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天芹
(渭南師范學院人文學院,陜西 渭南 714000)
王先謙,生于1842年8月6日,卒于1918年1月8日,①王先謙的生卒年代,有兩種意見。一種是1842-1917年,如虞舜主編《湖南百科全書》近代人物,對王先謙的介紹。虞舜主編《湖南百科全書》,岳麓書出版社1995年,831。另一種是1842-1918年。來新夏著《近三百年人物年譜知見錄》,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252。筆者同意并采信孫玉敏的說法,認為1842-1818年的說法更妥當,王先謙的卒日為丁巳年十一月乙卯日(二十六日),通過公元換算,即1918年1月8日,詳見孫玉敏《王先謙生卒年考辨》,《船山學刊》2005年第4期,38-39。字益吾,號“葵園”,由于曾任國子監(jiān)祭酒,世人也稱他為“王祭酒”,湖南長沙涼塘人。清同治四年(1865),二十四歲中進士。1868—1876年任翰林院編修,1877—1878年升左中允,1879—1884任國子監(jiān)祭酒,1885—1888年江蘇學政,1889年辭官回家,1890—1891年主講思賢講舍,1891—1893年主講城南書院,1894—1903年主講岳麓書院,1903年部議王先謙為從四品。1907—1910年,任湖南學務公所議長。1908年賞內(nèi)閣學士銜。民國三年(1914)始返長沙涼塘故居。王先謙從1889年辭官到1918年去世,主要是進行著述工作。
孫玉敏《王先謙學術思想研究》將王先謙(1842—1918)的生平分為幾個時期,其中京華二十年(同治四年至光緒十一年,即1865—1885年,近二十年的時間),是王先謙學術積累期,也是厚積薄發(fā)時期。辭官后的三十年里,王先謙寫了大量著作[1]23-24,30-31。幾乎每年都有著作產(chǎn)生。王先謙的三部外國史地著作,是晚年完成的。
1889年王先謙脫離官場回家專門著述,葉德輝在《葵園四種》跋中談到王先謙自回里后,“二十余年,無日不從事文字之役”[2]940。王先謙對于這種生活的心態(tài),可以從其1910年所寫小詩《休官》看出:“我生勇決不如人,只有休官渾舍嗔。贏得讀書清靜業(yè),乞還隨俗笑談身?!保?]668其一“贏”與一“笑”,活現(xiàn)了王先謙晚年潛心著述時內(nèi)心的無限快樂。
雖然內(nèi)心是快樂的,但是晚年的王先謙健康狀況卻不容樂觀,他時時要和病痛作斗爭,才能把著述進行下去。
光緒二十六年(1900)二月,刻《漢書補注》百卷成,“雖病劇,書不釋手,中情怫郁,舍此亦無消遣?!舜舜笤福嘁幌惨??!保?]746五十九歲的王先謙,不顧病痛,仍以著述為“消遣”。光緒二十八年(1902)王先謙六十一歲,完成了《日本源流考》,光緒三十一年(1905)六十四歲之時,開始編輯《外國通鑒》《五洲地理圖志略》,他深感“造端宏大,年力已頹,未卜果能竣事否也?!保?]762擔憂之情雖深深流露,依然堅持了下來。光緒三十三年(1907)六十六歲時,王先謙健康狀況更遭,“余頭眩之疾,已愈數(shù)年,四月中復發(fā),傾跌一次,幸未中風痰。天祖大恩,感謝何極!從此閉關謝客,不敢出廳戶一步矣。”同年(1907),督撫推薦他做湖南學務公所議長,王先謙覺得自己“衰年多疾,于公務更復何裨?”[4]763-764宣統(tǒng)三年(1911)王先謙七十歲時,“余右手二指麻木,不能作書,聞江蘇有針醫(yī)尤姓,于六月二十日買舟前往就醫(yī),竟無存效。而右顴發(fā)際忽生一瘡,洪大腫痛,證極危險,延劉姓醫(yī)治,越日即潰,遂邀劉同歸,又匝月始愈”[4]790。
身體狀況如此之差,王先謙不得不把更多時間、精力耗費在看病上,給他鐘愛的著述工作無疑造成極大障礙。
就是在這樣的身體條件下,王先謙于其生命最后十年完成了《葵園自定年譜》《五洲地理志略附圖》《后漢書集解》《元史拾補》《外國通鑒》等多部有分量的著作,其毅力之堅韌,不能不讓后學者佩服。1901年王先謙重刊《景教紀事碑文考證》一卷成,1907年阮元閱讀后賦詩一首,盛贊王先謙的治學精神,“葵園著書有真樂,才力縱橫氣磅礴。苞孕九流屯七略。函富琳瑯庋盈閣。就中新刊景教編,乃出番禹楊氏作。公為制序論源流,使我讀之意寥廓?!保?]654
經(jīng)多年學術積累,王先謙養(yǎng)成了對文章反復修改、校訂的習慣。光緒九年(1883),完成??缎隆⑴f唐書合注》,序曰“予于二書,反復積年,頗有考訂”[5]126。于光緒二十六年(1900)作《漢書補注》序,“時有改訂,忽忽六旬。炳燭馀明,恐不能更有精進。忘其固陋,舉付梓人?!保?]106王先謙寫作外國史地著作,也把這種習慣延續(xù)了下來。
宣統(tǒng)三年(1911),《此生》一詩表達了王先謙對學術的熱愛:“此生何幸老書林,斗室纖塵了不侵!開卷如逢今日事,定文時見昔賢心?!保?]674
王先謙所著《日本源流考》《外國通鑒》《五洲地理志略》三書,共約300余萬字?!度毡驹戳骺肌?902年刊行;1905年王先謙開始撰寫《外國通鑒》《五洲地理志略》,1910年《五洲地理志略》刊行;1916年《西國通鑒二次稿》完成(即為見存的北京大學圖書館藏王先謙撰《西國通鑒二次稿》,稿本,三十三卷,從第四卷題名“外國通鑒”。此稿本從未以影印本等形式刊行。)這些著作都是在王先謙60歲之后,人生的最后階段完成的。
王先謙晚年撰述外國史地著作,主要有兩方面的緣由:
其一,王先謙認為,中國對于域外的研究,應有專書討論,解釋清楚模糊問題。
在書信《與但方伯》中,王先謙提出研究域外之重要性?!凹粗v求中國輿地,考古通今,尚非難事,若域外之觀,止能得其大概。至疆域之細目,古今分合之源流,宜別有專書,因當俟之異日者也?!保?]889
1906年清朝總理學務大臣審定《瀛寰全志》“例言”,透露了對以前地志的敘述缺陷的憂慮,“地志一書,坊間罕有佳本。非本國過略,即外國不詳”[7]。即很多地理志對中國的敘述過于簡略,或對外國的敘述不夠詳細。王先謙的《五洲地理志略》照顧到了不同國家,盡量囊括更多的國家,在各國疆域部分將其沿革變化等細致入微地展現(xiàn)了出來,彌補了晚清學界世界地理學研究的不足,并對前人的研究做了很好的總結。
其二,提倡學習日本,不支持盲目學習。
1902年《日本源流考》刊行,王先謙主張學習日本的長處,但不支持盲目學習。孫玉敏認為王先謙由于年老多病推脫了湖南圖書館總理的職務,編撰《五洲地理志略》是受湖南巡撫端方的委托[1]192。實際上這僅僅是表面的直接原因,其深層次的原因是,王先謙認為不能盲目學習日本,他編撰《外國通鑒》與《五洲地理志略》是對這種狀況的回應。光緒三十一年(1905),“仿日本例開設圖書館于會垣”請王先謙總理館事,“余謝不敏,允為編纂新學數(shù)部,以塞其意。于是有編輯《外國通鑒》《五洲地理志略》之舉?!保?]762
正在王先謙著述《日本源流考》之時,1899年他表達了心聲:“生平耽嗜文藝,一息未死,猶思有所述作,以詔往來。”[6]885正是他晚年寫作完成外國史地的寫照。
總之,王先謙在晚年編撰外國史地著作,既是從學術角度考慮的,也是從政治角度考慮的,一方面要寫出一部集大成的總結性著作,另一方面要通過對世界上更多國家的了解,為中國的發(fā)展提供更多的借鑒。這是一位憂國憂民的學者的人生夙愿,所以即使在他身體狀況非常差的情況下,也要完成外國史地著作,這也是王先謙由早年研究中國傳統(tǒng)典籍到晚年撰寫外國史地著作的學術轉型的實踐。
[1]孫玉敏.王先謙學術思想研究[M].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8.
[2]葉德輝.《葵園四種》跋[M]/梅季標點.葵園四種.長沙:岳麓書社,1986.
[3]王先謙.虛受堂詩存[M]/梅季標點.葵園四種.長沙:岳麓書社,1986.
[4]王先謙.王先謙自定年譜[M]/梅季標點.葵園四種.長沙:岳麓書社,1986.
[5]王先謙.虛受堂文集[M]/梅季標點.葵園四種.長沙:岳麓書社,1986.
[6]王先謙.虛受堂書札[M]/梅季標點.葵園四種.長沙:岳麓書社,1986.
[7]謝洪賚.瀛寰全志[M].上海:商務印書館,1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