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成都文化;古蜀文化;歷史文化名城
摘要:成都歷史悠久,文化獨特。在幾千年的發(fā)展過程中,不僅具有與中國眾多的城市相同的文化內核,同時也逐漸形成了與眾不同的文化特質,主要表現(xiàn)在和諧包容的文化氣度、開拓創(chuàng)新的文化精神、崇文重教的文化傳統(tǒng)等方面。
中圖分類號:G127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9-4474(2012)04-0121-08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Specialties of Chengdu
HE Yi-min
(Base of Innovation for the Research of Regional History, Phase III of 985 Project, Sichuan University, Chengdu 610064, China)
Key words: Chengdu Local Culture; ancient culture of Su; Famous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City
Abstract: Chengdu is famous for its long history and unique culture. The several thousand years of development has not only endowed Chengdu with homogeneous cultural kernel possessed by the many other Chinese cities, but also formulated cultural specialtie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its own, which are demonstrated in its harmonious and broad compatibility, innovative and frontier spirit, and emphasis on education and respect for cultural heritage etc.
成都是一座擁有4500年文明史的古老文化名城,悠久的歷史孕育了燦爛輝煌的古蜀文明和影響深遠的地域文化。今天成都的文化,既是綿遠的歷史文化的延續(xù),又是現(xiàn)代文化興起的基點,既充滿了生機勃勃的活力,又有閑情逸致的柔性。
成都自然環(huán)境優(yōu)美,物產(chǎn)豐富,經(jīng)濟富庶,幾千年來的發(fā)展使成都的城市人文積淀深厚,孕育和匯集過大批文學家、詩人、畫家、學者、教育家以及各類文化名人。他們留給成都豐富的文化內涵,促進了城市文化的繁榮。成都又是一座移民城市,匯集各方風俗文化,形成了別具一格的城市精神。這一切共同造就了成都人恬淡怡然、彬彬有禮、積極進取又悠閑自得的生活態(tài)度和生活方式。在歷史的長河中,成都文化表現(xiàn)出了和諧包容的文化氣度、開拓創(chuàng)新的文化精神、崇文重教的文化傳統(tǒng)等特質。
一、和諧包容的文化氣度
和諧包容作為一種理念、一種文化的體現(xiàn),產(chǎn)生于人類社會的發(fā)展歷程中,是人類文明的結晶;同時它又以自身的發(fā)展、演進推動著人類社會不斷邁向新的和諧與包容。成都這座有著4500多年文明史的文化名城,幾千年來,始終以和諧包容的文化氣度營造著優(yōu)良的城市品格。
1.人與自然的和諧包容
成都和諧包容的文化氣度首先體現(xiàn)為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也就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所說的“天人合一”?!疤烊撕弦弧笔俏覈糯t哲們提出的一種宇宙觀和哲學思想,它至少應包含了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類應尊重自然、人與自然萬物和諧相處等基本思想?!疤烊撕弦弧庇^還認為人類應該平等地對待自然界的一切,與之處于一種完美和諧的狀態(tài)。因而,“天人合一”思想體現(xiàn)的是一種大智慧,一種永恒的自然法則。
以成都為中心的古蜀文化一直強調人與自然和諧相處,重視人對環(huán)境的依賴與互動關系。這在三星堆遺址和金沙遺址發(fā)掘出來的若干器物中可以得到印證,如太陽神鳥金箔圖案充分展現(xiàn)了古蜀人與大自然和諧相處的文化精神。正是由于蜀文化具有豐富而深刻的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文化內涵,成都才能夠成為中國道教的發(fā)源地。道教是中國土生土長的宗教,它是經(jīng)過長期的歷史發(fā)展形成的。道教重視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的和諧統(tǒng)一,天人合一成為道教的文化主體。道教認為道、天、地、人是宇宙循環(huán)系統(tǒng)的四個子系統(tǒng),它們相互作用、和諧共生,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因此,人的行為應該符合宇宙的自然法則,才能達到人與自然的和諧。成都是道教發(fā)源地,居于其地的人們很早就已經(jīng)能夠在生產(chǎn)和生活實踐中認識到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真諦,他們長期遵循“道法自然”、順應自然的思想,崇尚自然,熱愛自然,享受自然,與自然和諧相處,這便是成都深厚的文化傳承中蘊含著的和諧基因,也是成都的神韻和魅力所在。
古代成都城市的形成和發(fā)展過程本身就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典范,正如唐代偉大詩人李白在詩中所稱贊的那樣:“九天開出一成都,千門萬戶入畫圖”。成都不僅“水綠天清不染塵”,而且“既崇且麗”,雖為人作,宛如天開。古代成都人把道教樸素的天人合一和諧觀發(fā)揮得淋漓盡致,他們運用自己的智慧修建了許多工程,充分體現(xiàn)了天人合一、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理念。其中最具典型性的當屬距今2000多年前修建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它描繪了一幅古代成都人民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美麗畫卷。公元前236年,戰(zhàn)國時期的秦蜀守李冰及其子帶領群眾治理岷江水患,修建了都江堰水利工程。都江堰水利工程巧妙利用了天然地勢和岷江水流,構成了一套完整的水利系統(tǒng),科學地解決了江水的自動分流、自動排沙、自動排水和引水等難題,收到了“行水灌田,瀉洪平災”的功效。2000年11月,這項“世界上歷史最悠久、設計最科學、保存最完整、至今發(fā)揮作用最好、以無壩引水為特征的大型水利生態(tài)工程”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chǎn)”,成為世界人民共同的文化瑰寶。
“道法自然”、“崇尚自然”、“天人合一”,是成都從古至今的文化傳統(tǒng)。深入發(fā)掘成都文化的內涵并加以傳承和弘揚,不僅對于改善現(xiàn)代城市形象,增強成都的吸引力、號召力具有不可低估的積極意義,也是今天成都建設世界生態(tài)田園城市的重要文化基礎。
2.人與人的和諧包容
成都不但是一座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天人合一的城市,更是一座人與人之間寬容度與融合度極大的城市。成都文化的這一特性,源于歷史上多次移民入蜀的影響。
先秦時期,成都就是一座由移民建立的城市。早在古蜀時期,成都就出現(xiàn)過大量的移民,如楚王族宗支斗氏中的一些支裔就曾移民至蜀國的西鄙,楚昭王的后代也有一些輾轉移于蜀境①。秦統(tǒng)一巴蜀后,多次從北方有組織地移民入四川?!度A陽國志?蜀志》載:“周赧王元年,秦惠王封子通國為蜀侯,以陳壯為相。置巴郡,以張若為蜀國守。戎伯尚強,乃移秦民萬家實之”②。從東漢末到西晉統(tǒng)一的百余年間,全國發(fā)生了多次規(guī)模空前的大戰(zhàn)爭,大量人口或死于戰(zhàn)亂,或四處流散。與全國相比,四川境內的大戰(zhàn)不多,物阜民安、社會相對穩(wěn)定的成都,便自然而然成為人們躲避戰(zhàn)爭的理想之地。大量中原人口向蜀地遷移,進一步造就了成都文化的兼容性和包容性。
隋唐時期,成都地區(qū)出現(xiàn)了新的移民潮,成都城市人口達10萬戶。兩宋之際,宋、金之間反復進行大規(guī)模的戰(zhàn)爭,四川成為南宋抗金的重要戰(zhàn)略基地,但沒有受到戰(zhàn)爭的直接破壞,經(jīng)濟的發(fā)展和人口的增長沒有中斷。同時,金軍南侵使大量北方居民遷入四川,如南宋初紹興二年(1132),南下入川的北方將士達15萬人③;其余自關隴一帶涌入的潰兵、難民、流人更是不可勝數(shù),以致宋廷曾下令在大散關(今寶雞市南)設置關卡加以限制④。
自元明至清,成都的人口經(jīng)歷了兩次低谷和兩次大規(guī)模移民潮。明朝前期,因元末戰(zhàn)爭的影響,出現(xiàn)了第一次“湖廣填四川”的移民運動。清初,四川人口大量損失,為了重建四川,清廷“招兩湖、兩粵、閩黔之民于東西川,耕于野;集江左右、關內外、陜東西、山左右之民,藏于市”⑤。第二次“湖廣填四川”改變了四川人的構成,移民在數(shù)量上大大超過了土著,文獻對此記載頗多。雍正《四川通志》載:“其民則鮮土著者,率多湖廣、陜西、江西等處遷居之人”⑥。
1937年,抗日戰(zhàn)爭的爆發(fā)改變了中國社會的進程,也改變了人口的分布狀況。日本侵略者的鐵蹄踏遍了大半個中國,使中國人民陷入苦難的深淵,淪陷區(qū)的機關、工廠、學校和廣大民眾紛紛向內地遷徙。1937年12月國民政府遷都重慶后,四川更成為戰(zhàn)時中國的大后方和抗戰(zhàn)的基地,因此,在中國人口整體下降的情況下,成都人口因各政府機關、工廠、企業(yè)、文化團體、學校、軍隊及難民的內遷而增長。
由上可知,成都從先秦以來,經(jīng)歷了幾次大規(guī)模的移民。不同歷史時期的大移民不僅促進了成都工商業(yè)的繁榮,提高了成都人口素質,使成都長期保持著區(qū)域大城市的人口規(guī)模,也為成都這座歷史古城帶來了新的文化元素(如各地的語言、飲食、風俗習慣以及生產(chǎn)技術、生產(chǎn)經(jīng)驗等),使成都成為各民族、各地域文化的交流融會之城。這些新的文化因子彼此交匯激蕩,推動成都城市多次出現(xiàn)文化發(fā)展的高峰期。如川劇五種聲腔昆、高、胡、彈、燈的形成,正是移民文化交流融合的結晶;當代的四川話也是以湖北話為基礎,經(jīng)過長期演變而形成;川菜更是融合南、北菜系之長而成為了獨具特色的菜系?!耙泼裉卣鳌睒嫵闪烁鱾€歷史時期成都人生活方式的主要特點,成都文化也成為以蜀文化為主,又兼容南北文化的多元文化綜合體。這種集南北為一體的多元文化特征,構成了農(nóng)業(yè)時代成都文化的重要特質,不僅促進了成都人生活方式的多元化發(fā)展,也使成都人具有包容性、開放性的思想特征。成都文化則在不斷汲取外來文化營養(yǎng)的基礎上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和諧文化,并具有很強的包容性,既不排斥外來文化,也樂于接受新鮮事物。以成都為中心的蜀文化的形成和發(fā)展過程,就是各種文化不斷地碰撞融合的發(fā)展過程。從數(shù)千年前的三星堆、金沙時期,到改革開放以來的新時期,成都文化無不體現(xiàn)出巨大的包容性,可以說成都是一個多元文化元素匯聚的城市。無論是歷史上,還是現(xiàn)在,成都人都較少有排外意識。這種包容謙遜的特點,與某些也是移民城市的特大城市形成鮮明對比。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外地人都認同成都人的熱情友好、樂于助人以及包容性和親和力。
時至今日,成都依然延續(xù)了和諧包容、開明開放的文化傳統(tǒng)。這一文化傳統(tǒng)使成都人天性樂觀,幽默風趣,即使相互之間有些摩擦,有些矛盾,也大都能以一種幽默和大度化解。于是,成都給外地人的第一感覺往往都是隨和熱情,很容易讓南來北往的人產(chǎn)生好感并融入其中??梢哉f,在現(xiàn)代中國的特大中心城市里,成都對來自中小城鎮(zhèn)和落后地區(qū)以及異國他鄉(xiāng)的“外來人口”最為寬容,特別大度,既不排外,也不自以為是。外地人在成都居家生活、求學創(chuàng)業(yè),都能很快融入到這個城市〔1〕。隨著成都向宜居、宜業(yè)城市發(fā)展,越來越多的外地人來成都購房定居,不僅有四川省內各市縣的人群,還有來自西藏、新疆、北京、上海等地的人們。據(jù)統(tǒng)計,成都的商品房買賣中有接近四成的購房者來自外地⑦。不少外地人舉家搬遷至成都,他們選擇成都作為定居城市,不僅是因為成都氣候宜人、物產(chǎn)豐富,有著美景、美食、美酒,還因為成都人具有不排外、易融合的文化個性。在2007年所公布的中國城市包容性排行榜中,成都以排名第二榮登前列⑧。因此,成都正如同一個巨大的磁場,以和諧包容、海納百川的胸懷,不僅吸引了世界500強等工商業(yè)巨頭,也吸引了無數(shù)的海內外英才紛紛“孔雀西南飛”。成都正在成為創(chuàng)業(yè)者和居住者的天堂。
二、開拓創(chuàng)新的文化精神
成都是一座歷史文化名城,幾千年來歷經(jīng)風雨興衰,發(fā)展曲折復雜,波瀾起伏,既有輝煌和繁榮,又曾多次遭到了破壞,甚至遭受了兩次毀滅性的破壞。但每次在破壞之后,都能很快得到恢復,并始終保持區(qū)域性政治、經(jīng)濟、文化中心的地位,城址始終不變,城名一直未改,有著極強的生命力。這是成都城市一個十分重要的特點,在全國的大城市中是絕無僅有的。它不僅體現(xiàn)出成都城市頑強的生命力,也展示了成都人民不畏艱難困苦、自強不息、奮發(fā)圖強、開拓創(chuàng)新的精神。
成都的城市發(fā)展史本身就是成都人開拓創(chuàng)新的歷史,就是一部艱苦創(chuàng)業(yè)史。早在距今數(shù)萬年的舊石器時期,成都地區(qū)就有群居的原始人在這里勞動、生息、繁衍??脊殴ぷ髡咴诔啥计皆寻l(fā)現(xiàn)多處舊石器時期的遺址,至于經(jīng)科學發(fā)掘的從新石器時期到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遺址更是多達數(shù)十處,著名的有廣漢三星堆遺址、成都方池街遺址、岷山飯店遺址、十二橋遺址、指揮街遺址、撫琴小區(qū)遺址等。這些遺址的科學發(fā)掘為我們展現(xiàn)了從原始社會末期至春秋戰(zhàn)國時期成都地區(qū)人類活動的整體發(fā)展軌跡。將這些考古資料與文獻資料結合起來看,可以證明至遲在4500多年前,就有數(shù)量較為龐大的人群在成都平原過著定居生活,并利用成都平原土地肥沃、氣候溫和濕潤、水源充足等有利條件來從事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商周時期成都的手工業(yè)已比較發(fā)達,形成了鑄銅業(yè)、制陶業(yè)、玉石加工業(yè)、釀酒業(yè)、漆器業(yè)等若干手工業(yè)生產(chǎn)部門,各部門內部又分成了若干專業(yè),有的甚至在工序上也有了分工并形成了專門技術,三星堆遺址和金沙遺址出土的青銅器、金器的制作技術更是達到了當時的世界一流水平。春秋戰(zhàn)國時期,成都造產(chǎn)品已經(jīng)遠銷長江中下游和中原地區(qū)。
成都人開拓創(chuàng)新的文化氣韻表現(xiàn)在很多方面,其中之一就是突破封閉的地理環(huán)境,走向更廣闊的外部世界。成都位于四川盆地西部,四川盆地西依青藏高原和橫斷山脈,北近秦嶺,與黃土高原相望,東接湘鄂西山地,南連云貴高原,盆地北緣米倉山,南緣大婁山,東緣巫山,西緣邛崍山,西北邊緣龍門山,東北邊緣大巴山,西南邊緣大涼山,東南邊緣武陵山,故而古代蜀地是有名的“四塞之國”,對外交通極為不便。唐代大詩人李白所寫“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成為古蜀對外交通的形象寫照。四川盆地封閉的地形對古蜀與外部的經(jīng)濟、文化聯(lián)系帶來了很大的影響,但古蜀先民具有頑強的開拓精神,越是艱難越向前,在非常艱苦的條件下,開辟了多條蜀地對外通道。遠古時期就開辟有自三峽溯江而上的水道,由云南入蜀的樊道,自甘肅入蜀的陰平道,由關中通往漢中的褒斜道、子午道、故道、儻駱道(堂光道),以及由漢中通往四川的金牛道、米倉道等,漢代則開辟了通向南中的五尺道;到近代又修建川陜公路、川湘公路、寶成鐵路、成昆鐵路、川黔鐵路,當代則逐漸形成了以成都為中心的立體交通網(wǎng)絡體系,包括32條高速公路和10條鐵路(已建、在建和計劃修建)在內的出川通道和出海通道⑨以及密布的航空線路,反映出蜀人以頑強的精神、不懈的努力走向外部、走向世界的堅定決心和開拓精神。
成都人的開拓創(chuàng)新精神還集中表現(xiàn)在大規(guī)模治水上面。成都平原是一個沖積平原,在遠古時期經(jīng)常發(fā)生水患,洪水橫流,沼澤遍地。為了生存與發(fā)展,一代又一代的成都先民不懈地與洪水作斗爭。據(jù)文獻記載,中華民族的治水英雄大禹就出生在岷山,由此形成了蜀地的治水傳統(tǒng)。古蜀人的領袖杜宇、鱉靈,蜀太守李冰等先后帶領成都人引水導河,興修都江堰及成都平原系列水利灌溉工程,疏通了岷江水流,并把湔堰分為內外江兩大支流,使得“穿二江(檢江、郫江)成都之中,引渠皆可行舟,有余,則有溉浸,百姓饗其利”⑩。水是生命的源泉,任何一個大城市都必須靠近水源豐富的江河,世界上多數(shù)大城市都是建立在江河湖泊之旁,水文條件不僅是城市選址的重要條件,也是城市賴以生存和發(fā)展的重要條件。“穿二江成都之中”,改變了成都城市之側沒有大江河的狀況,對成都的發(fā)展產(chǎn)生了重要的影響,使成都這座城市有了充足的水源,生活用水和生產(chǎn)用水都得到了最大限度的滿足。由于不斷的治理和改造,成都平原的水利系統(tǒng)日臻完善,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條件隨之改變,農(nóng)業(yè)經(jīng)濟出現(xiàn)了較大發(fā)展,從而成為中國最著名的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區(qū),水旱不饑,號稱“天府之國”。
從古蜀時代開始,開拓創(chuàng)新的文化精神就一直貫穿于成都歷史文化的發(fā)展之中。三星堆文化的世界性影響,不僅在于它燦爛的青銅文明,還在于它所蘊含的具有世界文明特點的豐富內涵以及由它首開先河的巴蜀文化的開放精神和走向世界的開拓意識,從而打破了長期以來流行的所謂巴蜀文化自來就故步自封的“盆地意識”偏見,展現(xiàn)了蜀人敢為天下先的博大胸懷和豪邁氣勢。例如,三星堆遺址最引人注目的縱目人面像造型,都是突眼、闊嘴、寬耳。古蜀先民塑造這樣的形象,除宗教含義之外,主要就是為了突出表現(xiàn)人物的視聽等功能:突眼代表傳說中的“千里眼”,寬耳表示“順風耳”,而闊嘴就是渴望言談、善于交流的象征。這樣的造型,充分表達了古蜀先民雖處于四川盆地閉塞的自然環(huán)境中,卻希望看得遠、聽得遠,渴望走出盆地、走向世界,與外部世界交流的強烈愿望。三星堆文化還創(chuàng)造了諸多“世界之最”,如世界上最早、樹株最高的青銅神樹(高384公分,三簇樹枝,每簇三枝、共九枝,上有27只鳥,樹側有一龍緣樹逶迤而下),世界上最早的金杖(長142公分,直徑2.3公分,重700多克,上有刻畫的人頭、魚鳥紋飾),世界上最大、最完整的青銅大立人像(通高262公分,重逾180公斤,被稱為銅像之王),世界上最大的青銅縱目人像(高64.5公分,兩耳間相距138.5公分),世界上一次性出土最多的青銅人頭像和面具(達50多件)。
幾千年來,成都人開拓進取、務實創(chuàng)新的文化個性令世界驚嘆。成都人創(chuàng)造了多個世界第一和中國第一,如成都在世界上最早大規(guī)模開采井鹽和最早開采并使用天然氣,發(fā)明了世界上最早的絲織品——蜀錦,鑄造了世界上最早的年號錢——漢興錢,印制并發(fā)行了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設立了世界上最早的官辦銀行——交子務;創(chuàng)作了迄今尚未解讀的最神秘的“天書”——巴蜀圖語,創(chuàng)辦了中國最早的官辦地方學校——文翁石室,撰寫了中國最早的地方志——《華陽國志》,創(chuàng)辦了中國最早的皇家畫院——翰林圖畫院,編譯了中國最早有注文的石經(jīng)——孟蜀石經(jīng),都江堰水利工程更是世界領先,揚名海內外。此外漢代的漆器、蜀錦,唐代的“西川印子”、宋代的“蜀藏”等,都展現(xiàn)了成都文化的創(chuàng)造性。幾千年來,聰慧的成都人善于學習,善于創(chuàng)新,正是由于他們的拼搏努力,才使成都在多次遭到破壞后不斷再生,始終充滿活力。從漢代的“五都”,到唐代的“揚一益二”,再到今天的西南大都會,成都一直保持著區(qū)域政治、經(jīng)濟、文化中心的地位,這正是成都人不斷學習、進步、創(chuàng)新的結果。
新中國成立以來,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成都人不斷解放思想,突破盆地意識,堅持全方位推進改革開放,以大開放促大發(fā)展,超越盆地,走向世界。成都開拓創(chuàng)新的文化品質不斷引起世人矚目,改革開放以來,又出現(xiàn)了許多“全國第一”:1979年,打出全國第一個商業(yè)廣告;1980年,發(fā)行了全國第一張股票——蜀都股票;1986年,全國第一家股份制合作銀行——成都市匯通城市合作銀行成立;1987年,新中國第一家典當商行——華茂典當服務商行在成都開業(yè);1994年,西南地區(qū)首家金融租賃公司——四川金融租賃有限公司在成都開業(yè);1996年,全國第一個國家級生態(tài)示范區(qū)——溫江郫縣都江堰生態(tài)示范區(qū)正式啟動??梢哉f,在中國改革開放這個大舞臺上,成都經(jīng)常是站在時代的風口浪尖之上,成為時代的弄潮兒。近年來,成都分別被聯(lián)合國世界旅游組織和教科文組織授予“中國最佳旅游城市”和“世界美食之都”稱號。在蓋洛普咨詢公司進行的中國城市國際形象主觀調查中,成都排名第三,被世界銀行評為中國內陸投資環(huán)境標桿城市,2011年又被《財富》雜志評為15座全球最佳新興商務城市之一。
三、崇文重教的文化傳統(tǒng)
“天府之國”的地域環(huán)境使農(nóng)業(yè)時代的蜀人長期享受農(nóng)耕社會溫飽安逸的舒適生活,也由此滋生出蜀人崇文重教的文化傳統(tǒng)和風氣,并最終形成一種獨特、綺麗的浪漫主義文化。燦爛的文化、發(fā)達的教育是貫穿整個成都歷史文脈中最典型的文化特征之一。由于成都城市魅力獨特,所以強烈吸引著歷代眾多的詩人墨客、名士大家來這里求學、生活或交流、游覽。他們利用成都優(yōu)越的自然、人文環(huán)境,創(chuàng)造了光輝的歷史文化,同時也對成都崇文重教文化傳統(tǒng)的發(fā)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1.“好文雅”、“頗慕文學”的文化風尚
成都人“好文雅”、“頗慕文學”的文化風尚始于秦代文翁化蜀,所謂“至今巴蜀好文雅,文翁之化也”B11。在此后的2000多年間,成都人文薈萃、名人雅士云集,故在歷史上有著“以文辭顯于世”、“巴蜀自古出文宗”的美譽。唐人魏顥在《李翰林集序》中說:“自盤古劃天地,天地之氣艮于西南。劍門上斷,橫江下絕,岷、峨之曲,別為錦川。蜀之人無聞則已,聞則杰出。是生相如、君平、王褒、揚雄,降有陳子昂、李白,皆五百年矣”。唐代大詩人李白在蜀中度過了20多個春秋,對巴山蜀水可謂一往情深,其《廬山謠寄盧侍御虛舟》云:“五岳尋仙不辭遠,一生好入名山游”〔2〕,《峨眉山月歌》云:“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發(fā)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2〕。他的詩歌得自然之助,想象雄奇,詩風飄逸放恣,語言自然流暢,音律和諧多變,余味深遠,皆成天趣,極富浪漫主義色彩。
“自古詩人皆入蜀”,“初唐四杰”中的王勃和盧照鄰也曾客居蜀中。王勃在四川漫游了兩年,離開四川時,他寫下了“長江悲已滯,萬里念將歸。況復高風晚,山山紅葉飛”〔3〕的詩句,以此抒發(fā)漫游蜀地的心境。祖籍幽州范陽(今北京地區(qū))的盧照鄰也在蜀中生活了十多年,曾擔任新都縣縣尉,并留下若干著名詩篇。邊塞詩人高適在安史之亂后入蜀出任彭州、蜀州刺史,之后轉升成都尹、劍南西川節(jié)度使,為蜀中局勢的穩(wěn)定作出了貢獻。與高適齊名的邊塞詩人岑參,晚年也入蜀出任嘉州(今樂山)刺史,蜀中山水、人物給詩人留下了美好的印象,遂寫下了《先主武侯廟》、《揚雄草玄臺》、《司馬相如琴臺》、《萬里橋》、《早春陪崔中丞同泛浣花溪宴》等諸多詩詞B12。唐代大詩人杜甫避亂入蜀,在成都生活了8年,創(chuàng)作詩詞900余首?!叭f里橋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滄浪”,杜甫的故居草堂更成為當今中國文化遺址的圣地之一,也是成都獨具魅力的標志性文化遺產(chǎn)。唐代匯聚于蜀地的文人還有很多,詩人元稹于元和十年(815)被貶為通州(今達州)司馬,在通州“殘燈無焰影憧憧,此夕聞君謫九江。垂死病中驚坐起,暗風吹雨入寒窗”〔4〕。一生中以“二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5〕著稱的苦吟詩人賈島,也于唐文宗開成二年(837)來蜀,出任長江縣(今蓬溪)主簿,后調任普州(今安岳)司倉參軍,并病死于普州。他一生潦倒,但“位卑終蜀土,詩絕占唐朝”。大詩人李商隱也曾兩度入蜀,為后人留下了不少描繪巴蜀勝境的詩篇,如《夜雨寄北》:“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6〕。唐代詞人韋莊于唐昭宗乾寧四年(897)奉使入蜀,任劍南西川節(jié)度使王建的掌書記;唐亡,王建稱帝,韋莊為宰相。韋莊在成都生活了近10年,留下了不少描繪錦里風光的佳作,膾炙人口者如:“春晚,風暖,錦城花滿,狂殺游人”〔7〕;“錦里,蠶市,滿街珠翠,千萬紅妝”〔8〕。作此二詩時,韋莊已經(jīng)是花甲老人,但成都的富麗繁華和妙如仙境的娛樂文化,竟惹得他春心大發(fā),宛如青春少年般熱情奔放。
“自古蜀中多才女”,唐代成都出現(xiàn)了若干著名才女。如著名女詩人薛濤不僅通音律,擅詩詞,多文采,還發(fā)明了薛濤箋,被稱作古今絕藝,極負盛名,在今天的成都仍有望江樓、吟詩樓、薛濤墳、薛濤井等遺址供人們參觀憑吊。后蜀主孟昶之妃花蕊夫人也是才藝雙絕的女詩人,幼能文,尤長于宮詞,所寫《宮詞》描繪蜀地宮廷文化,用語以濃艷為主,也有個別詞風格清新自然,猶如“清水芙蓉”一般。
宋代,黃庭堅、陸游、范成大等著名文人也曾入蜀,對蜀地文化產(chǎn)生了重要的影響。黃庭堅祖籍洪州分寧(今江西修水縣),在北宋新舊黨爭中,兩次被貶,貶后入蜀為涪州(今涪陵)別駕,后又轉戌州(今宜賓)安置。他以被“安置”的身份在蜀地生活了6年,深受四川官民的禮遇和崇敬。在成都杜甫草堂的工部祠內,人們將他與陸游并列,一起配饗杜甫,被譽為“異代升堂宋兩賢”B13。陸游原籍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宋孝宗乾道五年(1169)被任命為夔州(今奉節(jié))通判,次年入蜀,先后輾轉于成都、蜀州、嘉州、榮州等地為官。在蜀中生活了8年,寫下了“有花即入門,莫問主人誰”,“曾為梅花醉似泥”,“放翁五十猶豪縱,錦城一覺繁華夢”,“風雨春殘杜鵑哭,夜夜寒衾夢還蜀”等大量詠贊巴蜀風光的詩句。
巴山蜀水的秀美風光和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產(chǎn)生了巨大魅力,吸引無數(shù)文化名人入蜀,并留下了許多寶貴的文化財富,令成都這座城市流光溢彩,成為了蜀文化的中心,進而推動了成都文化的繁榮和尚文風氣的興盛,“好文雅”、“頗慕文學”的文化風尚也由此成為成都文化的特質之一。
2.尊崇教育的文化傳統(tǒng)
成都尊崇教育的文化傳統(tǒng),始于漢代蜀郡太守——文翁(前156~前101)。漢景帝末年,文翁為蜀郡守時,興教育、舉賢能、修水利,政績卓著。他在成都興“石室”,辦地方“官學”,招下縣子弟入學,入學者免除徭役,以成績優(yōu)良者補郡縣吏,促進了蜀地文化教育的發(fā)展,“其學比于齊魯”。班固在《漢書》中評論說:“至今巴蜀好文雅,文翁之化也”。宋代李燾《新修四齋記》載:“后之為成都者,于學宮不敢不致力”B14。韓絳也稱:“成都之學,郡國莫先焉,士人之眾,四方鮮擬者”B15。由此,成都形成了尊崇教育的社會風尚。
唐宋時期,成都先后創(chuàng)設多所學校和書院,成都教育的發(fā)展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峰。明清時期,盡管成都先后遭受了兩次空前破壞,城市文化也出現(xiàn)衰落,但是隨著成都城市的重建與經(jīng)濟的恢復,成都文化又逐漸顯露出繁榮的景象,“文學之士”也開始“彬彬輩出”,如明代有楊廷和、楊慎父子,清代則有李調元等人。清代,成都所創(chuàng)辦的各類書院也在省會城市中居于前列,并涌現(xiàn)出一批著名書院,如潛溪書院、錦江書院、墨池書院、芙蓉書院、尊經(jīng)書院等。
光緒元年(1875),在四川學政張之洞主持下,高懸“石室重開”匾額的尊經(jīng)書院在成都南校場建成開學。尊經(jīng)書院在其后28年間成為巴蜀人才的搖籃,對四川社會產(chǎn)生了重要的影響。清季實施教育改革,以成都為中心的四川新式教育體系開始初步形成,成都崇文重教的文化傳統(tǒng)隨時代的變遷也發(fā)生了質的轉變,不僅出現(xiàn)了新式的教育機構,也涌現(xiàn)出一大批新式知識分子與文學巨匠,如巴金、李劼人等??箲?zhàn)軍興,成都的教育得到較大發(fā)展,不僅中小學教育十分興盛,高等教育也居于全國前列,成都成了大學之城,大師云集。陳寅恪、吳宓、李方桂、蕭公權、錢穆、顧頡剛、徐中舒等諸位大師先后入蜀,高壇講學,新舊兼容,中西并舉,舊學得承,新學大光,造就了近代成都文化教育事業(yè)鼎盛和人才輩出的局面。
新中國建立后,成都在承襲崇文重教文化傳統(tǒng)的同時,更增添了現(xiàn)代文化教育的多種新元素,發(fā)展成為中國西部重要的教育中心之一。據(jù)統(tǒng)計,2007年,成都有普通高等院校40所,在校學生54.1萬人,專任教師3.4萬人;普通中小學校1026所,在校學生138.88萬人,專任教師7.76萬人;學齡兒童入學率達99.96%;幼兒園1660所,在園幼兒24.91萬人,專任教師1.14萬人B16。與此同時,成都的文化事業(yè)蒸蒸日上,不僅成功地協(xié)辦了首屆“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節(jié)”,文化產(chǎn)業(yè)、文化事業(yè)也發(fā)展迅猛,8個市屬專業(yè)表演團體共演出1978場,觀眾達193.3萬人次;至2007年年末,全市有群眾藝術館3個,公辦博物館14個,文化館17個,公共圖書館21個,館藏圖書達915.1萬冊B16。
正是由于成都具有“頗慕文學”的風尚,造就了成都“崇文重教”的文化傳統(tǒng),出現(xiàn)了“巴蜀自古出文宗”,“詩人自古例到蜀”,“自古蜀中多才女”的三大文化現(xiàn)象B15。而正是這種崇文重教文化傳統(tǒng)的傳承與積淀,才使得今日之成都依舊充滿了浪漫與文雅的氣韻。
四、結語
綜上所述,成都歷史文化經(jīng)過幾千年的傳承與積淀,塑造出了獨具特色的文化特質,和諧包容的文化氣度、開拓創(chuàng)新的文化精神、崇文重教的文化傳統(tǒng)共同構成了成都歷史文化的主旋律。
此外,成都歷史文化在長期的發(fā)展過程中還形成了張弛有道的文化特征。成都是一座開拓創(chuàng)新的城市,同時也是以懂得生活藝術并善于享受生活而著稱的城市,正如時人所感嘆的那樣:“成都人的生活始終是勤勞中伴隨著永恒的優(yōu)哉游哉”B18。成都人所具有的獨特生活方式和生活態(tài)度,是在長期的歷史發(fā)展過程中形成的,是天府之國優(yōu)越的自然環(huán)境與和諧包容的人文環(huán)境長期協(xié)調發(fā)展的結果。成都人自古以來就養(yǎng)成了辛勤勞動與閑適游樂可以兼得的文化心理,因而他們一方面努力勞動,創(chuàng)造物質財富,另一方面,也珍惜時光,盡情地享受美好的生活,形成了特有的生活習俗和生活情趣以及張弛有道的文化心理。
當代成都城市生活具有休閑、時尚、包容、大眾化等基本特征,這些基本特征的形成,與歷史上“天府之國”的自然地理環(huán)境、移民社會的歷史淵源、長期作為區(qū)域政治中心的城市功能、城市市民社會對工作與生活關系的特殊深刻理解等一系列原因是分不開的。正是因為地域因素的作用,成都才形成一些獨特的城市生活方式,如茶館文化興盛發(fā)達,美食文化獨步天下,麻將撲克等益智博弈文化流行,這些都充分展現(xiàn)了成都文化的個性特征。成都文化所具有的包容性,使成都人不斷地與時俱進,不斷地開拓創(chuàng)新,善于吸取國內外其他城市良好的生活方式,并將其納入到成都生活方式中,與自身的文化相融合,因而成都人的生活既傳統(tǒng)又時尚,既地方也世界,而且越來越豐富多彩,越來越講究品位,越來越多層次、多元化,充滿了陽光和智慧。盡管成都人的生活中也存在個別不健康的因素,但并不是主流,因而不應簡單地加以指責,不應在整體上對成都人的生活方式予以否定,關鍵在于引導大眾,使其生活方式更加健康,并提供更多的娛樂方式,使其生活更加豐富多彩。
成都文化歷經(jīng)數(shù)千年傳承與嬗變,在改革開放以后出現(xiàn)了新的發(fā)展,尤其是在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災害發(fā)生后,成都文化的優(yōu)點得到進一步彰顯。在巨大災難面前,成都人眾志成城,臨危不懼,表現(xiàn)出勇敢堅毅、自強不息、樂觀豁達、奮進奉獻的精神,這些正是成都人用生命與激情對成都歷史文化所做出的最新詮釋。
注釋:
①見呂不韋《呂氏春秋?貴卒》,收入《四部叢刊初編》七十二,上海書店1989年出版。
②見晉代常璩撰、劉琳校注《華陽國志校注》卷3《蜀志》,巴蜀書社1984年出版。
③見宋代劉時舉《續(xù)宋編年資治通鑒》卷3,上海商務印書館1922年印。
④見脫脫《宋史?高宗紀》,中華書局1977年出版。
⑤見《清實錄?圣祖仁皇帝實錄》(一),中華書局1985年出版。
⑥見清代黃廷貴等修,張晉生等纂雍正《四川通志》,清乾隆元年(1723)補版增刻本。
⑦見成都市房管局“房地產(chǎn)行業(yè)信用信息平臺”,網(wǎng)址:http://www.fcxy.com.cn。
⑧見零點集團《中國公眾城市宜居指數(shù)2006年度報告》,刊于《天府早報》2007年4月25日。
⑨見《四川黨的建設》編輯部《西部綜合交通樞紐建設邁出重大步伐》,刊于《四川黨的建設》(城市版)2008年第2期。
⑩見《史記?河渠志》,中華書局1982年出版。
B11見班固《漢書?循吏傳》59《文翁》,中華書局1982年出版。
B12見劉開揚選注《岑參詩選》,四川文藝出版社1986年出版。
B13成都杜甫草堂中對聯(lián)為:荒江結屋公千古,異代升堂宋兩賢。
B14見宋代李燾《新修四齋記》。
B15見宋代韓絳《講堂箴并序》。
B16見《成都社會發(fā)展(2007)》,《中國?成都》,http://www.chengdu.gov.cn,2008年3月17日。
B17見譚繼和《神奇、神秘、神妙的巴蜀文化》(下),刊于《四川黨的建設》(城市版)2007年第9期。
B18見陳錦《市井成都》,刊于2006年11月的《華夏地理》。
參考文獻:
〔1〕朱冬梅,張 丹,郭云梅.成都流動人口的文化認同與社會適應性研究〔J〕.西南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4):70-75.
〔2〕李 白.李白詩選〔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61:210,9.
〔3〕王 勃.山中〔C〕∥聶文郁.王勃詩解.西寧:青海人民出版社,1980:163.
〔4〕白居易.聞樂天授江州司馬〔C〕∥吳大奎,馬秀娟.元稹白居易詩選譯.成都:巴蜀書社,1992:37.
〔5〕黃 鵬.賈島詩集箋注〔M〕.成都:巴蜀書社,2002:384.
〔6〕安徽師范大學中文系.李商隱詩選〔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8:145.
〔7〕韋 莊.河傳〔C〕∥韋莊.花間集(卷3).成都:四川文藝出版社,1986:93.
〔8〕韋 莊.怨王孫〔C〕∥齊 濤.韋莊詩詞箋注(第2卷).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2:581.
(責任編輯:武麗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