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虎 楊艷慶
(1.遼寧師范大學(xué) 文學(xué)院,遼寧 大連 116021;2.大連工業(yè)大學(xué) 國際教育學(xué)院,遼寧 大連 116034)
語言與文學(xué)
外來詞“吉莫靴”小考
王 虎1楊艷慶2
(1.遼寧師范大學(xué) 文學(xué)院,遼寧 大連 116021;2.大連工業(yè)大學(xué) 國際教育學(xué)院,遼寧 大連 116034)
“吉莫靴”來自鮮卑,是從六朝流傳到清朝時期的一種靴子,民間傳說中驅(qū)鬼逐邪之神鐘馗就穿著吉莫靴。關(guān)于它的形制和材料,以及得名之由,一直都沒有人論及,探尋其命名理據(jù),對于了解唐代語言特點(diǎn)和漢族與少數(shù)民族的文化交流都有一定的意義。綜合事物異名、文獻(xiàn)和制革工藝等基礎(chǔ),可以推斷“吉莫靴”是種野生鹿革靴。
吉莫;吉莫靴;皺文;皺文匠
北魏統(tǒng)一北方,在孝文帝遷洛漢化以前,北方統(tǒng)治者中盛行鮮卑語。北齊統(tǒng)治下的北方東部,鮮卑語在上層統(tǒng)治階級中也很流行。由于六鎮(zhèn)軍人是東魏北齊軍隊的主力,所以,鮮卑語成為軍中的主要語言,如高歡“每申令三軍,常鮮卑語”。再如,《顏氏家訓(xùn)·教子篇》曾諷刺一個自命善于教子的北齊士大夫,他的辦法是“教其鮮卑語及彈琵琶,稍欲通解,以此伏事公卿,無不寵愛”。這個士大夫之所以教兒子學(xué)習(xí)鮮卑語言,就是因?yàn)轷r卑話在北齊很流行、很時髦。作為記載北齊歷史的《北齊書》不可能不摻雜點(diǎn)鮮卑語。今刺取“吉莫靴”一詞,探究它千年來的發(fā)展演變。
“吉莫靴”首先記載在唐代李百藥《北齊書》中(見下),從語料時代看,可以算作是唐代新出的一個名物詞。什么是“吉莫靴”?顧名思義,就是用吉莫皮制成的靴子。但“吉莫皮”到底指的是什么,就鮮有人知了。我們不揣淺陋,從傳世文獻(xiàn)和出土文獻(xiàn)中爬羅剔抉,鉤輯沉軼,希望能拋磚引玉,得到專家的指正和批評。
《北齊書》卷五十《恩幸傳》:
時又有開府薛榮宗,常自云能使鬼。及周兵之逼,言于后主曰:“臣已發(fā)遣斛律明月將大兵在前去?!钡坌胖?。經(jīng)古冢,榮宗謂舍人元行恭:“是誰冢?”行恭戲之曰:“林宗冢?!睆?fù)問:“林宗是誰?”行恭曰:“郭元貞父?!睒s宗前奏曰:“臣向見郭林宗從冢出,著大帽、吉莫靴,插馬鞭,問臣:‘我阿貞來不?’”是時群妄,多皆類此。[1]
什么是吉莫靴?翻檢《辭?!贰稘h語大詞典》和《中國古代名物大典》,它們的釋義和例證基本相同,解釋是:“吉莫靴”為皮靴。例句:唐·張鷟《朝野僉載》卷三:“宗楚客造一新宅成……磨文石為階砌及地,著吉莫鞾(靴)者,行則仰仆?!盵2]70
首先記載“吉莫靴”的《北齊書·恩幸傳》沒有談及“吉莫靴”的形制?!冻皟L載》卷三記載宗楚客新宅之豪華奢侈,強(qiáng)調(diào)階砌地面光滑,穿“吉莫靴”的人,不小心就會摔倒。這從側(cè)面說明,“吉莫靴”的鞋底很光滑,應(yīng)該是硬底,可能還釘有金屬圓釘?shù)?,否則不可能“行則仰仆”。
《朝野僉載》卷六:
“柴紹之弟某,有材力,輕矯迅捷,踴身而上,挺然若飛……嘗著吉莫靴走上磚城,直至女墻,手無攀引?!盵2]138
這段材料記載了一位飛檐走壁高手,強(qiáng)調(diào)他是穿著吉莫靴走上磚城的,因而令觀者驚嘆稱奇。如果穿的是普通皮靴,就沒有記載傳誦的必要了。所以,“吉莫靴”的鞋底應(yīng)該是光滑且不宜攀爬的,這和前一個材料相吻合。
唐宋元明時期,關(guān)于“吉莫靴”的記載非常少。清朝文獻(xiàn)又見數(shù)例,但清人筆下的“吉莫靴”與唐人筆下的并不相同。文人墨客好用古語古詞,清朝文人似乎并不真正理解“吉莫靴”的材質(zhì)、形狀等,只認(rèn)為它是一種高級的靴子。如清·蒲松齡《聊齋詩詞選·尾犯》“戲作”:
舉世笑齊人,不道世人,反出其下。才乞得殘羹盈把,旋將充囊鬼面,合盤兒托將出也。最無端處,齊父齊兄,都要施施者。吉莫靴聲厲,一片紇梯紇塌?!叭魝€僂羅,教翁翁光怍?!薄斑霾桓?,區(qū)區(qū)兒輩,現(xiàn)今作子敖前馬。”奢遮男子,就便懲底轟轟價。[3]
殷孟倫、袁世碩注釋“吉莫靴”二句:是說一個真正的權(quán)貴人物,穿著硬底牛皮靴走來,一片響亮的腳步聲?!凹ァ保号Fぱ?。“紇(音疙)梯紇塌”:穿牛皮靴走路的聲音。
蒲松齡《聊齋志異》卷一《畫壁》:
生視女,髻云高簇,鬟鳳低垂,比垂髫時尤艷絕也。四顧無人,漸入猥褻,蘭麝熏心,樂方未艾。忽聞吉莫靴鏗鏗甚厲,縲鎖鏘然。[4]
清·沈起鳳《諧鐸》卷五《草鞋四相公》:
四相留宿女家,深以草鞋為辱,轉(zhuǎn)輾不懌。去四五日不復(fù)來。忽一夕,曳吉莫靴,鏗然而至,翹其足置女膝上,顧盼自豪,曰:“吾今而知烏靴之得勢也!一經(jīng)著腳,則舉趾高矣!”正欲脫靴就寢,突有黑面赤髯者排闥而進(jìn),曰:“賊狗奴,還我靴子來!”
四相慌伏地下。黑面赤髯者曰:“吾鐘某,讀書成進(jìn)士,故奉上帝命,穿吉莫靴,以飾觀瞻,汝一市井無賴子,幸乃兄以草鞋起家,即當(dāng)恪遵家法,守汝敝屣,輒敢盔我名器,假冒士林,宣淫閨闥,罪何可恕?”[5]
上文“吾鐘某,讀書成進(jìn)士,故奉上帝命,穿吉莫靴”中的鐘某,指的就是鐘馗。傳統(tǒng)風(fēng)俗認(rèn)為鐘馗守后門,文末“幸鐘先生長守后戶”可證。文中“曳吉莫靴,鏗然而至”等幾個清朝材料,都指出“吉莫靴”鞋底硬,走起路來發(fā)出鏗鏗響聲。從文獻(xiàn)資料看,六朝到清朝,橫跨一千年左右,吉莫靴的形狀可能發(fā)生了一些變化——早期鞋底滑,后期鞋底硬。由于資料缺乏,對于“吉莫靴”的其他形制,就無從探究了。
“吉莫”本是皮革名,盛產(chǎn)于同州(今陜西渭南市大荔縣)、瓜州等西北地區(qū)。不同史籍(如《通典》《新唐書》《元和郡縣志》)中所載“同州”土貢,名稱多不相同,通過比較異同,我們可以窺見其不同名稱間的關(guān)系。
《唐六典》卷三《戶部尚書》:
一曰關(guān)內(nèi)道……厥貢岱赭,鹽山、角弓、龍須席、蓰蓉、野馬皮、麝香。(唐·李林甫注:“同州皺文吉莫皮,岐、隴、涇、寧、鄜、坊、丹等州龍須席?!?[6]
《通典》卷六:
馮翊郡貢:白里皺紋皮二十一領(lǐng)。今同州扶風(fēng)郡貢龍須席十領(lǐng)。[7]
《元和郡縣志》卷二:
同州貢賦:開元貢:皺紋吉莫皮二十張。卷四十“瓜州”貢賦:開元貢:…吉莫皮。[8]
《新唐書》卷三十七《地理志一》:
同州馮翊郡,上輔。土貢:鞾鞹二物。皺紋吉莫、麝、芑茨、龍莎、凝水石。[9]962
《新唐書》卷三十七《地理志一》:
靈州靈武郡(今寧夏靈武),大都督府。土貢:紅藍(lán),甘草,花蓯蓉,代赭,白膠,青蟲,雕,鶻,白羽,麝,野馬、鹿革,野豬黃,吉莫靴,鞹,氈,庫利,赤檉,馬策,印鹽,黃牛臆。[9]969
宋樂史《太平寰宇記》卷二十八:
土產(chǎn):皺文靴。[10]
表1 不同史籍中“同州”土貢的名稱
通過表1發(fā)現(xiàn),同州等土貢“皺文吉莫皮”,又可稱為“皺文”,還可稱為“吉莫”,但其所指都是同一事物。同州(今陜西渭南市大荔縣)地處西北,盛產(chǎn)牛羊?!鞍櫸募ぁ笨赡苁且环N高檔質(zhì)優(yōu)的皮草。
敦煌文獻(xiàn)有關(guān)于“皺文匠”(即制作鞋靴工匠)的記載。鄭炳林認(rèn)為:皺文匠即鞋匠。如:S.1366《歸義軍油面破歷》記載:“準(zhǔn)舊皺文匠納鞋胡餅二十枚,用面壹斗”;“支配鞋皮面四升”。敦煌研究院藏《酒帳》記載有皺匠與皺文匠:“廿三日,支皺匠酒半甕”。六月廿日“同日支皺文匠酒壹甕”。P.2629《酒帳》記載“廿三日,支皺文匠酒壹斗”。P.2641號亦記載到皺文匠:“付皺文匠喚酥油壹升?!盵11]鄭炳林同時推測:“皺文匠”這一名稱,皆見載于歸義軍官府籍帳中,說明皺文匠的產(chǎn)品多用于官府,很可能是為官府服務(wù)的一種手工業(yè),唐朝敦煌城內(nèi)有專門經(jīng)營鞋的“皺店”。
敦煌文獻(xiàn)中既然已經(jīng)有了縫皮匠、靴匠和皮匠等從事皮草鞋靴加工的行業(yè),為什么又生出一個“皺文匠”來?!鞍櫸慕场钡牡妹瑧?yīng)來源于“皺文皮”,大概因?yàn)榘櫸钠べ|(zhì)優(yōu),常被官府征用,所以,從事“皺文皮”加工制作的工匠被稱為皺文匠,用“皺文皮”加工出的靴子被稱為“皺文靴”。敦煌文獻(xiàn)中用字極不規(guī)范,“皺文靴”或?qū)懽鳌班u文靴。”[12]“吉莫靴”寫作“計莫靴”?!锻卖敺鐾链u志集注·唐西州初年唐憧海隨葬衣物疏》“錦表計(吉)莫靴一兩?!盵13]
總之,“皺文靴”、“吉莫靴”是同物異名,是用“皺文吉莫皮”制作的皮靴。后人可能覺得“吉莫”二字字形與皮革相差甚遠(yuǎn),又增加偏旁寫作“鞊”,見于明·張自烈《正字通》。
“皺文吉莫皮”應(yīng)是一種高檔優(yōu)質(zhì)的皮草,“皺文”即“皺紋”,似指皮革的皺紋?!凹睆恼Z源上看,應(yīng)是一個外來詞,唐朝西北地區(qū)居住著大量的突厥、鐵勒諸部、吐谷渾和黨項(xiàng)等各族人。突厥和黨項(xiàng)當(dāng)時都是純游牧民族,他們進(jìn)入西北地區(qū)后繼續(xù)從事畜牧業(yè)。所以,這個地區(qū)的土貢皮革,用它們自己的民族語言命名是順理成章的。
例如,宋元時期來自北方少數(shù)民族的“徐呂皮”,當(dāng)時就有人望文生義,鬧出不少笑話。宋人程大昌曾為之作專門考證。
宋·程大昌《演繁露》卷一《徐呂皮》:
今使北者其禮例中所得有韋而紅,光滑可鑒。問其名則徐呂皮也。問其何以名之,則曰徐氏、呂氏二氏實(shí)工為之也。予案:《燕北雜禮》所載,契丹興宗嘗禁國人服黑斜喝里皮并紅虎皮靴。黑斜喝里皮謂回紇野馬皮也,用以為靴,騎而越水,水不透里,故可貴也。紅虎皮者,回紇獐皮也。揉以硇砂,須其軟熟用以為靴也。本此而言,則知徐呂皮者,斜喝里聲之轉(zhuǎn)音也。然斜喝里之色黑,而徐呂之色紅,恐是野馬難得,而硇砂熟韋可以常致,故染而紅之以當(dāng)獐皮也,為欲高其名品,遂借斜喝里以為名呼也。[14]
程大昌所言“徐呂皮者,斜喝里聲之轉(zhuǎn)音也”,能從聲音探求詞義且令人信服,實(shí)屬難能可貴。由于時代久遠(yuǎn),唐人所謂“吉莫”究竟指什么皮革,是野牛皮、野羊皮、野馬皮還是鹿皮?一些文史學(xué)者也曾作過推測,如著名史學(xué)家史念海認(rèn)為:瓜州所貢“吉莫皮”,也許類似于野馬皮革的同類產(chǎn)品。[15]
史念海的觀點(diǎn)只是一種推測,沒有提供證據(jù),值得商榷。推測“吉莫皮”極有可能是鹿皮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
首先,就動物原皮而言,鹿皮、羊皮遠(yuǎn)比馬皮柔軟,因?yàn)楣糯聘锸怯萌紵┎菟a(chǎn)生的煙氣把皮熏熟,這種煙熏法制革沿用了兩千多年,古代制革工藝與今日相比很落后。從制鞋工藝看,每一雙靴都是由原厚度的純皮制作,不像現(xiàn)代的制鞋工藝,一張皮可以取成很多張。所以就動物原皮而言,鹿皮、羊皮遠(yuǎn)比馬皮、牛皮柔軟,穿著更舒適。從常理推測,“吉莫”可能是鹿皮或羊皮,但更有可能是柔軟、韌性與耐磨三者兼具備的鹿皮。
其次,“皺文吉莫皮”提示我們,“吉莫”又名“皺文(皺紋)”。什么動物的皮革容易起皺,從制革工藝上看,鹿皮比較容易起皺,即縱線條紋?!镀ば牧蠈W(xué)(上冊)》記載皺紋革分為兩種:收縮型皺紋革,指在鞣制過程中用化學(xué)藥品使皮革表面皺縮制成的革,有柔軟而自然的皺紋;搓紋革,原指大鹿革,現(xiàn)指鉻鞣牛革,從不同方向搓揉制成的柔軟有皮紋的革。①“搓紋革原指大鹿革”說明鹿革的一個特質(zhì)是有皺紋,這恰好解釋“皺文吉莫皮”的異名來源。此外,唐詩中也有證明鹿靴是有皺紋的。《全唐詩》載李群玉《薛侍御處乞靴》詩:“越客南來夸桂麖,良工用意巧縫成??磿r共說茱萸皺,著處嫌無鴝鵒鳴。”“桂麖”即桂州麖皮靴?!败镙前櫋奔贷徠ぱビ邪櫦y。
最后,文物、文獻(xiàn)中也有記載用鹿革做高檔靴的史實(shí)?!缎绿茣る[逸傳·朱桃椎》:長史竇軌見之,遺以衣服、鹿幘、麂靴,逼署鄉(xiāng)正。美國學(xué)者謝弗在《唐代的外來文明》說:紅色的鹿皮靴在唐代時曾經(jīng)風(fēng)行一時,在日本正倉院的珍寶庫中保留著一雙用絳色的(鹿)皮革制作的,在舉行儀式時穿的靴,靴上用金色的飾帶、銀花、彩珠裝飾,這種靴的式樣依稀保留了唐朝皮靴的影子。據(jù)說正倉院的這雙靴是圣武天皇本人穿的靴。[16]
此外,據(jù)《元和郡縣志》《通典》所載同州貢賦“吉莫皮”的數(shù)量看,僅為20張,可見這不是一般的大量養(yǎng)殖的動物皮革,應(yīng)該是野生的動物皮革。因此,可以認(rèn)為皮草“吉莫靴”是一種野生鹿皮制成的皮靴。具體指什么鹿,已經(jīng)不得而知,我們提供一個說法,僅供大家參考。文獻(xiàn)記載“皺文吉莫皮”的產(chǎn)地,在今天甘肅、青海一帶,在這些地區(qū)至今仍生活著白唇鹿,一種典型的高寒地區(qū)的山地動物,又名巖鹿、白鼻鹿、黃鹿。值得注意的是,它在藏語中叫“哈馬”,和“吉莫”的古音很接近。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可知:“吉莫靴”是由產(chǎn)
于陜西、甘肅等西北地區(qū)的吉莫皮制作而成的一種高級皮靴,流行于唐朝?!凹ぁ庇置鞍櫦y吉莫皮”、“皺紋皮”,從命名理據(jù)看,“吉莫皮”大約是北齊時期西北地區(qū)的突厥語,具體語源已無從探究;“皺紋皮”是根據(jù)皮革特征命名,符合漢族人的認(rèn)知習(xí)慣,故在敦煌文獻(xiàn)中習(xí)見。結(jié)合“吉莫皮”有皺紋的特征和進(jìn)貢數(shù)量少、唐代流行鹿皮靴的習(xí)俗等信息,我們推斷吉莫皮是一種野生鹿皮。
注釋:
① 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后工廠管理部教材編寫組:《皮鞋材料學(xué)(初稿)》(上冊),1982年第63頁。
[1] 唐·李百藥.北齊書[M].北京:中華書局,1995:694.
[2] 唐·張鷟.朝野僉載[M].北京:中華書局,2005.
[3] 清·蒲松齡.聊齋詩詞選[M].殷孟倫,袁世碩,注釋.濟(jì)南:齊魯書社,1983:144.
[4] 清·蒲松齡.聊齋志異[M].北京: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1989:15.
[5] 清·沈起鳳.諧譯[M].北京: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1985:73.
[6] 唐·李林甫等.唐六典[M].北京:中華書局,1992:65.
[7] 唐·杜佑.通典[M].北京:中華書局,1988:112.
[8] 唐·李吉甫.元和郡縣圖志[M].北京:中華書局,1988:37.
[9] 宋·歐陽修等.新唐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5.
[10] 宋·樂史.太平寰宇記[M].北京:中華書局,2007:594.
[11] 鄭炳林.敦煌歸義軍史專題研究[M].蘭州:蘭州大學(xué)出版社,1997:261.
[12] 馬世長.中國佛教石窟考古文集[M].臺灣:財團(tuán)法人覺風(fēng)佛教藝術(shù)文化基金會,2001:391.
[13] 侯燦,吳美林.吐魯番出土磚志集注[M].成都:巴蜀書社,2003:719.
[14] 宋·程大昌.演繁露[M].臺北:臺灣商務(wù)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852冊:70.
[15] 史念海.黃土高原歷史地理研究[M].鄭州:黃河水利出版社,2002:721.
[16] 美·謝弗.唐代的外來文明[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xué)出版社,1995:242.
(責(zé)任編輯黃玉霞)
On “JiMo Boot”in BeiQiShu
WANG Hu1, YANG Yanqing2
(1.LiteratureSchoolofLiaoningNormalUniversity,Dalian,Liaoning, 116021,China;
2.InternationalEducationSchoolofDalianPolytechnicUniversity,Dalian,Liaoning, 116034,China)
“JiMo Boot” originated from Xianbei was used from six dynasties to Qing dynasty, and was worn by the exorcism god Zhong Kui in folktales. As there is little information about its shape, material and reason of the name, exploring its naming motivation has certain significances in understanding language characteristics in Tang dynasty and cultural exchange between Han and the other minority groups. The paper concludes that “JiMo Boot” is made from the leather of wild deer based on the synonymies, document and tan leather technology.
JiMo; JiMo Boot; wrinkle; zhouwenjiang
2012-03-07
國家社會科學(xué)基金項(xiàng)目(11BYY064);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xué)青年基金項(xiàng)目(11YJC740100)
王 虎(1974- ),男,江蘇鹽城人,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漢語史。
H13
A
1671-2714(2012)03-0081-04
10.3969/j.issn.1671-2714.2012.03.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