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慧茹,楊慶有
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vertebrobasilar ischemia,VBI)是由各種原因引起的椎基底動脈狹窄、痙攣或閉塞導致腦干、小腦或枕葉皮層短暫性缺血,臨床主要表現為與體位變化有關的眩暈。
1.1 一般資料 240例均為在無錫市中醫(yī)醫(yī)院的住院患者,經顱多普勒超聲掃描(TCD)確診為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符合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頒布的《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關于眩暈的診斷[1]。同時排除顱內占位病變、急性腦卒中、內耳眩暈等疾病。男122例,女118例,年齡(60~78)歲,平均73.32歲。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每組120例。兩組年齡、性別、其他疾病等資料比較無統(tǒng)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治療組給予葛根素葡萄糖注射液(商品名:普潤,南京正大天晴制藥有限公司)250mL(含葛根素0.5g)靜脈輸注。對照組給予復方丹參注射液(正大青春寶藥業(yè)有限公司)2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中靜脈輸注。均為每日1次,連續(xù)治療10d。
1.3 觀察指標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均經TCD檢查,TCD檢查部位:左右椎動脈、基底動脈。主要觀察指標為平均血流速度。使用儀器為深圳先科公司AC-2000C型經顱多普勒診斷系統(tǒng)。兩組患者治療前后進行血液流變學(重慶大學生產,全自動血流變快測儀FASCD23010)檢測,并觀察有無過敏、皮膚黏膜出血及其他不良反應。
1.4 療效判定標準 參照《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關于眩暈療效評定標準[1]制定。治愈:眩暈等癥狀消失,TCD檢查血流速度恢復正常;好轉:眩暈等癥狀明顯減輕,頭微有昏沉或眩暈輕微,TCD檢查血流速度改善;未愈:癥狀無改善,TCD檢查血流速度無改善。
1.5 統(tǒng)計學處理 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先行正態(tài)檢驗和方差齊性檢驗,再行單因素方差分析和t檢驗。采用卡方檢驗。
2.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例(%)
2.2 兩組椎動脈、基底動脈血流速度比較(見表2)
表2 兩組椎動脈、基底動脈血流速度比較(x±s)cm/s
2.3 兩組患者血液流變學比較(見表3)
表3 兩組血液流變學比較(x±s)
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屬中醫(yī)學“眩暈”范疇,以中老年人多見。其病機主要為肝、脾、腎三臟失調,氣血虧虛,導致痰瘀內生,風陽上擾,阻滯腦絡,腦失所養(yǎng)而發(fā)眩暈。現代醫(yī)學認為,VBI多因動脈硬化、頸椎病所致椎動脈痙攣、椎基底動脈狹窄、微小動脈血栓、血流速度緩慢等因素引起。臨床表現為眩暈、頭痛、頭昏等癥狀頻繁發(fā)作,如果任其自然發(fā)展有33.3%患者在以后數年內發(fā)展為腦梗死[2]。另外,機體纖溶功能的正常發(fā)揮是維持血流通暢的基礎,越來越多的流行病學資料顯示,纖維蛋白原增高是心腦血管疾病的獨立危險因素[3]。因此,積極治療VBI是防治腦血栓的主要措施之一。
葛根素是從豆科植物野葛干燥根中提取的一種有效單體——黃酮苷?,F代藥理學研究認為,葛根素可擴張腦血管,降低血管外周阻力,促進腦循環(huán),改善腦的血液供應[4];抑制血小板和紅細胞聚集[5],降低血液黏滯度,緩解血液高凝狀態(tài),提高腦耐缺氧能力,有效保護腦細胞;降低血脂,減少脂質沉積,防治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形成[6]。
本研究結果表明,葛根素注射液和復方丹參注射液都能夠明顯改善VBI臨床癥狀,葛根素注射液總有效率為93.3%,與對照組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治療組經過治療后血液流變學各項指標及椎基底動脈的血流速度均有明顯的改善;對照組治療后雖然也能顯著改善全血低切黏度、血漿黏度,降低纖維蛋白原,但對提高椎基底動脈的血流速度效果不明顯。因此治療組能更有效地改善腦血流動力學,促進腦供血,從而改善癥狀,具有較高的臨床療效。
[1] 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37-38.
[2] 王維治.神經病學[M].第5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6:129.
[3] Fulsome AR.Epidemiology of fibrinogen[J].Eur Heart J,2002,23(SupplA):21-26.
[4] 茅彩萍,顧振綸.葛根素的藥理作用和臨床應用研究[J].中國血液流變學雜志,2004,14(1):138-142.
[5] 王文,張會東,褚潔,等.葛根素對SHR腦卒中預防和治療作用的研究[J].高血壓雜志,2000,8(1):58-61.
[6] 譚愛美,劉振威,高爾,等.乳化葛根素對家兔血液流變性和微循環(huán)的作用[J].中國微循環(huán),2004,8(5):291-2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