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日制義務教育數(shù)學課程標準(實驗稿)》在前言中明確提出:“有效的數(shù)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shù)學的重要方式?!焙献鲗W習是時代賦予數(shù)學教學活動的要求,是培養(yǎng)學生積極參與、自主學習的有效途徑。然而,由于一些教師對新課程理念理解存在偏差,片面追求課堂小組合作的形式,而對于小組合作的問題、時機、分工、過程沒有認真地設計。結果往往是優(yōu)秀學生的意見代替了小組其他成員的意見,學習差的學生成了陪襯,合作學習存在著一些誤區(qū)。
一、忽視了合作學習的價值。
合作學習使數(shù)學課堂由單純傳授知識的殿堂轉變?yōu)閷W生主要從事數(shù)學活動,合作學習的問題必須具有開放性,追求其教育的價值。然而在現(xiàn)實的課堂教學實踐中,還存在著許多不容忽視的問題:有合作學習的形式,沒有合作學習的實質;表面上熱熱鬧鬧,實際高耗低能;問題選擇不當,等等。
比如《8的乘法口訣》的教學片段:
師:你覺得哪一句口訣好記?你是怎么記住的?
(下面摘錄的是學生關于四八三十二的發(fā)言)
生1:四八三十二好記,因為三八二十四,四八比三八多1個8,24加8得32,所以我記住了。
生2:五八四十,四八比五八少一個8,40減8得32,所以我記住了四八三十二。
生3:一八得八,三八二十四;一八加三八就是四八,8加24得32,所以我記住了四八三十二。
生4:六八減二八得四八,六八四十八,二八十六,48減16得32,所以我記住了四八三十二。
這種的合作交流,學生的參與度似乎很高,課堂也顯得活躍熱鬧,但仔細分析學生的發(fā)言不難發(fā)現(xiàn)“熱鬧”之下隱藏著做作的成分,充滿濃濃的迎合教師的味道,學生的真正收獲并不多。教是為學服務的,教師是為學生服務的,沒有學校就不存在教育,沒有學生教師就失去了意義。所以教師應該從促進學生的發(fā)展這一根本目標出發(fā),精心選擇,確定開展合作學習的問題,真正地實現(xiàn)合作學習的價值。
二、片面地強調(diào)合作而疏忽了獨立。
在數(shù)學學習過程中,新課程倡導的小組合作與獨立思考并不是相互對立的,而是相輔相成的。獨立思考是小組合作的基礎,不以獨立思考為基礎的小組合作是低效甚至無效的,是背離數(shù)學教學要促進每個學生發(fā)展、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創(chuàng)新能力這一根本目標。
課堂教學中,當一個問題出來以后,教師首先給學生充分獨立自主的學習時間,然后組織學生合作學習交流,在組內(nèi)交流自己的看法,形成“統(tǒng)一”意見后再在全班進行交流,再次形成“統(tǒng)一”意見,使學生形成正確的認識。
比如《乘數(shù)是一位數(shù)的乘法》的教學片段:
首先,教師提出問題:17×3是多少?如何計算?請學生獨立思考并進行計算。學生開始動筆計算,教師下去巡視,邊巡視邊把學生解決問題的不同狀態(tài)呈現(xiàn)在黑板上:
(1)17×3=31(豎式)?搖?搖?搖?搖?搖?搖?搖?搖?搖?搖?搖(2)18×3=51(豎式)
(3)17×3=321(豎式)?搖?搖?搖?搖?搖?搖?搖?搖?搖(4)17×3=123(豎式)
(5)10×3=30(豎式)?搖?搖?搖7×3=2130+21=51(分部用橫式計算)
接著,教師請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對黑板上的幾種情況展開討論,討論的問題是:你認為哪些是對的,哪些是錯的,為什么?
然后,在生生互動的基礎上全班交流討論。討論情況如下:
生1:17×3=31是錯的,他忘了進位。
生2:17×3=51是對的,我想提個問題考考大家,十位上1×3=3,為什么積的十位上是5。
生3:十位上的3加上個位滿二十進上來的2等于5。
生4:那么3個十和2個十為什么不是相乘而不是相加呢?
師:這是個好問題!誰能回答?
生5:十位上原來有3個十,又進上來2個十,合起來用加法。
師說:說得很好,好還有同學要發(fā)表意見嗎?
生6:17×3=321是錯的,17×3連100都不到,怎么會是300多呢?
生7:我知道怎么錯的,個位上3×7=21就寫下來,十位上1×3=3沒地方寫了,就寫到21的前面去了,所以錯了。
在教學過程,對于17×3這樣一個新課題。教師提出問題后,沒有急于讓學生小組合作學習,而是把思考解決問題的機會給了每個學生,讓大家都獨立思考并進行計算。學生的解決方法必然是多樣的,出現(xiàn)錯誤也是在所難免的。學生解法的差異和出現(xiàn)的錯誤是課堂生成的最真實、最寶貴的資源。在討論的過程中,教師也積極參與,并適時提出引導性問題,促進了討論的不斷深入。通過師生之間的積極廣泛的思維碰撞。錯誤的原因找到了,思維的障礙排除了,計算的原理學會了。這種學習是比較真實有效的數(shù)學學習。
三、在合作學習中,教師不應該是旁觀者,而應該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指導者和參與者。
合作學習的目的是加強生生之間的交流與互動,但也必須加強師生之間的交流,在學生合作學習時,教師要從講臺走到學生中間來,充當學生的合作者,參與學生的討論,獲得有關信息。比如:小組內(nèi)研究性學習很順利,很快獲得成功,教師要給予表揚;在學生遇到困難時要給予鼓勵和指導;當小組內(nèi)任務不清楚時,教師要進行重申。合作學習結束以后,教師應組織學生進行全班交流,讓學生反饋合作學習的信息,根據(jù)學生的反饋信息進行有效的指導。
四、合作學習適用于任何一個教學過程。
由于很多的教師并沒有真正理解和領會合作學習的內(nèi)涵,因此,常常把合作學習僅僅當做一種教學方法,于是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整個課堂上便充斥著讓人眼花繚亂的合作學習,這種合作學習究竟能發(fā)揮多大的功效?通過觀察,筆者發(fā)現(xiàn),很多教師不去研究到底要合作什么,哪些值得去合作、研究。我們常??吹降氖钦n堂上熱熱鬧鬧,但師生在合作活動中幾乎都淡忘了上課的目的是什么,只注重了過程,忽視了帶來的后果和教學效率。事實上這些活動僅僅是讓學生動了起來,忽視了活動過程中的傾聽、交流、協(xié)作、分享等因素。其實,合作學習比較適合于有一定難度、具有一定探究性質的教學科目和教學內(nèi)容,它不是萬能的,必須與班級授課制、個別化教學相結合,把班級教學與合作學習穿插進行。
總之,合作學習應以解決開放性的,有價值的,學生感興趣的,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思考能力和創(chuàng)新意識的問題為中心,在新課程實施過程中允許出現(xiàn)誤解、偏差和困惑。只要我們認真地去審視它,就會使合作學習由“形式化”轉為“實質化”,取得真正的“合作”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