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菊華
(鎮(zhèn)江市丹徒區(qū)衛(wèi)生進修學校,江蘇 鎮(zhèn)江 212003)
小組合作學習是以學生為主體,合作學習小組為基本形式,利用師生、生生之間的互動,促進學生學習,共同實現教學目標的教學活動。我校護理專業(yè)學制四年,基本護理技能的學習安排在學生入校后第三、四學期,??谱o理技能的學習安排在第五、六學期,所以當學生進入醫(yī)院實習時,學生對很多操作程序已遺忘或不熟悉。護理實訓是對即將進入臨床實習學生的階段性護理訓練,旨在使學生盡快將理論知識應用于實踐,完成從學生到護士的角色轉變。近幾年,筆者在這一階段教學中采用了小組合作學習法,收到較好的教學效果,現介紹如下。
2008級護理班44人為對照組,2009級護理班45人為實驗組。兩組學生入學平均成績、性別和年齡等方面經統(tǒng)計學檢驗,無顯著性差異。
按照教學大綱要求,學生必須掌握21項基礎操作和5項??谱o理操作,根據護理實訓10周時間,編制訓練計劃。
把21項基礎護理操作和5項專科護理操作,依據各項技術操作項目的知識要點,通過臨床病例將每項護理技術編制成護理病例,如昏迷病人的口腔護理,腦血管意外病人生命體征的測量,外傷病人的輸液。本護理病例來源于臨床真實病例,教師進行了適當修改。要求結合病例收集資料,充分體現以病人為中心的整體護理理念,以護理程序的工作方式完成對病人的護理。
對照組采用傳統(tǒng)的教師復習示教—學生練習—學生回示—教師再指導的教學法;實驗組采用小組合作學習法,針對每項操作以小組合作的形式進行。隨機將實驗組45名學生分為8組,每組5~6人。實驗組教學過程如下。
2.2.1 學生練習階段 我校將實習前10周定為護理實訓階段,教師將編制好的病例及相關訓練計劃和要求發(fā)給學生,要求每組學生根據計劃每周掌握3~4項操作,熟悉2~3項操作;要求每組編排好護理操作的順序,按計劃進行,有順序地練習各項操作。小組成員必須分工合作,并安排好誰是病人,誰操作,誰總結,進行循環(huán)或輪流。
2.2.2 教師課中指導階段 每項操作課中由教師集中指導。選派某組完成某項操作,約給15~20分鐘的準備時間,由小組長將準備情況向教師匯報并提供這項操作計劃。如針對這個病例查閱、收集的資料進行評估,具體的護理操作流程(評估—診斷—計劃—實施—評價),操作過程中的注意事項。教師給出指導性意見,解答學生存在的問題。
2.2.3 學生反復練習階段 在此階段,兩位教師巡視8組學生,解答學生隨時提出的問題,并指出學生操作中的不足。
2.2.4 確定演示組 每周安排3~4項操作的演示時間,隨機抽取一個小組作為演示組,抽取一組作為評委組,其他組作為觀眾組。根據每項操作情況教師確定課堂演示時間,演示組按計劃進行操作。過程為:介紹病情,評估健康問題,演示護理操作,終末處理。整個護理過程要求以病人為中心,操作完成后進行總結。
全班討論:演示組總結后,評委組各抒己見,找出整個演示組存在的問題,以及由此問題產生的可能情況和解決辦法。
2.2.5 教師總結階段 教師對一些有爭議的問題提出自己的看法,并對學生的討論進行點評。對操作要點和易出錯的環(huán)節(jié)重點講解、演示。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只是做組織管理工作,維持課堂紀律,調動學生積極思考與發(fā)言。對上臺發(fā)言條理分明,有理有據,表情生動,聲音洪亮的學生予以表揚;對其他發(fā)言的學生予以肯定。鼓勵學生積極發(fā)言與質疑,并記入平時成績。
在課后練習中,演示組學生承擔指導其他學生練習的責任,對一些共性問題教師集中指導。
實訓最后一天,對每位學生抽考兩項操作,學生考前學習評分細則,教師考前統(tǒng)一評分標準。兩組考題、考核方式完全相同,由同一教研室教師考核;對兩組學生期末測驗成績進行統(tǒng)計學處理,兩組比較差異有顯著性(P<0.05)(見表1)。確定≥85分為優(yōu)秀,兩組優(yōu)秀率比較有顯著性差異(見表2);<85分的學生須補考,補考合格后方可實習。
表1 兩組學生期末測驗成績比較(,分)
表1 兩組學生期末測驗成績比較(,分)
注:*兩組比較,P<0.05
對照組實驗組人數 成績81.67±7.4592.05±9.34*4445
表2 兩組學生考核優(yōu)秀率比較
護理實訓是學生臨床實習前,強化護理操作技能,培養(yǎng)學生理論聯系實際能力的主要途徑。在以往護理實訓教學中,我們采用的傳統(tǒng)方法是示教法,其基本過程是教師示教—學生練習—學生回示—教師指導,能使學生熟練掌握單項操作技能,但其僅是簡單、機械地完成護理操作任務,在練習時理論知識應用較少,操作時達不到以病人為中心的護理要求。小組合作學習法應用于護理實訓教學,對學生盡快適應臨床工作起到了促進作用。
專業(yè)護士要負責病人的全程護理,需協調護理過程中所涉及的各種人際關系。在臨床工作中醫(yī)護人員要相互幫助,取長補短。因此,提高學生的組織協調能力,促進其社會化程度的提高,能使其盡快適應臨床工作。
學生通過小組合作學習,要想順利完成示教任務,必須進一步相互交流、相互了解,虛心聽取他人意見,養(yǎng)成善于傾聽的習慣,避免工作中只注重單項操作的熟練而忽視以人為本的護理理念。在小組合作護理實訓中,往往采取情境模擬的形式,學生擔任不同角色,學會了換位思考,提高了溝通能力。
在護理實訓教學中,從學生拿到護理病例開始,需要組長對小組成員進行合理分工,成員獨立完成各自操作任務。小組成員要在小組內進行充分的語言、思維及膽量的訓練,在相互交流中,能大膽地將自己的見解表達出來[1]。在交流中逐步培養(yǎng)學生主動與人交往的能力,形成自己的獨立見解,提高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每項操作完成后,觀眾組指出演示組存在的問題,相互討論并提出解決方案。小組合作學習法為學生營造了一個能充分表現自我的氛圍,為每位學生提供了更多的表達機會[2]。在教學中,要求每位學生有勇氣演示,聽取他人的意見和建議;同時鼓勵學生積極思考,主動發(fā)現問題,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和學習興趣[3]。在教學過程中,每位學生都有自我表現的機會和條件,彼此尊重,共享成功,使每位學生進一步發(fā)現自我、認識自我,其主體地位得到肯定與提高[4],從而提高了綜合素質。
[1]許宇峰.小組合作學習課堂教學模式探討[N].江蘇教育報,2009-06-30.
[2]李獻奇.學生小組合作學習價值取向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10.
[3]沈建華.談護理教學中學生批判性思維的培養(yǎng)[J].衛(wèi)生職業(yè)教育,2004,22(12):84.
[4]馬金秀.小組合作學習法在內科護理學見習中的應用[J].護理學雜志:綜合版,2011(9):6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