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策略就是教師為實現(xiàn)教學目標而采用的一系列問題解決行為方式。針對影響課堂教學效率的因素,可采用以下策略。
一、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學生有興趣是提高教學效益的前提。興趣是學習之母,是任何教學的出發(fā)點。蘇霍姆林斯基指出:如果教師不想法使學生產(chǎn)生情緒高昂和智力振奮的內(nèi)心狀態(tài),就急于傳授知識,不動感情的腦力勞動就會帶來疲倦,學習就會成為學生的負擔,從而導致學習的效率低。因此應創(chuàng)設多種教學情境,幫助學生克服厭煩心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欲望,如在化學教學中采用豐富多彩的化學實驗,感人有趣的化學史話,生動實際的案例分析,面向社會的問題假設等適應學生心理特點的教育、教學方式,易于學生接受,從而使學生對學習產(chǎn)生興趣,變厭學為想學、樂學、要學,這樣可以增強學習的自覺性及克服困難的勇氣和決心,課堂教學效果也會大大增強。
二、關注每一個學生
“一切為了每一個學生”是新課程的核心理念,是全面貫徹教育方針,實現(xiàn)“全員”教育思想的具體體現(xiàn),要求教師把學生看成是發(fā)展的人、獨特的人和具有獨立意義的人。學生的個體差異性是客觀存在的,在實際教學中除了在備課上加以體現(xiàn)外,更重要的是在課堂中予以體現(xiàn)。
(一)保證課堂的全員參與。課堂教學活動不僅是教師的行為,更是學生的行為;不僅是好成績學生的行為,而且是“學困生”的行為。要讓每一位學生都能認真聽講,積極思考和回答問題,認真對待課堂訓練。這就要求課堂要有吸引力,氛圍要活躍,問題的難度要適中等,保證全員參與不是靠壓制學生,而是靠吸引學生。
(二)關注學生的情緒和情感。學生在課堂上是興高采烈還是冷漠呆滯,是其樂融融還是愁眉苦臉?伴隨著學科知識的獲得,學生對學科學習的態(tài)度是越來越積極還是越來越消極?學生對學科學習的信心是越來越強還是越來越弱?這一切須為教師所關注。情感和信心的建立可能來自于教師的一句表揚的話,一個和藹的笑容,一個肯定的眼神……
(三)注重過程而不僅是結果。學生的邏輯思維和分析解題能力的培養(yǎng)是在過程中形成的。在教學中教師很容易在學優(yōu)生的引導下忽視對學困生的兼顧,而學困生在邏輯思維和分析解題方面往往是“弱勢群體”。在教學過程中應盡可能地讓更多的學生積極思考、動手操作,同一個問題,好成績的學生能到第三步,學困生哪怕只到第一步,甚至沒有任何結果,對他們來說也是一種思維習慣和能力的培養(yǎng),只要能長期堅持下去,相信就必然會有好的結果,可能它是很表層的,但終歸比沒有好。如果教師在多次失望后采取放棄的態(tài)度,則其結果可能是學困生不僅成績下降,而且會導致學習態(tài)度、行為習慣的蛻變,由此滋生逆反心理,最終有可能從學校流失。
三、因材施教,分層指導
由于教學內(nèi)容及學生的智力、認知基礎不同,若要在同一時間內(nèi)按同一目標發(fā)展,就不能完全做到有的放矢,有的同學時間緊,有的同學時間浪費,如果能把獲得某種知識所需時間和認知發(fā)展水平大體相當?shù)膶W生進行歸類分層,并認真研究各層次學生的特點,進行分層教學,包括分層制訂教學目標、分層制定教學方案、分層設置問題、分層布置作業(yè)等,還要注意對不同學生的自信心及良好的學習心理品質的培養(yǎng),盡可能讓人人有目標,生生有收獲,以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四、采用多種教學方法,啟迪學生思維
一項關于影響課堂教學效率的權威調(diào)查表明,教師的教學方法和教學藝術,排在影響因素的第一位,其次是教學態(tài)度,最后才是學識水平,因此教師不能“一言堂”,而要運用多種教學方法,提高教學的藝術性,使學生耳目常新,思維活躍,提高課堂教學效益,如在教學中采用“啟發(fā)式”、“討論式”、“實驗探究式”、“讀、講、議、練式”等教學方式,還可以組織與化學有關的活動,如開辟第二課堂、組織參觀、開展化學競賽等,從不同角度、不同方向,采用不同的形式啟迪學生思維,開發(fā)學生潛能,培養(yǎng)學生能力,讓學生學會自主學習。
五、教師角色要轉變,做組織者、引導者和評價者
(一)在教學中,教師不僅要授道解惑,還要從培養(yǎng)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出發(fā),組織學生有序地參與活動,引導學生質疑和探究。學生沒有問題不是好事,只有發(fā)現(xiàn)問題才有利于解決問題,往往是發(fā)現(xiàn)不了問題才是一知半解。
(二)在活動過程中,教師要調(diào)整好自己的心態(tài)和地位。不要把學生的質疑理解為學生對教師的不敬和故意搗亂。事實上教師也不是學科知識的權威,未知領域和問題有很多。假如在課堂上出現(xiàn)學生提出的問題教師一時難以解答的情形,教師要運用語言技巧和靈活的方式應對,一忌魯莽和草率,如此會傷害學生的自尊心;二忌課后不聞不問,這樣有損學生的積極性。
(三)作為評價者,教師要豐富評價方式和手段,提高評價頻率,不要吝嗇自己的尊重和贊賞。“好孩子都是夸出來的”聽上去似乎有點絕對,但也不無道理。要真正發(fā)揮評價的促進學生發(fā)展的功能,教師必須在課堂上善于發(fā)現(xiàn)和總結,及時地作出有效評價;要“師出必有名”,評價必須是建立在客觀事實基礎上的,即表揚確有值得表揚之處,批評也是如此。評價并不排斥適當?shù)呐u,而是包容與被包容的關系,批評與贊賞應相輔相成。
總之,新課改對教師的課堂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要想方設法進行有效的課堂教學,關注學生,駕馭課堂,發(fā)展學生智力,培養(yǎng)學生能力,解放學生,重塑自我,推進新課程的改革,實現(xiàn)自我價值,從而全面提高教學質量和全民族的綜合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