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於梨華創(chuàng)作了大量長篇杰作,描繪了旅美留學生們無根的迷惘、尋根的困惑及扎根的努力。其短篇小說創(chuàng)作感性描摹海外華人的生存境況,側(cè)重關(guān)注旅美女性的生存境遇,書寫女性精神的迷惘、心靈的異化及自我的追尋,表現(xiàn)出強烈的女性自我意識。
關(guān)鍵詞:於梨華 海外華人女性 自我追尋
於梨華是著名的美籍華人女作家,1953年臺灣大學畢業(yè)后赴美留學,1956年獲新聞學碩士學位,1962年開始創(chuàng)作,其代表作幾乎都是在臺灣發(fā)表并結(jié)集出版,被稱為“留學生文學鼻祖”“無根一代”的代言人。在近五十年的持久創(chuàng)作中,於梨華創(chuàng)作了大量名篇杰作,描繪了旅美留學生們無根的迷惘、尋根的困惑及扎根的努力,對我國留學生文學創(chuàng)作有著獨特的貢獻。“於梨華基本上屬于經(jīng)驗型的作家,她作品的取材大抵與她的生活經(jīng)歷有關(guān),基于她生活中的所見所聞。她不屬于那種側(cè)重想象善于營造空中樓閣或側(cè)重思辨的作家?!雹?於梨華的長篇小說寫出了臺灣留學生們在美國異鄉(xiāng)生活的艱辛、無根的迷惘及尋根的困惑等內(nèi)涵,其短篇小說的視點則更集中于女性,關(guān)注深層次的女性心靈變化歷程,書寫女性生存境遇、精神的迷惘、心靈的異化以及自我的追尋,表現(xiàn)出強烈的女性自我意識。本文著重選取於梨華的短篇小說集《情盡》《秋山又幾重》《屏風后的女人》等為解讀對象,探析其短篇小說中的女性書寫。
一、異域生存的艱辛與精神的迷惘
20世紀五六十年代,臺灣掀起一股留學熱潮,許多人滿懷憧憬到美國留學,夢想著能夠找到屬于自己的天堂,他們出國的目的就是完成學業(yè)拿到學位,找到一份好工作,找到人生的幸福。然而絕大多數(shù)留學生的境遇卻是一樣的:遭受物質(zhì)上的壓力,在異鄉(xiāng)生活得十分辛酸。沒錢交學費,上學前必須先打工,一周六天在烏煙瘴氣、悶熱難當?shù)牟宛^廚房出賣苦力或端盤子洗碗。美好的愿望逐漸被毀滅,他們?nèi)諒?fù)一日地工作著,像個木偶,忍受著無法言語的苦悶。留美女性也是同樣的命運,來到異國他鄉(xiāng),本就產(chǎn)生了一種孤苦無依的低落情緒,半工半讀的困窘、卑微的生活,讓她們的心總是郁結(jié)著,陷入失落的困擾和失根的迷惘中?!度~真》中的陸家樂和葉真結(jié)婚后一塊兒來美國留學,陸家樂半工半讀進大學讀書,葉真只好放棄念書,出去做事賺取生活費,她幫人打掃衛(wèi)生、在快餐店打雜、幫人照看孩子。為了節(jié)約費用,陸家樂住學生宿舍,分居兩地的夫妻舍不得打長途電話,葉真舍不得用暖氣,在零下五度的房間里裹著棉被取暖。當生存都面臨威脅時,夢想就是一句空話,葉真上大學讀書的美夢何時能實現(xiàn)?
旅美華人作為外來者,在美國群體當中,總是顯得格格不入。當美國人起勁地談著他們自己的話題時,他們卻還陷在物質(zhì)的窘困中,沒日沒夜地工作著。聽著美國人談?wù)摴善睗q跌,談修理粉刷房子的麻煩,談假期、旅行勝地,即使坐在一張桌子上,也給人咫尺天涯的感覺。無論是學業(yè)、工作,還是生活,留學生們都找不到自己的歸宿,活在社會的底層?!缎×者_》中的留學生燕心經(jīng)濟困難,一到美國就找到在李太太家?guī)兔Φ幕睢疹櫺×者_。然而,一切遠在她的意料之外,剛到她家,琳達就當面說燕心的名字奇怪,并說她的英語發(fā)音很奇怪,這讓燕心出離憤怒,卻不能爆發(fā),只能默默忍受,可最終還是因小琳達的讒言誣陷而被辭退。小琳達的刁鉆和捉弄,讓燕心感受到了一個中國人在異鄉(xiāng)的寂寞和痛楚?!兜取分械摹拔摇彪x開臺灣來到美國,在一對猶太人夫妻家里工作時,一方面必須忍受那位太太的虐待和壞習慣——收拾房屋,清除花園的雜草,整理永遠堆滿了枕頭的拭鼻的軟紙的臥室;另一方面還必須在鋪床時忍受男主人的小肉眼從鏡子里直勾勾盯著她的感覺。可“我”在美國兩年了,仍無法籌到男友辦簽證所需的一千兩百元保證金?!斑€是一個小窮光蛋,他能相信我,他們父母兄弟及朋友一定不會相信的,我出國以前還不是和他們一樣,以為一上了美國的岸,雖不能立地成富,一兩年內(nèi)有一兩千元錢總該不會成問題的。”② 在那種被上帝舍棄了的地方,“我”過著傭人般的生活,貧苦寂寞絕望。
《姐妹吟》中的文瀅聰慧靚麗,高中時是受人追捧的春風得意的“三軍司令”,但赴美留學后同樣遭受著生存的艱辛,妹妹文漪結(jié)婚時,文瀅困窘得連回臺灣的路費都沒有,只寄了些禮金表示祝賀。隨后婚姻的不和諧及離婚的境況,更加重了她的滄桑與失意,小說運用了對比襯托的藝術(shù)手法,如文瀅的干癟疲憊與文漪的豐滿福態(tài)、文瀅昔日的青春亮麗和今朝的枯澀老態(tài)之間的對比,比較的手法加強了人物的悲劇性,也傳達了意蘊綿遠的傷逝之感。
二、自我的壓抑與心靈的異化
一般情況下,能留學去美國的都是較優(yōu)秀的人物。而留學女性的愿望之一就是找到一個出色的至少是可靠的丈夫,得到一個好歸宿。在美國異質(zhì)文化擠壓下,女性的夢想逐步破碎,《雪地里的星星》中羅梅卜被王大衛(wèi)的甜言蜜語和瀟灑大方所吸引,跟隨他玩樂一個月,飄然覺得鏡子里的自己閃現(xiàn)著不一樣的光芒。不料,王大衛(wèi)只是要她做沒有名分的同居者而已,羅梅卜悲憤離開,卻落了個被人恥笑鄙薄的下場,此后她封閉壓抑自我,不敢再交男朋友。二十五歲經(jīng)人介紹與李定國通信,靠信紙互傳情愫;三年后的圣誕節(jié)前夕,羅梅卜赴約第一次相見,李定國覺得她不夠年輕貌美,“眼前的人和照片一點也不像,更不像他想念中美化了的梅”,建立在紙上的三年愛情宣告死亡。希望猶如雪地里的星粒一樣,閃爍迷人卻無法抓住,羅梅卜在這場希望破滅后的絕望中感到透骨的寒冷,裹挾著女性尋覓真愛無望的傷痛。
《回頭不是岸》中的爾媚,來到美國原本是為了完成學業(yè)獲得學位,然后找一份好工作。當和喪妻的杰夫認識后,她卻沉迷其中,沉浸于當校長夫人的美夢而丟失了自我。當她第一次出場時,卻是扮演著一個母親的角色,“她領(lǐng)著杰夫的兩個小兒子從更衣室出來。手臂上挽著他們剛換下的牛仔褲。微弓著腰在同小的男孩說話,一副小心翼翼的樣子”③。她名不正言不順地在杰夫身邊,照顧他的生活起居,幫他照顧兩個孩子,還必須聽著閑言碎語,在晚宴上忍受“幾個穿燕尾服的男士臉上大不以為然的表情”,這種卑微的生活,連周圍的人都感覺到了一種不自在。被杰夫拋棄后,爾媚更無法靜心讀書。為了繼續(xù)留在美國,為了身份,她嫁給了杰夫的助手—— 一個肥脹的大肚子堆在膝上的美國男人,因此換來了安穩(wěn)的日子。《移情》寫年輕漂亮的妹妹愛無,與老實的留學生趙正剛解除婚約,而奪去姐姐愛由的愛人吳經(jīng)。只因為吳經(jīng)博士畢業(yè)后就找到很好的工作,年薪一萬五千元。愛無明知道吳經(jīng)的博士頭銜是靠愛由多年的經(jīng)濟資助取得的,但仍舊厚顏無恥地搶走他?!督粨Q》寫一個漂亮女人的心靈異化,她故意和一個體弱多病的男人結(jié)婚,以撈取他的積蓄和保險金?!度隽艘坏氐牟A颉分械摹敖憬恪币蛟饽腥诉z棄而產(chǎn)生性壓抑,將一切情感寄托在弟弟季平身上,天長日久,這種情感變異為一種瘋狂而絕望的占有,“姐姐”的畸形心理和女性自囿的悲劇,恰恰反映出處于父權(quán)意識統(tǒng)治下女性自我意識喪失的真相。《無腿的人》寫因失事而斷了腿的工程師李逸明的妻子馥英和到美國來的舊情人方純德重逢,打算拋掉殘廢的丈夫與方純德遠走高飛,經(jīng)歷迷失自我后的掙扎,到了最后關(guān)頭卻又懸崖勒馬。《歸》的女主角柏琴,因為在婚姻戀愛上受到壓制,被迫到美國去;十年之后,她回到臺灣找到還沒結(jié)婚的愛人,卻發(fā)現(xiàn)他們格格不入,毫無心有靈犀的感覺,而實質(zhì)上她自己變得更多,于是茫然地又回到美國去?!吨兊木駬瘛放鹘敲现?,在美國一年半找不到合意的男朋友,后來邂逅在學校執(zhí)教的中年人韓建民,覺得合意般配正要抓住他時,卻發(fā)現(xiàn)他其實已有妻兒,但“感情已付出了很多,那一片心里的空隙要用多少的時日才能填滿呢?”
在物欲橫流的社會里,金錢就是一切的基礎(chǔ)。當旅美女性被生活折磨得疲憊不堪時,物質(zhì)的吸引力無疑就像救命稻草?!兜取分械摹拔摇眮淼矫绹鴥赡炅耍瑸榱藬[脫貧困,擁有豐厚的物質(zhì)基礎(chǔ),她甘愿犧牲自己,嫁給那個“丑陋、猥褻、狠毒,但又似地獄般富有的猶太佬”④。當那個像猩猩一樣的男人闖進她的房間里,她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是“犧牲”這個詞,然后立刻把自己與商品畫上等號,以出賣自己的方式完成一種交易,換取身份、地位和金錢。雖有著精神上的掙扎,卻總是無法擺脫物質(zhì)的誘惑,當她花錢把家重新布置一遍時,她體會到了作為富太太的短暫快感。然而這種物質(zhì)上的短暫滿足,并不能彌補心靈上的空缺。她只能期待著“母親來了,范本來了,一切都可以解決”,畢竟生活中還有所寄托。然而母親和范本都把支票寄了回來,留給她的是茫然的痛徹心扉?!盎厝ァ背蔀榱艘粋€沉重的字眼,勇氣也在生活的磨礪中消失殆盡。如此的部分旅美女性,她們用出賣自己的方式尋求到了物質(zhì)依靠,可是痛苦卻始終無法結(jié)束。心靈上的空虛及無愛的婚姻關(guān)系是她們永遠無法擺脫的痛苦深淵。通過這種以利益為目的的結(jié)合,或是壓抑自我的生活,我們更能看到女性作為生活的弱者,在異國他鄉(xiāng)遭受的痛苦。
三、走出情愛困境追尋女性自我
現(xiàn)代社會,女性的地位提高了,但她們面臨的困惑與無奈更趨向復(fù)雜。旅美女性受到個人主義思想的潛移默化,極力標榜自我,崇尚自由。但在愛情婚姻中,她們往往陷入情愛困境漩渦,而一旦結(jié)婚,她們就必須放棄自己的理想,投入到照顧孩子和家庭中去,漸漸喪失自我。隨著時間的推移,即使相愛的兩人也慢慢淡忘彼此的情感,就像無奈得被束縛在一起一樣。於梨華從自己的第一次婚姻中抽身而出,探尋女性在迷失中的掙扎,塑造出一系列走出情愛困境勇敢追尋自我的女性形象。
在《江小慧》里,江小慧是一個大學的中文教師,年輕單純,和已有地位、財產(chǎn)的查理教授發(fā)生了婚外情,查理欺騙她說自己正辦理離婚手續(xù)。因妻子多年未生育,查理一直想讓小慧給他生個兒子以傳宗接代。當?shù)弥』鄄]有懷孕的時候,他惡言相向,拳打腳踢,甚至威脅小慧,不給他生兒子,就別想他會和小慧結(jié)婚,并且把自己的離婚、被學校解聘全推到小慧身上,小慧要想離開就必須給他十萬塊錢作為賠償費,卑劣無恥之極。小慧一味的忍讓并沒有讓查理收斂,反而變本加厲地折磨她。后來小慧離開了他,嫁了人,成為家庭主婦,但是生活卻不愿意讓妥協(xié)的她歸于平靜,她的丈夫十分挑剔,最后由于查理的一封信,江小慧再次遭到了家庭暴力,被丈夫打昏過去。這次她果斷離開了丈夫,帶著兩個女兒在圣荷西郊區(qū)買了幢房子,母女三人日子過得很平順。二十多年前小慧給“我”的深刻印象是被打得眼腫鼻歪,而二十多年后見到的小慧,少了稚氣,“多了一種持重,一種安詳,一種由歲月帶來的對生命的認知”⑤。堅強是自立的后盾,自立是女人的武器。在歷經(jīng)種種不平等后,她終于自立自強,在異鄉(xiāng)的土地上生根存活。《黃伍德》中的女孩齊媛媛愛慕虛榮,被黃伍德教授誘騙,遭遇同樣結(jié)局。從受寵被騙、被毆打至被拋棄,最終心力交瘁地離開,走向追尋自我的道路。
《江巧玲》中江巧玲是個經(jīng)歷過“文革”的二十五歲女孩,飽經(jīng)滄桑而堅毅成熟,在姑姑的幫助下到美國留學。為了減少花費,她拒絕讀英文速訓班,而去餐館做事賺學費。因長得玲瓏乖巧,處事精靈,不久被一對韓國夫婦所賞識,成了他們的兒媳婦。對待婚姻的抉擇,她理智果斷,勇于堅持自我。嫁給商學碩士畢業(yè)的約翰后,她擁有一座舒適的房子、一個疼愛她的丈夫,父母和妹妹也可以來美國探親,生活很滿足。持有如此理性的婚姻觀,是需要女性自我的毅然堅守才能保全幸福的。
《情盡》寫一個男人的情婦,由于自己遭遇的不幸,不惜與情夫決裂以換取他女兒的婚姻自由。得烈對迪娜有感情,卻又不能離開家庭,于是私通了十九年,并要求迪娜做他的情婦,活在他家庭之外的世界。迪娜為了他,犧牲了很多女人——尤其是中年女人——所想得到的東西,如家庭、孩子、半夜醒來枕邊有人的安全感,以及在人前能抬得起頭的正常生活。⑥ 但他最愛的是他的名譽。為幫助得烈女兒的婚姻自由,迪娜公開了自己的身份,得烈懼于名譽受損而絕情離去,十九年的情愫即告結(jié)束。“世事本是如此,歡樂的另一面即是悲哀;有了年輕的歡樂做本錢,才能抵住老年的悲哀。”⑦ 雖是回腸百轉(zhuǎn),她還是展現(xiàn)出追尋自我的堅毅。
在婚姻中,女性往往是作為被犧牲的一方,她們放棄自己的理想和工作,盡心照顧家庭,不自覺地成為一個附屬品而存在。當她們猛然驚醒,重新找回主體自我時,展現(xiàn)出的強悍心靈足以令人贊嘆。如“尋”系列小說中的家庭女性,《汪晶晶》書寫一個已婚女性逃離圍城去追尋自我的故事,汪晶晶是生活優(yōu)渥的醫(yī)生太太,擁有財產(chǎn)、地位,卻煩透了丈夫的忙碌和缺乏情趣。由于崇拜傾慕熱愛藝術(shù)的年輕留學生,她毅然拋家棄子和情人去歐洲旅游,走出婚姻困境,追求女性自我,是何等的決絕!
白先勇在《流浪的中國人——臺灣小說的放逐主題》中有個評價:“在全面描繪中國知識分子旅美生活方面,沒有臺灣作家比得上於梨華?!甭妹廊A人帶著濃重的傳統(tǒng)文化意識走到美國,被崇尚物質(zhì)追求、金錢至上的異質(zhì)文化沖擊,在文化價值觀上產(chǎn)生巨大的矛盾沖突,他們在事業(yè)、愛情、婚姻家庭中遭受著種種痛苦和絕望?!皬囊粋€把夢頂在頭上的大學生,到一個把夢捧在手中的留學生,到一個把夢踩在腳下的女人——家庭主婦。”⑧ 海外華人女性在異鄉(xiāng)不僅要承受生活的嚴峻考驗和精神上的苦悶,還要抵制內(nèi)心欲望的騷動和婚姻家庭的束縛,在尋找自我定位的過程中苦苦掙扎,這是旅美女性們的心路歷程。於梨華在短篇小說中展現(xiàn)出擁有不同文化、價值觀的女性在歷經(jīng)時間的磨礪以后所產(chǎn)生的轉(zhuǎn)變,對于女性在經(jīng)受物質(zhì)與精神雙重考驗后勇于尋找自我價值的抗爭給予大膽的肯定,表現(xiàn)出強烈的女性自我意識。於梨華的創(chuàng)作是對嚴峻的美國現(xiàn)實生活的提煉和思考,揭示的多是人生的灰暗面,似乎有些悲觀。其作品是20世紀中后期臺灣留學生們必讀的教科書,在大陸留學、移民熱潮涌動的今天,閱讀此類作品仍能給我們警醒和啟示!
① 李子云:《於梨華和她的〈屏風后的女人〉》,《世界華文文學論壇》1998年第1期,第71頁。
②④ 於梨華:《等》,見《情盡》,中國文聯(lián)出版公司1989年版,第152頁,第150頁。
③ 於梨華:《回頭不是岸》,見《秋山又幾重》,江蘇文藝出版社2009年版,第141頁。
⑤ 於梨華:《江小慧》,見《秋山又幾重》,江蘇文藝出版社2009年版,第21頁。
⑥⑦ 於梨華:《情盡》,見《情盡》,中國文聯(lián)出版公司1989年版,第210頁,第217頁。
⑧ 哈迎飛、呂若涵:《人在旅途——於梨華自傳》,江蘇文藝出版社2000年版,第324頁。
作 者:曾麗華,集美大學文學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現(xiàn)當代女性文學。
編 輯:康 慧 E-mail:kanghuixx@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