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卿紅
(中共株洲市委黨校,湖南 株洲 412008)
創(chuàng)新維護群眾權益機制的路徑探尋
□ 卿紅
(中共株洲市委黨校,湖南 株洲 412008)
隨著改革開放的日益深入和市場經濟的不斷發(fā)展,人民群眾的物質文化需要不斷增長,相伴產生的是社會各階層利益沖突加劇,其影響了民眾正常的生產生活,破壞了社會的穩(wěn)定。因此,要準確把握維護群眾權益的新內容,加強和完善黨和政府主導的維護群眾權益機制,形成科學有效的利益協調機制、訴求表達機制、矛盾調處機制和權益保障機制,切實維護群眾的合法權益,推動和諧社會建設。
群眾權益;民生民權;機制建設
目前,我國正處于重大的社會轉型期,市場經濟體制的推行導致社會利益不斷分化,原有利益格局被打破,社會階層間的利益差距不斷擴大,利益主體及利益關系日益多元化、復雜化。同時,隨著民主政治的發(fā)展,民眾的政治參與意識逐步覺醒,利益觀念不斷增強,都想在利益格局調整中維護并促進自身的合法權益。但由于我國的政治體制改革滯后于社會經濟發(fā)展,民眾維權機制不夠健全,使得因企業(yè)改制、農村征地及城市拆遷等引發(fā)的矛盾沖突加劇,群體性事件頻發(fā)。加劇的矛盾沖突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民眾正常的生產生活,破壞了社會的穩(wěn)定,引起了黨和政府的高度關注。胡錦濤總書記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社會管理及其創(chuàng)新專題研討班開班式上指出:要進一步加強和完善黨和政府主導的維護群眾權益機制,統籌協調各方面利益關系,加強社會矛盾源頭治理?!吨腥A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fā)展第十二個五年規(guī)劃綱要》第九篇更是專章描述了“完善維護群眾權益機制”:要“加強和完善黨和政府主導的維護群眾權益機制,形成科學有效的利益協調機制、訴求表達機制、矛盾調處機制和權益保障機制,切實維護群眾合法權益?!边@些論述對于進一步維護好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推動和諧社會建設,加快健全并完善黨和政府主導的維護群眾權益機制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群眾權益包括權利和利益。權利和利益的前提和基礎都是人的需要,人的需要是多方面的,因而群眾權利和利益也是多方面的。既包括政治權利和利益,也包括社會經濟、文化權利和利益。從利益上講,既包括物質利益,也包括非物質利益。在現階段,我們強調切實維護群眾權益,強調的是切實維護人民群眾的合法權利和合理利益。[1]
政治權利和自由是指憲法和法律規(guī)定公民有參加國家管理、參政議政的民主權利以及在政治上享有表達個人見解和意愿的自由。一是必須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的知情權。首先,人民群眾只有了解政府政務運作的信息,才會相信政府,支持和配合政府的管理,從而減少可能因懷疑、誤會而產生的與政府的矛盾、沖突;即使在矛盾和沖突產生后,也易于溝通、協調和解決。其次,人民群眾獲取通過政府和其他公共機構收集的社會信息,可以防止社會生活中因各種信息不對稱而可能導致的被侵權及由此可能引發(fā)的矛盾和沖突;在侵權事件、矛盾和沖突發(fā)生后,有了信息公開,有了知情的渠道和途徑,相應問題才有獲得較為公正和有效解決的可能。二是必須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的參與權。首先,人民群眾依法通過各種途徑和形式,參與管理國家事務,管理經濟和文化事業(yè),管理社會事務,感受到自己是國家的主人、社會的主人,感受到自己對國家和社會的責任,從而積極與政府和單位、組織的管理者合作,推動社會公共事業(yè)的發(fā)展;其次,人民群眾對國家政務和社會事務的參與,有利于防止社會公共政策和公權力行為的偏差和失誤,平衡和協調各社會不同階層、不同群體人們的利益沖突。三是必須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的表達權。所謂“表達權”,主要是指公民通過出版、集會和其他各種途徑(如新聞媒體、信訪等)公開發(fā)表自己的思想、觀點、主張和看法的權利。[2]各社會不同階層、不同群體的人們只有平等地享有表達自己的思想、觀點、主張和看法的話語權,才能實現和保障社會公平;不同思想、不同主張的人們只有平等地享有表達權、話語權,才能相互了解、相互協調、相互妥協,各種利益沖突才能化解。四是必須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的監(jiān)督權。監(jiān)督是保障公權力合法與正當行使的必要條件,沒有監(jiān)督和制約的權力必然會膨脹、腐敗和被濫用。監(jiān)督是公權力在行使過程中實現自我糾錯、自我調節(jié),以保障立法者、決策者、執(zhí)法者主客觀一致,法律、政策與國情、社情、民情適應,從而實現社會與自然和諧、人與自然和諧的重要條件。
公民的社會經濟權益,是指公民享有的物質經濟利益方面的權利,它是公民實現其他權利的物質條件,是與改善與提高公民的物質生活水平和精神生活水平密切有關的重要權利。一是必須切實保障勞動者的就業(yè)權和取得合理報酬權。就業(yè)是民生之本,在當前加快工業(yè)化、城鎮(zhèn)化和現代化進程中,就業(yè)壓力相當大。這就要求把擴大就業(yè)作為經濟社會發(fā)展和調整經濟結構的重要目標,實現經濟發(fā)展和擴大就業(yè)的良性互動。二是必須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的財產權。財產權是指公民對其合法財產享有的不受非法侵犯的所有權。《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以下簡稱《憲法》)第13條第3款規(guī)定:“國家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規(guī)定對公民的私有財產實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給予補償?!毙姓饔眉词鼓康幕虺霭l(fā)點是正當的,它也可能會對相對人造成損害,如果不對這種損害給予補償,行政征用就不具有完全的正當性。行政征用的完全正當性還需要對財產損害的相當性補償予以支持。三是必須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的健康權。健康權是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基本權益之一。必須堅持公共醫(yī)療衛(wèi)生的公益性質,深化醫(yī)療衛(wèi)生體制改革,強化政府責任,嚴格監(jiān)督管理,建設覆蓋城鄉(xiāng)居民的基本衛(wèi)生保健制度,為群眾提供安全、有效、方便、價廉的公共衛(wèi)生和基本醫(yī)療服務。當前尤其要以解決群眾看病難、看病貴問題為重點,大力發(fā)展公共醫(yī)療衛(wèi)生事業(yè)。四是必須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的受教育權。保證人民享有接受教育的機會,是黨和政府義不容辭的職責,必須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大力實施科教興國戰(zhàn)略和人才強國戰(zhàn)略,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質量,建設現代國民教育體系和終身教育體系,保障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機會。五是必須保障人民群眾的受救助權。我國《憲法》第45條規(guī)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喪失勞動能力的情況下,有從國家和社會獲得物質幫助的權利。”必須在適應人口老齡化、城鎮(zhèn)化、就業(yè)方式多樣化的基礎上,逐步建立社會保險、社會救助、社會福利、慈善事業(yè)相銜接的覆蓋城鄉(xiāng)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尤其要加快完善城鄉(xiāng)低保、農村五保供養(yǎng)、特困戶救助、災民救助、城市生活無著落的流浪乞討人員救助等制度,加強對困難群眾的救助。
公民文化權利包含如下五個方面的內容:一是享受文化成果的權利,二是參與文化活動的權利,三是開展文化創(chuàng)造的權利,四是文化創(chuàng)造成果受保護的權利,五是進行文化選擇的自由權利。[3]文化權利與政治權利、社會經濟權利一樣是平等的,它們在公民權利結構中處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公民文化權利的實現狀況是社會文明與進步程度的標志之一。作為公共行政部門,政府有責任、有義務去積極推動文化的發(fā)展,如發(fā)展文化產業(yè),繁榮文化市場等。但政府最基本的法定職責是最大限度地利用公共資源,創(chuàng)造各種條件去保障市民基本文化權利的實現;同時,政府作為其中的責任主體,必須把公民文化權利的實現程度作為政府績效考核的重要指標。
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我們黨的宗旨,中國共產黨代表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我們黨在建立之初就把中國人民的解放和中華民族的富強作為自己的宗旨;改革開放以來,黨始終把維護好、發(fā)展好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作為首要的問題去看待、去解決。實現好、維護好、發(fā)展好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是我們黨的根本價值取向。堅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是我們黨與其他一切剝削階級政黨的根本區(qū)別,是共產黨人價值觀的核心內容和本質要求。“人民群眾看我們黨,不僅要看黨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是否代表他們的根本利益,而且要看他們身邊的黨員干部是否真心誠意為群眾辦實事、辦好事,是否切實維護群眾權益。”胡錦濤總書記在十七屆中央紀委六次全會上的重要講話深刻揭示了做好群眾工作的核心:維護群眾權益。我們黨多年的執(zhí)政實踐證明,只有始終堅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才能團結帶領人民共同奮斗,取得革命、建設、改革各個歷史時期的勝利。也只有始終堅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才能保障人民群眾的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各項權益,推動國家利益、集體利益、群眾利益協調發(fā)展。
權益問題是引發(fā)人民內部矛盾的主要原因。權益是公民受法律保護的權利和利益,是行為主體在一定社會歷史條件下創(chuàng)造和享用外界對象以滿足主體需要的特殊社會關系。唯物史觀認為,人們奮斗所爭取的一切都同他們的利益有關,追求權益既是推動社會進步的強大動力,又是引發(fā)社會矛盾的主要原因。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社會發(fā)展取得的巨大成就,為實現人民群眾合法權益、解決人民內部矛盾、維護社會和諧穩(wěn)定奠定了堅實基礎。但也要看到,在當前經濟體制深刻變革、社會結構深刻變動、利益格局深刻調整、思想觀念深刻變化的條件下,利益主體日趨多元,利益矛盾日趨復雜。由于發(fā)展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xù)問題在短期內難以從根本上得到解決,人民內部各種具體權益矛盾不可避免地會經常地、大量地涌現出來,成為影響社會和諧穩(wěn)定的突出問題。特別是由于競爭條件不公平、公共產品不充足、社會管理不到位、有的干部作風不端正等因素,導致貧富差距懸殊、區(qū)域發(fā)展失調、城鄉(xiāng)差別拉大、行業(yè)收入失衡、勞資關系失和、醫(yī)患關系緊張、就業(yè)壓力增大、干群矛盾突出等。這一切,歸根結底在于人民群眾的合法權益沒有得到切實尊重、充分實現和有效維護,從而引發(fā)了各種各樣的矛盾。雖然這些矛盾是在全體人民根本利益一致基礎上的人民內部矛盾,但必須高度重視,下大氣力加以解決。唯有如此,才能激發(fā)社會活力,增強人民團結,促進黨和國家事業(yè)更好發(fā)展。[4]
著力維護人民群眾權益,有效預防和減少消極腐敗的危害是我們黨必須始終抓好的重要戰(zhàn)略任務。當前,我國已進入社會轉型期、改革攻堅期,面對世情、國情、黨情深刻變化的新形勢,有的干部宗旨錯位,群眾觀念淡薄,無視百姓疾苦,漠視群眾利益,對群眾冷暖不聞不問;有的干部脫離實際,亂鋪攤子,搞勞民傷財的“形象工程”;有的干部理想喪失、信念動搖,精神頹廢、意志消沉,在“權力關、金錢關、美色關”上敗下陣來等。這些消極腐敗現象雖然只發(fā)生在少數干部身上,但它嚴重影響了黨在人民群眾心目中的形象,嚴重損害了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勢必危及黨的生存與執(zhí)政地位。只有堅持以人為本,始終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注重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才能得到人民的支持,才能使我們的工作獲得最廣泛、最可靠、最牢固的群眾基礎和力量源泉,才能把握發(fā)展的航向,戰(zhàn)勝前進道路上的一切艱難險阻,才能使黨和國家的事業(yè)始終立于不敗之地。
維護群眾權益是個系統工程,要切實做好這項工作,關鍵在于建立健全維護群眾權益的科學機制,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讓人民群眾共享發(fā)展成果。必須在黨委、政府的領導下,以機制建設為龍頭,發(fā)揮全社會力量共同參與,以對人民高度負責的精神,在著力維護群眾權益、妥善處理相關問題的同時,加快法制建設步伐,創(chuàng)新維護群眾權益機制,探求和完善從根本上清除侵害群眾權益現象的長久之計。
群眾權益在本質上是利益問題,因此,必須發(fā)揮黨和政府在調整社會利益關系中的主導作用,要引導社會利益主體培育正確的價值取向,合理定位利益需求,科學選擇利益行為,正確處理利益關系,營造良好的利益協調環(huán)境。要加強法制建設,規(guī)范市場經濟主體及其行為,規(guī)范市場秩序,約束不同利益主體通過合法途徑獲取利益,同時強化調控功能,特別是要制定科學、合理的稅收政策,以緩解收入差距過大的現象,實現分配公平,為社會組織、成員平等競爭創(chuàng)造良好的環(huán)境,為低收入群體提供基本社會保障。要加強制度建設,一方面,加強對不同利益主體的制度約束,引導人們合法獲取正當利益,防止通過非法途徑謀取利益;另一方面,強化審計問責職能,堵塞國家資產可能出現的流失受損等漏洞,最大程度地保障社會的公共利益和群眾的基本利益,減少利益矛盾和沖突。[5]
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構建人民群眾訴求表達機制要有新舉措,要堅持科學化、民主化的原則,充分考慮訴求表達機制的快速性、有效性和可行性,將傳統表達手段和現代表達手段相結合。一是建立健全黨政領導干部聯系群眾制度。各級黨政領導干部應堅持黨的群眾路線,建立所轄地區(qū)領導干部帶領工作人員分片聯系群眾責任制,及時掌握社情民意。變群眾上訪為干部下訪。領導干部要經常深入基層,調查了解群眾信訪反映的問題,密切關注群眾的思想動向,掌握第一手材料,有針對性地解決好群眾信訪反映的問題,從而實現變群眾上訪反映問題為領導干部主動下基層為群眾解決實際問題。政府信訪部門可以考慮派遣獨立巡視員定期到各社區(qū)巡察,接受群眾來訪,減少群眾集體上訪帶來的不安定因素。二是堅持和改進傳統的信訪制度。不斷探索適應信息時代發(fā)展要求的網絡問政、官方博客等形式,學會在網上與群眾溝通,善于利用網絡了解民情民意,預防和化解矛盾糾紛。可考慮開通信訪局門戶網站,設立“信訪信箱”,政府行政長官可以考慮設“市長郵箱”和“區(qū)長郵箱”等,讓群眾不出家門就能反映訴求。[6]三是改革領導干部績效考核指標。即將領導干部績效考核體系中的“上訪率”更改為問題的“解決率”。這有利于扭轉地方政府消極應對弱勢群體上訪事件的局面,使上訪問題得到真正解決。
目前我國正處于社會矛盾特別是利益矛盾凸顯期,各方面的矛盾積累較多,因此,應建立健全利益矛盾調處機制,及時化解利益矛盾,維護社會穩(wěn)定。一是建立健全社會矛盾與沖突預警機制。密切聯系群眾,加強黨和政府與群眾的溝通,及時收集掌握社會輿論,準確把握社會利益矛盾的苗頭和發(fā)展動向;正確分析和掌握社會利益矛盾的動態(tài)及趨勢,盡可能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狀態(tài)。二是建立健全社會矛盾調處化解機制。要高度重視并采用多種方式、多種手段化解已經出現的各種利益矛盾。構建利益各方協商對話的平臺,通過對話協商達成共識,理性地解決利益矛盾;堅持人民調解、行政調解、司法調解相結合,根據矛盾實際,采用適宜的調解方式;充分發(fā)揮黨的政治優(yōu)勢和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作用,特別是要充分發(fā)揮基層黨組織在直接聯系群眾、反映群眾利益訴求和化解利益矛盾方面的作用。三是建立健全應急處置機制。對因利益矛盾引發(fā)的群體性事件,要及時啟動應急處置機制解決處理,決不能貽誤時機,激化矛盾。處置突發(fā)性群體事件,只有采取科學有效的方式,慎重、妥善處置,才能穩(wěn)定群眾情緒,防止矛盾激化,贏得群眾的理解和支持,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保障廣大群眾由憲法和法律賦予的基本權益,使他們在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生活中參與、管理、監(jiān)督等權益不受侵犯;使他們的教育、醫(yī)療、養(yǎng)老、住房等民生權益得到有效維護。一是政府要堅持依法行政,依法行政要求國家和各級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依據憲法和法律賦予的職責權限,在法律規(guī)定的職權范圍內,對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科技等各項社會事務,依法進行有效管理。其目的在于合理配置行政權力,有效規(guī)范行政權力的運作,加強維護群眾合法權益的制度建設,不斷為群眾維權和矛盾化解提供更多的法律服務,引導群眾通過法律途徑解決糾紛,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二是司法機關要稟法裁決和審判。司法公正是法律公正的全權代表和集中體現,是維護社會正義的最后屏障。只有司法公正,才有裁決公正,才能解決和平息社會紛爭,司法的公正是實現人民群眾利益訴求最根本的保障。司法機關應該以快捷的審判消除民憂,以公正的裁判保障民利,以有利的執(zhí)行實現民愿,切實解決訴訟難的問題,為人民群眾提供公正及時的司法保護,有效解決和疏導我國獨具特色的信訪問題,使其充分發(fā)揮在維護群眾權益中的作用。[7]三是必須認真解決群眾反映強烈的教育醫(yī)療、環(huán)境保護、安全生產、食品藥品安全、企業(yè)改制、征地拆遷、涉農利益、涉法涉訴等方面的突出問題,注重政策的科學性與配套性,調整財政支出結構,加大對社會保障事業(yè)的投入,擴大社會保險、社會救濟和社會福利的覆蓋面,對低收入群體的失業(yè)、醫(yī)療和養(yǎng)老以及失地農民的合理補償、農民工社會保障等問題給予特別的關注與必要補償,由此促進利益均衡,讓廣大群眾共享改革發(fā)展的成果,提高社會公平的程度。
[1]青連斌.維護群眾權益必須形成合力[EB/OL].http://theory.people.com.cn /GB /49154 /49156 /14871737.html.
[2]姜明安.依法保障公民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jiān)督權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基礎工程[EB/OL].http: //article.chinalawinfo.com /Article_Detail.asp?ArticleID=35674.
[3]王京生.創(chuàng)造一種高尚的城市文明樣式[N].深圳商報,2009-11-30.
[4]徐晨光,黃象品.維護群眾權益是處理好人民內部矛盾的關鍵[N].人民日報,2011-11-30.
[5]高建生.健全黨和政府主導的維護群眾權益機制[J].黨建研究,2010,(08).
[6]鐘瑞棟,張云翔.加強黨和政府主導的維護群眾權益機制建設的研究——以廈門市信訪工作的調研為例[J].知識經濟,2011,(06).
[7]馬瑞.信訪制度在弱勢群體利益表達中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東方企業(yè)文化,2010,(04).
(責任編輯:牟春野)
On the Paths of Mechanism′s Innovation of Safeguarding People's Rights
Qing Hong
With the deepening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 and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market economy,people's material and cultural needs growing,accompanied by the various interests of the intensification of the conflict affected people in normal production and life,and undermine social stability.To accurately grasp the new content to maintain the interests of the masses,to strengthen and perfect the mechanism of the party and government leadership to safeguard people's rights to form a scientific and effective coordination mechanism of interest,expression mechanism,conflict mediation mechanisms and rights protection mechanisms,and earnestly safeguard the legitimate rights and interests of the masses,and promote building a harmonious society.
people's rights;people's livelihood and civil rights;mechanism construction
C916.2
A
1007-8207(2012)03-0056-04
2011-12-23
卿紅 (1970—),女,湖南隆回人,中共株洲市委黨校副教授,湖南大學法律碩士,研究方向為法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