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肖申克的救贖》中,Red在多年監(jiān)禁后被釋放,因無法適應常態(tài)社會而考慮自殺,Brooks重獲自由后試圖再次犯罪重返監(jiān)獄,無果后絕望自殺。監(jiān)獄是暴力黑暗、無序無良的集中營,是正常人避之而不及的齷齪骯臟之所,為什么終于脫離苦海的他們要故地重回呢?既不是出于自身道德標準的偏離,也不是是因其本性熱愛黑暗,痛恨光明。Red說:“我無時不刻地對自己的所作所為深感內疚.回首過去,我多想對那個犯下重罪的愚蠢的年輕人說些什么,告訴他我現在的感受,告訴他還可以有其它的方式解決問題?!笨梢娖湫撵`的救贖已經完成,而Brooks多年圖書管理員的工作中善良本性盡顯,因此他們的拒絕回歸不能說出于其自身道德的淪喪或天性陰暗,只能說原因在于慣性特征的存在。適應了簡樸的物質生活也可以由簡入奢難;適應了黑暗的眼睛無法接受不期而至的耀目光芒,這就是人性中等同于物質世界的物理特性的慣性一面的體現。慣性帶給人心理上的穩(wěn)定感、安全感、安適感,即使帶來這些感覺的環(huán)境不符合普遍意義上的順境標準。
影片《海上鋼琴師》中,主人公1900在被黑人在游輪上撿到,在船上出生船上成長的他對鋼琴無師自通,但他僅限于做一個海上鋼琴師,無論朋友如何勸說,甚至在愛情的感召下,都沒能使他跨越寥寥幾級跳板而登上無數人心馳神往的美國陸地。不因其對大海、輪船或對音樂的眷戀,因置身大海的他未曾感覺它的魅力:“I never hear the voice of the sea”,況且上岸后他仍可以演奏,那究竟什么原因促使其寧愿選擇與輪船同沉沒也拒絕上岸呢?盡管上岸后或許可以擁有“豪華的房子”、”大筆的金錢”和”優(yōu)秀的妻子”。一是出于對未來無法掌控的無限可能性的恐懼,二是其心理也已經被物質化的輪船體制化而對非常態(tài)逆境形成依戀。
比照分析兩部影片中看似無關聯的人物的相似結局可發(fā)現其深層意義上的一致性。
首先,兩部影片中的人物都是對逆境產生依賴心理甚至不惜生命代價而依附之。黑暗的監(jiān)獄、行將炸毀的輪船同樣是逆境的物化映射,《肖申克的救贖》中人物對正常社會的拒絕回歸,以及《海上鋼琴師》中人物主動隔離陸地世界的拒絕上岸,同屬于人物對逆境產生依賴心理。按照常態(tài)標準,追求光明自由的生活是大眾化人群的共同心理向往,而黑暗禁錮的生活也必然受到人群的共同心理排斥,有悖于常理的是《肖申克的救贖》中的 Red和Brooks竟然不約而同地深深愛上這座象征著痛苦墮落的監(jiān)獄,不約而同地想到以死祭奠終于掙脫出來的牢籠。這種對監(jiān)獄的依戀正如《海上鋼琴師》中主人公1900對倫船的并非出于愛戀的依附。普遍意義上的輪船可以是簡樸的豪華的,但不過是運送旅客的往來工具而非長久或永久居所,更何況它空間的局限和令人作嘔的顛簸,沒有正常人會愿意終生的顛沛漂泊,但1900這個異類主動選擇與輪船同歸于盡。顯然嬰兒期就已經習慣輪船的1900早已只適應顛簸,顛簸才是他的穩(wěn)定,輪船即是他的平地。而如果選擇上岸,面對眾多的未知和無限可能,他害怕穩(wěn)定將成為他的顛簸,遠離“他的顛簸”維持“他的穩(wěn)定”成為他最終無悔的選擇。以上兩部影片中的人物同樣害怕離開逆境而不約而同地選擇固守,甚至不惜以生命代價來捍衛(wèi)逆境,這一點成為兩部影片可以相互觀照的基礎。
其次,人物拒絕回歸和拒絕上岸背后的心理因素相似??梢杂貌坑捌蠷ed的一個詞institutionized(體制化)來囊括這種心理狀態(tài)。Red說:“剛入獄的時候,你痛恨周圍的高墻;慢慢地,你習慣了生活其中;最終你發(fā)現自己不得不依靠它而生存。 這就是體制化?!边@里的體制化是指對逆境的感覺由最初的痛恨到隨后的習慣直到最后的離不開?!缎ど昕说木融H》中人物Red和Brooks被監(jiān)獄體制化,而《海上鋼琴師》中的主人公1900同樣被輪船體制化。他們有著類似的深層心理因素:Red和Brooks多年的監(jiān)禁生活固化了他們的生活習慣,已經不習慣沒有人批準自行去廁所,除了監(jiān)獄,對他們來講,自由世界的一切都是那么陌生而令人窒息;1900眼中的自由就是坐在琴凳上在甲板上自由滑翔,自由地將自己的音樂天賦在大海的伴奏中發(fā)揮到淋漓盡致,這一刻他的精神是自由的,盡管常人眼中的輪船空間是局促的。最終的拒絕上岸看似他對局限的固守,實則他對自我精神自由的固守,因為那是他的習慣,他眼中的自由和他的體制,他早已與體制融為一體。
綜上所述,被體制化的過程就是被訓化的過程,就是習慣奴性的過程,而人生的過程如果不以清醒的心態(tài)努力擺脫體制化,內心里無數的“監(jiān)獄”和“輪船”將成為永遠無法擺脫的牢籠。
1.對電影《肖申克的救贖》的敘事解讀,鄭秀蕾。電影評介2007年第五期
2.困境里的選擇——《肖申克的救贖》中的深層意蘊 張燕祥 科技創(chuàng)新導報2010年第18期
3.解讀《肖申克的救贖》之文學特點, 時代文學,2009年第11期
4.《海上鋼琴師》藝術論文,
http://www.doc88.com/p-183331152721.html