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宏博 彭 敏 司國民
(山東大學附屬省立醫(yī)院,山東 濟南 250021)
1.1 資料來源 文獻檢索的范圍主要是近30年來 (1979年至2009年)中國學術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CNKI)所收錄的涉及血管性癡呆中醫(yī)治療的文章。中醫(yī)專方或基本方論治血管性癡呆81篇。
1.2 入選及排除標準 血管性癡呆中醫(yī)專方或基本方治療臨床研究文獻。兩篇文章名稱不一致,但內(nèi)容雷同者只取1篇;同一研究單位資料來源相同,分析后予整合。排除個案報道、綜述。
1.3 資料初步處理 將藥物名稱規(guī)范化,如將“仙靈脾”統(tǒng)一為“淫羊藿”,“制膽星”統(tǒng)一為“膽南星”。對組合概念進行拆分,如藥味“味甘辛”拆為“味甘”、“味辛”;如歸經(jīng)“歸肺腎經(jīng)”拆為歸“肺經(jīng)”、“腎經(jīng)”等。在新得到的中藥數(shù)據(jù)庫中,按《中華本草》所載,輸入每味藥物的性、味、歸經(jīng)和功效,并將其數(shù)字化。其中寒、熱、溫、涼等藥性按蔣氏等[1]方法賦值;對于酸、苦、甘、辛、咸等藥味及歸經(jīng)、功效主治等,某藥的描述與其某一項相符則計為1,無則計為0。由兩人分別輸入數(shù)據(jù),完成后交叉核對,不一致處,討論解決。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應用SPSS16.0軟件進行處理,采用頻數(shù)分析方法,計算藥物的種類及每味藥的使用頻次。對使用頻次超過5次以上的藥物,按藥物的性味、歸經(jīng)、功效以分層聚類法進行聚類分析。
共收錄了81首方劑,使用藥物127種,計791藥次,平均每方用藥數(shù)約為9.38種。
2.1 頻數(shù)分析 治療血管性癡呆的藥物中使用頻數(shù)≥3的藥物統(tǒng)計(共 51 種):菖蒲 60 g,川芎 43 g,黃芪 37 g,何首烏 36 g,遠志 36 g,丹參 34 g,當歸 3 g,枸杞子 28 g,郁金 23 g,水蛭 20 g,淫羊藿 20 g,桃仁 17 g,赤芍 16 g,地龍 16 g,膽南星 15 g,紅花15 g,熟地黃 15 g,茯苓 14 g,山茱萸肉 14 g,益智仁 14 g,黃精13 g,人參 12 g,女貞子 10 g,菟絲子 10 g,巴戟天 9 g,山楂 9 g,天麻 9 g,甘草 8 g,葛根 8 g,制半夏 7 g,肉蓯蓉 7 g,黨參 6 g,酸棗仁 6 g,陳皮 5 g,牡丹皮 5 g,鹿角膠 5 g,麥冬 5 g,全蝎 5 g,三七 5 g,山藥 5 g,五味子 5 g,紫河車 5 g,白術 4 g,雞血藤 4 g,菊花 4 g,牛膝 4 g,胡桃肉 3 g,靈芝 3 g,太子參 3 g,澤瀉 3 g,枳殼3 g。共694頻次。
2.2 聚類分析結(jié)果 見表1。33味常用藥物共分為7類,根據(jù)每類藥的主要功效加以歸類,并將每味藥在治療血管性癡呆中所應用的主要功效進行整理。
治療血管性癡呆的藥物中使用頻數(shù)前10位為菖蒲、川芎、黃芪、何首烏、遠志、丹參、當歸、枸杞、郁金、水蛭、淫羊藿。以上各種高頻藥物中,菖蒲、遠志,性味辛、苦,溫,功效重在化痰開竅;川芎、丹參、當歸、郁金、水蛭性味多甘或辛,均具有活血通絡的作用。由此,充分表明瘀血痰濁閉阻腦竅是血管性癡呆的重要致病因素。瘀血痰濁阻滯,腦失所養(yǎng),則可致健忘、癡呆。《醫(yī)學衷中參西錄》曰“腦髓純者靈,雜者鈍,瘀血痰濁阻滯于腦,則腦失清靈之氣,且瘀血痰濁蒙蔽清竅,腦不能外通七竅而接萬物,則反應遲鈍,神明失用”。黃芪性味甘溫,功效重在益氣。何首烏、枸杞子、淫羊藿,均入肝腎經(jīng),可補腎陰、腎陽?!夺t(yī)學心悟》曰“腎主智,腎虛則智不足”?!侗孀C錄》則說得更為明確:“人有老年而健忘者,近事不多記憶,雖人述其前事,猶若茫然,此真健忘之極也,人以為心血之涸,誰知是腎水之竭乎”,這說明腎虛是導致智能障礙的根本原因。綜上可見,中醫(yī)治療血管性癡呆的常用藥以補腎、益氣、活血、化痰為主。由此反映出該病腎虛血瘀痰阻的病機本質(zhì)。
表1 33味藥物聚類結(jié)果
聚類分析是根據(jù)事物本身潛在的特性研究對象分類的方法。通過聚類把一個數(shù)據(jù)集合中的個體按照相似性歸成若干類別,使其“物以類聚”,將數(shù)據(jù)庫中的記錄劃分為一系列有意義的子集[2]。對于33味主要的藥物按性味、歸經(jīng)、功效主治進行聚類分析后,藥物分為7類:化痰藥、引經(jīng)藥、補氣藥、補腎藥、活血藥、養(yǎng)血安神藥、通絡藥。我們前期曾對血管性癡呆文獻中醫(yī)證候、證候要素進行頻次統(tǒng)計分析,得出血管性癡呆的中醫(yī)證候、證候要素分布基本規(guī)律:(1)在病位因素中以腎為主,其次為肝、腦竅、脾、心;(2)病性屬本虛邪實,本虛以氣虛、陰虛、髓虧為主;邪實以痰濁、瘀血為主。(3)補腎、益氣、活血、化痰是最常用的治療方法。藥物聚類結(jié)果基本與前期研究相符。但也有部分出入,例如茯苓,中藥學雖然歸到淡滲利濕藥中,但因其補氣健脾之功而常作為補藥來使用,自明清始醫(yī)家更將其作為補脾陰之藥,如《本草化義》中說“甘淡屬土,用補脾陰,土旺生金,兼益肺氣”,說明與人參、黃精等具有補氣生津的共同功效。葛根,《本草綱目》中這樣記載:“性甘、辛、平、無毒,主治:消渴、身大熱、嘔吐、諸弊,起陰氣,解諸毒”。現(xiàn)代醫(yī)學研究表明,葛根中的異黃酮類化合物葛根素對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和心腦血管疾病有一定療效。某些研究[3]表明葛根黃酮有改善血管性癡呆的作用。在某種意義上,把葛根也可歸類到化痰藥物中。天麻中藥學歸入平肝潛陽藥,而聚類結(jié)果示其歸于補腎藥?!渡褶r(nóng)本草經(jīng)》曾記載其“主殺鬼精物、蠱毒惡氣,久服益氣力、長陰肥健、輕身增年”。聚類結(jié)果與古代研究不謀而合。
綜上通過對常用藥物進行頻數(shù)分析及聚類分析可以看出,以現(xiàn)代數(shù)理方法所得到的藥物分類與古人的認識還是很相近的。
[1]蔣永光,李力,李認書,等.中醫(yī)脾胃方配伍規(guī)律的數(shù)據(jù)挖掘試驗[J].世界科學技術-中醫(yī)藥現(xiàn)代化,2003,5(3):33-37.
[2]張穎,楊鈞,劉建平.數(shù)據(jù)挖掘在中醫(yī)藥研究中的應用[J].遼寧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08,10(3):153-154.
[3]董愛梅.葛根總黃酮改善腦血管性癡呆的藥效學研究[D].沈陽:沈陽藥科大學,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