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自問世以來,《朗讀者》散發(fā)出無窮的魅力,吸引著讀者,也考驗著廣大讀者的文學能力,體現了德國作家特有的反思意識。本文從生死、愛情、文明、罪與罰等視角,闡釋小說深刻的主題,挖掘其豐富的內涵,評估其無盡的價值。閱讀該小說,不僅是一次文學作品的熏陶,也是靈魂的凈化,更警醒人們:歷史的悲劇不能重演。
關鍵詞:《朗讀者》 主題 悲劇重演
曾被譯成三十九種語言并榮登《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冠軍寶座的第一本德語小說是德國作家本哈德·施林克的二戰(zhàn)題材小說《朗讀者》。作品以獨特的視角,莊重的文筆,使人感受到“心靈的調整和洗禮”①。其沉靜大氣的敘事風格,在單純的故事情節(jié)背后,卻蘊含著豐富的主題、凝重的歷史感,直指人性深處,拷打著戰(zhàn)后的人的良知和道德,觸發(fā)人們對戰(zhàn)爭無盡的思考。
一、生死主題
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是人類歷史上死傷人數最多的戰(zhàn)爭,大約有7000萬人死亡,作為戰(zhàn)爭罪魁禍首的德國,死傷人數達到2800萬。不管當初發(fā)動戰(zhàn)爭的口號多么動人,死亡是戰(zhàn)爭的直接代價,生死也因之成為戰(zhàn)爭題材文學作品的永恒主題。毋庸置疑,所有的戰(zhàn)爭都是殘酷、無人性的?;仡檻?zhàn)爭,當年的無數犧牲似乎都不再有價值,不再有意義,都隨著戰(zhàn)爭的結束,成為過眼云煙。然而,對于漢娜來說,戰(zhàn)爭硝煙遠去,生死考驗卻重新開始。
值得人深思的是漢娜面對生死的態(tài)度轉變。在堅強地挨過了十八年囹圄生活,即將重沐自由時,她卻理智地選擇了自殺。在硝煙彌漫的戰(zhàn)爭歲月,她曾經主宰著多人的生死。在她看來這都是理所當然的事情,她的思維和行動服從于她的角色和完成任務的天職。然而,戰(zhàn)后的審判改變了這一切。牢獄生活使她開始了朗讀,開始了明理,隨之也開始反思……在忍辱偷生和凜然死去的抉擇中,漢娜毅然選擇了尊嚴,選擇了悲壯地離去。在這里,哈姆雷特的生死拷問在漢娜面前重演,但她做出了與憂郁王子不同的選擇,她拒絕了憐憫,選擇了死亡——如此從容、如此平靜。在她看來,死亡只不過是超越艱難歲月的一條途徑。② 漢娜的自殺為《朗讀者》畫上了凝重的句號。
二、愛情與性主題
男女主人公的關系即使在當今也是非主流、令人震撼的:米夏是十五歲的德國少年,漢娜是一個年齡與其母親相當的三十六歲女人;他們一個是德國名牌大學的優(yōu)等生,另一個則是大字不識的文盲;一個是以捍衛(wèi)正義為天職的律師,一個是雙手曾沾滿無數無辜者鮮血的納粹看守。但他們的確深深地充滿激情地相愛了。事實再次印證了那個顛簸不破的真理:愛情很浪漫,愛情亦很簡單,無非就是兩個人的兩情相悅,與世俗的地位、學歷、身份等毫無關系。在對該小說的多層次解讀中,人們普遍讀到了愛。毋庸置疑,在這部批評家眼里有著濃厚的政治象征意味的小說,人們更愿意看到預示人間美好生活的愛情故事:與其他愛情小說一樣,他們的愛情故事同樣包含著愛與性、愛的背叛、愛的死亡、愛的遺忘與愛的無奈,同樣是無言的悲劇性的愛情結局。
米夏與漢娜之間發(fā)生的歡愉而短暫的情感經歷,在世人眼里也許就是“不倫之愛”,一個畸戀故事,一段令人難以啟齒的情愛往事。③ 王蒙先生曾經說過,墜入愛河中的男女多少都有神經病的表現,沉醉于狂熱愛情中的米夏和漢娜亦是如此。她把“襪子卷過小腿肚,卷過膝蓋,提到大腿。他目不轉睛地盯著她……”④ 這也許就是少年米夏眼中朦朦朧朧的愛情。在他看來,漢娜的一切都那么美好。理智地分析,在米夏此時的愛里性的成分可能更多。但他不懂這些,他只愿意永遠和她在一起。事實上,愛情何嘗不是性與占有,以及夾雜其中的狂熱?“我們朗讀、淋浴、做愛、并臥,一切打開我們之間的親密大門的,我們都做對了。”⑤ 在中年米夏的記憶里,那時的他整天殷殷期盼的是夜幕的降臨。因為到了那時,“我們首先是做愛,然后入睡,接著醒來,再做愛,再入睡,再醒來,周而復始,夜以繼日”⑥。米夏迷戀“她有一副非常健康強壯而又特別富有女人味的身材”,還有“她的姿態(tài)和舉止”以及她“以一種安詳穩(wěn)重的韻律”而行事的方式,留給人的永遠是“舒緩流麗,嫵媚生姿,風情萬種”⑦。沉浸在愛情之中的米夏還幼稚地模仿當時的大詩人,獻給漢娜一首充滿稚氣卻感情真摯的詩:“與君同心/兩心相互來占有//與君同寢/兩情相互來占有//與君同死/人生相互來占有//與君分袂/各自東西不回首?!雹?很顯然,米夏的愛里充滿了少年的單純,初戀的青澀,欲望的強烈,無限的依戀和生活的美好。
隨著時間的流逝,愛情不再是兩人之間的唯一維系,朗讀成了貫穿全書的核心線索,從而改變了戰(zhàn)后的雙方。朗讀伴隨著他們經歷了凄苦的戰(zhàn)爭歲月,跨越了監(jiān)獄的高墻,也跨越了諸如秘密、現實、政治等滾滾紅塵,成為成年后的米夏對漢娜進行拯救的有效方式,也是拯救自己免于“冷漠無情和極端敏感并存”狀態(tài)的唯一選擇。在以后漫長歲月里,雖然他們仍然深愛著對方,并視彼此為精神導師,然而他們的的確確在互相傷害和背叛?!八麄兎謩e扮演了成長者、朗讀者、背叛者、癡戀者、負罪者和受害者等角色,這些角色混合在一起,形成了兩個斑駁、豐滿的成長主人公形象?!雹?朗讀跨越了時空使他們靈魂相守,密不可分,朗讀也喚回了他們已然冷漠的心靈,成為他們之間愛的救贖。
三、文明與愚昧主題
讀者可能都有一個深刻的印象,那就是漢娜的文盲身份害了她自己。漢娜嚴厲斥責米夏讀書“白癡”無用論的聲調如在耳畔,漢娜站在米夏父親書房面對書架佇立的身影亦歷歷在目,貫穿整個故事的瑯瑯的讀書聲余音不絕。世間文明的象征——知識以具象的形式展現在讀者面前:書、書架、書房以及伴之不絕的朗讀。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墒牵跐h娜的世界里,沒有書,沒有教育,沒有文明,只有伴隨著無知的愚昧。為了隱瞞自己的文盲身份,她改變了職業(yè),從而也改變了她的一生。她崇尚文明,在與米夏熱烈的性愛前,在集中營里,在監(jiān)獄中,她無時無刻不在朗讀。朗讀無形中成為她的存在方式。愚昧,讓她失去了理性與判斷,更讓她承受比別人更嚴厲的懲罰。
在米夏的不斷朗讀中,漢娜學會了書寫,也學會了反思。朗讀,影響了她的一生。然而,成年米夏觀察著這一切。在世人眼里的大學生、法官、成功者,只有他最了解漢娜的境況,深知漢娜擔當罪責的苦衷,也只有他最有可能成為漢娜的拯救者。令人遺憾的是,老練世故的他出于自私,什么也沒做。這樣,漢娜進了監(jiān)獄,開始了修道院式的生活。讓米夏始料未及的是,他自己的生活也因之發(fā)生巨變:對漢娜的思念,使他失去正常的婚姻和家庭;對漢娜的愧疚,使得他的事業(yè)一蹶不振。他試圖忘記漢娜,盡管漢娜這個名字已經深深鐫刻在他的靈魂深處,然而一切都是徒然。于是他開始朗讀,為漢娜寄朗讀磁帶。僅此而已。盡管他知道漢娜苦苦期待他的來信,他卻從未動筆,更不要說親自去探視她。是的,他“不但把探監(jiān)拖延下去,還根本是想逃避”{10}。米夏,以一個文明人的視角,俯視著漢娜。漢娜,在擁有了知識和尊嚴之后,卻決然地告別這個充斥著喧嘩與騷動的文明世界。漢娜以自己的方式堅守著自己的理想。所以,漢娜的死絕非一般普通上的懺悔,而是靈魂的升華,暗示著漢娜對現實的絕望和對人性的幻滅。
漢娜的自殺,證明了對過去的真正意義上的反思。文明讓漢娜的精神得到重生,也讓漢娜的肉體走向死亡。此時,施林克天才般地選擇“朗讀”作為小說的主線,不僅在作品中設置了多重懸念,也寓意著對文明、人性的深刻思考。{11} 在有些人眼里,漢娜的死讓人有種猝不及防的心碎和不可名狀的凄涼。但在某種意義上,漢娜的死又是完美的終結和沉思的開始{12},促使?jié)h娜發(fā)生變化的,正是以朗讀和思考所代表的文明的力量。
四、罪與罰主題
其實,小說塑造的漢娜是個典型的普通人,出身社會的下層階級,從事過多種職業(yè),偶然中當了納粹集中營看守。在與米夏初識時,米夏身患黃疸病痛倒地,她主動上前攙扶他幫助他;在有軌電車公司工作時她是個好員工;在集中營當看守時,她挑選一些姑娘為她們朗讀,為她們減輕工作量,安排她們吃住舒服一些,最后死得輕松一些。我們從中可以看出漢娜的善心。不過,在面對集中營中那次決定生死的選人的審判時,漢娜的表現卻是如此出人意料。按照慣例,她所在的集中營每月要向奧斯維辛集中營送去六十名囚犯。她明白,奧斯維辛意味著死亡之所。很顯然,她的決定將關聯著多人的生死。但她嚴格地恪守職責,從自己管轄的犯人中挑出了合適的人選。當被問及自己行為的意義時,她有她冷靜的邏輯:老人要給新人騰地方,那就意味著她們必須死。在漢娜看來,她沒有其他選擇,那是她的職責所在。很顯然,此時的漢娜身上存在著一種被德國女作家漢娜·阿倫特所定義的“平庸的惡”——她既非十惡不赦的惡人,也無任何的害人動機,加入黨衛(wèi)隊僅僅是她辛苦找到的一份工作,僅此而已。然而,她卻又實實在在充當了納粹分子屠殺無辜者的幫兇,目睹著鮮活的生命遭到毀滅卻表現得無動于衷。漢娜的行為,實際上正符合“平庸的惡”的特性,即“無思”狀態(tài)——不能把握當下現實,從而無法進行想象和判斷的狀態(tài)。
《朗讀者》對那段慘絕人寰的往事采用了非常獨特的觀點:并不是審判和懲罰幾個戰(zhàn)爭罪犯就可以為過去的不堪回首的歷史畫上句號,重要的是我們要真正地直面歷史,直面我們人性中隱含的一面,如何進行深刻的反思,這正是處在歷史與未來之交的我們責無旁貸的責任。在對待漢娜的態(tài)度上,筆者同意作家施林克的觀點,“人并不因為曾做了罪惡的事而完全是魔鬼,或被貶為魔鬼;因為愛上了有罪的人而卷入所愛之人的罪惡中去,并將由此陷入理解和譴責的矛盾中”{13}。
漢娜身上融合著施害者和受害者兩個身份:她既代表法西斯納粹分子的作惡多端的罪人,理應受到嚴厲的懲罰;同時漢娜又是無辜的文盲,表面上看她只是在履行看守的職責而已,實施著平庸的惡的行為。但無論如何,納粹加文盲的身份使她永遠洗刷不了戰(zhàn)爭罪人的惡名。
然而,面對神圣莊嚴的法庭,面對嚴謹公正的法律,面對神色肅穆的法官,如果說漢娜是有罪的,應該受到終身監(jiān)禁的嚴厲懲處,誰又是無辜的呢?作者逼人發(fā)問:還有多少個漢娜因為恐懼、無知、缺少法庭質證經驗,抑或別的原因而蒙受冤屈?讀者不能忘懷的是,漢娜戰(zhàn)時同謀的表現,她們以及代表她們的律師是如何團結一致地對待漢娜,讓她承擔全部罪責從而洗清自己的。同時,那些未受審或被判無罪的人又如何能坦然地活下來?{14} 這可能正是該小說內省和沉思的魅力所在,也是藝術不能承受之重,因為戴罪的生命也在呼喚。可以說,小說所關注的核心已經不再僅僅是猶太犧牲者,甚至也不是漢娜,而是每一個掌握漢娜命運的當代人。{15}
五、《奧德賽》的象征
戰(zhàn)爭的塵埃早已散盡,然而“往事并不如煙”。施林克在《朗讀者》中反復提到《奧德賽》——西方文明的開端,期盼用奧德賽的回歸與重新出發(fā),從文明的源頭為現代文明尋找出路。作家以“朗讀”與“傾聽”的關系切入文明,啟發(fā)更多心靈的參與,喚起漢娜們的道德和良知,重拾人性的光輝。正如作家所說:“奧德休斯回來不是為了留下,而是為了重新出發(fā)。”{16} 作家在告訴世界:文盲的漢娜最終學會了思考,找到了心靈的歸宿?,F代的我們也需要文明的滋潤,不斷的傾聽,重新找回人類應有的道德、良知、人性等,以防止歷史悲劇的重演。
① 曹文軒.《朗讀者》序[M].錢定平譯.南京:譯林出版社, 2009.
② 李富滔.生還是死——本哈德·施林克的現代抉擇觀[J].當代文壇,2001,(05):65.
③ 馬園萍.往事并不如煙[J].語文學刊,2009,(20):54.
④⑤⑥⑦⑧⑩{16} 本哈德·施林克.朗讀者[M].錢定平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09:12,46,48,14,50,169,159.
⑨ 張國龍.歷史寓言書寫及對德國成長小說宏大敘事傳統的超越——評《朗讀者》[J].外國文學,2007,(05):114.
{11} 麻煜霞:文明是一種力量——評《生死朗讀》[J].錦州師范學院學報,2001,(02):30.
{12} 焦雅輝.一部啟示錄式的小說——讀《生死朗讀》[J].零陵學院學報(教育科學版),2004,(06):133.
{13} 本哈德·施林克.《朗讀者》專訪[M].錢定平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09.
{14} 云也退.書與人[N].南方人物周刊,2006-03-21.
{15} 詹春花.穿越黑暗的繆斯之音——評《朗讀者》中漢娜的反思意義[J].當代文壇,2007,(06):166.
基金項目:江蘇省教育科學“十一五”規(guī)劃項目“悲劇意識在大學生人生觀教育中的作用研究”(D/2009/01/103)和南京信息工程大學預研項目“接受視閾下的中西文學文化比較研究”(SK20080128)
作 者:趙亞珉,南京信息工程大學語言文化學院教授,博士,碩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為外國文學與文論;張 軍,南京信息工程大學語言文化學院副教授,博士,碩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為外國文學與文論。
編 輯:錢 叢 E-mail:qiancong08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