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近年來歐洲內部對中國崛起及對外行為方式的疑慮和曲解不斷加深,中歐關系復雜性日益凸顯。伴隨歐洲公眾輿論對華負面認知比例居高不下的狀況,歐洲智庫近年來發(fā)布的系列涉華政策報告同樣對中國在貿易和投資問題、氣候變化問題、核擴散問題、對非政策及其他層面上的政策反應,形成了許多偏見性的認識和比較強硬的政策建議。本文以歐洲對外關系委員會這一著名歐洲智庫近年來發(fā)表的三個代表性涉華研究報告為重點分析對象,通過闡析其核心內涵,試圖揭示近期歐洲內部政策精英對華認知的復雜心結,特別是所展現(xiàn)的負面疑慮傾向值得關注,并就此進行了思考。
關鍵詞 歐洲智庫 中歐關系 歐盟對華政策
引言
近年來,隨著中歐相互依存性的加深,中歐關系的復雜性也日益凸現(xiàn)。其中突出表現(xiàn)在歐洲內部對中國崛起與外部行為的疑慮、曲解明顯加深。比如,許多歐洲媒體對中國的持續(xù)負面報道,自2008年以來明顯增多。特別是圍繞涉藏問題、貿易不平衡問題、氣候變化、對非援助問題等指責中國。連西方學者對此也不否認。例如有德國學者就認為,歐洲公眾對中國負面看法增加,歐洲媒體對此至少要負部分責任。許多歐洲媒體近幾年來因不斷妖魔化中國而越來越流行。正是這種妖魔化,公眾輿論的對華認識開始改變,而公眾的認知對政治家又會產生重要影響。
與2006年以前歐洲國家對華認知持比較積極的看法相比,歐洲公眾輿論對華負面認知傾向近幾年來明顯上升。根據(jù)英國BBC2010年4月發(fā)布的一項民意調查顯示,一些歐洲國家民眾2010年初對中國持負面認知的比例繼續(xù)居高不下,甚至有些國家還在上升:例如,在意大利,接受民調的公眾對中國持負面認知的比例是72%(2009年初比例是68%),德國是71%(2009年為69%),法國是64%(2009年為70%),西班牙和葡萄牙都是54%(2009年西班牙為54%,葡萄牙未列入調查)。BBC在2011年3月7日公布的新近調查結果顯示,中國在歐盟主要國家的形象依然呈現(xiàn)負面認知為主調:認為中國國際影響力主要是消極的受訪者比例,法國為64%,德國為62%,西班牙為57%,意大利為56%,英國為48%(其中英國對華持負面看法的受訪者比例比2010年上升10個百分點)。歐洲民意的這種負面消極認知比例之高,與中歐全面戰(zhàn)略伙伴關系的發(fā)展極不協(xié)調。
伴隨著歐洲主要國家公眾輿論近年來對華認知負面傾向的明顯增強,作為反映歐洲精英政策理念的一些重要智庫,近年來陸續(xù)發(fā)布的不少研究報告,雖然仍肯定中歐關系的重要性,但對華疑慮傾向也日益顯著。例如,作為歐洲著名智庫之一的歐洲對外關系委員會(ECFR)自2009年至2011年連續(xù)發(fā)布的3份關于中歐關系的研究報告,非常典型地體現(xiàn)了這種趨向。
歐洲對外關系委員會作為首個真正泛歐性的智庫,于2007年10月發(fā)起,其目標是就以歐洲價值觀為基礎的連貫一致的歐洲外交政策發(fā)展進行研究,并促進泛歐性的爭論。其組成及活動體現(xiàn)三個特點:一是匯聚了來自歐盟成員國和候選國100多位政治家、政策制定者、思想家和商人等社會精英,是個真正泛歐性質的委員會,其成員每年會晤一次;二是它在歐盟主要成員國都有實質性存在:它在柏林、倫敦、馬德里、巴黎、羅馬和索菲亞都有辦公室,這在歐洲的諸多智庫中非常獨特,今后它還計劃在華沙和布魯塞爾設立辦公室;三是它頗具特色的研究和政策發(fā)展過程:它把來自整個歐洲的杰出研究者和政策實踐者匯聚成一個團隊,通過泛歐性關注的創(chuàng)新性項目推進其目標?;顒影ɑ狙芯?、發(fā)表政策報告、私人會議和公開辯論、在歐盟成員國首都的“歐洲對外關系委員會之友”聚會、關鍵性媒體發(fā)布等。正是這樣一個歐洲智庫,最近三年連續(xù)就歐盟對華政策及中歐關系發(fā)表了研究報告,進一步引發(fā)了歐洲內部關于對華認知和政策調整的爭論。下面就以該智庫發(fā)表的三個涉華研究報告為重點分析對象,揭示歐洲內部政策精英對華認知的近期趨向。
宣稱歐洲應該對華奉行互惠性接觸政策
2009年4月,歐洲對外關系委員會發(fā)布了著名的《中歐關系的權力審計》研究報告。該報告開篇就宣稱,“中國已經成為一個全球性大國”。報告一方面承認在全球經濟危機背景下,中國經濟增長對全球金融穩(wěn)定的重要意義,以及中國崛起對重大全球性問題(從氣候變化到經濟治理或核擴散等)的應對解決具有決定性作用;另一方面,該報告又宣稱,盡管有些歐洲人對中國崛起的消息感到興奮,但更多人對中國崛起的長遠后果是恐懼多于希望,并稱歐盟領導人也同樣具有許多這類擔憂,并密切關注著中國。
就其核心內容而言,該報告首先回顧和反思了歐洲對華所謂的“無條件接觸政策”,批評了歐盟層面和成員國層面對華政策的缺陷和失敗之處,宣稱歐盟的對華無條件接觸政策陷入一種“惡性循環(huán)”。報告宣稱,歐盟長期對華奉行的所謂“無條件接觸政策”使得中國能夠從與歐洲的經濟與其他方面合作中全面獲益,而歐洲只得到很少回報,認為中國對那些希望進入中國市場的歐洲公司設計了更多障礙,并將之歸于歐盟對華貿易赤字的重要原因,甚至認為中國在2009年20國集團峰會的表現(xiàn)證明它實際是在避免真正承擔國際責任等。報告指責說,在全球性問題上(如氣候變化),中國也在削弱西方在一些緊迫性問題上采取的努力。
報告還刻意渲染歐盟內部所謂對華態(tài)度的分裂性問題,聲稱“中國已經掌握了如何利用歐盟成員國之間的分歧”。根據(jù)歐盟27個成員國在如何處理中國對歐洲經濟的影響和如何在政治上接觸中國等兩大主要問題領域的不同態(tài)度和行動,該報告作者把歐盟成員國劃分為所謂自信的產業(yè)主義者、意識形態(tài)自由貿易者、迎合性的重商主義者和歐州追隨者四類,宣稱中國已經學會了利用他們之間的分歧,把中國與歐盟的關系視為為一種象棋游戲——27個對手擠在棋盤另一端,為走哪一步而相互爭論不休,并且中國知道自己的優(yōu)勢且不再隱藏,開始以外交輕視的態(tài)度對待歐盟等。報告用了相當篇幅分析了所謂中國在對歐政策上奉行的“熟練的實用主義”戰(zhàn)略,認為中國作為一個技巧熟練的實用主義國家,巧妙地利用了歐盟內部成員的對華認知分歧,并在對歐外交中日益顯現(xiàn)強硬的姿態(tài)。報告甚至總結了所謂中國對付歐盟的三種技巧:一是運用自身中央集權控制體制和歐盟開放的市場與政府之間的不匹配挖掘在歐洲的各種機會,同時通過產業(yè)政策、限制機場準入和保護自身經濟;二是通過接受正式對話并把對話變成無所不包的清談俱樂部分散歐盟就特定議題施加的壓力;三是利用成員國之間的分歧。在此基礎上,報告分別從全球政治議題和經濟失衡角度,試圖論證歐盟長期奉行的對華“無條件接觸政策”的失敗。
正是建立在以上認知基礎上,報告明確呼吁歐盟在對華政策上應向互惠性接觸方向邁進,主張歐盟應該充分利用所有可用的杠桿,與中國進行更強硬的討價還價,以便更好地捍衛(wèi)歐盟及其成員國的利益。報告宣稱,無論是從尋求近期利益角度,還是從尋求使中國與歐洲的目標和價值觀趨同角度衡量,歐盟都沒有從對華無條件接觸政策獲得多少回報。因此,歐盟應該放棄通過無條件接觸重塑中國的嘗試,而是轉向一種能提供實現(xiàn)自己最緊迫目標的現(xiàn)實主義機會的戰(zhàn)略,無條件接觸政策應該讓位于“互惠性接觸政策”(reciprocal engagement)。這是一種基于利益的新思路,須遵循兩項原則和兩條標準。兩項原則是:歐洲向中國的提議應當集中于經過縮減的政策領域,并且歐盟應當利用各種激勵和杠桿確保中國會給予互惠性回報;兩條標準是:與歐盟有相關性,歐盟集體努力改變中國政策的現(xiàn)實期望。報告雖然宣稱“互惠性接觸”不是遏制中國的進攻性戰(zhàn)略,但明確強調歐盟立場要堅硬起來,在與中國談判中采取更強硬的討價還價,以便達成互利的交易。報告呼吁歐盟必須就一種更強有力的對華戰(zhàn)略達成共識:歐洲理事會應當對歐盟對華政策進行重大反思;歐盟成員國應當把它們與中國的國家合作項目和主要對話“歐洲化”,強調要形成對華統(tǒng)一集中的對話或項目,成員國政府之間的協(xié)調不可替代;要在優(yōu)先議題領域接觸中國,歐盟應當建立一種永久性的“開放式三駕馬車”機制,即三駕馬車不僅包含現(xiàn)任和下任輪值主席國和歐盟委員會,也應當向那些愿意對議題做貢獻的成員國開放。在報告作者看來,重新思考中歐關系具有重要戰(zhàn)略意義。歐洲需要中國成為一個更好的伙伴和更好的全球公民,互惠性接觸可以更好地促成這一目標實現(xiàn)。
應該說,這是2008年中歐關系出現(xiàn)嚴重波折后歐洲智庫發(fā)表的最具代表性的一份研究報告,其對華認知基調明顯呼應了同期歐洲公眾輿論不斷加深的負面認知傾向。報告中對中國的對歐政策以及歐盟的對華政策解讀明顯帶有偏見,特別是關于中歐關系中所謂中國獲益巨大而歐盟得到回報很少的論點更是缺乏事實根據(jù)。如果真像報告作者所說的那樣,如何解釋過去15年來中歐關系不斷提升的客觀現(xiàn)實呢?很顯然,假如歐盟及其成員國果真沒有從對華接觸政策和中歐關系中獲得豐厚回報,中國政府再怎么單方面地“積極推進”都不可能得到歐洲人的積極響應,與共同致力于中歐全面戰(zhàn)略伙伴關系的建設更是自相矛盾。至于所謂中國奉行“熟練的實用主義”戰(zhàn)略,利用歐盟內部分歧,對歐采取所謂輕視性外交態(tài)度等分析,更是對中國對歐政策的歪曲性解讀。眾所周知,中國對歐盟的政策是一貫的,即始終重視歐盟的國際地位,一貫珍視中歐關系的健康穩(wěn)定發(fā)展,中國并不希望因為與歐盟個別成員國在特定問題領域的分歧和爭執(zhí)而影響中歐整體關系大局。包括歐洲智庫的一些歐洲分析人士一再拿2008年中國因薩科齊會見達賴喇嘛而推遲中歐領導人峰會說事,以此證明中國對歐外交開始強硬。這同樣顯示了歐洲內部對華認識的既有偏見。如果客觀公正地理解那一個案的前后因果關系,誰是誰非應該不難判斷,對中國的反應舉措也應該容易理解。
進一步呼吁歐盟構建更有效協(xié)調統(tǒng)一的對華政策
時隔一年以后,歐洲對外關系委員會在2010年6月又發(fā)布了一項涉華分析報告。這份名為《全球性的對華政策》概要,和西方一些媒體所渲染的“中國外交強硬論”的基調有更相似之處。報告宣稱,隨著中國經濟實力的強大,中國在經濟、外交、軍事、甚至人權等諸多領域正在展示一種新的過分自信,對包括歐盟和美國等西方成員以及周邊鄰國等開始展示強硬姿態(tài)。該報告表示,中國現(xiàn)在幾乎影響每一個全球性問題:從貿易和經濟到氣候變化與核擴散;而且也影響著從非洲到中東等幾乎世界每一個角落。該分析還認為中國目前正利用其越來越多的杠桿抵制西方的壓力,避免在國際社會承擔更多責任等。
就主要基調而言,該政策分析報告沿襲了2009年發(fā)布的《中歐關系的權力審計》報告的基本主題,除了繼續(xù)批評歐洲過去的對華接觸政策并未產生預期效果外,旨在更詳細地解釋2009年研究報告提出的對華互惠性接觸政策的關鍵因素。但明顯不同的是,這份《全球性的對華政策》概要已經不滿足于尋求歐盟內部協(xié)調統(tǒng)一的“互惠性接觸”,而是要基于一種更寬廣的全球視角,明確呼吁歐洲需要從全球意義上重新塑造對華政策,即歐盟成員國不應只從雙邊意義上思考對華關系,而是應該考慮中國對歐洲外交政策所有問題的影響以及對歐洲與所有其他國家和地區(qū)關系的影響。歐洲需要更有效地協(xié)調其對華政策,特別是在歐盟層面上,需要與其他國家合作,增強對中國的影響力。
該政策報告指出,隨著中國經濟上日益強大而在一系列廣泛的政策領域表現(xiàn)出過分自信的最新表現(xiàn),似乎展現(xiàn)了國際體系中一個所謂日益強硬的“新中國”形象,并宣稱中國目前越來越不愿簽署本來會使自己進一步融入國際體系的新協(xié)議。該政策概要雖然表示中國的戰(zhàn)略不應該被視為對國際體系及其規(guī)則的一種修正主義式的挑戰(zhàn),但又特別強調,中國建立消極性聯(lián)盟是要抑制任何新的國際規(guī)范建設,并指稱中國在國際事務中游說和利誘合作伙伴,回報那些愿意與其合作者,威脅那些不愿合作者,在諸如主權和貿易等問題上構筑聯(lián)盟,并時常毫不客氣地拒絕、恫嚇或孤立那些暫時有保留意見的伙伴。該政策概要甚至聲稱“中國在現(xiàn)實中總是同時呈現(xiàn)進攻性和防御性姿態(tài),并嚴厲申斥對方要么是麻煩制造者,要么是共識或規(guī)則的破壞者?!庇纱?,該政策報告作者根據(jù)當前中國在國際體系中的政策反應,得出結論認為,中國正成為基于全球規(guī)范和價值觀基礎上的歐盟對外政策的一個巨大挑戰(zhàn)。
因此,該報告強調,歐洲必須思考如何增強其對中國有限的影響力,認為歐洲構筑一種全球性對華政策的關鍵是與其他國家組成聯(lián)盟,從而增加歐洲對華影響力。報告提出歐洲所需要的新的對華政策方法在全球性意義上包含兩層含義:第一,新的對華政策應當承認中國現(xiàn)在對歐洲而言確實是一種全球性挑戰(zhàn);第二,新的政策方法應當發(fā)展一種全球性的反應,它基于承認以下假設:如果歐洲不太以北京為中心并且更多集中于與他人協(xié)調來塑造中國的選擇,那么歐洲將更為有效。這份政策概要作者還強調這種新的全球性對華政策應該建立在他們2009年政策報告中勾畫的“互惠性接觸”基礎上,認為歐洲應當準備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的方法,對中國基于利益式的方法做出反應。歐洲既應當集中關注有限政策領域的中歐關系,也應該準備利用刺激和影響杠桿確保中國會做出互惠性回報。報告特別強調歐盟更應當就五個問題領域關注中歐關系:貿易和投資政策、產業(yè)和技術、氣候變化、核擴散與伊朗以及人權。提出歐盟需要更有效性協(xié)調政策,確定可能的聯(lián)盟伙伴并與它們合作,以便提高影響力,并辨識在中國國內歐洲可與之共享利益的利益集團和相關人員。
簡言之,該政策報告的基調性結論是,中國的崛起對歐洲是一個巨大的挑戰(zhàn),歐洲需要一項全球性的對華政策來回應。這實際是要求歐洲決策者共同向中國施加壓力,與中國政府進行更強硬的討價還價,在許多重要問題上向中國提出統(tǒng)一性的要求。歐洲智庫的這種政策建議,很典型地反映了歐洲內部對華認知上的矛盾復雜性。事實上,中歐關系目前正處于一個新的微妙發(fā)展階段,雙方相互依存性和雙邊關系復雜性同步凸現(xiàn)很可能是一種常態(tài)化的發(fā)展態(tài)勢。如果處置不當,所謂中歐全面戰(zhàn)略伙伴關系很難有實質性的提升,甚至維持現(xiàn)狀都不容易。有學者在展望中歐關系未來前景時,甚至也設想了一種中歐更具對抗性關系的可能性,認為如果中國和歐盟都在諸如貿易問題、人權問題、臺灣問題、以及廣泛的全球性問題(武器擴散、氣候變化、能源安全)和非洲事務等方面采取過分自信或武斷的政策,那么人們就會設想中歐更具對抗性關系前景的出現(xiàn)。因此,中歐雙方妥善處理分歧,尊重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關切,就成為避免更具對抗性關系前景的關鍵。但從目前看,真正做到這點,使中歐全面戰(zhàn)略伙伴關系具有名副其實的內涵并不容易。
近期更直言不諱地對中國的對歐投資政策表達擔憂
正當歐洲部分國家深陷主權債務危機、中國基于戰(zhàn)略伙伴的定位積極準備加大力度加強合作、擴大對歐投資和貿易之際,歐洲內部對中國的善意之舉頻頻出現(xiàn)懷疑和曲解。除了一些歐州輿論對中國的貿易和投資活動表示擔憂之外,2011年7月,歐洲對外關系委員會再次發(fā)布一份涉華分析報告,赫然醒目地宣稱中國“爭搶歐洲”。報告的開篇部分就表示,“中國正在買斷歐洲”。報告?zhèn)鬟f出的刺激性聲音和目前歐洲內部一些媒體輿論的類似擔憂,再次讓本希望與歐洲進一步加強合作、共同應對國際金融危機和歐洲債務危機的中國感到困惑。
《爭搶歐洲》報告宣稱,隨著中國購買歐洲國家政府債券、投資歐洲公司、利用歐洲開放的公共采購市場,中國“爭搶歐洲”的現(xiàn)象正在發(fā)生。IDzdCQ7OqbJTFd3qyMiaiAr1eVX96isSuo/qsntnC5U=報告甚至認為遭受債務危機打擊下的歐洲對短期現(xiàn)金的急需為中國提供了所謂的可乘之機:既可以達成好價錢的交易,又能在歐盟成員國之間挑撥離間并從中漁利。報告認為中國乘歐洲債務危機正在分化歐洲各國,中國在歐洲存在的不斷擴展正在歐洲內部形成一種新的斷層線,并使歐洲更難以執(zhí)行更際協(xié)調的對華政策——而這正是近年來歐盟試圖開始發(fā)展的政策取向。由于歐洲各國競相競爭中國的商業(yè)機會,它們正在減少自己集體談判互惠性地進入中國市場的機會。
該報告雖然坦承歐洲人不應抱怨中國利用這次機會擴展在歐洲的經濟存在,也不應當訴諸于保護主義,但是,報告更明確地表示,歐洲各國應當圍繞他們的共同利益團結起來,并采取步驟創(chuàng)造一種基于規(guī)則的公平的競爭環(huán)境,使得歐洲公司在中國能夠和中國公司在歐洲一樣公平競爭,特別是在政府債券購買和審查直接投資制度方面創(chuàng)立更加協(xié)調的體制,并鼓勵公共采購領域的公平競爭。歐洲需要一種清晰明確的統(tǒng)計制度來追蹤中國在歐洲的債券購買活動。報告作者聳人聽聞地表示,如果中國憑借這種更大的影響力獲得政策支持,歐洲將在一系列問題領域付出代價——從全球金融改革和國際治理到環(huán)境規(guī)范和人權。
《爭搶歐洲》報告發(fā)布之時,正值歐洲債務危機進一步凸顯。其基本基調依然顯示出對華認知偏見和明顯的不信任感。報告透出的觀點雖然主要針對中國對歐貿易和投資政策,但實際上也不利于中歐加強戰(zhàn)略互信。在筆者看來,這很可能是目前中國在歐債危機問題上表現(xiàn)謹慎的一個重要刺激因素。
歐債危機爆發(fā)之初,中國政府本來采取了非常積極的建設性態(tài)度和措施——擴大對歐投資、認購相關國家的公共債券等。然而,中國的這種積極反應似乎并未得到歐洲媒體輿論的善意回應。相反,歐洲內部類似中國“爭搶歐洲”、中國推行“債券外交”等論調頻出,讓中國多少有些沮喪和失望。正如中國外交部傅瑩副部長近期指出的,本來中歐之間的合作關系是互利互惠的,但中國人聽到來自歐洲充滿矛盾的聲音:有人認為中國應該救助歐洲擺脫困境;也有人擔心中國將向歐洲提出“恐怖的要價”;甚至有人聲稱,向中國尋求幫助是歐洲的屈辱。她對此進行了有力的反駁,“中國加強同歐洲的經濟合作,這正是歐洲克服困難所迫切需要的。為什么要對這樣的正常、有益而又健康的交往賦予如此多的負面政治含義呢?這種扣帽子的作法只會干擾中方的決策,阻礙雙方合作的深入。這個現(xiàn)象,它反映出的是歐洲對華發(fā)展關系長期存在兩股相反的力量。一股是加強合作的吸引力,另一股是懷疑猜忌的排斥力。這使歐洲在消除對華關系障礙上難以邁出大的步伐,歐洲媒體對華看法也經常在看好和唱衰之間搖擺”。由此不難理解,歐洲內部對華認知的這種猜疑和不信任,再次讓中國政府意識到問題的復雜性,即便單純的對歐投資等經濟問題也往往被賦予政治化的內涵。
結語
中國崛起對歐洲的沖擊以及由此引發(fā)的爭論近年來已成為學界關注的一個熱門話題。歐洲敏感地意識到中國快速增長的經濟規(guī)模及其引發(fā)的國際體系權力結構變化對自己的重要含義。正如有歐洲學者早在2008年就宣稱的,“中國對歐盟構成根本性的對外政策挑戰(zhàn)……中國在國際上奉行的許多政策,與歐盟的核心外交政策目標和歐盟外交政策試圖促進的結構性安排迎頭相對”。這種認知在2008年以來的歐洲學界和輿論界日益突出,對中歐雙方政治及戰(zhàn)略互信的加強構成新的挑戰(zhàn)。
近年來無論是歐洲媒體輿論的對華歪曲性負面報道,還是歐洲智庫的一系列涉華分析報告,似乎都在不約而同地傳遞一個主流基調:中國崛起對歐洲的挑戰(zhàn)不容忽視。值得關注的是,相比歐洲一些媒體的對華認知喧囂,歐洲智庫作為歐洲政策精英重要的智力支持來源,其政策分析報告對歐盟官方的政策制定可能更具影響力。它們對中國崛起及中國對外政策行為的負面性解讀或認知在歐洲內部引發(fā)的爭論更易為學界和政界關注。歐洲內部的這些對華認知反應,折射了歐洲人對中國崛起的極為不適應和難以平和接受的心結。這種不適應心態(tài)糾結很大程度上和歐洲長期形成的優(yōu)越感和意識形態(tài)偏見密切相關。而要消解這種糾結心態(tài)和政治偏見,不是短期內能夠輕易實現(xiàn)的,這需要中歐雙方繼續(xù)探索政治互信和相互尊重的合適途徑,并通過進一步強化雙方經貿合作的堅實基礎和有效加強人文交流,促進雙方人民之間更緊密的聯(lián)系,從而夯實中歐關系的民意基礎。
當然,中歐相互依存持續(xù)加深也是難以回避的現(xiàn)實。以歐洲對外關系委員會為代表的歐洲智庫近些年的對華分析報告幾乎都不得不承認,歐洲需要學會面對中國崛起的事實,也都認識到今天中國的政策選擇已經不僅僅對周邊地區(qū)產生影響,而且在全球經濟和貿易金融、氣候變化、核擴散、以及許多地區(qū)性問題上正在產生深刻影響。因此,作為中國的第一大貿易伙伴和致力于建設的全面戰(zhàn)略伙伴對象,歐盟及其成員國也不得不承認中歐關系在全球性層面和雙邊層面都具有重大意義。而且歐盟內部對華戰(zhàn)略認知中的兩面性特點將繼續(xù)下去,進而很有可能使中歐關系的復雜性進一步突出。這也正是我們需要更謹慎對待的重要原因。
(責任編輯:張業(y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