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 莉 浙江省中西醫(yī)結(jié)合醫(yī)院 杭州 310003
干眼癥(dryeye)又稱結(jié)膜角膜干燥癥,是由于淚腺分泌不足,淚液蒸發(fā)過多或淚液質(zhì)量異常,引起的淚膜不穩(wěn)定和眼表損害而導致眼部不適的一類疾病[1]。干眼癥主要表現(xiàn)有眼干澀感、異物感、燒灼感、癢感、畏光、眼紅、視物模糊、視力波動等。該病目前尚缺乏令人滿意的治療方法。筆者采用中西醫(yī)結(jié)合療法治療干眼癥55例,取得較好療效,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2008年1月—2011年1月在本院眼科門診就診的干眼癥患者110例,隨機分為治療組55例,男25例,女30例,年齡25~55歲,平均36.5歲;病程10天~1年,平均8個月。對照組55例,男20例,女35例,年齡25~55歲,平均38.1歲;病程10天~1年,平均8個月。兩組基線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參照《眼科學》干燥性角膜炎診斷標準[2]:①主觀癥狀:如眼干澀感、異物感、視疲勞和畏光等;②淚液分泌試驗低于10mm/5min;③淚膜破裂時間<10s;④瞼裂處或(和)角膜下方細點狀熒光素鈉染色(+);⑤可伴隨口鼻干燥和皮膚干燥現(xiàn)象。
1.3 病例選擇標準 納入標準:①符合診斷標準;②年齡25~55歲;③自愿接受中藥治療。排除標準:全身免疫性疾病者;眼瞼畸形,有眼部外傷手術(shù)史,或眼部長期用藥史者;伴有心、腦、肝、腎、肺等重要器官病變;妊娠、先天性無淚癥者、無淚腺者,以及進行過干眼癥治療者。
兩組均給予0.1%透明質(zhì)酸鈉滴眼液局部點眼;治療組在此基礎上進行中醫(yī)辨證論治。共分為四型:①肺陰不足型給予養(yǎng)陰清肺湯(生地15g,麥冬12g,玄參9g,浙貝母、丹皮、炒白芍各6g,薄荷、生甘草3g);②肝腎陰虛型給予六味地黃湯(熟地黃30g,山萸肉、山藥各15g,牡丹皮、澤瀉、茯苓各9g);③虛火浮越型給予金匱腎氣丸(炮附子6g,白茯苓、澤瀉、山萸肉、山藥、牡丹皮、熟地黃、川牛膝各6g,官桂3g);④脾虛氣弱型給予歸脾湯(黃芪9g,人參6g,炒白術(shù)、茯苓各15g,炒當歸12g,龍眼肉、炒酸棗仁各10g,制遠志、木香各6g,肉桂、炙甘草3g),1天1劑,水煎,分2次服,共治療1個月。
觀察指標:于治療前后進行淚液分泌試驗(Schirmer試驗)、淚膜破裂時間(BUT)和角膜熒光素染色檢查。
統(tǒng)計學方法:應用SPSS13.0統(tǒng)計軟件,計量資料數(shù)據(jù)符合正態(tài)分布的采用t檢驗,不符合正態(tài)分布的采用Mann-Whitney U檢驗;計數(shù)資料則采用χ2檢驗。
3.1 療效標準 參照《中醫(yī)病征診斷療效標準》[3],顯效:自覺癥狀消失,Schirmer試驗>10mm/5min或BUT>10s,角膜熒光素染色(-);有效:自覺癥狀減輕,Schirmer試驗5~10mm/5min或BUT5~10s,角膜熒光素染色減少;無效:自覺癥狀無變化,Schirmer試驗、BUT、角膜熒光素染色無變化。
3.2 臨床療效 治療組55例中,顯效31例,有效17例,無效7例,總有效率87.3%;對照組55例中,顯效18例,有效24例,無效13例,總有效率76.4%;治療組療效優(yōu)于對照組(P<0.05)。
3.3 兩組淚液分泌試驗、淚膜破裂時間比較 與治療前比較,兩組的淚液分泌試驗、淚膜破裂時間均明顯改善(P<0.01);治療后治療組淚液分泌試驗明顯增加,淚膜破裂時間明顯延長,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干眼癥是由于遺傳、感染、內(nèi)分泌紊亂、自體免疫等全身和局部疾病引起淚膜的質(zhì)和量或淚液動力學異常,使角膜和結(jié)膜得不到正常的濕潤而出現(xiàn)的一系列眼部癥狀[4],隨著視頻終端的廣泛使用及居住、辦公環(huán)境空調(diào)設備的普及,干眼癥患者明顯增多。治療不當或延誤治療,可能形成角膜結(jié)膜瘢痕和血管翳,角膜混濁而影響視力。西醫(yī)治療以局部用藥,增加角膜表面水液存留,提高角膜濕性,刺激淚液分泌等,人工淚液替代療法是目前廣為使用的治療干眼癥的方法,但對潛在病因未予治療。
表1 兩組淚液分泌試驗、淚膜破裂時間比較(±s)
表1 兩組淚液分泌試驗、淚膜破裂時間比較(±s)
注:與治療前比較,*P<0.01;與對照組比較,△P<0.05
治療組對照組55 治療前治療后55 治療前治療后3.10±0.58 10.45±1.76*△3.03±0.80 8.90±1.66*3.11±0.87 10.11±1.90*△2.98±0.90 8.06±1.73*
中醫(yī)對干眼癥的認識有悠久的歷史?!吨T病源候論·目澀候》云:“其液竭者,則目澀”,《靈樞·五癃津液別》又說:“五臟六腑之津液,盡上滲于目”。津液在目化為淚,則為目外潤澤之水;化為神水,則為眼內(nèi)充養(yǎng)之液。中醫(yī)認為,淚為肝液,肝腎陰虛,虛火上炎,津液虧損,或郁熱化火,上攻于目,灼津耗液,從而致淚液減少。一般認為,干眼癥的病機關(guān)鍵是肝腎不足,津液虧損。治療多以滋補肝腎、養(yǎng)陰生津為法。本組結(jié)果顯示,在常規(guī)治療基礎上結(jié)合中醫(yī)辨證論治,能顯著改善干眼癥患者的淚液分泌,抑制淚液蒸發(fā),穩(wěn)定淚膜。
[1]龐國祥,王良樂,董怡,等.眼干燥綜合征50例[J].中華眼科雜志,1994,30(5):391.
[2]趙家良.干燥綜合征的眼部表現(xiàn)和診斷[J].中華眼科雜志,1985,21(4):222.
[3]許艷紅,王育良.干眼癥中醫(yī)治療近況[J].實用中醫(yī)藥雜志,2009,25(1):49.
[4]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S].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5:10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