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經典
《農業(yè)與工業(yè)化》,張培剛著,中信出版社2012年2月
這是發(fā)展經濟學奠基人張培剛的代表作,原為其在哈佛大學的博士論文,是英文原版,配以中文導言。
張培剛在青年時期,歷經六年實地調查,于1945年10月用英文完成此書。由于它是第一部從歷史和理論上比較系統(tǒng)地探討貧窮落后的農業(yè)國家如何走上工業(yè)化道路的著作,后被國際學術界譽為“發(fā)展經濟學”的奠基之作。《農業(yè)與工業(yè)化》系統(tǒng)論述了農業(yè)與工業(yè)相互依存的動態(tài)關系,以及農業(yè)對工業(yè)乃至整個國民經濟的貢獻和基礎作用。
《刺桐夢華錄:近世前期閩南的市場經濟》,蘇基朗著,李潤強譯,浙江大學出版社2012年3月
作者為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教授,長期從事中古時期閩南泉州社會經濟史研究?!按掏笔侨莨欧Q。作者從經濟繁榮、空間因素與組織制度等三方面入手,闡述中古時期以泉州為中心的閩南地區(qū)社會經濟狀況。
學界對泉州的研究,一般集中于中外交通史、藝術史、地方史及社會政治史等方面,但由于缺乏可量化的經濟史料,對五代宋元泉州的興起等問題尚缺少可信的解釋。本書借鑒西方學者的古代經濟及城市發(fā)展理論,采用歷史學、經濟學多種方法,深入探討了中古閩南經濟和地方發(fā)展。作者認為,“閩南模式”具有一定現(xiàn)實意義,因為“閩南的例子表明,從中國古代經濟中揭示出的基本經濟原則,與現(xiàn)代經濟發(fā)展邏輯并無本質矛盾”。
知識與情趣
《法治與黨治:國民黨政權的司法黨化》,李在全著,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2年3月
本書以晚年孫中山、徐謙、王寵惠、居正等人為論述點,按時間先后分階段敘述了司法黨化的理論與實踐,并對司法黨化的論爭及其原因做深入考析,有助于我們理解民國時期中國司法體制的外來性與本土性如何糾結一體,并在中國歷史進程中發(fā)揮其作用。
上世紀20年代,黨權政治在中國興起,使得清末以降,特別是北洋時期試圖建構現(xiàn)代憲政法治國家的努力方向為之一變,國家與社會、公域與私域逐漸分離的趨向也因之逆轉,公權力得到空前擴張。全能主義黨權政治貫徹到司法領域,要求根本改造北洋法統(tǒng)所確立的司法不黨、司法獨立原則,司法必須納入“革命政黨”的政治之中:一方面利用黨權政治資源推進司法建設,另一方面強化全能主義政治的統(tǒng)治力。司法黨化正是順合司法政治化訴求的體現(xiàn)。
《中國共產黨:收縮與調適》,(美)沈大偉著,呂增奎等譯,中央編譯出版社2011年11月
作者是美國著名中國問題專家、密歇根大學政治科學博士,現(xiàn)為華盛頓大學政治學和國際關系學教授,主管亞洲研究中心并任中國政策項目主任,美國布魯金斯學會東北亞研究中心客座高級研究員。
本書客觀分析和描述了20世紀90年代以來西方學者關于中國共產黨的分析框架和預測,同時對近20年來中國共產黨在組織和思想上的建設舉措進行詳盡分析,在此基礎上判斷中國共產黨實際上一直處于轉型即收縮與調適的過程之中。
本書概述西方許多學者對中國共產黨未來的三種主要預測:崩潰、維持現(xiàn)狀和民主化。但作者本人并不贊同這三種觀點,他認為中國將會走向一種“折中型國家”。
《波德萊爾》,(法)帕斯卡爾·皮亞著,何家煒譯,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3月
夏爾·波德萊爾,法國詩人、散文家、美學評論家。他的詩集《惡之花》標志著西方文學的思想感情與寫作方式發(fā)生重大變革。因其思想的復雜與豐富,他成為后世不同流派競相爭奪的精神領袖。本書通過細讀波德萊爾的文本,勾勒還原出詩人無盡探索的一生。書的下半部精選了波德萊爾對同時代文學家的批評,展現(xiàn)出他作為美學評論家的現(xiàn)代魅力。
本書作者帕斯卡爾·皮亞是法國作家、記者、學者。他于1938年開始新聞生涯,加繆曾把《西西弗神話》題贈給他。1943年他參加抵抗運動,并成為地下報紙的總編輯。巴黎解放后,皮亞潛心文學研究,著有《波德萊爾》(1952)、《阿波里奈爾》(1954)、《地獄之書:從十六世紀到今天》(1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