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茜韻
(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江蘇南京 210093)
國內(nèi)語用學研究:現(xiàn)狀、路徑與展望
——對2008—2010年8種外語類核心期刊的實證分析
鐘茜韻
(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江蘇南京 210093)
依循語用學研究的5個維度,即整體分布情況、研究主題、研究方法、研究語種和語料來源,對2008—2010年間8種外語類核心期刊進行實證分析,研究顯示目前國內(nèi)語用學研究呈現(xiàn)出學科融合多元化、研究方法實證化、語用研究本土化和語料來源多樣化的多維指向的科學發(fā)展路徑。與此同時,國內(nèi)語用學的研究中仍存在一些問題亟待修正與完善。
語用學研究;外語核心期刊;實證分析
語用學作為語言學的一個新興領域,其獨立的學科地位直到20世紀70年代才最終得以確立。盡管如此,近年來國內(nèi)語用學的研究不僅在研究成果上有顯著的量的發(fā)展,在理論層次上也有相應的質(zhì)的提高。然而目前反映語用學研究現(xiàn)狀的文獻較少,同時也存在囿限于語用學的微觀領域和缺少具體的量化分析等不足。據(jù)此,本研究抽取2008—2010年間8種外語類核心期刊進行歸類統(tǒng)計分析,希冀以此準確地把握國內(nèi)語用學界新近研究成果及發(fā)展趨向,進而厘清語用學研究的重點領域與方法理路。
語用學作為語言學的分支學科,其研究對象一直存有爭議。何自然等將西方語用學界存在的不同語用學定義歸納為5個方面,即從說話人、聽話人、語境、動態(tài)交際和語言功能綜觀5個角度研究語用學[1]。曾文雄認為語用學是研究自然語境、社會語境、人文語境的語言使用,以洪堡特的語言觀、奧斯汀的言語行為觀為哲學基礎,以意義研究為核心,關注意義產(chǎn)生的語境與語境因素,尋找合理解釋語言使用現(xiàn)象途徑的一門普通語言學[2]5。不同定義的差別只是側重面和措辭的問題,共同點是都圍繞語言交際中的意義這一中心。本文所指涉的語用學即是圍繞這一中心的研究,既包括在微觀層面對指示、會話含意、預設、言語行為、會話分析等成分的動態(tài)研究,也包括在宏觀層面上語用學的綜合研究以及語用學在其他學科上的應用研究。
本研究所選的期刊是北京大學圖書館公布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第五版)和南京大學CSSCI收錄的核心期刊目錄(2010—2011)所共有的8種外語類核心期刊(見表1)。2008—2010年間,所選定的8種期刊總計文章2968篇,其中屬于本研究對語用學考察范圍的有262篇。為了進行深入的量化分析,將262篇有效樣本輸入SPSS社會統(tǒng)計軟件,并依照語用學整體分布情況、研究主題、研究方法、研究語種、語料來源5個維度對樣本進行了分類和標注。
表1 8種外語類核心期刊一覽表(按漢語拼音排序)期
首先,對3年間的語用學論文進行了數(shù)據(jù)統(tǒng)計分析,并計算每年語用學論文占當年外語研究論文的比例。根據(jù)數(shù)據(jù)分析顯示,2008—2010年間,語用學研究所占比例均在7%至10%之間,平均占外語研究的8.83%,比之前文獻得出的結論高出近3%[3]。由此觀之,近年來語用學研究在數(shù)量上整體呈現(xiàn)增長之勢,這與桂詩春通過定性研究得出的結論相契合[4]。
語用學論文的研究主題可以在微觀、宏觀以及語用學與其他學科的交叉3個層面上進行區(qū)分。微觀層面為英美學派的微觀語用學理論,包括:指示、會話含意、預設、言語行為、會話分析;宏觀層面包括順應論、模因論、關聯(lián)論在內(nèi)的歐洲大陸學派宏觀語用學理論,以及語境、語用學綜述和從綜觀層面研究語用的新理論;學科交叉層面的語用研究范圍較為廣泛,涉及語用學與認知、翻譯、二語習得、詞匯、語法、文學、修辭等領域①涉及認知的關聯(lián)論已被廣泛認可為語用學宏觀理論,故這里的認知不包含關聯(lián)論。。
許多語用學論文的研究主題涉及多個方面,展現(xiàn)出多維發(fā)展的態(tài)勢。其中,對語用學微觀層面的研究最多,遠高于宏觀層面的研究。這主要是因為國內(nèi)早期的語用學授習主要是英美學派的微觀語用學理論,所以學者在微觀層面的傳統(tǒng)議題著作頗豐,而對歐洲大陸學派的宏觀語用學則有鮮有關注[5]。語用學與其他學科的交叉研究則發(fā)展較快,學科融合呈現(xiàn)多元化的研究取向。為了明晰語用學各個領域的研究情況,通過將3個層面繼續(xù)進行細化分析,結果發(fā)現(xiàn):
在微觀層面上,指示語作為最早的語用學議題之一,已經(jīng)成為語用學的主要研究對象,占微觀層面的29%;其次是言語行為和會話分析,各占25%;會話含義和預設占的比重較少,均為10%左右。具體來說,指示語的研究主要包括不同語種稱呼語的語用,各類指示語功能的描寫,其中空間指示語研究成為新的熱點[6]。會話分析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會話中反饋語、修正語、停頓語研究;話語標記語語用研究;語碼和話輪轉化研究;醫(yī)患、法庭等機構話語的會話分析。值得注意的是,這一領域?qū)ΧZ習得者的會話尤為關注[7]。言語行為的研究主要探討邀請、請求等言語行為具體類別研究;從目的原則角度分析言語行為的研究;以動詞為研究中心的新路向[8]。會話含意的研究主要關注對格萊斯和新格萊斯理論原則的評判和補充;認知角度解釋會話含意;在禮貌原則基礎上解釋冒犯和沖突性話語[9]。預設的研究則注重將預設理論解釋新聞廣告等不同話語,體現(xiàn)其應用價值[10]。
在宏觀層面上,順應、模因、關聯(lián)3大理論占大部分比例,依次為24%、20%、18%;語用新理論次之;語用學綜述和純語境探討比例最少,僅10%左右。具體來說,順應論已被用來解釋各種語言現(xiàn)象,如模糊語、稱呼語、寒暄等,成為重要的語用學理論框架。同時,順應論的“綜觀”思想提供了方法論依據(jù),使得語用學與翻譯、文學領域交叉,語言交際的研究及其實踐探討走上多元化之路[11];新近發(fā)展起來的模因論研究則部分停留在理論的介紹和探討,其應用側重解釋廣告和新聞等社會用語[12];在關聯(lián)論方面,國內(nèi)學者在鏡鑒這一理論的同時,也注意到其理論演繹中的不足之處[13]。和順應論相同,關聯(lián)論也被廣泛應用到修辭、文學、翻譯等諸多領域[14]。除以上3大理論外,國內(nèi)學者不斷引進新的語用學理論,從民俗、語用動力場、博弈論、混沌論、生成整體論等[15]諸多角度詮釋語言運用,拓展了對語用學本體研究的認知視野。語用學綜述多數(shù)以述評的形式出現(xiàn),從某部著作看語用學的新近發(fā)展[16]。此外,對俄語語用和英俄對比語用學的研究開始得到關注。但是,目前國內(nèi)學術界純粹對語境的探討較少,理論創(chuàng)新主要是以假說的形式出現(xiàn),如:語境球體說和交互語境模式等[17]。
在交叉層面上,語用學研究領域廣泛。其中,語用與認知結合型研究最為突出,占18%;語際語用和翻譯語各占17%;詞匯、文學、語法語用又次之。此外,還有修辭語用、語篇語用、社會語用、跨文化語用等一系列交叉學科的綜合研究(見圖1)。具體來說,國內(nèi)學者對認知語用學已不再局限于介紹階段,而是開始密切關注認知的心智機制與習得的關系、隱喻的認知推理、范疇知識的語用推理[2]127;同時,學者也不滿足于用西方既有的理論框架來分析漢語的實例,而是將之擴展到漢語、日語、俄語等多種語言;語際語用學方面的理論建樹和研究成果側重于二語習得者如何使用目的語實施言語行為和第二語言的語用能力發(fā)展[18];翻譯語用學的研究聚焦于兩方面:一是將語用學理論用于翻譯,如模因翻譯、關聯(lián)翻譯論,二是研究譯作中的語用對象,如預設、話語標記語等。其中翻譯研究又出現(xiàn)了口語轉向,對口譯中的語言現(xiàn)象作語用分析[19];詞匯語用學集中研究不同類型詞匯的語用分析和語境構建[20],詞匯與言語行為的關系,以及詞匯搭配的認知機制;語法與語用學的結合研究體現(xiàn)在對于語用的語法化和不同句式和時態(tài)的語用分析上;文學語用學主要探討文學文本中作者、讀者、語言結構、語境之間的互動關系以及文學文本解讀的認知過程[21];修辭語用學仍處于探索的伊始階段,自洽性的理論框架尚未形成,國內(nèi)學者在這一方面較為關注語用學與修辭學的區(qū)別與關系[22],對修辭手法,尤其是反諷,進行語用分析;語篇語用、社會語用、跨文化語用則停留在介紹階段[23],利用理論研究具體言語現(xiàn)象的成果還很少;其他個別成果包括語音語用、先驗語用、詞典語用等則處于語用學研究的邊緣地帶[24]。
圖1 語用學文章涉及學科交叉層面主題的比例分布
筆者通過對桂詩春關于語言學研究方法的分類做了輕微修改[25],結合語用學的學科性質(zhì),將語用學的研究方法分為6類:理論性、描述性、介紹性、實驗性、調(diào)查性、思辨性(見圖2)。
圖2 語用學文章研究方法的比例分布
統(tǒng)計數(shù)據(jù)的分析表明,目前語用學研究方法主要以描述性為主,即對語言現(xiàn)象進行觀察、分類,找出內(nèi)在規(guī)律并提出預測;對國外最新語用學理論的介紹性文章次之;原創(chuàng)性理論建構的文章最少。值得注意的是,具有思辨性質(zhì)的規(guī)范研究較少,而調(diào)查方法和實驗方法的實證研究較多。注重收集第一手的語言資料受到學術研究的重視。其中,調(diào)查法除問卷訪談之外,現(xiàn)成語料庫和自建語料庫為語用研究提供新的方法和途徑,語料庫逐漸成為語用學研究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
對分析方法依據(jù)于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的區(qū)分,結果發(fā)現(xiàn)當前語用學研究以定性分析為主(占74.81%),輔以定量分析(占12.98%),沒有單純的數(shù)據(jù)分析??梢?國內(nèi)學者不再盲目追求數(shù)字,而是經(jīng)歷了從定量分析向定性分析的理性回歸,語用學研究出現(xiàn)多元化的研究范式取向。
通過進一步對研究語種進行分類統(tǒng)計,分析結果顯示:首先,我國語用學研究以英語為主,這與外國語言學主要研究英語的情況一致[26],英語研究仍是外語研究的主力;其次,英漢對比研究數(shù)量緊隨英語之后,采用國外語用學理論對漢語的研究成果較為豐碩,甚至出現(xiàn)漢語方言的語用研究,可見國內(nèi)學者對本土語言研究的重視;第三,俄語和日語的研究,包括俄漢、日漢對比研究都較少,但相較于其他小語種的研究則顯得較多。值得一提的是,語用學研究還擴展到了對沉默、停頓等非語言的研究,體現(xiàn)出語用學的研究對象日益廣泛的趨勢(見圖3)。
圖3 語用學文章研究語種的比例分布
語用學研究搜集語料的來源可以將其按文體分為日常話語、機構話語和社會用語3類,又按結構分為單句和語篇兩類。日常話語仍是語用研究的主要語料,但不再是唯一的來源。語用研究還廣泛涉及廣告、公示語、流行語等社會用語,以及課堂、法庭、醫(yī)患等機構話語(見圖4);與此同時,語篇研究在語料來源中占據(jù)著重要地位,許多語用問題都不再只做單句分析,而是基于語篇語料的分析,緊跟國際上語用學“語篇轉向”[25]的趨勢(見圖5)。
圖4 語用學語料來源的比例分布(文體分類)
圖5 語用學語料來源的比例分布(結構分類)
通過分析我國外國語言學類8種核心期刊近3年涉及語用學的文章,可以發(fā)現(xiàn)目前國內(nèi)語用學研究呈現(xiàn)出多維指向的科學發(fā)展路徑,具體表現(xiàn)為以下4個取向:①學科融合多元化。隨著語用學理論的完善和適用范圍的擴展,由此催生了一批新的交叉學科,如認知語用學、翻譯語用學、語際語用學、語用修辭學等已成為語用研究中蓬勃發(fā)展的新領域,并顯示出強大的理論適用能力[27];②研究方法實證化。足夠的描寫性的研究是對語用學現(xiàn)象或理論作出合理解釋的基礎[28],因此接觸一手資料的調(diào)查法和實驗法比思辨法的成果更為豐富??梢?具有實證性質(zhì)的研究已占據(jù)研究方法的大部分,同時,單純追求數(shù)字的研究不再出現(xiàn),定性與定量研究方法相互結合,相得益彰;③語用研究本土化。國內(nèi)學者已經(jīng)認識到語用研究不能僅局限于英語,開始密切關注漢語的語用問題,從英漢語用對比研究到運用外國語用學理論考察漢語,國內(nèi)學者不斷推動著語用學研究的本土化取向[29];④語料來源多樣化。語篇研究的重點是話題轉化研究,學者能夠全面掌握語篇的語境需求,不僅能保證語料的真實可靠,而且可以為解決語用學界懸而未決的諸問題開辟一條嶄新的途徑[16]。同時,對社會用語和機構話語的研究則進一步拓寬了語用學的研究范圍。
當然,國內(nèi)語用學研究也有存在問題的一面,通過對2008—2010年間8種外語類核心期刊所進行的實證分析,展望完善未來語用學研究的路徑選擇應包括以下幾方面:
首先,應加強語用學的理論建設。國內(nèi)語用學的理論研究存在的問題集中在對宏觀語用學關注不夠的同時[30],表現(xiàn)出濃厚的單向追隨西方語言理論的文化簡約主義和線性思維方式[27];其次,應繼續(xù)尋求科學有效的語用研究方法。語用學的方法不是單一的,應結合所涉及的研究切面,以某一理論作為依據(jù)提出問題,并找出諸多的措施來解決問題[31]。因此,科學有效的研究方法需要經(jīng)過實踐的檢驗,國內(nèi)學者應致力于將本學科的研究方法系統(tǒng)化,并不斷完善具體的語用研究方法;再次,應關注小語種和非語言語用研究的發(fā)展。對小語種研究的忽視是制約外國語言學發(fā)展的障礙之一[26],也是語用學發(fā)展碰到瓶頸的根源所系,所以,只有從多種語言研究中提煉出共性的學理,才能全面地把握語用研究;第四,目前的語用分析普遍缺乏對圖像、色彩、神態(tài)等非語言模態(tài)因素的充分考慮和研究,忽視了與語言一起共同參與意義構建的非語言模態(tài)信息的重要角色,因而在意義分析和建構過程上帶有較大的局限性。對此的彌補措施即需要語用研究博采眾長,從多語種、多模態(tài)中充實語用研究成果;最后,應保證語料的真實性和可靠性。語料采集的理想方式是錄音與實地記錄,可以從檔案、新聞、采訪、報告、回憶錄等真實記載里摘取,一般認為文學作品中的對話與敘述都不適合做語用學的研究對象[32],但是,隨著語用學研究范圍的拓展,文學語用學通過研讀文學作品解讀語境、作者意圖、讀者理解的方法逐漸成為不可替代的重要途徑之一。
需要指出的是,本文未窮盡所有國內(nèi)包含語用學研究的學術期刊,因此所得結果可能存在偏頗之處,今后的研究可以囊括更多的來源期刊以彌補本文的不足。
[1]何自然,陳新仁.當代語用學[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2:6-7.
[2]曾文雄.語用學的多維研究[M].浙江:浙江大學出版社,2009.
[3]劉艷春.我國應用語言學研究方法的歷史發(fā)展[J].語言文字應用,2010(2):98-108.
[4]桂詩春.大潮拍岸浪花飛[C]//莊智象.外語教育名家談(1978—2008).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8:37.
[5]孫飛鳳,黃鳴.當代語用學主要理論研究與發(fā)展狀況綜述[J].西南科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2):37-42.
[6]徐學平,周榕.自觸和他觸情境對空間指示語選擇的影響[J].外國語,2010(3):17-22.
[7]王麗.中國英語學習者語用標記語習得研究:一項基于SECCL和BNC的實證研究[J].現(xiàn)代外語,2008(3):291-300.
[8]孫淑芳.取效行為的內(nèi)涵闡釋與取效行為動詞[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09(6):24-29.
[9]冉永平.沖突性話語趨異取向的語用分析[J].現(xiàn)代外語,2010(2):150-157.
[10]吳玨,陳新仁.英漢新聞標題中的預設機制:調(diào)查與分析[J].外語教學,2008(4):30-34.
[11]謝少萬.也評順應論[J].西安外國語學院學報,2003(3):9-11.
[12]劉彬,戈玲玲.基于數(shù)據(jù)庫的廣告語言模因顯性和隱性模仿研究[J].外語學刊,2010(3):118-121.
[13]胡旭輝.關聯(lián)理論與喬姆斯基語言共性初探及反思[J].外語學刊,2008(2):95-101.
[14]胡加圣.反諷理解的語境激活和最佳可及性標準:《傲慢與偏見》反諷話語之關聯(lián)理論視角[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8(8):21-25.
[15]胡加圣.語用混沌論探討[J].外語學刊,2009(2):78-82.
[16]姜望琪.從《語用學手冊》看語用學的最新發(fā)展[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08(2):1-7.
[17]彭利元.語境球體假說[J].外語教學,2008(6):23-27.
[18]何奕嬌,高洋.中國學習者英語致謝言語行為的語用能力調(diào)查研究[J].外語教學,2010(3):60-63.
[19]許明武.口譯附加語的語用功能分析[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9(11):4-7.
[20]冉永平.詞匯語用信息的臨時性及語境構建[J].外語教學,2008(6):1-6.
[21]荊興梅,馮敬玉.《爵士樂》的后現(xiàn)代性及其語用學闡釋:文學語用學的一個范例[J].外語學刊,2010(6):132-134.
[22]曹德和,劉穎.修辭學和語用學關系的回眸與前瞻[J].外語與外語教學,2010(4):31-36.
[23]胡庚申.國際交流語用模型及其參數(shù)化例示[J].外語教學,2008(4):12-15.
[24]崔鳳娟.先驗符號學中的語用思維:論阿佩爾的先驗語用哲學觀[J].外語學刊,2009(2):13-17.
[25]桂詩春,寧春巖.語言學研究方法[J].外語教學與研究,1997(3):14-20.
[26]周騫,蔡龍權.中國外國語言學界研究現(xiàn)狀的實證分析報告:基于2007—2009年6種外語類核心期刊的量化研究[J].外語研究,2010(5):51-56.
[27]江曉紅,周榕.語用學研究的多元視角:第十一屆國際語用學研討會述評[J].現(xiàn)代外語,2009(4):434-435.
[28]尚曉明.語用學回眸:系列研究之一[J].外語學刊,2002(2):40-45.
[29]孫寧寧.2008年十大漢語流行語翻譯:認知語用學視閾[J].河海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11(4):82-84.
[30]高航,嚴辰松.語用學在中國20年綜述[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04(4):12-19.
[31]何自然.語用學方法論芻議[EB/OL].[2005-01-01].http://www.cpra.com.cn/Html/Article/16920050101144725.html
[32]錢冠連.漢語文化語用學[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2:35.
H030
A
1671-4970(2012)01-0084-05
2011-10-20
鐘茜韻(1987—),女,江蘇蘇州人,碩士研究生,從事語用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