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鍵詞〕高三;心理輔導;關鍵點
1. 對高考的認知:高考是起點,不是終點
考生A:“只剩下兩個月不到就要高考了,我的成績一直屬于中等水平。近段時間我很努力,每天在教室里看書做題,連活動課都不參加了,但還是擔心高考的時候發(fā)揮失常。如果這樣我這輩子就完蛋了。我家經濟條件比較差,父母都是工人,沒什么文化,為了給我攢大學學費,每天起早貪黑地辛苦工作。媽媽說,如果我考不上本科,我們家這輩子就沒有希望了。最近,我腦海里經常出現高考那天全身緊張、腦子空白的場面,晚上常常睡不著,睡著了做夢也會夢見高考失利的場景。我非常絕望、無助,每天都掉眼淚,感覺活著很累,真怕這樣下去,還不到高考我就支撐不下去了?!?br/> 很多人把高考看成人生成功的唯一機會,這也是家庭、學校、社會教育一個共同的認知誤區(qū)。其實成功有很多種,它并不是一步到位的。高考很重要,是個人生涯發(fā)展中最先到來的一個機會,但高考只是個起點。很多人誤將高考當作終點,當作“最后”的拼搏。這種想法會產生很多后果,包括高考前的焦慮緊張,以及上大學后的目標迷失等。高考確實重要,但是當對高考重要性的關注妨礙了我們的學習時,我們就應該考慮調整認知了。
2. 自我評價與自我期望:目標不是越高越好
考生B:“我自己感覺平時學習挺好的,但是高中以來考試成績總是不太穩(wěn)定。到了高三,雖然成績起伏程度比以前小了,但還是不太穩(wěn)定,以前我在班級排2~20名,現在排在5~12名。最近幾次考試發(fā)揮特別不理想,成績都在班級10名左右,我覺得保持在前5名才是合理的。我在考試時想了很多辦法,但成績還是沒有提高。高考復習時間只剩下兩個月了,我心里很著急?!?br/> 自我期望高是高三學生的普遍狀態(tài),幾乎每個同學都認為自己考試時沒有發(fā)揮出水平,每一次扣分都是“失誤”,每一次考試都可以發(fā)揮得比前一次好。適當的期望和動機有利于斗志的激發(fā)和成績的發(fā)揮,但如果期望動機過高,更易患得患失,反而會阻礙水平的正常發(fā)揮,并不像人們通常認為的“目標越高越好”。
雖然成績一直起伏不定,但是該考生只愿意承認考得好時的“實力”,不愿意重視考得不好時的“現狀”,一直對自己定位太高,主攻高難度的題,忽視基礎知識的鞏固和再加工,遺留了很多基礎知識的“漏洞”。一旦某次考試考到的漏洞較多時,成績就明顯下降,反之,則“表現正常”。由于沒有客觀分析成績起伏的原因,錯誤地將很多精力放在所謂“考試心態(tài)”的調節(jié)上,沒有對癥下藥,錯過了提高成績的機會。
3. 考試技巧與學習策略:往往是真正的問題所在
考生C:“我自己分析了一下原因,感覺自己在考試時心態(tài)不好,粗心大意,而且越到后來心態(tài)越差。但是這些題目憑我的實力放在平時應該都是會做的。說到考試心態(tài)不好的表現,好像也說不上來具體的反應,也沒有常見的焦慮緊張的癥狀,只是自己感覺考試時總體‘情緒’不太好,如果情緒好些,應該就能考出理想成績?!?br/> 考生非常重視考試成績,把考試成績作為能力和尊嚴的主要評價標準,所以一旦沒考好,傾向于歸因為粗心大意、心態(tài)不良等看似可改變的外在原因,而非策略、技巧、習慣等主觀上較難改變的能力原因。這容易導致考試后錯誤歸因,考試時錯誤重現。
C生經過一段時間的咨詢后,經觀察發(fā)現自己在平時作業(yè)或者練習時就經常犯錯,并不是考試的時候才會“粗心大意”。只是由于平時時間相對寬裕,情緒更穩(wěn)定,心態(tài)更寬容,所以從來沒有認為這是個需要重視的問題,以為只要考試時“注意點”就可以了。考試時,因為時間有限、題量大,更多情況下是平時習慣的重現,所以根本做不到平時告訴自己的“注意點”。以下是我為該學生制定的考試技巧和學習策略調整方案:
平時采取的策略:在“理科綜合”(包括物理、化學、生物三科)中,C生物理和化學掌握得不錯,生物有些薄弱,所以每次考試都先挑生物題做,再做物理化學;又怕大題目放在最后來不及,所以總是先做大題,再做選擇填空等小題目。
對該策略的討論:由于在考試過程中人為采取了“難-易”“薄弱-擅長”的策略,考試開始時容易出現和積累各種不良情緒,對之后的情緒影響很大,結果導致C生不僅花在生物上的時間拉長,而且自己擅長的物理、化學反而無法在正常的情緒狀態(tài)下完成;并且因為物理、化學分數比例遠高于生物,實際上得不償失。
策略調整:遵循試題安排順序,從頭到尾答題,不人為調整;或者按照“擅長-不擅長”的順序進行答題,盡量減少由于對學科和題型順序的不合理安排和過分關注導致時間和情緒上的損失,著重在平時增加對生物學科的時間投入,而非考試時的“重視”。
4. 針對焦慮癥狀的放松訓練和系統脫敏訓練
考生D:“在緊張的高三復習中,我發(fā)現自己總會受別人的影響,看見別人在看什么學科的書,就會產生自己這門學科沒學好,也要和別人一起看的想法,產生焦慮情緒。這種情況已經持續(xù)了好久,我也想到了可能是自己不夠自信的緣故,也反復對自己說‘適合自己的方法就是最好的’,但還是忍不住去在意這些雞毛蒜皮的小事,別人轉筆發(fā)出的聲音、咳嗽的聲音都能讓我緊張好一陣子。”
研究表明,適當的緊張焦慮感有積極意義,有助于智能的發(fā)揮。緊張是喚起和維持大腦興奮性的力量,促使人思維活躍。但是過度焦慮對于生理、心理和所做的事情都有很大的危害。放松訓練對提高成績非常有效。可以開展如下放松訓練,以增強自我的軀體可控感。
呼吸放松:輕輕地吸氣,延長吸氣時間,再緩緩呼氣,反復多次。
肌肉放松:閉上眼睛,找個舒服的姿勢,握緊拳頭,尋找緊張的感覺,然后放松,沿著手臂向上放松,再從頭到胸,到腰腹、腿腳,尋找每個身體部位緊張和放松的感覺,最后尋找全身放松的感覺。
冥想放松:配合放松和平靜的輕音樂,結合呼吸放松和肌肉放松,再加上積極的語言暗示。
焦慮是一種心理電波,這種電波會干擾人體的腦電波和生理電波,從而引起不良的情緒和生理反應。就讓我們一起來釋放它吧:走出教室,跑上幾圈,大喊兩聲,出一身汗,洗個澡,再找同學傾訴交流……不要以為這是浪費時間,良好的身體狀態(tài)、適度的發(fā)泄是可以提高學習效率的。
?。ㄗ髡邌挝唬赫憬幉ㄊ雄粗葜袑W,寧波,315101)
編輯 / 黃才玲 終校 / 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