感,又不乏對生活的美好憧憬,離鄉(xiāng)背井遠赴法國學美術。身為弱國子民,他在法國備受歧視,飽嘗生活的艱辛。他曾對一位法國女郎一往情深,這段感情卻因種族偏見與各種非議而嚴重受挫。生活的沉重與愛情的失意讓年輕的他無所適從,心情抑郁、落寞甚至頹廢。他看人生會不自覺地投以一種悲觀的灰色調(diào),寫出像《有感》這樣充滿滄桑感的詩作,也是很自然的。
《有感》在藝術上也可圈可點,其獨到之處主要表現(xiàn)在三個方面。
1.形式新奇獨異
很多讀者初讀《有感》,覺得詩寫得有些怪。不止其用語突兀,隱晦,而且詩句分行也不同尋常。比較典型的如“殘葉濺/血在我們/腳下”,“生命便是/死神唇邊/的笑”,“開你戶牖/使其羞怯,/征塵蒙其/可愛之眼了”。如果依照規(guī)范的漢語標準來審讀這些句子,它們是令人費解的:殘葉何以濺血?生命何以為死神唇邊的笑?開戶牖使誰羞怯?如果從詩歌表達的角度來看這首詩,又不得不承認,李金發(fā)的這種寫法頗為新鮮。
很多時候,人的感受是復雜難言的。特別是當一個具有敏感氣質(zhì)的詩人對人生、對社會深刻思考的時候,他的內(nèi)心情感往往糾結不清。李金發(fā)就屬于這樣的一類詩人,他不會直白地表情達意,而是用一些在我們常人看來有些怪異的用語來構建他的詩。這大概也是他獲得“詩怪”稱號的由來。他在《有感》這首詩里,就有意通過突兀、隱晦的用語將他復雜的人生感受表達出來。
2.內(nèi)涵豐富蘊藉
《有感》以一種新奇獨異的形式表達對人生的深沉思考,意味蘊藉。這主要緣于詩人將中西詩藝有機地結合在一起。
一方面,李金發(fā)的象征主義詩歌創(chuàng)作主要受法國象征詩派的影響?!队懈小肺找圆ǖ氯R爾為代表的法國象征詩派的表現(xiàn)技巧,如重視象征、暗示、通感等。
以開頭那兩句詩為例。李金發(fā)巧用象征手法,創(chuàng)設了“殘葉濺血”這樣一幅新奇的畫面?!皻埲~”與“濺血”,“生命”與“死神唇邊的笑”,它們之間本不相干,而詩人卻偏偏將它們聯(lián)系到一起。當“殘葉”被作為短暫生命的象征,“殘葉濺血”就不是無理之語,而成了頗有張力的奇語。通過暗示,它很巧妙地為抽象的“生命”作了極富形象的注解:“死神唇邊的笑”。生命的存在與否是由不得人的,而是受死神的掌控。詩人借此深深哀嘆生命脆弱易逝,人生變化無常。經(jīng)過詩人的這一精心構設,這兩句詩堪稱經(jīng)典,而且成為這首詩的精髓所在。
另一方面,《有感》在吸收法國象征詩派藝術手法的同時,又不自覺地保留了中國古典詩歌的含蓄蘊藉。只不過這種中國式含蓄是通過一種西化的方式來實現(xiàn)的,即采用象征、暗示等手法來設構新奇的意象,以使復雜、抽象的情感與觀念形象可感。
譬如上面提到的“殘葉濺血”,該意象新奇上文已做了說明。我們再來看“半死的月”這個意象,看似非常普通,實則并不一般。“月”意象在中國古典詩詞中比較常見,詩人大多借月來表情達意或營造某種意境,如借月意象來表達感傷或幽怨的,多半用“殘月”“冷月”等,以“殘”“冷”來暗襯其心境的不爽。而李金發(fā)不用“殘月”,也不用“冷月”,而是說“半死的月”。在李金發(fā)的詩歌中,“死亡”是其重要的主題。他筆下的“死亡”主要隱指人心理的頹廢和精神的萎靡。這首詩中的“半死”乃寫出人瀕臨頹廢卻又不甘心頹廢的精神狀態(tài)。與其說月“半死”,不如說月下之人“半死”。人之頹廢,被巧妙地投射到月上,別有一番韻味。
3.融美術藝術于詩中
李金發(fā)是一位詩人,更是一位美術家(尤其在雕塑方面有極高造詣,被稱為中國現(xiàn)代雕塑的開山祖)。他善于在詩歌創(chuàng)作中不著痕跡地融入美術藝術。鐘敬文在《李金發(fā)底詩》一文中就曾經(jīng)談到李金發(fā)詩的特征:“不在于明白的語言的宣言,而在于渾然的情調(diào)的傳染?!闭J定其詩“情調(diào)”的緣由:“從雕塑的藝術引入詩中,別有一種渾成的感覺?!雹?/p>
讀《有感》時,我們就感覺詩中涌動著較濃的美術藝術。
其一,詩中的色調(diào)感比較強。詞多半是帶色調(diào)的,典型的例子莫過于“殘葉濺血”和“半死的月下”。前者是以冷色調(diào)(殘葉)比配令人眩暈的亮色調(diào)(血);后者則用冷色調(diào)(月)。
其二,整首詩具有鮮明的畫面感。這種畫面是由動靜不同的場景構成的,如殘葉濺血圖、月下縱飲狂歌圖等。
其三,詩的布局也比較講究。每行詩排列錯落有致,大體勻稱。詩人以“如殘葉濺血”句開篇,結尾又回落到“如殘葉濺血”句,回環(huán)往復,不止有一種節(jié)奏感,更顯出整體結構的嚴謹。
朱自清曾在《中國新文學大系·詩集·導言》中這樣評價李金發(fā)的詩歌:“李金發(fā)的詩沒有尋常的章法,一部分一部分可以懂,合起來卻沒有意思。他要表現(xiàn)的不是意思而是感覺或感情,仿佛大大小小紅紅綠綠一串珠子,他卻藏起那串兒,你得自己穿著瞧?!雹?/p>
誠如朱自清所言,李金發(fā)在《有感》這首詩中同樣藏起他自己所要表達的“那串兒”珠子,讓我們讀者自己“穿著瞧”。我們必須仔細品味,才能體會詩中豐富的情感內(nèi)涵。
① 鐘敬文.鐘敬文文集[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580.
② 朱自清:朱自清經(jīng)典大全集[M].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2010:404.
作 者:琚靜齋,中央民族大學預科教育學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國古代文學及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
編 輯:水 涓 E-mail:shuijuanby@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