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于1986年的越南“革新開放”,越來越吸引世人的目光。
在越南,胡志明是無可爭議的革命領袖。自胡志明始,越南總共經歷過八位總書記,其中,黎筍和農德孟當政十年以上,其他人都是5年左右,代際更替多,新老元老健在者多,越南由此形成了更多的互相制衡的勢力。九大后,越南形成了三駕馬車的格局,黨的總書記、國家主席、總理形成分權模式。而在人員構成上,越南形成了南方與北方派系、技術派與意識形態(tài)派系的平衡。缺少強勢領袖,使越南加速開啟了現(xiàn)代化歷程,整個國家和社會逐步走向開放、博大與恢弘的氣度。
1986年,越共“六大”提出了“社會主義過渡時期初級階段”理論,主張容納多種所有制;1991年“七大”提出將馬克思主義本國化、時代化的“胡志明思想”;2006年“十大”修改黨章,明確提出“兩個先鋒隊”概念,即越共“既是工人階級的先鋒隊,同時又是勞動人民和越南民族的先鋒隊”,總書記實行差額競選。
越南革新開放能夠迅猛推進,與其特殊的國家發(fā)展軌跡有極大關系。1976年越南宣布南北統(tǒng)一,1986年即開始革新開放。在南北分治時,越南的南方基本上由美國人經營,實行現(xiàn)代體制,經濟相對發(fā)達,具有比較強的市場經濟基礎。繁榮程度已超過了當時的泰國,西貢甚至被稱為“東方的巴黎”。越南統(tǒng)一后,在南方采取了跟北方一致的政策,對所有企業(yè)實行國有化,對農村實行集體化,把資本主義“掃地出門”。
南方“北化”之后,越南人發(fā)現(xiàn),不僅北方不行了,原本繁榮的南方,亦開始凋敝。整個越南,就開始了反思和對比,在維持“政治正確”的前提下,南方搞經濟的那一套,還是贏得了相當多的越南高層的認同。此外,在長期的越南戰(zhàn)爭中,有大批的干部長期生活在南部,他們對于越南南部的經濟制度非常熟悉,對于發(fā)展經濟,亦多贊同南方體系。因此,越南在內外交困中決定革新開放時候,阻力就小多了。
在越南全面推行革新開放時,大批前南越時期富有經營才華的企業(yè)家、商人,均有機會復出。同時,大批在南方工作的干部,紛紛進入越南高層。相對而言,他們更具有現(xiàn)代眼光,更容易接受新事物,富有闖蕩的勇氣。
越南政治改革的最大突破,莫過于總書記實現(xiàn)差額競選。事實上,越南的改革能夠如此深入,得益于其善擇時機、漸進突破的策略。
在實行總書記差額競選之前,越南就先期實現(xiàn)了政治局設置的布局。2 0 0 1年,越南即取消政治局常委,復設中央書記處,其成員除總書記外,稱為中央書記處書記。九大之前,政治局常委也稱為“五人小組”,為越共高層的“核心之核心”。取消政治局常委之后,越南的政治局規(guī)模也不大,目前只有14人。
政治局核心成員,分工既明,分權制衡??倳浭侵醒霑浱幊蓡T,不擔任國家元首之職;總理實權較大,但無軍權和黨權;國家主席有名義上的軍權和政權,總書記有實際軍權和有限的黨權,卻無政權;國會主席職權雖虛,但近年有一定充實。越共改革開放之后,逐漸形成強勢者任總理,溫和穩(wěn)健的弱勢者分任國家主席、國會主席、總書記的態(tài)勢。在越共高層,黨政軍權力相當分散,呈現(xiàn)相當程度的制衡色彩,地方干部的權力反倒比中央要集中,很多省委書記同時兼任人民委員會(越南的地方政府)主席或副主席。
在核心實權職位改革的同時,越南最大的突破,是國會代表這種相對虛職的普遍競選制度。2007年,在越南第十二屆國會選舉中,越南推行了國會代表差額競選制度,從875位候選人當中選出500位新任國會議員。直選真刀真槍,越南共產黨中央推薦的代表,甚至都有兩位數(shù)的落選。國會代表的競選,增強了整體政治活力,亦使國會更能代表多數(shù)國民的意志。
2011年初,在越南共產黨第十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上,中央委員亦實行了差額選舉。大會投票確定了279名越南共產黨第十一屆中央委員會委員候選人,包括中央委員候選人218人,中央候補委員候選人61人。大會投票產生了175名中央委員和25名中央候補委員。這屆越共中央委員的差額選舉比例為24.57%。
虛職突破,循序漸進的改革模式,使越南改革的阻力減小,革新開放不斷向前推進。(摘自《改革內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