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燕麗
(中山大學,廣東 廣州 510275)
勤工助學又稱“勤工儉學”,在美國稱為“校園工讀”,英文為“work-study program”,在日本稱為“工作助學”。歷史上,勤工助學的出現(xiàn),最初基于兩個基本的事實:教育的大眾化和經濟的貧困化[1]。
社會不斷發(fā)展,為適應市場經濟,高校教育體制改革不斷深入。素質教育的提出、大學繳費制度的施行、高校擴招等,使得高校教育制度面臨巨大的壓力,勤工助學作為針對性最強、發(fā)展?jié)摿ψ畲?、效果最好的措施之一,備受重視?/p>
中山大學對勤工助學的定義依據(jù)教育部、財政部2007年頒布的《高等學校學生勤工助學管理辦法》,認為勤工助學活動是指學生在學校組織下利用課余時間,通過勞動取得合法報酬,用于改善學習和生活條件的社會實踐活動。其目的、形式、內容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判斷學生的家庭經濟狀況和需求狀況是高校勤工助學工作的基礎和前提。我校貧困生認定依據(jù)《關于認真做好高等學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工作的指導意見》、《關于加強和改進貧困家庭學生資助管理工作的實施意見》,基本步驟分兩步,第一步是生源地的認定,主要依據(jù)是入學前與錄取通知書一起發(fā)放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表》,由生源地鄉(xiāng)鎮(zhèn)街道、派出所部門加蓋公章;第二步是入學后的認定,主要依據(jù)入學后的家庭經濟情況調查表和學生個人貧困申請,其中學生個人貧困申請由學生所在班委組成的評議小組評議,再由班主任或輔導員根據(jù)學生在校期間的情況而定。
我校學生資助基金管理委員會全面領導勤工助學工作,下設教育管理科,專門的學生勤工助學服務機構,掛靠學生處,具體負責勤工助學日常管理工作。學校財務處負責校內勤工助學基金的管理、統(tǒng)計及每月發(fā)放勤工助學報酬。審計處做好勤工助學基金的管理和使用監(jiān)督。
我校勤工助學崗位設置有校內和校外兩種。校內崗位以校內行政管理助理、教學助理、科研助理和后勤服務助理為主,有勞務型(飯?zhí)帽O(jiān)督等)、智力型(輔導員助理、辦公室助理、助研、助教、助管等)、技術型(多媒體維護、音響控制、設備維修、網絡輔導等);校外崗位有智力型(家教等),體力型(促銷、打字等)。校內崗位由學校統(tǒng)一組織和管理,貧困生優(yōu)先;校外崗位的設置需經學校審核與同意。
主要依據(jù)國家教委、財政部1994年5月發(fā)布的《關于在普通高等學校設立勤工助學基金的通知》,該《通知》規(guī)定高校勤工助學基金來源有四個方面:一、在教育事業(yè)費中,根據(jù)國家任務學生數(shù),按每生每月3-5元標準提取經費。二、從學雜費收入中劃出5%的經費。三、從學校預算外收入中劃出一定比例的經費。四、基金增值。目前高校勤工助學基金主要來源于國家撥款和學雜費比例(即第一二項),而從預算外收入中拿出多少比例用于助學則根據(jù)各地各高校協(xié)商自行確定。我校則是每年直接從學生學費中提取10%設立勤工助學專項基金,用于校內勤工助學學生報酬、培訓和管理。
我校學生申請勤工助學的手續(xù)是學生了解招聘信息——書面提交申請——所在院系同意——用工部門面試錄取。學校每學期都對學生助理進行培訓,有學校范圍和單位內部兩方面的培訓,學生助理需參加培訓獲得培訓證明方可上崗。
依據(jù)2007年教育部、財政部制定的《高等學校學生勤工助學管理辦法》。其中規(guī)定勤工助學的宗旨是“立足校園、服務社會”、學生參加勤工助學的時間原則上每周不超過8小時,每月不超過40小時。每小時酬金可參照學校當?shù)卣蛴嘘P部門規(guī)定的最低小時工資標準合理確定,原則上不低于每小時8元。我校從2011年開始學生勤工助學酬金提高為每小時不低于9元,月上崗時間累計不超過50小時并推出公益崗,規(guī)定各單位一般應有不少于10%的崗位作為公益崗。
勤工助學經過多年的發(fā)展,取得諸多成績,但也存在一些問題,主要有以下幾點:
2006年-2010年中山大學勤工助學情況匯總表
從上表可看出,我校校內勤工助學覆蓋率從2006年開始至2009年呈逐年上升態(tài)勢,2010年略有下降,表明學生從事勤工助學的熱情高漲,且學校所提供的勤工助學崗位基本能滿足大多數(shù)學生的需求。勤工助學報酬率基本維持在80%-90%的范圍內,有上升空間,表明勤工助學基金暫未被充分利用。
筆者在走訪過程中還了解到,勤工助學崗位類型較單一,校內勤工助學崗位主要以服務和管理為主,校外勤工助學崗位則以家教為主。
目前我校勤工助學基金主要來源于學生學費,預算外經費和基金增值方面則微乎其微。近幾年我校面臨著適當提高勤工助學學生補助、加大對特殊困難學生補助力度等方面的壓力,物價高漲、生活成本提高,勤工助學金額漲幅抵不上物價上漲,學生拿到手的勤工助學金額實際價值下降,“扶貧”、“濟困”功能效用有所下降。
我校各單位勤工助學工作由1名專門老師負責,學生處定期與各用工單位負責老師通過交流座談等多種方式加強聯(lián)系,此舉減輕學生處管理壓力,也有效提高各用工單位的管理效能,但在權力下放過程中,出現(xiàn)一些問題,主要是一部分負責勤工助學用工單位的老師責任心不強,表現(xiàn)在三方面:第一,對申請者是否是貧困生沒有進行認真嚴謹?shù)膶彶椋沟糜行徫婚L期被非貧困生占據(jù),而真正需要勤工助學的貧困生卻被拒之門外;第二,在價值取向上多強調勤工助學的經濟資助功能,在工作中把經濟資助當成是勤工助學的唯一目標而忽略了勤工助學的育人功能,更沒有主動承擔起“育人”的責任,使得勤工助學在實踐過程中“魂不附體”。第三,管理松散,考勤不嚴,對勤工助學學生起不到約束作用。
筆者在調查中還了解到一些教師存在“輕實踐、重專業(yè)”的認識,認為勤工助學工作難度小,占用時間多,存在明顯的成本收益不對等,不太支持學生參加勤工助學,導致需要勤工助學資助的學生只能瞞著教師參加,給勤工助學蒙上一層“見不得光”或“不光彩”的面紗,不利于學校勤工助學工作的深入開展。
部分參加勤工助學的學生單純以賺錢為目的而參加。本質上,這部分學生還處在“經濟利益”驅動的原始狀態(tài)。筆者在實踐以及交流中,發(fā)現(xiàn)有些學生斤斤計較、事事以“錢”作為衡量標準,見利忘義、唯利是圖,違背勤工助學的初衷。有些學生還一味認為參加勤工助學的學生就是貧困生的偏見,給勤工助學戴上一頂隱形的帽子。
我校規(guī)定學生從事勤工助學過程中發(fā)生的糾紛,由學校、用人單位和學生協(xié)商解決。協(xié)商不成的,學生可通過法律途徑解決。在實際情況中,學生參加勤工助學,大多沒有與用于單位簽訂協(xié)議或合同,一旦發(fā)生糾紛,往往會處在弱勢地位,用人單位與學校的態(tài)度和處理方式成為關鍵,主觀性較強,而法律法規(guī)中又尚無專門針對學生參加勤工助學工作的,加上大學生閱歷淺、資歷薄、自我保護意識不強等特點,當利益受到侵犯時,難以維權或維權無門。
結合學生專業(yè)特點和個人特長,圍繞社會現(xiàn)實需求,充分利用知識、智能優(yōu)勢,向校內或社會提供與學生專業(yè)學習結合較緊密的服務,如軟件開發(fā)、家電維修、外語翻譯、公關禮儀、網站建設、銷售派單、廣告編輯、財務管理等。建立一套關于學生勤工助學的晉升機制,激發(fā)學生助理工作熱情。
鼓勵社區(qū)為學校提供勤工助學崗位,如醫(yī)療、娛樂、保健、文化教育等社會公共服務。社區(qū)崗須是為公眾利益服務的,而不是為私人營利工作的,否則不予發(fā)放勤工助學獎金。
創(chuàng)業(yè)型勤工助學由學校運用勤工助學基金負責初期投入,為學生自主創(chuàng)業(yè)搭建實體平臺,實現(xiàn)以較少的投資、較低的門檻幫助學生自主創(chuàng)業(yè),并參與市場競爭。以學生為主體,從創(chuàng)業(yè)實體的項目設計、市場調研、創(chuàng)業(yè)計劃書、場地設計、籌備開業(yè)、采購原料到日常經營、管理等由學生全程參與、全權負責,學校在實施環(huán)節(jié)上把握方向并給予指導[2]。
聯(lián)合學校法律辦公室,制定適合本校勤工助學的相關法規(guī)并成立由無相關利益人員組成的維權仲裁小組。維權仲裁小組就學生在勤工助學過程中遇到的法律問題開展維權服務活動,及時解答和解決學生法律問題。一旦發(fā)生不可調和的糾紛,學生可找一至兩名老師或學生進行維護辯解,最后由維權仲裁小組根據(jù)情況按照法規(guī)規(guī)定進行仲裁,切實保障學生利益。
提升教職員工人格魅力,使教職員工成為學生助理自我形象塑造的參照系和行為榜樣。在管理過程中,多使用情感教育和鼓勵方法,增強學生勞動觀念,提高學生思想認識,使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并得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實現(xiàn)的鍛煉。
[1]林生.中國勤工儉學[M].沈陽:遼寧大學出版社,1990.
[2]許國彬.楊敏生.高校創(chuàng)業(yè)型勤工助學模式與其濟困育人功能的研究與實踐[J].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學報,2009(4):2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