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英雄史詩《貝奧武甫》反映了它所在時代的宗教思想特征。這個時代各民族文化不斷撞擊融合,基督教開始在歐洲傳播,人們的思想、信仰及社會文化無不受其影響。本文就是對《貝奧武甫》中模糊潛在的基督教思想與日耳曼異教文化的碰撞具體展開的論述。
關(guān)鍵詞:《貝奧武甫》 日耳曼異教文化 基督教思想
英雄史詩,乃是各民族用以歌頌光榮祖先豐功偉績的文學形式。它以詩行形式將傳說時代的歷史和英雄組合起來,具有濃厚的超自然和神話色彩。史詩是對遠古時代的追憶與聯(lián)想,由此,人們將世訓代代留傳。史詩中的英雄具有濃厚的理想化色彩,他們兼?zhèn)湟话阌率康奶卣骱统踩巳怏w的能力,是一個民族在開創(chuàng)和發(fā)展中“各種斗爭勝利者的總稱”。史詩經(jīng)傳唱、記錄、整理和再創(chuàng)作,以優(yōu)美的形式和韻律將動人的故事展現(xiàn)給人們,民族意識和民族精神沉積在英雄史詩中。中世紀的文學中,盎格魯-撒克遜人的《貝奧武甫》(Beowulf)歌頌氏族部落英雄人物貝奧武甫的英雄事跡,其意義和影響非同尋常。任何文學都直接或間接地與政治、歷史、宗教等發(fā)生聯(lián)系,以不同形式反映特定時代的文化特征。毫無例外,《貝奧武甫》也揭示出了它所處歷史背景下人的社會生活和精神思想內(nèi)容,具有獨特的時代性。
一、歷史背景
公元紀年起始,不列顛島上的居民凱爾特人仍然過著氏族制生活。公元1世紀羅馬征服了凱爾特人,將不列顛劃入其統(tǒng)轄之下。5世紀,羅馬軍團不得不放棄該島,盎格魯-撒克遜民族入侵,他們征服了原住民。后丹麥人入侵不列顛,和盎格魯-撒克遜人長期廝殺斗爭,最終被逐出境。諾曼的騎士封建主不甘落后,也加入到侵犯不列顛的行動中。因此,不列顛在它最初的歷史中經(jīng)歷了長期的戰(zhàn)爭,經(jīng)過不同部族或民族的統(tǒng)治,它的社會生活和文化也受到極大影響。入侵不列顛的日耳曼族——盎格魯人、撒克遜人和朱特人定居不列顛時,已進入晚期的氏族社會開始出現(xiàn)分崩瓦解的跡象。與此同時,國家制度開始發(fā)展,階級出現(xiàn),原始的氏族聯(lián)盟轉(zhuǎn)而成為王國。
5世紀盎格魯-撒克遜征服不列顛時,歐洲已進入“中世紀”這一歷史時期。日耳曼人入侵羅馬帝國的時候,連年的戰(zhàn)爭、掠奪和破壞使古典文化遭到空前的浩劫,古典文明昌盛時期的繁榮不復(fù)存在,留下滿目瘡痍的頹敗景象。公元5至7世紀西方文化處于荒涼倒退的狀態(tài),所以中世紀又被稱為“黑暗時期”。中世紀歐洲封建時代文化得以重建的基礎(chǔ)包括三個方面,即希臘羅馬的古典遺產(chǎn)、基督教文明和日耳曼文化。在新興的蠻族王國和封建制度確立過程中,統(tǒng)治者需要一套適合其社會發(fā)展的思想文化體系。希臘羅馬的古典文化不復(fù)使用,唯一保存著文化傳統(tǒng)的是基督教教會,僧侶是當時能讀會寫、掌握文化知識的群體。世俗文學作品重新在民間創(chuàng)作的基礎(chǔ)上逐漸形成,英雄史詩經(jīng)由僧侶記錄成文方得流傳。史詩歌頌部落時代的英雄人物,是各國封建化和基督化之前的產(chǎn)物,“反映氏族社會晚期各民族的生活,其中被認為最重要、最完整的當屬《貝奧武甫》”。
《貝奧武甫》早在6世紀就以口頭形式流傳,創(chuàng)作于七八世紀,其完整的手抄本創(chuàng)作于10世紀。全詩3182行,除引言外,分為四十三節(jié),是現(xiàn)存古代盎格魯-撒克遜詩歌中最長的一首。史詩的故事,部分源于歷史,部分源于民間傳說,始于盎格魯-撒克遜人在歐洲大陸居住時期,所以主人的戰(zhàn)斗冒險情節(jié)部分發(fā)生在丹麥,部分發(fā)生在瑞典南部。如前所述,主人公貝奧武甫生活在氏族社會,生活以異教思想為主導(dǎo),可是史詩成稿時社會生活早已發(fā)生巨變:以異教思想為主導(dǎo)的氏族制度已解體,取而代之的是封建土地所有制。公元597年,圣奧古斯丁奉羅馬教皇格里高利一世之命,率領(lǐng)僧侶來到不列顛傳教,這標志著英國的宗教信仰已從多神教轉(zhuǎn)向了一神教。僧侶詩人整理修訂《貝奧武甫》時,基督教已在英國取得國教地位,教會勢力與封建貴族分享國家政權(quán),掌控作為上層建筑的文化教育事業(yè)?!敦悐W武甫》經(jīng)僧侶詩人之手最后定稿,無疑打上了時代烙印。民間流傳的口頭創(chuàng)作一經(jīng)整理,基督教觀念必然添加其中,于是作品體現(xiàn)出了多神教和一神教的雙重宗教觀念,兩種思想交織。下文針對異教思想與基督教意識的碰撞展開具體討論。
二、《貝奧武甫》中的古日耳曼異教文化傳統(tǒng)
古老的民族詩歌是在原始居民勞動過程中產(chǎn)生的,所以“民族詩歌具有原始的集體性質(zhì)”,他們反映部族的歷史傳說、信仰和生活。盎格魯-撒克遜的英雄史詩《貝奧武甫》反映出以血族關(guān)系為基礎(chǔ)、高度發(fā)展的集體。主人公貝奧武甫就是一位具有高度集體意識的英雄人物。青年時代的貝奧武甫得知丹麥王國受魔怪騷擾,生靈涂炭,便毅然奔走相救。這表明他不僅具有俠士精神,而且具有“泛民族主義思想”。當時歐洲社會國家之間、氏族之間戰(zhàn)亂紛紛,不能和平共處。貝奧武甫能為別國利益挺身而出,可謂難能可貴。在丹麥王宮里,他不因自己的勇氣而妄自尊大,而是虛懷若谷、彬彬有禮,恪守君臣之道。他在自己人面前甚為恭順,對敵又異常兇猛。貝奧武甫當之無愧是盎格魯-撒克遜人心目中的一個英雄典型。盡管后來他成了國王,但并非圖謀高位權(quán)威。老國王陣亡后,他不接受高特國王之位,甘愿輔佐國王之子赫德萊德,直到王子死后方才登基為王。這足以表明他胸懷坦蕩,忠誠無私。后來國內(nèi)毒龍為患,盡管他已年邁,卻義不容辭地承擔了殺死毒龍的艱險使命。毒龍被殺,他受傷致命,臨終不為自己身亡而悲,卻因自己不惜犧牲生命為子民換來財富而感到欣慰:
為了眼前這些瑋寶明珠,
我要感謝萬能的主,光榮的網(wǎng),
永恒的上帝,是他庇護我
在臨終以前為自己的人民
獲得這么大一筆財富
我用自己的殘生換來這一切,
你務(wù)必拿它去供養(yǎng)百姓。
(2794—2800行)
如此無私無畏、愛民如子的好君王怎能不受黎民百姓的愛戴呢?
身為武士,貝奧武甫以英雄的標準來要求自己。當他要與格蘭道爾的母親搏斗時,他對丹麥人赫羅斯加說:
請不必悲傷,智慧的國王!
與其哀悼朋友,不如為他報仇。
人生在世,誰都不免一死,
要死就讓他死的轟轟烈烈,
對于一個武士來說,
那樣的死
才是他人生最美好的事。
(1385—1389行)
貝奧武甫就是這么一位轟轟烈烈的有原則的英雄。他一生與異族戰(zhàn)斗,殺死格蘭道爾母子保全丹麥王國;浴血奮戰(zhàn),取勝毒龍,為人民贏來大批財富。在戰(zhàn)爭中他展現(xiàn)了英雄品格,實現(xiàn)了英雄理想,成為人民仰慕的英雄形象。
作為遠古時期社會生活的藝術(shù)反映,《貝奧武甫》又呈現(xiàn)了一幅氏族社會的特有畫面。氏族制度開始出現(xiàn)社會分化的跡象。詩中英雄都屬于貴族階級,氏族國王和臣下的關(guān)系也極為明辨。在此社會體系里,親屬關(guān)系異常重要。主人公貝奧武甫就是地道的貴族,他效忠國王海格拉克,而海格拉克就是他的舅父。詩中許多其他人物也處于這樣的人物聯(lián)系范式之中。人們的道德觀念相應(yīng)地建立于這一范式之上,認為個人的首要責任是保衛(wèi)親人和同族。貝奧武甫就是無私忘我、為眾服務(wù)的民族英雄。他的人民說:
世上所有的國王
數(shù)他最仁慈、最溫和、最善良
(3180 —3181行)
“詩中描寫英雄與人民團結(jié)一致,這是氏族制度本質(zhì)所使然,因為在這種制度下每個人都感到個人和他自己的氏族或部落的關(guān)系是不可分割的?!?/p>
史詩《貝奧武甫》從信仰方面反映出盎格魯-撒克遜人的異教思想。盎格魯-撒克遜人最初信仰多神教,反映出原始居民對陌生異質(zhì)的自然威力和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所持的敬畏。這種信仰篤信各種生活現(xiàn)象無不源于上帝、精靈或神話人物的意志。多神教神話是構(gòu)成原始詩歌的一個重要基礎(chǔ)。戰(zhàn)神瓦丹(Woden)是主神;雷神索爾(Thor)是支配太空的天然力;女神弗雷婭(Freya)掌管愛情和生育;提爾(Tyr)是掌管陰暗的神,如此等等,不一而足。他們相信各神必須接受萬能女神菲爾特(Wyrd)的律令。在史詩《貝奧武甫》中命運女神時有出現(xiàn),體現(xiàn)了生產(chǎn)力低下的盎格魯-撒克遜人面對強大的自然力而產(chǎn)生的宿命論思想。詩中第六章結(jié)尾處這樣寫道:
如果我打敗了,
就請把我這一身漂亮的盔甲
派人交給海格拉克國王,因為
它是雷塞爾的饋贈,威蘭德的杰作。
命中注定的事,你無法抗拒。
(451—455行)
如詩文所述,威蘭德(Wayland)乃是古代斯堪的那維亞人的冶煉神,相當于日耳曼人的Vulcan。而“命中注定的事,你無法抗拒”則反應(yīng)了他們無法擺脫命運的宿命論觀念。英文原文可以更好地體現(xiàn)他們的信仰:
To Hygelac send, if Hild should take me,
Best of war-weeds, warding my breast,
armor excellent, heirloom of Hrethel?
and work of Wayland, Fares Wyrd as she must.
命運女神菲爾特,據(jù)說她掌控著人類的命運,即使是后來的基督教信徒也對她十分敬畏,譬如,《麥克白》(Macbeth)中的“三女巫”(Weird Sisters)由此而來。第九章,自比“不甘失敗的英雄”(574行)的貝奧武甫講到海上的冒險經(jīng)歷,認為自己受命運之神菲爾特的眷顧,所以殺死九個海怪后被海浪托起帶到芬蘭人的土地上。詩中幾乎每個詩節(jié)都要提到命運和命運之神。貝奧武甫頭盔上和戰(zhàn)袍上的野豬裝飾圖案也可以反映出他們的信仰,因為野豬是日耳曼部族最喜愛的弗雷婭(Freya)女神所崇奉的動物。第十八章妖怪格蘭道爾被打敗后,丹麥王設(shè)宴接待貝奧武甫等,王后維瑟歐贈與貝奧武甫“布羅辛的項圈”(the Brisings’ necklace),據(jù)傳這個項圈是弗雷婭的一件寶物。
史詩還從側(cè)面反映出北歐古代日耳曼人氏族之間和國家之間經(jīng)常發(fā)生血仇摩擦。即使在貴族內(nèi)部,各種矛盾亦層出不窮。宗族間及宗族內(nèi)部的矛盾在史詩中通過幾個插曲得以體現(xiàn):之一,丹麥某部落酋長赫納夫與弗里西亞國王芬恩發(fā)生紛爭,芬恩是赫納夫的姐夫,結(jié)果卻兩敗俱傷,赫納夫與芬恩的兒子陣亡,后來芬恩被赫納夫部將亨格斯特殺死在衛(wèi)兵群中;之二,丹麥王為調(diào)解他的國家與希索巴人的世仇,將女兒嫁給希索巴國王弗羅達的兒子英格德,新婚希索巴族中一位青年替父報仇,殺死了公主的一位侍從,于是,以聯(lián)姻緩解世仇的努力以失敗告終,雙方再次處于敵對狀態(tài);之三,瑞典國王奧根索有兩個兒子:歐賽爾和奧尼拉,奧尼拉繼承王位后殘害歐賽爾的兩個兒子伊恩蒙德和伊吉爾斯,于是兄弟倆投靠高特國王赫德萊德(海格拉克之子),結(jié)果使赫德萊德大禍臨頭,奧尼拉追殺兄弟倆,赫德萊德也賠上了性命,貝奧武甫繼位后,派兵支援伊吉爾斯,最后殺死奧尼拉替赫德萊德報了仇;之四,貝奧武甫的外祖父高特國王雷塞爾原有三個兒子:赫巴德、赫斯辛和海格拉克,赫斯辛誤殺赫巴德,老王傷心過度而亡,新國王赫斯辛在瑞典人和高特人的氏族紛爭中陣亡,海格拉克接替王位并殺死了瑞典國王奧根索,為兄弟報了仇。詩中不乏類似事件,反映了氏族時代屢見不鮮的血仇或掠奪性戰(zhàn)爭是此歷史時期內(nèi)主旋律的戰(zhàn)亂形式。
遠古居民認為他們生活周圍的事物充滿不可言說的神秘力量,他們將之形象化并加以虛構(gòu),用來解釋各種生活現(xiàn)象。詩歌《貝奧武甫》中有許多惡龍、怪獸、蛇等形象,是英雄歷險中仇敵的象征。貝奧武甫殺了食人惡魔格蘭道爾,卻發(fā)現(xiàn)了榮格所說的“可怕的母親”,更危險的母獸——格蘭道爾的母親。貝奧武甫與毒龍決斗,獲得了被其藏匿的珍寶。搏斗象征了冬夏的交替。代表夏天之神的貝奧武甫與代表殘冬的惡龍決斗,是為了挽救地球?qū)毑?。詩中黃金是土地出產(chǎn)的金黃谷物的象征。挽救地球?qū)毑亍@種除暴安良的善行與敵人的作惡正是神話的原型。日耳曼文化傳統(tǒng)為文學作品中“無意識的原型提供了一系列對應(yīng)形象”。
三、《貝奧武甫》中潛在的基督教意識
《貝奧武甫》于6世紀就以口頭形式在民間流傳
開了,七八世紀時才得以創(chuàng)作。而基督教6世紀末就傳入了不列顛,它經(jīng)過適當改造從奴隸主的統(tǒng)治工具變?yōu)榉饨ńy(tǒng)治的精神支柱。它的一神論信仰、贖救觀念和仁愛主張等都迎合建立歐洲新秩序的需要。據(jù)說,《貝奧武甫》中基督教思想是僧侶抄錄時所加。然而,從年代來講,不能排除這樣一種可能:在其口頭流傳時,潛在的基督教意識對故事產(chǎn)生了影響。總之,基督教主題在這部史詩中頻繁出現(xiàn)。在當時的社會,人們無法理解命運,于是將命運和命運女神菲爾特聯(lián)系起來,而且同上帝聯(lián)系起來。新生命誕生時,他們感謝上帝的福賜;祝福送行時,他們會向上帝祈禱;臨危有了希望,他們認為上帝佑護;與惡魔殊死搏斗時,他們認為上帝公決以分雌雄?!敦悐W武甫》中反復(fù)出現(xiàn)了God以及它的許多替換詞,如the Lord, the Wielder of Wonder,the Almighty, the Creator, Father Almighty, Wiser God,sacred God,the Master, the Sovereign Ruler, the Mighty Maker,the Lord of Heaven等。舉例說,詩中第二十二章如是描述貝奧武甫與妖母的決戰(zhàn):
但神圣的上帝把握著勝負,
英明的主,天上的統(tǒng)治者
主持正義,決定讓貝奧武甫
輕松地從地上一躍而起。
(1553—1556行)
他們還說“人類的命運永遠掌握在全能的上帝手里”,表明日耳曼人面對命運寄希望于上帝的觀念。詩中引用《圣經(jīng)》典故,如把水妖格蘭道爾說成是該隱的后代,以此來說明他殺人不眨眼。詩的第一章結(jié)尾引用了該典故:
這惡魔的名字叫做格蘭道爾,
他是塞外的漫游者,占據(jù)著
荒野與沼澤;這可惡的怪物
統(tǒng)治著一片鬼魅出沒的土地,
那里是該隱子孫的庇護所,
自從該隱殘殺了亞伯,自己的兄弟,
永恒的主就嚴懲了他的后裔。
主厭惡這樣的仇殺,由于這樁罪惡,
主把他趕到荒無人煙的邊鄙。
(102—110行)
該隱弒兄,罪惡深重,故遭上帝懲罰。此處借用這一典故就是要說明惡魔格蘭道爾的惡行會受到嚴懲。貝奧武甫與之斗爭暗含代表上帝懲罰邪惡的隱喻。
細心的讀者會發(fā)現(xiàn),不僅《貝奧武甫》的細節(jié)體現(xiàn)出詩中的基督教意識,人物塑造方面也隱含著基督教思想的暗流?;浇檀罅ο颉靶U族”國家施加影響,與“蠻族”原有的文化結(jié)合,孕育出新的歐洲文化,這可以說是中世紀初期歐洲文化發(fā)展的全部內(nèi)容?!叭N文化傳統(tǒng)在中世紀的融合也產(chǎn)生了一個包含三種文化的神命觀念”,“基督教三位一體的三個同等重要的特征——力量、智慧、仁愛——代表了三個融為一體的比例相近的文化成分。力量(能量、活力)是哥特人的貢獻;智慧是古典文化世紀的主要理想;仁愛則是希伯來人的情感主義的特征”。貝奧武甫把自己作為人民的庇護者,以勇敢無畏的精神和仁愛的品格感動人民。他善待伙伴,“他有仁慈的心腸,擁有上帝賦予的慷慨禮物”(2180 —2181行)。海格拉克死后,希格德王后把寶庫、王國和御座都交到他手里。
他不愿
取代赫德來德(海格拉克之子)登上王座,
接受國王的權(quán)柄。相反的,
他極力扶持王子,友善地
輔佐他,尊敬他,直到他成年
有能力治理這個國家。
(2374—2379行)
可見,貝奧武甫的“仁”在于他并不覬覦權(quán)力。他愛他的子民,所以不惜以老命相拼,與毒龍同歸于盡,最終為人民換來珍貴的寶藏。他保護著高特人:
家園和財產(chǎn)
免遭仇人的蹂躪與掠奪,自從
幾位王子去世,是他保護了
百姓的利益,做了許許多多
善事嘉行。
(3003—3007行)
他的仁愛絕非狹隘,意氣風發(fā)的他冒險與丹麥人的仇敵——格蘭道爾母子展開了殊死搏斗,力挽丹麥于水深火熱之中。因此,他編織了丹麥人與高特人的和平。在戰(zhàn)火紛飛的氏族時代,貝奧武甫不惜以生命為代價的和平意識顯得彌足珍貴。所以他是他那個歷史時代最仁慈的國王。在某種程度上,這種仁慈與基督教提倡的仁愛主張暗合了。貝奧武甫的形象是日耳曼民族的傳統(tǒng)思想與中世紀潛在的基督教思想造就而成。史詩中日耳曼人的民族意識與基督教文化的撞擊反映出這個時代的特殊性:“蠻族”文化與基督教文化
日漸融合。
結(jié) 語
日耳曼文化與基督教文化有很大的差別,日耳曼人之所以能夠接受基督教,兩種文化之所以能夠融合,有其內(nèi)在的原因?;浇涛幕幱谙冗M的地位,相形之下,日耳曼人的文化在許多方面亟待成熟。日耳曼人認為世界為諸神創(chuàng)造;但是,在善惡較量中,惡將戰(zhàn)勝善,世界終將毀滅??梢姡麄兊木袷澜缛狈ξ磥淼男叛?,而基督教對未來的信念正好補充其不足。于是,他們很容易地接受了基督教信仰和文化。且不談那時的基督教為適應(yīng)政治統(tǒng)治的需要已經(jīng)經(jīng)過了適當?shù)母脑?,在那個封建國家形成和發(fā)展的時代,它確實發(fā)揮了積極的作用。然而日耳曼民族必然還保留著本民族的文化傳統(tǒng),其影響根深蒂固。盡管氏族制行將消亡,它勢必要做一番垂死較量?;浇涛幕倘幌冗M,新的文化形態(tài)被接受卻不會一蹴而就。日耳曼文化本身也是一種動力,它為歐洲封建時代新文化的形成提供了許多新鮮的因素,比如,他們尚武且好動的性格、自立的生活態(tài)度、尊重婦女的習俗和對奇異、怪誕、對神秘事物的迷戀,中世紀文化因此獨樹一幟,對西方人的生活和思想產(chǎn)生了持久的影響。而基督教文化作為后來者,在蠻族向開化狀態(tài)過渡的伊始,力量潛藏待發(fā),經(jīng)過相當長的時間才浸透到日耳曼文化中取得主流的地位。
參考文獻:
[1] 佚名:《貝奧武甫、羅蘭之歌、熙德之歌、伊戈爾出征記》,陳才宇等譯,譯林出版社1996年版,序言,第8頁。此外,詩行數(shù)碼在文中直接出現(xiàn),不再加注。
[2] 鄭克魯:《外國文學史》(上),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51頁,第51—52頁。
[3] [蘇聯(lián)]阿尼克斯特:《英國文學史綱》,戴鎦齡等譯,人民文學出版社1980年版,第7頁。
[4] Abrams, M. H., General Editor. The Norton Anthology of English Literature, 6th. Ed., Vol. 1. New York: W.W. Norton Company, Inc., 1993: p25, p28-29.
[5] Beowulf. [Transl. by Francis B. Gummere]. North Carolina: Hayes Barton Press, 2008:p34.
[6] 吳持哲:《諾斯洛普·弗萊文集》,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年版,第101頁。
[7] 陳 :《西方文學史》(第一卷),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07頁。
[8] 李賦寧、何其莘:《英國中古時期文學史》,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5年版,第31頁。
基金項目:本文系“北京語言大學研究生創(chuàng)新基金資助項目(中央高?;究蒲袠I(yè)務(wù)費專項資金)”
作 者:趙喜梅,北京語言大學外國語學院在讀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為英美文學和文學理論。
編 輯:康 慧 E-mail:kanghuixx@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