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集體備課形成的一體化教學案,不是終結,還需教師在此基礎上再進行二次備課。二次備課的重點主要是根據(jù)自己所帶班級學生的知識基礎、差異及其內(nèi)在的實際情況等因素,對共案的選題難易和教學方法等作適當?shù)恼{整,使之符合所帶班級的學生學習情況。
關鍵詞: 一體化教學案 二次備課 學生差異 學習興趣
依托教材,合備課組眾人之智慧,以集體備課的形式產(chǎn)生本校、本年級段該學科組共用的一體化教學案,是時下很多學校都在運用的集體備課模式。該一體化教學案由于是合眾人之力,綜合備課組各成員對教材的認知水平,以及對參考資料的擁有量廣和處理能力強等因素而成,因此它的質量應高于各人獨立所備的課。運用這張一體化教學案組織教學,年級該學科的教學成績將會大幅度提高。但真實的情況是:在不同的班級使用的效果卻大不相同。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集體備課所形成的教學案,其內(nèi)容是固定的,教法是模糊的,它只是對教學內(nèi)容和教學策略起到一個統(tǒng)領作用。具體應用時我們面對的是不同班級的學生群體,若采用同樣的教學內(nèi)容和策略,則必然會出現(xiàn)異樣的結果。
因此,我們在拿到一體化教學案后,要根據(jù)自己所帶班級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和認知能力,分析學生的情感傾向和興趣特點,以及學生間存在的個性差異等因素,對一體化教學案所體現(xiàn)出來的教學內(nèi)容和教學方法進行再設計,即二次備課,使之能夠適應自己所帶班級學生的知識基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優(yōu)化教學過程,達到增強教學效果之目的。所以說,二次備課是教師個人能力展示的重要體現(xiàn),也是增強課堂教學效果的重要手段。
一、了解學生的知識基礎和能力基礎
備課就是教師在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能力基礎之上搭建一個通向未知的橋梁,讓學生更好地從已知到未知。了解已知是學習未知的關鍵。弄清教學目標中要求學生對本環(huán)節(jié)知識和技能的掌握指數(shù),了解一體化教學案中哪些內(nèi)容是學生已掌握的,這部分內(nèi)容可以略講,甚至可以不講;哪些內(nèi)容是應該重點輔導或點撥的;哪些內(nèi)容是本班學生不能掌握的,這部分內(nèi)容可以降低要求,甚至可以刪除。
針對這方面的要求,我們的二次備課常采用的做法是將課前設計的個案讓學生做預復習,教師批閱。從學生解題情況中了解學生的解題習慣、學習態(tài)度及情感傾向。例如,我在高三選修音樂的班級講授“集合”的專題復習課中,安排了下面一個題目讓學生課前完成,要求學生寫出完整的解題過程。
題目1:已知:集合A={x|2x■-x-15>0},B={x|■<0},求①A∩B,②A∪B。
從批閱中可以看出:學生在處理集合A中的一元二次不等式求解集過程中,有的用一元二次方程求根公式法,有的用十字相乘法,個別的用配方法。通過了解:用配方法、十字相乘法求解正確的學生,其數(shù)學基礎好于用求根公式法求解正確的學生。
二、關注學生的差異及選題的難易
人的能力結構是可以改善的,智力結構在形成過程中也是多元化的。在組織學生對新知識的學習過程中,每個學生所留下的痕跡也是不大相同的。因此,在課堂提問中,對一體化教學案上不同層次的問題要做到“因人而異”。對一個常見解答題的連續(xù)三問,組織能力較差的學生回答第一問,能力中等的學生分析第二問,讓能力較強的學生思考第三問。對于例題后的變式題,課后的基礎題,拔高題等,要求學生根據(jù)自己的情況完成不同層次的題目,使全體學生能夠學有所獲。二次備課中,如果我們能夠充分關注這一點,學生雖有差異,但均能共同提高。
三、針對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情感價值觀
學生學習成績差的最主要的一個原因是不愛學,表現(xiàn)為學習不努力,不認真;學生學習成績優(yōu)良,最主要的原因是愛學習,表現(xiàn)為成績越好越想學,越想學成績越好。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而情感態(tài)度則是其中的催化劑。因此,我們在二次備課時,有必要思考學生對本學科、本章節(jié)內(nèi)容的學習是否有興趣,興趣點在哪。力爭想到如何調節(jié)學生的興趣點,做到有針對性地組織學生的情感傾向,進而體現(xiàn)課堂設計的科學性和針對性,增強課堂教學效果。例如,我在講授“三角函數(shù)的化簡”一節(jié)新課時,由于本節(jié)包含的公式應用較多,為激發(fā)學生的興趣點,決定選用將“asinx+bcosx=■sin(x+φ),其中a,b均不為0,φ∈(-■,■),tanφ=■.”的化簡作為例子。通過“分久必合”的變化及“輔助參量”的引入,來強調高中數(shù)學八大C級考點之一的“兩個角和與差的三角函數(shù)”這一知識點的重要性。從而促進學生的情感遷移。
四、分析學生的個性心理和思維特點
進入高中階段的學生,都有一定的個性心理,也有一定的思維能力。面對繁多的學習內(nèi)容,心理上的疲勞是難免的。對此,我對高中數(shù)學教材的章節(jié)編排也提請商榷:將“函數(shù)”作為必修1的第2章。該知識點學生在初中時雖已學過,但初、高中函數(shù)定義的細微變化而體現(xiàn)出來的高中數(shù)學函數(shù)的高度抽象性,足以考驗學生對數(shù)學的學習心理,負面的情況可能引起學生從心理上的懼怕,使他們剛剛走進高中準備好好學習數(shù)學這一良好愿望受到一定的沖擊。此時,我們在力保教學內(nèi)容和教學目標的這個原則下,若能分析學生的心理或與學生進行心理溝通,同時在二次備課中將抽象函數(shù)的應用具體化設計,做到在形式上簡單化,內(nèi)容上保持適當?shù)娜萘?,難度上小坡度變化,使之符合所帶班級學生的認知和思維想象的要求,這樣的教學就是一種默契的活動。
為此,我認為,集體備課本身是一項積極的教學活動,這確實應當大力提倡和推廣。集體備課形成的一體化教學案,其水平也毋庸置疑。但它不是終結,需教師再次整合。在二次備課中,不僅要重新整合其中的內(nèi)容,還要更多地想著我們所教的學生,因為我們面對的是一群鮮活的求知欲旺盛的青少年,他們都存在著一定的個性差異,都具有豐富的情感特征,同時也具有不同的知識基礎和思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