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學習外語的最終目標是在不同語言文化環(huán)境下自由地使用該語言,即進行自由的跨文化交際活動。在英語閱讀課教學中,教師應尤其注重培養(yǎng)學生跨文化非語言交際能力。本文探討通過利用背景資料、實施跨文化滲透,利用第一課堂、強化跨文化滲透,開辟第二課堂、加強跨文化教育等方式來傳播文化知識,指導學生吸收異國文化;通過指導學生注意特定的交際語景、認識文化差異,幫助學生設置特定的交際語境、強化文化意識等任務型教學途徑,來最終提高學生的跨文化非語言交際能力。
關鍵詞: 跨文化非語言交際能力 英語閱讀教學 教學方法
一、引言
學習外語的最終目標是能在不同語言文化環(huán)境下自由地使用該語言,即進行自由的跨文化交際活動。美國社會語言學家Hymes(轉引自蔡蔚、范紅,2001,p160-165)認為,交際能力是指一個人對潛在的語言知識和能力的運用,它包括4個重要參數(shù),即語法性、適合性、得體性和實際操作性。其中適合性和得體性的實質就是外語使用者的社會文化能力,即與另一個文化的人進行和諧交往的能力。在與來自不同語言文化背景的人們交往時,僅靠掌握正確的語法和一定的詞匯量是遠遠不夠的,還必須懂得在什么時候,在什么場合正確得體地使用它們。
Canale & Swain(轉引自歐陽海鵬,2002,p117-119)進一步把交際能力概括為:(1)語言能力,即正確的語音、語法、詞匯等語言系統(tǒng)知識;(2)社會語言能力,即在人們交往中正確理解和使用話語的能力;(3)語篇能力,即理解和組織各種句子構成語篇的能力;(4)語言策略能力,指交際者克服交際困難的系統(tǒng)技巧。第一種能力就是通常所說的語言知識,后三種能力均與語言使用有關,可稱為語用能力。語言能力必須和語用能力相結合才構成完整意義上的語言交際能力。因此,在外語學習活動中,既要重視語音、詞匯、語法等語言知識,又要改進教師教學方法,通過文化背景講解及對比來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
二、培養(yǎng)學生跨文化非語言交際能力的必要性
1.跨文化非語言交際及其產(chǎn)生。
在人類的交際活動中,非語言交際(nonverbal communication)占著顯著的地位,它是指語言行為之外的所有交際行為(畢繼萬,1999)。這種交際主要是通過手勢、面部表情、視線接觸、身體姿勢、著裝等來實現(xiàn)的。在相同文化背景的人群中,非語言系統(tǒng)是約定俗成的。因為人們自幼習得,而且融合在一種語言系統(tǒng)之中,所以具有相同文化背景的人們在交際活動中都能自如地使用這套系統(tǒng)。但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非語言系統(tǒng)是不同的,至少是存在差異的,由此就產(chǎn)生了跨文化非語言交際,如果沒有經(jīng)過一定的學習或訓練,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群體,就不一定能正確理解對方的非語言系統(tǒng),也就無法交際。因此,訓練和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非語言交際能力應該是中小學英語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2.跨文化非語言交際及其教育。
美國研究非語言交際的權威查里斯·格勒佛博士經(jīng)過長期反復研究指出:“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交際信息總量的93%是通過非語言渠道傳遞的,只有7%的信息是通過語言傳遞的,其中臉部表情傳遞55%的信息,聲音傳遞38%的信息。”由此可知,非語言交際的方式被人們廣泛地使用著,課堂教學也不例外。而在我國長期的英語教學實踐中,教師都比較重視語言的知識技能傳授和培養(yǎng)學生語言交際的能力,教學以考試為指揮棒,很少把文化意識和非語言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放在應有的地位。教學重視語言交際行為的正確性,而忽視語言交際的得體性和非語言交際行為、手段的文化差異及影響,導致學生能整段背誦英語課本,而在實際的跨文化交際中卻不顧交際對象、場合和目的語國家的文化因素,從而常常弄出些誤會。語言錯誤會影響交際的順利進行,同樣的,因非語言交際不當,違反目的語國家的文化準則,也會引起文化沖突而冒犯交際對方的文化習俗,傷害對方的感情。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說,非語言交際更能反映一個人的真實態(tài)度、心理活動和價值觀念,在跨文化交際過程中起到的交際作用更大。因此,介紹國外的非語言系統(tǒng),讓學生學會克服因文化背景不同而產(chǎn)生的理解障礙,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非語言交際能力(畢繼萬,1999)。
三、跨文化非語言交際能力培養(yǎng)的途徑
1.傳播文化知識,指導學生吸收異國文化。
(1)利用背景資料,實施跨文化滲透。
新編高中英語教材每單元都圍繞著一個話題,這些話題源于生活貼近生活。因此,不難找到相關的背景材料。例如,The Sounds of the World單元,除了介紹Blues、Jazz外,也可以介紹Classical Music等世界各地的音樂作品及風格,還可以播放經(jīng)典之作,如“Country Road”,“Destiny”,“Yesterday Once More”,“Love me Tender”等。中西方節(jié)日的風俗習慣也明顯不同。除中國和英語國家共同的節(jié)日新年(New Year’s Day)外,雙方各有自己獨特的節(jié)日,中國有春節(jié)、中秋等;英語國家有Valentine’s Day(情人節(jié)),Easter(復活節(jié)),April Fool’s Day(愚人節(jié)),Mother’s Day(母親節(jié)),Thanks Giving Day(感恩節(jié))和Christmas Day(圣誕節(jié))等。教師可以在教學中直接或間接地讓學生了解不同的文化知識,采取文學作品分析的方法讓學生領略作品的美,培養(yǎng)他們的文學鑒賞能力(王春暉,2001)。
(2)利用第一課堂,強化跨文化滲透。
語言是文化的反映,又是文化的載體。在語言中,詞匯是對文化影響敏感的一個層面,往往隱含著很深的文化底蘊。如果學生僅僅把英漢詞匯對應起來,不了解其豐富的文化內涵,也不理解其外延,就會構成理解上的障礙。舉個簡單例子“adult”(成人)一詞,東西方文化內涵有區(qū)別。在英美國家“adult”意味著18歲,即達到法律上承認具有投票權的成人年齡,有能力為自己感情、行為負責。同時“adult”,有時又做婉詞用,是含有色情內容的意思。例如“an adult film”是指含有色情內容的電影。然而,漢語中“成年”泛指人發(fā)育到已經(jīng)成熟的年齡,可見詞匯和文化總是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結合詞匯學習文化不失為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通過詞匯可以了解其豐富的文化內涵及其外延,了解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文化中長期形成的價值觀、社會觀和行為準則,了解他們在使用上隨時隨地表現(xiàn)出來的差異。
(3)開辟第二課堂,加強跨文化教育。
英語中文化知識異常豐富,而課堂教學時間有限,因此可嘗試開辟第二課堂,豐富學生的文化知識,具體可嘗試以下幾種方法。第一,開設選修課程,教師有選擇地向學生推薦一些英美國家的社會文化背景知識的優(yōu)秀書刊,如《英美概況》《語言與文化》《英語學習文化背景》《21世紀報》等。此外,參加英語角、英語沙龍等,積極主動地與外教接觸。第二,有效利用校園廣播網(wǎng)、電視系統(tǒng)及BBS輔助、優(yōu)化英語跨文化教學。在節(jié)目編排時考慮到英語課堂教學的特點和學生的認知心理,主要可分為以下幾個欄目:音樂專題介紹,如介紹Country Music,Classical Music等幾種音樂,并讓學生學唱英文歌曲,也可以點播英文歌曲;背景知識專題介紹;中西方文化差異比較;采訪、座談,充分利用聘有外籍教師的優(yōu)勢,通過與外籍教師面對面的交流,學生可學到許多生動的、課堂上學不到的知識。
2.實施任務型教學,培養(yǎng)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
美國社會語言學家海姆斯曾提出交際能力的四個要素,即語法性、可行性、得體性和現(xiàn)實性,后兩個因素直接和文化有關。在任務型教學的實際中,教師應該創(chuàng)造真實的語言環(huán)境,讓學生置身于模擬的文化背景中,采用靈活多變的方法,提高學生對文化的敏感性。
(1)注意特定的交際語境,認識文化差異。
例如,在稱呼、介紹、關心、打電話、感謝、謙虛、表揚等方面,東西方都有不同的方式。教師在教學生活中應倍加注意,身體力行。并不是僅僅掌握好外語,就能保證跨文化的溝通,因為我們在日常生活交流,包括寒暄問候、抱歉禮讓、致謝祝愿、委婉禁忌這些細節(jié)等都要受到民族文化的影響。在與英美人士交往時,即使英語說得非常流利和正確,但如果違背了英美文化所特有的交際規(guī)則,就會引起對方的反感,產(chǎn)生誤解,甚至發(fā)生沖突。而且不同民族文化的規(guī)則不是社會現(xiàn)象的簡單歸納,而是不同民族文化所遵循的準則,是一文化群體長期生活和交際實踐的經(jīng)驗總結。比如,漢語中的“龍”是古代傳說中的神異動物,是中華民族的圖騰,現(xiàn)實中龍被賦予更多的文化意義,是吉祥如意之兆,中國人以“龍”的傳人而自豪。然而在英語中,名詞“dragon(龍)”的文化意義卻迥然不同。在西方國家,龍卻被視為兇猛狠毒的動物,常含貶義。比如,The woman is an absolute dragon.(那女人是十足的母夜叉。)從此可看出中西關于龍的觀點差異。只有充分認識這一點,才能努力提高學生對語言和文化差異的敏感性,在跨文化交流中能用恰當?shù)恼Z言表達不同的人際關系(王世靜,2005)。
(2)設置特定的交際語境,強化文化意識。
教師可要求學生進行角色表演,組織學生討論。討論是學習外語的一種常用方法,它給學生提供了集體活動的范圍,激發(fā)了學生的表現(xiàn)欲,不僅能提高語言表達能力,而且使他們在討論中獲取了完整的文化背景知識。另外,教師也可要求學生把閱讀課改編成對話或實際操作閱讀文中的內容。此外,教師還可通過采取現(xiàn)代化教學手段,給學生補充相關文化背景的多媒體資料,通過幻燈、錄音、電視、錄像等視聽手段直觀地給學生提供具體體驗外國文化的情景,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這些資料內容可以涉及英語國家的風土人情、社會習俗、價值觀念、道德觀念,等等,這樣學生既能聽到有聲的語言,又能看到使用語言的客觀環(huán)境。選擇這些題材,要注意語言深淺適當,英語、美語兼顧,最好為英語本族人攝制,這樣可以聽到不同年齡、不同性別、不同職業(yè),以及不同身份的人在不同場合,就不同問題與不同人的談話,既進行了語言的實踐,又比較對照了中西方文化的差異,了解了英語社會。
四、結語
從英語教學發(fā)展趨勢和教學目標來看,在英語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跨文化非語言交際能力,是非常必要和迫切的,但同時也看到現(xiàn)行英語教學中存在的一些問題。首先是英語教師教學觀念的問題,絕大部分從事英語教學的老師仍以傳授語言知識和技能為己任,以考試為教學指揮棒,在教學中忽視甚而根本沒把跨文化非語言交際的意識引入課堂教學中去。其次是現(xiàn)行教材所承載的英語國家的文化信息量仍有限,不能滿足學生跨文化非語言交際能力培養(yǎng)的需要。最后是課程設置仍很單一、薄弱,沒有專門開設涉及英美國家概況的課程,這不利于學生全方位了解英語國家文化風俗等背景。此外,還要培養(yǎng)學生跨文化非語言交際能力單靠課堂教學這點時間也是不夠的,還必須延伸到課外的活動和更高層次的研究之中去,為此廣大英語教師任重而道遠。
參考文獻:
[1]畢繼萬.跨文化非語言交際[M].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9.
[2]蔡蔚,范紅.清華大學大學英語閱讀課文化教學的現(xiàn)狀分析與對策[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01,2:160-165.
[3]歐陽海鵬.英語專業(yè)閱讀與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J].吉首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2:117-119.
[4]王春暉.英語課堂教學中東西方文化差異與跨文化非語言交際[J].中小學外語教學,2001.
[5]王世靜.外語教學中的文化輸入和文化沖突[J].國外外語教學,2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