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兆勝
曾國藩曾在《冰鑒》中有言:識人之法離不開“相面”,然則,一人有好面相則不如有副好骨相,而好骨相又遠不如一副好精神!在此,他特別強調一人之精、氣、神的重要性!為文亦復如是:詞藻、技法固然不可或缺,但更重要的還是風骨、氣韻、神采以及道之經緯。正所謂“腹有詩書氣自華”是也!吳克敬的散文有骨力、有風采、有情致、有道德,是屬于被大光照臨、溫暖如春、通體光潤那一類。
時下的不少散文之所以無足輕重,就在于它們得來全不費工夫,沒經過淘洗、錘煉、升華,而是像掃地一樣“拾進籃子便是菜”。更有甚者,有作者有眼無珠,將沙粒的閃耀當成金子的燦爛,于是寫作成了一種不加選擇、是非不明、甚至指鹿為馬的事情,結果買櫝還珠者有之,魚目混珠者有之,而濫竽充數(shù)者更不乏其人。吳克敬的散文則不同,作者像一個農人,自春到夏,又從夏至秋,甚至在農閑冬季,也不放棄辛苦的勞作,為的就是秋后飽滿的籽實;作者更像一個淘金者,他不辭勞苦、披星戴月、披沙揀金,希望能得到那閃亮的金質。
一本《青銅散》就是作者嘔心瀝血的代表和象征,因為對于一個非專家學者而言,將這些非常專業(yè)的知識一一介紹和傳達出來,不止于愚公移山,這既要有雄心壯志,又要有堅忍不拔的意志,還要有發(fā)自內心的喜歡,更要有美好的夢想。另一本《碑刻的故事》更是如此,它不像青銅器那樣可“照本宣科”、有范本可依,而是要實地考察,甚至到荒山野外尋覓,有時這又是可遇不可求的事情!應該說,打開這兩本散文集,不從別的方面,只從“知識”的角度觀之,它們就是頗有價值意義的,就像一個剛從鄉(xiāng)下來到都市上大學的學子,當學校圖書館海洋般的書籍令其目不暇接時,“知識”不僅僅是一種力量,更是一把鑰匙和一種信仰,它能打開一個長期被封閉的心靈,從而透進縷縷智慧的金光。
不過,作者并未停留于此,而是加進了歷史故事、自我選擇以及自己的闡述,這就使得一個個相對固定、近于刻板的文物、人物、事件等鮮活和靈動起來,尤其是在作者富有文學性的描繪中,一件件青銅器和一個個碑刻仿佛長了翅膀,在讀者的心中飛了起來,讀后既感到有趣又令人難忘!如《班簋:隱身在雜銅里的寶貝》和《何尊:廢品堆里的“中國”》兩文都是寫披沙揀金、變廢為寶的故事的,其主人公一是羅西章,二是佟大放。文中有這樣一段話:“羅西章是太優(yōu)秀了。據不完全統(tǒng)計,從一九六九年至一九八二年,十三年的時間,他從扶風縣的幾家廢品收購站揀回來的珍寶就有六百余件。怕我的記憶不準確,我翻開新修的《扶風縣文物志》核對了一下,發(fā)現(xiàn)這六百余件文物還不包括各種古錢幣,把那個數(shù)字加起來,就該是數(shù)千累萬了?!雹賲强司?《青銅散》,第57、253頁,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9。這看起來夠傳奇的了,問題的關鍵是,羅西章就是作者吳克敬的同事,于是,傳奇變成了現(xiàn)實中的傳奇。又如在《泥愛碑:奈何身后掩飛淚》中,作者雖寫到楊士奇墓,寫到明英宗皇帝給楊士奇的“御祭”碑,也寫到墓前的“嗚呼,楊文貞之墓”碑;但他不拘泥于此,而是展開想象,由楊士奇的溺愛兒子所導致的愛子被斬一事,想象出一個“泥愛碑”,以警示后人。這就超出一般的歷史知識介紹,而注入了作家自己的情思和價值觀,也發(fā)現(xiàn)了歷史塵封下的金質!又如在《陽燧:點燃華夏文明的火光》一文中,作者既寫到青銅陽燧的歷史記載及其實物出土,又寫到曾親歷的老輩人敲石取火,還寫到朋友的一個個動人的故事,更寫到當年在周原上發(fā)生的“兩個太陽”,這就使作品在充滿歷史感、現(xiàn)實性的同時,又有了某種神秘感,于是作品就變得形象生動起來,尤其作者以“我不知道,也許相繼出土的兩個陽燧知道”一句結尾,就更加顯得意味深長、耐人尋味。
最值得肯定的是,吳克敬散文中的浩然正氣,這是支撐作品的風骨和道德感,為官為民為人的座右銘和金玉良言,這是中華民族經久不息和得以長久發(fā)展的根本力量。如《令箴碑:不是鏡子勝鏡子》中有十六字為官箴言,那就是:“爾俸爾祿,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難欺?!弊髡哒J為,它即使在今天也不失其積極意義?!哆z臭碑:民心本是一桿秤》是寫民心向背的,其民本思想一目了然?!短幏奖?善人的一種解釋》是勸人行善的,能將治病處方立于碑上,在作者看來這就是善人?!读夹谋?為國哪顧身死》有大丈夫的錚錚鐵骨和凜然之氣,這在張自忠和張學良身上得以體現(xiàn),那就是作者認為的“惟有有良心的人,才是有責任心的人”。還有《守正碑:關鍵在于心正》、《旋風碑:道德文章滿乾坤》、《藏羚羊碑:可可西里不死的精魂》以及《先生碑:鐵骨不負心頭血》等都是如此,不看內容,只看題目就能感到一股正氣撲面而來,令人為之傾倒!時下,有不少人常常批評道德文章,而對于責任承擔以及真、善、美往往不以為然,甚至對之嗤之以鼻或吐口水,這是令人遺憾也是不可思議的,因為在一個充滿污濁、惡搞甚至以丑為美的時代,金子也會被看成沙子的。讀吳克敬的散文常令我肅然起敬,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它充滿責任擔承,有知識分子的一身正氣,有硬骨頭的精神,還有憂國憂民的良心在!
善于撥開歷史塵封,關注人物尤其是小人物的命運,尤其發(fā)掘他們金子般的心,這是吳克敬散文最耀眼的地方,也是最為感人的篇章。在《毛公鼎:典浩篆籀絕世稀》中,作者寫到葉恭綽,他在給侄子葉公超的信中說:“美國人和日本人兩次出高價購買毛公鼎,我都沒有答應。現(xiàn)我把毛公鼎托付給你,不得變賣,不得典質,更不能讓它出國。有朝一日,可以獻給國家?!睂Υ耍髡哔澝赖?“其言語之鏗鏘有力,充分地表現(xiàn)了一位愛國者的崇高氣節(jié)?!雹趨强司?《青銅散》,第57、253頁,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9。在此,作者對于葉恭綽的敬意溢于言表?!吨耧L碑:桃花紅顏寄小箋》寫薛濤的,作者并不因她身為妓女就看不起,也不隨波逐流、人云亦云,而是看到了其高潔、正氣、美好,于是,讀者如同撥云見日般,可直達作者筆下薛濤的內心,那一片純潔無瑕的神圣境界!在《梅娘的手影》中,作者這樣贊美梅娘:“時世如流水,往昔的許多事情都被流水所淹沒,而梅娘的手影卻偏偏地鮮活著。我想不明白,纖弱柔順的梅娘,在災難的面前,怎么就那么剛強不屈?丈夫戴了‘帽子’,下放農村,她無怨無悔,跟著丈夫也下放農村;造反派讓她表演手影,她竟斷指拒絕?!雹賲强司?《俗人散文》,第102頁,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7。一個弱女子,卻有著自尊、自愛、自強、自由的精神,她剛正不阿、寧折不彎的性格,分明有著許多男子所沒有的骨氣與品行,這是作者推崇備至的一種精神和境界!還有,傾其一生用生命保護司母戊大方鼎的吳培文,用一生信守愛情諾言的蘆席篾匠,為保護藏羚羊而獻身的索南達杰和扎巴多杰等,他們都有一顆“金不換”的心。
盡管現(xiàn)在是商品社會,功利主義甚囂塵上,但嚴格意義上說,與古今中外的歷史一樣,優(yōu)秀美好的人與事從來也不會根本喪失,甚至也不會因此減少和改變,而改變的往往是作家的內心。這是因為,如果作家心中失了信仰、常識和基本判斷,他們就容易忽視甚至無視人世間的真、善、美。吳克敬一直保持著他的信念,所以才能不斷地發(fā)掘深藏于歷史、現(xiàn)實和人性中的美好,即使在廣袤的沙漠中,他也能以其智慧的心靈、光明的雙眸、不懈的雙手,獲得難得的真金。這是一個異常艱辛的過程,猶如蠶蛹的破殼而出、鳳凰的涅槃重生。
金子的美質及其光芒可見可感,但玉則不然,它有時無法言傳,更難以言喻,所以中國自古就有以玉來喻君子的傳統(tǒng)。《詩經》云:言念君子,溫其如玉??鬃右泊笳動裰宓隆强司吹纳⑽闹杏薪鹳|,所以它才能發(fā)出耀眼的光芒,從而使其不同凡響和彌足珍貴;然而,還有一種品質不可忽視,那就是“玉潤”的色澤,它將吳克敬的散文提升到另一高度,達到超凡脫俗的圣潔之美和詩意的境界。如果說,金質給吳克敬的散文帶來的多是思想之風骨;那么,玉潤給吳克敬的散文帶來的多是藝術的靈光。
在人物刻畫中,吳克敬最擅長寫女性,這不只是因為如有人所言,女性是水做的,更因為作者對女性有著獨到的理解和體悟,這也是為什么每每寫到女性,作者的筆底就會靈光顯現(xiàn)。最有代表性的是薛濤,作者仿佛不是用思想,而是用心靈去感悟這個風塵女子,充分體會她的血淚悲歌,更寫出了她異樣的美。作者說:“一個女人,哪怕她還是一個淪為妓女的人,只要她的心不死,敢與命運挑戰(zhàn),真誠地愛著她愛的河山,癡情地愛著她愛的人,哪怕她愛的河山對她不公,她愛的人對她絕情,她都無怨無悔,用她的詩,唱出她生命的壯麗,她就一定能獲得世人的尊敬和愛戴?!币彩窃诖艘饬x上,作者覺得薛濤墓的周圍種上桃樹對她不公,而應種竹,就如作者所言:“相信竹是有靈性的,頎長的身姿美得驚人,拔地而起,在云霧叆叇的天空,柔得像春風一樣的芽尖,相互頻頻地,禮貌親切地,頷著首或鞠著躬,一根幽竹,就是品相素養(yǎng)極佳的君子……遠道而來的克敬,為這里的竹子感動著,眼里驀地蒸騰起一層濕濕的淚光,麗服婀娜的薛濤,穿過歷史的隧道,在幽靜的竹林盡頭淺淺地笑著。”②吳克敬:《竹風碑:桃花紅顏寄小箋》,《碑刻的故事》,第184-185、172 頁,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9。在此,作者不是以現(xiàn)實的筆觸進行刻畫,而是“心畫”也,畫出的是靈魂深處關于薛濤的美質和神韻,這才是文學的筆法和美之極致!另有《麥黃杏》一文,一看篇名就會令人心動,那是多么誘人的杏子啊!它仿佛散發(fā)著大地的芳香與誘人的氣息!然而,作者的立意并不在此,而著意于寫德福媽,寫她的美貌:“那時候,她剛剛嫁到我們閻村,一身的紅艷姣俏,一臉的羞澀粉媚。丈夫在召公街上開了一片糧食集,尋常不大回家,德福媽就像他采回的一朵嬌艷的花兒,常開在村里人的眼前,散發(fā)著令人心傷的馨香。鄰居就有一個男子,受她美艷的誘惑,常自失眠,夜不能寐,側轉翻身,囫圇睡去,夢中也會喊著德福媽的名字醒轉過來?!雹賲强司?《俗人散文》,第92頁。不過,作者的目的還不在于此,而是表現(xiàn)德福媽的心靈美:當丈夫被土匪打死,她卻毅然挑起家里的重擔,表現(xiàn)出男子亦不易有的堅強與豪情。另外,她每年會將自家院里產下的麥黃杏無償?shù)厮徒o村人,并將此看作是人們賜福于她!可見,一個普通婦女是何等的美麗、圣潔與偉大!周作人曾說過:“鄙人讀中國男子所為文,欲知其見識高下,有一捷法,即看其對于佛法以及女人如何說法,即已了然無遁形矣?!雹谥茏魅?《捫燭脞存》,《書房一角》,第166頁,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以此來衡量吳克敬的散文,不得不讓人欽佩和贊嘆,因為他尊重、熱愛甚至崇拜女性,作為一個男作家,他既是她們心靈的知音,又是她們美好心靈的吟唱者。
在景物描寫上,也可見出吳克敬散文的精妙之處,那是一種極富磁性、有著“百煉鋼化繞指柔”的深厚功力與魅力。如他這樣寫麥子:“小麥說黃就黃,仿佛一夜的風吹,便黃得燦燦爛爛,黃得一望無際?!?《麥黃杏》)他這樣寫苜蓿花:“風吹來了,接天連地的苜蓿地,就像一片紫色的花海,在白云飄動的藍天下涌動著,蕩起一波一波的花浪,就有濃郁的苜蓿的花香,沖著人的鼻子撞來,叫人大有醉入花海的情景?!?《苜?;ā?他這樣寫柿子花:“一個柿子花就是一個柿子果,花在柿子果的頭上頂著,隨著柿子果的一天天長大,柿子花就會墜落地上,那個有著四個棱角的樣子,雖然不大,卻極肥厚,很有一些溫潤的玉的質地。常常地,就有愛美的婆娘女子撿了起來,穿成串兒,當做項鏈戴在孩童的脖子上,倒也十分耐看。”③吳克敬:《俗人散文》,第92、167、209-210 頁。這是一種極自然的白描手法,作者幾乎不加渲染,但色、香、味、趣、形、姿、態(tài)、意等卻躍然紙上,如同活畫,充分反映了吳克敬散文的功力、境界與品位。
就如同水中月、鏡中花、燭之光、山之輝,吳克敬的散文自有一副生動的氣韻,在我看來,那就是玉潤含章,它溫潤細膩、柔和含蓄、堅貞不渝,充滿天地自然的靈光與魅力!這一境界如一畝方塘可作鑒鏡,以映照天地萬物,亦可反觀內心,從而獲得明悟的智慧。
劉勰曾說過:“故立文之道,其理有三:一曰形文,五色是也;二曰聲文,五音是也;三曰情文,五性是也。五色雜而成黼黻,五音比而成韶夏,五情發(fā)而為辭章,神理之數(shù)也。”相反,如“繁采寡情,味之必厭”。④劉勰:《文心雕龍·情采》,范文瀾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劉勰強調的是“情”在為文中的分量。宗白華說得更直接:“深于情者,不僅對于宇宙人生體會到至深的無名的哀感,擴而充之,可以成為耶穌、釋迦的悲天憫人;就是快樂的體驗也是深入肺腑,驚心動魄;淺俗薄情的人,不僅不能深哀,且不知所謂真樂?!薄皶x人富于這種宇宙的深情,所以在藝術文學上有那樣不可企及的成就。”⑤宗白華:《論〈世說新語〉和晉人的美》,《藝境》,第138-139頁,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在此,宗白華將“深情”看成文學藝術創(chuàng)造的生命線。清代張潮則表示:“情之一字,所以維持世界;才之一字,所以粉飾乾坤。”⑥張潮:《幽夢影》,《明清清言小品》,第353頁,程不識編注,武漢,湖北辭書出版社,1993。張潮顯然是將“情”看成維護世界的經緯了!在越來越多的人缺乏、甚至不相信真情的情況下,吳克敬的散文表現(xiàn)出對“情”、“深情”的熱愛與眷戀,從而閃爍著迷人的光焰。
親情在吳克敬的散文中占重要位置,像《祖上傳說》不僅寫了自己與祖輩血濃于水、永難割斷的親情,還寫了家族中流傳的一種信仰,即“忠信”為本。因為一枚麻錢的過失,吳家世代堅守著“誠信為本”的諾言!還有為了確保家傳治病秘方不致誤傳,祖上竟以蒸熟的蠶種來試驗兒媳的誠實,反映了其獨特的人生信仰與智慧。在《父親打我三煙鍋》一文中也是如此,父親雖然嚴厲,但他留給后人的是誠實、坦蕩和真摯的訓誡。文末作者這樣寫自己對父親的深情:“俗人克敬保留下了父親的煙鍋,如今已成為一個獨特的珍藏。俗人克敬想念父親的時候,會把煙鍋取出來,淚眼婆娑地看上一陣,覺得那玉的嘴子,黃銅的煙鍋頭,配上楠竹的煙嘴竿,實在是一件指教人的利器。俗人克敬手拿父親的煙鍋,既感到遭打后的疼痛,又感到遭打后的溫暖,是那種父愛如山的疼痛和溫暖?!雹賲强司?《俗人散文》,第70、113、91頁。雖然沒有熱烈似火的表述,但海水般的父子情深卻令人的心頭為之一熱。
愛情是吳克敬散文中最感人的部分,作者寫了不少愛情都感人至深!《麥黃杏》中德福父母的深情、《梅娘的手影》中梅娘與丈夫的恩愛、《失聲的秦腔》中馮十八和知青妻子的依戀都是如此。這里著重談一下《蘆篾戒指》,這是一首撼人心魄的愛情頌歌,是作者關于崇高愛情的贊美詩。作品首先敘述了西芒姑婆嫁給席篾匠后,兩人甜蜜的夫妻生活:妻子漂亮、丈夫手巧,最重要的是妻子慢慢也學會了織席,尤其是能織出各式各樣、活靈活現(xiàn)的小動物和小玩藝,其中就有草戒指。但是,好景不長,丈夫被過路軍抓了壯丁,從此杳無音信。奇巧的是,鄰村同被抓去的一個男人逃回來,并帶來席篾匠的信物草戒指,也帶來讓他照顧妻子的囑托。后來,在很多年的無望等待中,在照顧公公婆婆和孩子的艱辛中,在這個男人無微不至的呵護下,被感動的西芒婆與之結成了夫妻。再后來,席篾匠從臺灣回來省親,并帶回了自己的全部積蓄。此時,西芒婆看到席篾匠左手還戴著她的手藝,即變了顏色的草戒指。然而,面對眼前的景象,席篾匠留下積蓄,二話沒說就返回了臺灣。西芒婆立即派兒子趕到臺灣。文末作者寫道:“大兒子一到臺灣,就遇到父親病歿的日子,匆匆地火化了,裝在一只木頭匣子里,背回祖國大陸來,安放在家中的客廳里。明光锃亮的骨灰盒,西芒姑婆每天都不忘擦拭兩遍,有兩枚顏色發(fā)烏的蘆葦篾兒的戒指,也并排著敬放在骨灰匣上?!雹趨强司?《俗人散文》,第70、113、91頁。雖然愛情途中有風雨,但卻遮擋不住愛情的忠貞與偉大,尤其通過席篾匠和兩枚發(fā)烏的草戒指更內在地表現(xiàn)出來,從而留給讀者長久的感動與無限的回味。
除了親情和愛情,吳克敬散文還寫到友情、師生情等,像在《黑陶罐》中寫自己的奶媽可謂情深意長,令人想到魯迅筆下的長媽媽。這雖類似于母子之愛,但卻是沒有血緣關系的人間關愛?!栋雮€蘋果》寫的是作者的小學老師李樹風,他不但教學嚴格,而且還有大愛之心。在“我”發(fā)燒時,他帶來一個蘋果,一半給“我”,另一半給我的父親;而在“文革”期間,他已被看押,并成為“歷史反革命”,卻還不忘塞給已輟學的“我”一個汗?jié)竦募垪l,那上面寫著:“學無止境,學必有用?!边@讓作者熱淚盈眶,他在文末寫道:“李老師,知道你已讀不到我這篇小文了,可我還要寫出來,一來是對您的紀念,二來想要告訴我的子女,父母親情之上,還有更高尚、更純粹的師生之情?!雹蹍强司?《俗人散文》,第70、113、91頁。是的,親情和愛情還帶有某些生物本能,而師生情則是無私的、高尚的,也是文明和文化的標志,這在吳克敬散文中被看得很重。
還有一種“情”在吳克敬散文中非常顯目,這就是愛國、愛人甚至愛物,這是一種“大愛”和“博愛”,是一個高尚作家的標志。在《祖上傳說》中,作者說:“祖上的女當家把她治療女人血崩的秘方,忠實地一代一代傳下來,傳到一九四九年解放后,在家庭族人等的共同協(xié)議下,非常高興地捐獻給了國家,使更多患者獲得救治?!薄八兹丝司幢阆耄覀兒笕藨摳械焦獠实?。”①吳克敬:《俗人散文》,第60頁。這與《處方碑》所表達的情感是一致的,都有從“小家”到“大家”、“私秘”到“公開”、“個我”到“所有人”的一個轉變。而在《麥黃杏》中德福媽的“德?!北旧砭褪恰坝械掠懈!焙汀百n德賜福”之意,她自己的生活雖充滿不幸、坎坷,但卻不斷地惠及于人、從不計較得失,反映了作家內心有光一樣的溫暖!最值得提及的是,在吳克敬的散文中沒有“暴力”書寫,所有的是“綠色寫作”,是一種“美”的展示!在《藏羚羊碑:可可西里不死的精魂》中,他倡導愛護動物,哪怕犧牲生命也在所不惜。《榆樹干大》表達了自己對于老榆樹刻骨銘心的痛惜與眷戀之情。在《土司的女兒》一文中,作者這樣寫道:“我被腳下的一朵小花所吸引,彎腰欲采時,卻被淡冰花堅決地制止了?!薄八闹浦故菍Φ?,高原上的花和草不是好采的,采去一朵,要再生出來,怕是非常非常的難呢。我為自己的舉動紅了一下臉?!弊髡哌€寫過許多花,尤其愛寫那些不知名的花,像《蘿卜花》就是其代表。吳克敬這樣描繪道:“蘿卜的花兒太小,小得像是一群彩蝶,靜靜地停息在基苔的牙尖上,似乎不知疲倦地顫動的翅膀,要飛了去的樣子?!薄疤}卜的花兒竟是這樣的醉人!”②吳克敬:《俗人散文》,第132-133、181頁。透過對于動、植物的關愛和呵護,我們可體會作家內心的純良、善意和深情,是溫暖如春、溫柔動人的,它仿佛如水般地滲進讀者的靈魂,使他們獲得了精神的提升、心靈的愉悅和美感的享受。
當下,人們的心地越來越堅硬,甚至少有人會被感動,這包括我們的作家在內。吳克敬的散文則不同,它有一顆善心、一腔柔情、一股詩意,從而發(fā)出金子般的聲音、玉石樣的光澤。當然,如果指出其不足,那就是不少作品寫得比較隨意,開拓得不深,形而上的思考和天地道心的探討不足。而“俗人克敬”在作品中的反復使用,則有畫蛇添足之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