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根治,5年存活率可達90%以上
大腸癌包括結腸癌和直腸癌,也有稱結直腸癌,是危害人類健康的一種十分常見的惡性腫瘤,占我國腫瘤死亡病因中的第4位。近年來我國大腸癌發(fā)病率以4.71%的速度逐年遞增,遠超2%的國際水平。早期大腸癌根治術后,5年存活率可達90%以上,而晚期大腸癌5年存活率不足10%。因此,怎樣及時發(fā)現(xiàn)大腸癌十分重要。
那么如何早期發(fā)現(xiàn)大腸癌呢?大腸癌早期癥狀隱蔽,起初患者往往沒什么痛苦,容易被忽略,或與其他疾病混淆。如出現(xiàn)大便次數(shù)突然增加、習慣改變、帶有黏液、形狀變細、大便帶血或便后滴血、流血,大便有拉不干凈的感覺,腹部不適、隱痛或腹脹,不明原因的貧血,發(fā)熱及腹部腫塊等,這些表現(xiàn)就有可能是大腸癌的征兆。患者應及時前往醫(yī)療條件好的醫(yī)院外科就診,切勿因誤認為痔瘡、肛裂、慢性結腸炎等而延誤診治時間。
篩查方案需要針對選擇
早期發(fā)現(xiàn)大腸癌依賴于合理的篩查,而不是等出現(xiàn)明顯不適癥狀后再進行檢查。所謂“合理的篩查”,就是看自己是否有家族遺傳史,是否屬于有消化道癥狀的高危人群,或者是與上述兩者都不沾邊,然后進行有針對性的檢查。
一般人群 可于45歲以后開始接受大腸癌的篩查,平均每5~10年進行1次檢查。
高危人群 有消化道癥狀者(尤其是有便血、黏液便、排便次數(shù)頻繁及腹痛者),應40歲左右開始接受大腸癌的篩查,平均每3~5年接受1次檢查。
有家族遺傳史的人群 建議盡早前往大的綜合性醫(yī)院就診,有經(jīng)驗的臨床醫(yī)生會通過對家族史進行仔細收集,結合一些必要的檢查(包括基因檢測),來判斷該人是否具有遺傳傾向。如果有遺傳傾向,則由臨床醫(yī)生按照特定的遺傳性腫瘤的隨訪方案密切隨訪。如果沒有明顯的遺傳傾向,則按照高危人群的篩查方案進行隨訪。
大腸癌的篩查手段主要有以下幾種:
肛門指檢 下段直腸癌我國遠比國外多見,占直腸癌的77.5%。而絕大部分直腸癌可在直腸指診時觸及。
大便隱血試驗 可以用來發(fā)現(xiàn)大便中的少量隱(潛)血。這種檢查很便宜,也不會給患者帶來什么不適。如果試驗結果為陽性,就要進行進一步的檢查,找到出血的確切原因。
纖維結腸鏡 可清晰地觀察全部結腸,并可在直視下鉗取可疑病變進行病理學檢查,有利于早期及微小結腸癌的發(fā)現(xiàn)與癌的確診,進一步提高本病的診斷正確率,是大腸癌最重要的檢查手段。李登輝能較早確診為升結腸癌就得益于此項檢查。
鋇灌腸X線檢查 病變在乙狀結腸上段或更高位置者,須進行鋇灌腸X線檢查。普通鋇灌腸X線檢查對較小的大腸癌容易漏診,最好采用氣鋇雙重造影,可提高放射學診斷的正確率,并顯示癌腫的部位與范圍。
血清癌胚抗原測定 在大腸癌患者血清中,可以檢測到癌胚抗原(CEA)。CEA常出現(xiàn)于惡性腫瘤患者血清中,并非大腸癌的特異相關抗原,故血清CEA測定對本病的診斷不具有特異性。但用放射免疫法檢測CEA,定量動態(tài)觀察,對判斷大腸癌的手術效果與監(jiān)測術后復發(fā)有一定意義。
直腸內(nèi)超聲掃描 可清晰顯示直腸腫塊范圍、大小、深度及周圍組織情況,并可分辨直腸壁各層的微細結構,檢查方法簡單,可迅速提供圖像,對選擇手術方式、術后隨訪有一定幫助。
年齡不是絕對的手術禁忌
手術是大腸癌的主要治療手段,但由于老年患者各器官功能退化,免疫功能低下,合并癥多,手術風險大,能否接受手術治療存在一定爭議。
但是,高齡老人患大腸癌,也別輕易放棄手術。一方面,老年期大腸癌惡性程度及浸潤轉移程度均較青年人低,這為手術治療大腸癌提供了有利條件。另一方面,現(xiàn)代外科手術治療大腸癌的實踐證明,患者術后5年生存率已明顯提高,而且手術切除原發(fā)病灶,也為以后的放療、化療等綜合治療創(chuàng)造了條件,提高生存率。隨著當代醫(yī)學在麻醉管理、手術技巧和術后護理方面的進展,年齡已不再是手術的一大禁忌。
編輯/楊麗偉 jtyy6729@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