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南齊詩人謝朓的五言古體詩《懷故人》流利圓轉、平易曉暢、清新淡雅、情融于景,可謂謝朓重視詩歌聲韻與清麗詩風的代表作之一,體現(xiàn)了自南朝至初唐詩學思想的轉變。后人對于謝朓詩歌的評價也層出不窮,其中當以《四庫全書》的“斯于文質(zhì)升降之間,為得其平矣”最為中肯。
關鍵詞:謝朓 五言古體詩 聲韻 清麗
芳洲有杜若,可以慰佳期。望望忽超遠,何由見所思?我行未千里,山川已間之。離居方歲月,佳人不在茲。清風動簾夜,孤月照窗時。安得同攜手,酌酒賦新詩。
這是南齊詩人謝 在宣城任太守時所寫的《懷故人》。在謝 創(chuàng)作的大量五言詩中,頗有幾首為人們津津樂道,但這首《懷故人》往往被人們略而不察,甚少提及。想來大致是由于此詩乍看平平,無甚引人注目之處。但是好詩如美人,有的美人一見即驚為天人,閉月羞花,傾國傾城;另有一種女子初見并不艷華出眾,易被忽略,然而在第二次、第三次仔細地欣賞她時,卻發(fā)現(xiàn)她越來越有韻味,非常耐看。對于這類女子,可稱之為“第二眼美人”。謝 的《懷故人》便屬于后者,需細細品味,方能發(fā)現(xiàn)它的美和價值。
首先,此詩結構和諧,共十二句,每四句可為一段,共三段。第一段寫作者欲以“杜若”“慰佳期”,但“所思”之人卻與作者相距甚遠,無法相見。第二段從空間和時間兩方面緩緩寫出與“故人”相距之遙、分離之久。第三段寫作者所處環(huán)境之孤獨冷清,繼而盼望與友人重聚。三段雖各成短篇,但條貫有序,過渡自然。首段與末段相呼應,均由客觀景物起興,期待“佳期”與友人相聚,共度美好時光。這便使得整首詩圓融無間。
其次,此詩明白如話,以平常語寫平常事,與之前謝靈運等人用典繁重、用語奇僻截然不同,一改繁縟艱澀之風,讀來亦流轉曉暢。當時文壇領袖沈約曾提出“三易說”,即“文章當從三易。易見事,一也;易識字,二也;易讀誦,三也”(《顏氏家訓·文章》)?!稇压嗜恕房芍^“三易說”之典范。一方面,單寫日常生活中思念友人之事,僅僅將《楚辭》中“采芳洲兮杜若,將以遺兮下女”一句化用為“芳洲有杜若”,自然淺近,此外并無其他明顯用典處;另一方面,不曾涉及佛理思辨,了無玄言痕跡,不似大謝詩中尚存玄言詩之尾巴。因而該詩既有《古詩十九首》的遺風,又多用熟字口語,明白曉暢,具有了民歌的風味。另外,“三易說”的第三點“易讀誦”正體現(xiàn)了永明詩人對聲律美之追求。當時沈約、謝 等人重視“四聲”,致力于音韻學研究,使詩歌的聲韻既按一定規(guī)律變化而又對稱和諧。雖然《懷故人》只是一首五言古詩,但體現(xiàn)了作者較強的聲律意識。它以兩句為一基本單位。一句之內(nèi),平仄交錯;兩句之間,平仄對立。盡管它并不如律詩之嚴格,但足以達到和諧流暢、朗朗上口的效果。且誦讀此詩時,順承句意,俱在每句第二字后停頓。全詩節(jié)奏一致,富有舒緩的韻律美。
再者,此詩雖有《古詩十九首》純樸平易之貌,但其情感并不濃烈纏綿。盡管作者所抒發(fā)的是懷念故友之情,卻并無凄涼悲愴之感。謝 只是以“芳洲有杜若”平平起興,其后六句均在平鋪直敘自己遠離友人這一事實,大量運用“賦”這一手法,語氣和緩,情感內(nèi)斂,無明顯悲傷之詞。接下來兩句寫景,“清風動簾夜,孤月照窗時”是此詩唯一一處聚焦于景物,不可小覷?!扒屣L動簾”“孤月照窗”,此意象經(jīng)過作者精心提煉,極為精簡省凈。在這份原本平常的景象中,作者以“清”“孤”二字暗示出自己的心情,清冷孤寂之感悄然襲上心頭。我這邊清冷寂寞如許,那么老朋友你那邊又如何呢?越是在這樣的夜晚,越是懷想不已吧。這兩句借景抒情,與謝靈運等人單純描摹景物不同。謝 融情于景,不明寫情,卻在景中含情,避免了情景割裂的平板之弊。同時,“清風動簾夜,孤月照窗時”對仗工整,情景交融,意象明凈,儼然有后世唐詩風貌。難怪李白稱贊道:“中間小謝又清發(fā)。”整首詩的情感沒有太大的起伏波動,那淡淡思緒淡淡愁仿佛那一縷清風、那一抹月光,均在平實的述說中緩緩拂過你的心頭,需用心體會方得其味。
最后,雖然此詩淺近易解,但不卑下粗俗,反而分外雅致。這主要是由于謝 出身于陳郡謝氏這一豪門世族,自小習文,不諳世務。所以其作品也不可避免地帶有濃厚的文人氣,蘊含著作者長久以來積累的文化素養(yǎng)與審美趣味。比如“芳洲有杜若”便是化用《楚辭》中的句子,雖在表面上有民歌之明朗淺易,卻隱含著典雅之美,在雅俗之間得以折中,褪除俚俗。全詩語言于淺近中呈精致,其意蘊于平易中顯婉轉,看似平常,實則是作者用心寫就。比如“望望忽超遠”中的“望望”為疊詞,形容作者在離鄉(xiāng)的路上回首家鄉(xiāng)望了又望,可見其對友人思念之深。就在這一次次的回望中,不知不覺間忽然發(fā)現(xiàn)我已與你分隔如此之遠!“忽”字驟然拉開了作者與友人之間的距離,使這段距離遼遠而難以捉摸,也體現(xiàn)出作者思緒之飄忽,欲在茫茫天地間尋覓友人之所在??梢娺@份懷念之情是多么深含不露,盡在一字之中?!拔倚形辞Ю铮酱ㄒ验g之”,“未”“已”二字甚妙,詞性相對,詞義相反,形成了一種鮮明的對比。我離你雖不及千里,但也已被重重山巒阻斷間隔,難以相見。路未遠,但思念正漫長,可是這漫長的思念又趟不過那一路關山險阻。這兩個看似簡單的字形成了張力,拉開了一段隱藏著感傷與無奈的空間與時間,但留下的只有一聲輕輕的嘆息。下文的“動”字本身雖然平常,卻被作者使用得不平常。輕輕一動,便打破了之前所有表面上的平靜如水。清冷的夜風既吹得“簾”動,也使作者的“心”輕輕顫動。何焯在《文選集評》中曾說:“化艱為易,去重就輕,以其略浮詞而取真色?!敝x 煉字的藝術成就正是易中見難、平中見奇,從而增強了語言的內(nèi)在張力。葛立方在《韻語陽秋》中曾說謝 詩:“平淡有思致,非后來詩人怵心劌目雕琢者所為也?!敝x 的“思致”便蘊藏在他看似“平淡”的字里行間,這是謝 獨具匠心所在。讀者需一讀再讀,方能在反復玩味間恍然大悟,發(fā)現(xiàn)那含蓄蘊藉的情思。
劉勰在《文心雕龍·明詩》中指出:“五言流調(diào),則清麗居宗?!薄赌淆R書》評價謝 藝術風格為“文章清
麗”。這兩處“清麗”為同時代批評家所提出,其含義大致相同。“清”指風格清新,“麗”指文辭雅麗。單看《懷故人》,則此篇較為清雅樸素,文辭平易少華彩,幾乎沒有用修辭手法,與同時代詩作相比更為清新淡雅,絕非疊彩繁麗之作,但更得五言古詩之風韻。劉勰認為《古詩十九首》的五言古詩寫得最好。他說:“觀其結體散文,直而不野,婉轉附物,怊悵切情,實五言之冠冕也。”就“直而不野,婉轉附物”這兩點來看,《懷故人》也可當之無愧,既自然平易,又不鄙俗,且托情于物,婉轉含蓄。不同之處在于它的情感較為含蓄平淡,而《古詩十九首》卻是“怊悵切情”,情感深切、情思綿長。那么,究竟何者為上?抑或平分秋色?我想,詩歌是有生命的,具體表現(xiàn)為一種感發(fā)力量。以詩歌為媒介,作者的心靈和讀者的心靈可以穿越時空,遙相呼喚。感發(fā)力量越強,詩歌的生命力越強,便可以延續(xù)百代。從這一點看,無疑《古詩十九首》的感發(fā)力量更強,勝《懷故人》一籌。因為在初讀《古詩十九首》時,讀者的情感便會隨之激發(fā)蕩漾,而《懷故人》則需要你反復讀誦才能逐漸發(fā)覺其內(nèi)在的韻味,這便使讀者的直接閱讀效果大打折扣了。方植之在《昭昧詹言》中評《懷故人》:“一往清綺,然傷平,無奇處?!逼鋵嵳Z言平易、詞句無新奇處尚可,關鍵在于詩歌的情感過平,沒有從字里行間凸顯出來,便缺少了些許感發(fā)力量。《文心雕龍》將“風骨”專列一篇,既是對詩歌美學提出一個明確的指向,也是為了一振當時文學的靡弱之風。“骨”為事義,“風”主要指令人生發(fā)感動之情思。不能不說,《懷故人》在“風骨”方面確有欠缺,以致其氣息較弱,不易引人注意。
另外,古人對于五古這一詩體往往要求有興寄。比如《文鏡秘府論·論文意》引皎然《詩議》:“古詩以諷興為宗,直而不俗,麗而不朽,格高而詞溫,語近而意遠……”又如吳訥《文章辨體序說》:“然五言古體,實宗風雅?!彼鼈兌紡娬{(diào)五古當有《詩經(jīng)》之“風雅”精神,能夠比興寄托,諷喻美刺。但是《懷故人》并沒有多少諷喻寄托,只是抒發(fā)單純的懷友之情。結句“安得同攜手,酌酒賦新詩”失之平淡,較前面幾句缺乏韻味。有一種好詩如美酒,還有一種好詩如香茗,而謝 的《懷故人》則是一盞淡淡的清茶,并不是最妙的,不過也自有其特色。
《懷故人》的文學價值在于它體現(xiàn)了詩人謝 的兩大詩學思想,這兩大詩學思想在當時也是十分新穎而別致的。一方面,謝 認為“好詩圓美流轉如彈丸”(《南史·王曇首傳附王筠傳》),這便要求詩文渾圓、完滿、自然天成,強調(diào)字、句、篇、章、意、理、氣、神、音等都達到渾然一體的效果。單就此而言,《懷故人》可謂其代表作之一,毫無棱角,形成一個渾圓流轉的“彈丸”;另一方面,從謝 的作品風貌中,可以發(fā)現(xiàn)他在主動追求一種清新明麗的審美旨趣,融情于景,淡雅脫俗。這在《懷故人》中也有所體現(xiàn)。在以上兩種詩學思想的共同作用下,《懷故人》清和平易,自然曉暢,情思淡雅,結體圓融,音律和諧,耐人回味,較晉代與南朝流行的玄言詩與宮廷詩具有更高層次的詩學之美。
其創(chuàng)作思想的不足之處在于他對詩歌感發(fā)力量的忽視,使其作品缺少“風骨”。究其原因,一是齊梁詩壇整體文學思想不重視“風骨”,更重視詩歌的外在形式;二是謝 本人養(yǎng)尊處優(yōu),性格文弱,“無奈須眉不丈夫”,其作品自然也氣力不濟;三是謝 追求的詩歌之美是含蓄圓融,過于強烈的情思反而會打破這種平和之美。然而過于重視形式、抑制情感則會導致束手縛腳、情味淡薄。要想將情思表達得恰到好處,確乎不易。
此外,古人對于謝 作品的評價毀譽參半。“毀”之者以鐘嶸為代表。一方面,鐘嶸以曹植的“骨氣奇高”“詞采華茂”和“體被文質(zhì)”(鐘嶸《詩品》)為其美學理想,而謝 不重“風骨”,詩作平和含蓄,自然不入其眼,被指斥為“意銳而才弱”;另一方面,鐘嶸崇尚詩出自然,不喜當時對于“四聲”之提倡,而謝 卻十分重視聲律。二人在創(chuàng)作理念上相沖突。后世王船山總體上還是比較欣賞謝 的,但他也曾評價《懷故人》:“宣城有空淺一格詩,此類是也,空者善涵,淺者微至,原五言極境,但頗為音制浮亮所累,不爾,《十九首》亦復去人不遠。”(王夫之《古詩評選》)他認為謝 這篇詩作不應過于講究音律,否則就可以追及《古詩十九首》的境界了。但是,我以為,只要流暢自然,不牽強造作,便是好的。更何況在南齊永明時期,音韻四聲剛被發(fā)現(xiàn)與重視,謝 運用這一技術去創(chuàng)作當時流行的五言古詩也是很正常的藝術探索。對于謝 作品的贊譽之辭則更多的是從同時代的沈約,到唐代的李白、杜甫,直至清代沈德潛、方東樹等人。但他們各自側重點有所不同,這與其具體的文學思想有關,此不詳述。
以上無論毀之,還是譽之,往往沒有在文學史上給予謝 詩歌較為客觀的評價和恰當?shù)牡匚?。正如《四庫全書》卷二百四十八所說“皆失其真”。《四庫全書》繼而評價謝 作品:“斯于文質(zhì)升降之間,為得其平矣?!弊粤了逄?,詩壇總動向從尚文轉而尚質(zhì)。謝 的詩歌在當時“文”與“質(zhì)”的力量對比升降中,恰好持中,文質(zhì)兼?zhèn)洹暗闷淦健?,承上啟下,順應并開創(chuàng)了文學發(fā)展的新潮流。就此篇《懷故人》而言,既有文字、音韻之形式美,又簡易曉暢、情景交融、言之有物,確乎既文且質(zhì)?!端膸烊珪分娊饪芍^中肯。
作 者:段 寧,首都師范大學文學院2010級中國古代文學專業(yè)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國古代文學思想史。
編 輯:魏思思 E-mail:mzxswss@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